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经辨证

一、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病变特点
而总结出来的,是{伤寒论》拼证论治的纲领,主要用于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分为
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两大类:三阳病证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为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三阳病证以用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用主半表半里三阴均属干里。从邪正盛衰及病变性质分,凡正盛邪实,抗病力强,病势亢奋,表现为热为实的,多属三用病证;凡抗病力不足,病势衰减,表现为虚为寒的,多属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既有严格的区别,而彼此又是相互联系的。若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出现
,称为合病。一经病证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病证,称为并病。若病情由一经传变到另一经,称为
传传经则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的不同形式。循经传是按六经顺序相传,如
太阳病证不意,传入阳明,阳明不愈,传入少阳,三阳不愈,传入三阴,首传太阴,次传少阴,终传厥阴。另一说按太阳一少阳一阳明一太阴一厥阴一少阴相传者。越经传是隔经或隔两经相传。表里传则是互为表里的经之间相传。着因病人素体虚弱,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变,而直接慢犯三阴经,亦即一发病就是三阴受邪的病证,称为直中
(一)太阳病证
一)太阳病证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情尚钱。太阳统摄背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其中主要是卫气。卫气在营气的协调下,起着温分肉,充皮肤,肥胰理,司汗孔开合的卫外作用。故太阳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六经之藩窝。外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故一般首先表现为太阳病证。
太阳病的主要脉症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邪袭于表,正气抗邪手外,故脉浮
;外邪束表,卫气被通,故恶寒或兼发热:大阳经脉上额交巅,经脑下项,挟脊抵腰,外邪侵入,经气不利,则见头项强痛。
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异,故太阳经证有中风和伤寒之分。
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入腑,则为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证与蓄血证之别。
1.太阳经证
太阳中风证
[临床表现
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
辨证要点
(1)本证常由腠理不固,风邪袭于肌表,营卫不和所致。
(2) 以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 脉浮缓为主要表现。
太阳伤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脉浮紧。
[辨证要点]
(1)本证多由寒邪侵袭体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滯所致。
(2)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身疼,骨节痛,脉浮紧为主要表现,或
兼见气喘等症状。
(3)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以汗出,脉浮缓为主征,又称表虚
证;
后者以无汗,脉浮紧为主征,又称表实证。
2.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
[临床表现1小便不利, 小腹胀满,发热,恶风,自汗,心烦口渴,饮入即吐,脉
浮。
[辨证要点]
(1)本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入腑,膀胱气化失司,水气停留所致。
(2)以水气停蓄为主要表现:如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饮入则吐等。
(3)兼有太阳经证未解的症状:如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太阳蓄血证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神志错乱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
(1)本证多因太阳经证未解,邪热随经深入下焦,与瘀血结于少腹部位所致。
(2)以少腹急结或硬满,神志错乱如狂,小便自利为主要表现。
(3)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鉴别要点:前者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后者则小便自利,
神志错乱如狂。
(二)阳明病证
阳明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正邪剧争的极期阶段,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
热。阳明病发病原因,多由太阳病失治、误治,伤津化燥,邪热内传入里所致;亦有津液素亏而阳气偏盛之人,感受外邪,化热入里而成。其主要脉症是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实际即指胃肠的实证、热证。根据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
的不同,可分为
经证和腑证两大类型。
1.阳明经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 面赤气粗,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
(1)本证有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果内结的病机。
(2)以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为主要表现。
(3)有实热的一般表现:如面赤气租,心烦,舌红苔黄燥。
2.阳明腑证
[临床表现]
身热,日哺潮热,手足溅然汗出,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便秘,烦躁,谵语,
甚则循衣摸床,直视而喘,舌苔黄燥或焦黄,舌起芒刺,脉沉实有力或滑数。
[辨证要点]
(1)本证有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腑气不通的病机。
(2)以便秘、腹胀满硬痛、拒按、脉沉实等为主症。
(3)实热弥漫于经仍然存在,如身热日晡尤甚,口渴,汗出,舌红苔黄燥等;燥热之
邪挟
浊气上扰神明,则见烦躁,谵语,循衣摸床等症状,
(三)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而在半表半里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太阳病
不解,邪气内侵,郁于胆腑与三焦,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之间,以致枢机不利所致,亦可由于病邪直犯少阳而产生。
[临床表现]寒热往 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
弦。
[辨证要点]
(1)邪犯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之间,故以寒热往来为主要热型。
(2)以邪在半表半里为主要表现:邪犯少阳,经气不利,则胸胁苦满,脉弦;胆热
循经上扰,则见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则见默默不欲饮食,喜呕。
(四)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脾阳虚衰,寒湿内停所表现的证候。太阴主湿,为三阴之屏障,病入三
阴,太阴首先受邪,所以,太阴病为三阴病的初期阶段。发病的原因,可由三阳失治、误治损伤脾阳,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所致。
太阴与阳明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关系密切,其病变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例如
阳明病
因清、下太过,损伤脾阳,可使病情向太阴方面转化;太阴病若过用温燥之剂,
或寒湿久郁化热,亦可转属阳明,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
[临床表现]腹满呕吐, 食欲不振,腹泻,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
白滑或白腻,脉缓弱。

