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安博物院|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

-

朋友们好,本篇走进西安博物院一层临展厅,带大家观览一个有趣的原创展:「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

▲ 西安博物院

为什么说它有趣呢?因为这个展的策展灵感来自西安博物院藏文物唐代「三彩腾空马」,以马背上的胡人少年为原型,演绎出蓝衣少年这位叙述主体,借用其“他者”视角,为观众讲述异域来客在大唐长安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基于此,本展览分为「长安市」「长安寺」「长安郊」「长安居」四个场景单元,具体介绍了「大唐金市」「胡姬酒肆」「禅茶之风」「百戏杂技」「狩猎出游」「水边丽人」「宅居庭院」「陈设器用」八个主题内容,希望能通过175件(组)精品文物的展示,让观众在移步换景中了解唐时长安的世俗生活。

* 注:本篇说明文字来自展览介绍牌

- 前言 -

Welcom

大唐之都——长安,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人口近百万,纵横八十余万平方公里,海纳百川、咸聚四海。

这里是万邦来朝的政治中心,众商辐辏的经济中心,文明交融的文化中心,张扬着兼容、博大、开放、进取的大唐气象,吸引着各国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传教士汇集于此。

本展览的主人公是一位沿丝绸之路而来,前往长安寻梦的胡人少年。从西安博物院藏唐三彩腾空马上的蓝衣少年演绎而来,遥远的长安是他心向往之的理想之城。接下来的时光里,将由蓝衣少年带领您走进少年眼中的盛唐时光,共同体悟一段长安文明。

▲ 三彩腾空马 

唐代(618-907),1966年西安市莲湖制药厂出土

主要由骑马俑和腾空马俑两部分组成,骑马俑是一位胡人少年,表情恬静自信,胯下飞马潇洒灵动。三彩马是唐代陶器代表之一,色彩一般有白、黄、绿。这件三彩马使用了当时珍贵的舶来品蓝钴为釉料。

- 长安市 商与肆 -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with 

Markets and Businesses

暮春时节,蓝衣少年抵达长安。

穿梭在繁华的西市中,蓝衣少年只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西市之繁盛远超想象,迎面而来是各色面孔,大食、波斯、天竺、日本、新罗……目之所见是琳琅满目的招幌商品,珠宝、瓷器、香料、药材、丝帛、绸缎、各类珍奇玩意……双耳所闻是腔调各异、不绝于耳的招徕市声。

酒肆商幡招展,胡姬当垆,时有弦管乐舞笑谈之声传出。挑帘而入,滚滚红尘热浪扑面而来。酒肆之中,酒香弥漫,弦管铿铿,座中觥筹交错,侍者穿梭往来,胡姬舞于花毡之上。

-

唐代出售货物的店铺称为肆,存放商品的货栈称为邸,经营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区域称为行。西市百业兴旺,邸、店、行、肆遍布,见于历史文献及笔记小说的行业店肆名目繁多。

西市商铺沿街毗连,规模普遍不大,多数面阔4~10米(约合一间~三间),进深3米多。很多店铺是前店后坊格局,商铺临街开设,店后为制造加工的手工业作坊。

西市经营行业众多,除各类生活必需品外,还有金银珠玉、象牙犀角、琥珀珊瑚、铜镜琉璃等奇珍异玩。

▲ 唐长安城东西两市行肆分布示意图

▲ 瑞兽葡萄镜

唐代(618-907),1978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 螺钿花鸟镜

唐代(618-907),1999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 白釉叶纹扁壶

唐代(618-907),1999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 白釉皮囊形壶

唐代(618-907),1961年西安市碑林区出土

▲ 八曲缠枝纹银碗

唐代(618-907),1972年西安市雁塔区出土

垂拱元年(685),由粟特商人康义罗施、吐火罗商人拂延等组成的商队欲往京师长安兴易,到达西州后,向西州都督府申请补办过所。商队计有20余人,携驴26头、骆驼2峰、马1匹。经保人作保证明其胡商身份以及所携奴婢等皆合法后,由西州都督府申查并予以补办。

过所,相当于今天的通行证。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实行严格的过所制度,商人行贩须持过所。申请过所时须申报同行人及所携商货情况,经勘验合格后方可通行及入市交易。

