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之 小结

本篇论述痰饮的病因、病机、证状及治法。痰饮的成因,由于脾阳虚不能运化,肺气虚不能通调,肾阳虚不能温化等原因。治疗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为法。

痰饮的辨证,主要分四种类型: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若饮邪阻于脾肺,而胸胁支满,目眩者,可用苓桂术甘汤补心健脾,利行水;若微饮不去,短气而心悸者,可用苓桂术甘汤:下肢寒冷,小便不利,可用肾气丸温养气,俾气化一行,则微饮可去。若痰饮成实,留而不行,心下坚满者,或悬饮结于胁下者,可用甘遂半夏汤十枣汤攻逐水饮。若溢饮于肌表,身体疼重,有发热心烦等证,可用大青龙汤,发散水气,清除郁热。有寒饮咳者,可用小青龙汤,发散水气,温中化饮。

支饮在胸膈,若支流旁出,拒于心下,支撑上逆,病变复杂。有膈间支饮,咳喘胸满,心下病坚者,可用木防己汤;有心下支饮,其人苦冒眩者,可用泽泻汤;有支饮胸腹胀满者,可用厚朴大黄汤;有支饮肺不得息者,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有支饮溢于胃,呕吐清水痰涎者,可用小半夏汤;有支饮入肺,胸阳被郁,咳嗽心烦,胸中痛,有卒死之险者,急用十枣汤攻逐水饮。

痰饮邪气,有走于肠间、膈间、脐下、胃中等部位,可选用己椒苈黄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以去其水饮为主。

支饮在上,留伏已久,病情较为复杂,在治法上,具体的论述了观其脉证,随证应变的治疗原则。如用小青龙汤内温外散,若引动冲气,则有桂苓五味甘草汤之治;又有冲气即低,肺饮复动的苓甘五味姜辛汤,为化饮敛阳之法;以及饮气上逆,昏冒呕吐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降逆止呕之法;有水去呕止,气滞水停,其人形肿者,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杏仁,利肺行三焦之治;也有胃中热气上重其面,面红如醉状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引胃热下行。

总之,仲景设法御变,因证用药,不拘一格,能于其中,举一反三,心领神会,则康几近之矣。

------摘自《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痰饮的成因,有由于脾阳不运者,有由于肺失通调者,亦有由于肾虚不能主水者等等。由于水液停聚的部位不同,故痰饮有四饮之分。在肠胃者,谓痰饮;在胁下者,谓悬饮;在体表者,谓溢饮;在胸膈者,谓支饮。但四者不能截然划分,往往互相影响,尤其痰饮与其他三饮常相关联。

痰饮的病情,有上下内外之分;具体治法,亦有发汗、攻下、利小便之别,其中以温化为正治法。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健脾温肾,为治本之图。饮邪上犯,可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治其标;兼表里证,可用大、小青龙汤以发汗;饮在中下焦,用泽泻汤、五苓散以利小便;饮邪深痼难化,可用十枣汤、甘遂半夏汤以逐水,并可用厚朴大黄汤、已椒苈黄丸以去其实。此外,痰饮久留,每多虚实错杂,如木防已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即为此而设。至于服小青龙汤后的变证处理,是辨证施治的举例示范,足资临床参考。

---摘自《金匮要略讲义》(第五版)

校对  │  朴杨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四百四十四、痰饮
咳嗽之辨证论治(25)
第54讲: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15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