[辨证要点]
(1)本证以牌阳虚衰,寒湿内停,运化失司,气机阻滞为主要表现:如食欲不振,腹
满,时腹自痛,腹泻,胃气上逆则呕吐。
(2) 有虚寒的一般表现:如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昔白,脉缓弱。
(五)少阴病证
少阴病是外感病过程中的后期阶段,病情多属危重。少阴包括心肾,为水火之脏
,阴阳之根,病入少阴,损及心肾,阳气虚衰,阴血耗伤,心肾机能衰退,以脉微细、但欲寐
为主要脉
症。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不同,少阴病有寒化证和热化证两大类型,少阴寒化证
是指心肾阳
气衰微,邪从寒化,表现为全身性虚寒证候少阴热化证是指阴虚阳亢,从阳化热
,表现为阴
虚火旺的证候。但就伤寒而言,少阴病以寒化证为多见。
1.少阴寒化证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 ,跑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口不渴或渴欲热饮,下利清
谷,欲吐
不吐,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微细。
I辨证要点]
(1)本证以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为主症:无热恶寒,跑卧,精神萎靡,四肢厥冷,小
便清
长,脉微细。
(2)有火不生土,脾失健运的症状:下利清谷,欲吐不吐气不化津,则口渴喜热饮

2.少阴热化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 口燥咽干,舌尖红赤,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1
(1)本证以肾水亏虚,心火上亢,心神不宁为主症:心烦不得眠,舌尖红。
(2)有阴虚火旺的症状表现,如口燥咽干,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厥阴包括肝与心包两脏,但主要是肝。厥阴病的发病原因,有病在阳经误治或少
阴病不愈发展而成;或肝经素虚,抗病力衰退,感受邪气而直接发病。
厥阴为阴之尽,阳之始,阴中有阳。病至厥阴,为病变的最后阶段。由于正气衰
竭,阴阳调节紊乱,所以两阴病的主要表现有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吐下利等复杂情况。若阴寒由极盛而转度,阳气由虚衰而转复,则病情好转若阴寒盛极,阳气不继而先绝,则病情重笃垂危:若阴寒虽盛,但正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现阴阳对峙,寒热错杂的证候。
[临床表现]口渴不止,气 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厭逆下利,呕吐或吐
出蛔
虫。
[辨证要点]
(1) 本证以上热下寒为主要表现。
(2)阳并于上则见口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阴并于下则见饥不欲食,吐利,四肢
厥冷,吐蛔。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http://www.xuezhenjiu.cc/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一轮考点||中诊24 第十一章 六经辨证
20230829_130459_12468_7.2-六经辨证-夏永良
辨经络病证方法+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中医基本功之六经辨证歌
中医基本功之六经辨证用方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