▲ 三彩载物卧驼

唐代(618-907),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 彩绘胡人骑卧驼俑

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旧藏

▲ 三彩骑驼奏乐俑

唐代(618-907),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唐代在西市从事商业活动的胡人,又被称为“西市胡〞“西市商胡〞“西市胡客”,其经营广泛,珠宝、绢帛、茶叶、药材、举质、邸店、饮食等均有涉及。各国胡人流寓长安,多聚居于西市及周边诸坊,胡商则多聚居于西市之中兴贩贸易。

▲ 左:挎包胡人俑,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旧藏

▲ 右:彩绘胡人牵驼俑,唐代(618-907),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 左:单刀髻胡姬俑,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右:彩绘胡人牵驼俑,唐代(618-907),1990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 左:三彩胡人牵驼俑,唐代(618-907),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 右:彩绘胡人牵驼俑,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长安区206所移交

唐朝在西市设管理机构“西市署”“平准署”“常平署”,并派有令、丞、府、史等专职管理人员。西市署主要负责市场管理,平准署主要负责物价调控,常平署主要负责粮食储备。

▲ 唐代西市管理机构及官吏设置

▲ “开元通宝”铜钱

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旧藏

▲ “乾元通宝”铜钱

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旧藏

唐代饮酒之风盛行,长安酒肆业极为繁盛。西市酒肆众多,尤以胡姬酒肆最负盛名,备受文人墨客青睐。“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唐诗中的胡姬,明朗洒脱、歌舞飞扬,充满神秘的异域风情。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正是这一时期长安文士的写照,胡姬酒肆为其流连忘返之地,龙膏酒、三勒浆、葡萄酒等域外美酒备受推崇。胡姬、胡饮、胡乐、胡舞,鲜妍浓烈的异域文化浓缩在这一方天地之中,深深吸引着时人,畅饮抒怀,不醉不休。

▲ 左:彩绘坐式奏乐女俑,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旧藏

▲ 右:彩绘坐式男乐俑,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旧藏

▲ 弹奏胡人俑

唐代(618-907),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征集

▲ 绿釉陶埙

唐代(618-907),陕西省西安市征集

唐代,以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为代表的西域乐舞盛极一时。胡腾舞因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而得名;胡旋舞则以起舞时急速旋转而得名;柘枝舞刚健婀娜兼而有之,有独舞、双舞等多种形态,二人对舞即为双柘枝。

▲ 胡人吹横笛方形玉带銙(左)、胡人吹筚篥方形玉带銙(右),唐代(618-907),1990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 胡人击拍板方形玉带銙(左)、胡人杖鸡娄鼓播兆鼓牢方形玉带銙(右),唐代(618-907),1990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 胡人击羯鼓方形玉带銙(左)、胡人饮酒方形玉带銙(右),唐代(618-907),1990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 胡旋舞纹玉䤩尾

唐代(618-907),1981年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唐昭陵出土

唐朝酿酒技术日臻成熟,名酒种类繁多,最著名的有兰陵酒、 新丰酒、剑南春等,来自高昌的葡萄酒、波斯的三勒浆、龙膏酒也深受唐人喜爱。

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录了当时的十多种地方名酒:“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葡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 萨珊式八曲银长杯

唐代(618-907),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 海棠形摩羯纹银杯

唐代(618-907),1968年西安市城市建设局移交

▲ 单环椭圆形银杯

唐代(618-907),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 仕女、狩猎纹八瓣单柄银杯

唐代(618-907),1983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八条内凹线将杯体分成外鼓的八瓣花形,四瓣为男子狩猎图,四瓣为仕女戏乐图,杯把为单柄环形。带把多曲银杯于初唐传入中国,为中亚粟特人使用的典型器物;杯身錾刻的仕女戏乐与男子狩猎图纹却是典型的唐代本土题材纹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 梅花饰银杯 

唐代(618-907),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 长安寺 茶与戏 -

Temples and the Tradition of

Tea-Drinking and Folk Performance

在承天门的鼓声中,长安城开启了新的一天。初日映照高林之时,蓝衣少年已踏入禅寺,晨钟余音回绕,曲径通幽之处,禅房外花木静深,茶堂青烟袅袅。香客渐多,禅寺内熙熙攘攮,烟火缭绕中是世俗生生不息的祈愿。

殿外的戏场上,人声鼎沸,百戏腾骧。吞刀吐火,寻橦走索,飞空幻惑,谐妙入神。蓝衣少年目乱睛迷,戴竿缘竿、剑舞走绳、弄丸击球、角抵幻术、山车旱船……诸般伎艺杂耍轮番上演,人群中叫好喝彩之声此起彼伏。

-

唐代饮茶之风远胜前代,逐渐从南方普及到北方,从上层走向民间,由宗教习俗转变为社会风尚。茶因其提神益思、消疲去杂等功效备受佛门崇尚,进而推动了禅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风尚的普及。

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茶的品饮方式愈加精细化,逐渐由粗放式饮用转变为品赏式烹饮。茶器从饮食器皿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民间茶器以陶瓷类为主,南方越窑青瓷如冰似玉、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有“南青北白”之称。

▲ 宝相花纹银茶托

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旧藏

▲ “官”字款五尖瓣白瓷盘

唐代(618-907),1985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 白釉碗

唐代(618-907),1983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

▲ 白釉渣斗

唐代(618-907),1996年西安市雁塔区出土

▲ 黄釉盂

唐代(618-907),1964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 白釉执壶

唐代(618-907),1990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 黄釉茶托

唐代(618-907),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 “西明寺”青石茶碾

唐代(618-907),1985年西安市唐西明寺遗址出土

▲ 银则

唐代(618-907),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则”用来量茶

百戏是我国古代由民间音乐、技艺发展而成的多种艺术和娱乐表演的总称,主要由杂技、歌舞戏、优戏等组成。唐代百戏又称“散乐”,举凡俳优歌舞杂奏,总谓之百戏。

唐代百戏兼收并蓄、杂糅胡伎,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局面。佛教活动中,百戏演出已成为常态,寺院大都设有专供演出的戏场以供百姓娱乐,演出类型几乎涉及到百戏的各个类型,杂技、幻术、优戏、说唱、歌舞杂剧等悉数在列。

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寺院戏场伎乐盈满,百戏杂陈,成为民间百戏演出的重要场地,极大丰富了唐人的娱乐生活。

▲ 三彩童子叠置伎俑

唐代(618-907),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杂技为百戏的重要一支,唐代百戏多达百余种,主要有竿伎、绳伎、角抵、幻术、倒立、筋斗、舞马、舞象犀、山车、旱船、扛鼎、跳丸等。绳伎、竿伎、幻术等重要项目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演出体系。

叠置伎,亦即叠罗汉,由多个伎人通过立、倒、支等不同的姿势叠置成各种造型,以数人相叠为表演特色,是唐代形体杂技的代表作之一。

竿伎,古代杂技的传统项目,又称“扶卢”“寻橦”“戴杆”“顶杆”等,以展现平衡、力量以及空中技巧为主。竿木可顶于头上、额上,也可立于地面、手掌,表演者缘竿而上,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唐代竿技表演更为纯熱,形式多样,难度领高,极具挑战性和观赏性。

▲ 戴竿杂技俑

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独臂倒立杂技童俑

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双垂髻跽坐说唱女俑(左)、双垂髻坐地童俑(右),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俳优杂戏,源于秦汉,演出基调以滑稽戏谑为主。唐代俳优杂戏主要有弄参军、弄假妇人、弄婆罗门等类型。参军戏又称“陆参军”“弄参军”,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基本角色组成,二者扮作主从,围绕简单的故事情节配合表演,以滑稽幽默的方式针砭时弊、讽谏权贵贪官。唐代参军戏已经具备了唱、念、装扮、故事情节等戏剧演出的基本要素,对后世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戴幞头参军戏俑

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幻术,俗称变戏法,表演者通常应用特殊道具和快捷手法进行虚幻表演,给人以神秘莫测、惊险刺激之感。唐代,本土幻术和域外幻术不断交融,技艺更加精进。胡人幻术师、西域僧人亦为幻术增添了诸多神秘色彩,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唐代胡人袒腹俑即为胡人幻术师。

▲ 胡人袒腹俑

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长安郊 游与猎 -

Suburban Life of Leisure and Gaming

春风拂面,蓝衣少年策马闲度。过曲江池,登乐游原,一路无边光景,群芳烂漫如雪,曲江池水光潋滟。时有盛日寻芳之人三五成群,呼朋引伴,迤逦而行。有士子郊饮唱和,有女子临水照花,更有女子胡服男装策马呼啸而过。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长安的郊外亦是贵族们喜好的游猎之地。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呼鹰逐兔,驱马游猎,尽情享受驰逐之快意。

-

唐时,狩猎仍然保持着礼制、军训、娱乐兼顾的目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普遍崇尚狩猎活动。王室贵族狩猎往往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唐代女性也经常跃马驰骋,参与射猎活动。

纵马飞驰、逐兽于山林原野之间,既是血脉贲张的勇武,也是自由奔腾的愉悦。除传统的鹰猎、犬猎外,禽猎、豹猪和猞猁猎亦为宫廷贵族所钟爱。唐朝专设五坊以驯养管理这些助猎动物,《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雕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并由善于驯养鹰犬猎豹的胡人猎师驯带。

▲ 带猞猁狩猎女俑

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驮鹿狩猎僮俑

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抱犬狩猎胡俑

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架鹰狩猎胡俑

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带豹狩猎胡俑

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长安春时,游赏之风极盛。寒食、清明、上巳之时,无论王公黎庶,士女老幼倾城而出。曲江池为唐人足迹常到之处,烟水明媚,四时游人不绝。“万花明曲水,车马动秦川。此日不得意,青春徒少年〞,再现了唐人出游赏春的熙攘景象和对曲江池的万般钟爱。

女性游春,则是长安的一道明丽风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芳时好景,踏青嬉游,大唐女子充分享受着春日盛景,满溢着对生活的自信和热爱。

▲ 双垂髻女立俑

唐代(618-907),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唐代女性面部妆容华丽,面饰种类繁多。晨起梳妆,从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到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每一个化妆环节都彰显了女性对美的追求。

▲ 堕马髻女立俑

唐代(618-907),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 彩绘拱手女立俑

唐代(618-907),2016年西安市文物稽查队移交

▲ 倭堕髻女立俑

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花瓣形金粉盒

唐代(618-907),1966年西安市碑林区出土

唐代女性常以金银、珠翠、鲜花装饰头发,簪、钗、钿、步摇等发饰造型多样,种类繁多。梳、篦成为流行发饰,插玉发髻之中,梳背显露在外,别有一番韵味。

▲ 金花梳外壳(左上),唐代(618-907),1965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 金凤(左下)、金树(右),唐代(618-907),1971年西安市灞桥区出土

▲ 左:凤鸟纹银簪,唐代(618-907),1965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 右:双叶形银钗,唐代(618-907),1986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 花鸟纹玉簪头

唐代(618-907),1979年西安市碑林区兴庆宫遗址出土

▲ 镶金白玉饰

唐代(618-907),1976年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唐代女子发式纷繁多样,云髻、螺髻、半翻髻、倭堕髻、宝髻、丫髻、抛家髻、堕马髻、双环髻、双垂髻等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审美风尚。回鹘髻、乌蛮髻则是流行一时的胡风发髻。

▲ 唐代女子发式

▲ 左:倭堕髻女立俑,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右:双垂髻女立俑,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左:偏髻女立俑,唐代(618-907),2016年西安市文物稽查队移交

▲ 右:螺髻女立俑,唐代(618-907),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 左:单刀髻女立俑,唐代(618-907),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 右:堕马髻女立俑,唐代(618-907),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 左:男装抬手女立俑,唐代(618-907),1982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 右:高抛髻女立俑,唐代(618-907),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唐代风气开放、胡风盛行,来自异域的胡服受到女性的青睐,在此风气影响下女着男装也盛行一时。胡服男装既是女性追逐异域风情的尚美之情,也是日常活动时简约轻便的实用选择,英姿飒爽更显女性的自由自信之美。

- 长安居 宅与器 -

Houses and Daily Utensils

明德门外,车马熙攘,往来商旅、行人络绎不绝。这是长安城的正南门,每天都有无数逐梦之人由此进入热闹喧腾的大唐之都,也有无数商队或士子旅人由此启程,经由丝绸之路沟通中西,或去远方寻找理想。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方方正正,一眼望不到尽头。街巷端直齐整、里坊泾渭分明,往来行人商贩各自忙碌,面上洋溢的是大唐之都的热情与长安人的自信。天街横阔、槐柳合荫、寺塔林立、庭院错落,两侧的宅第花竹深邃、栾栌宏敞,皆为高门显贵之家。

-

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为皇帝居处,皇城为百官衙署所在,外郭城为居民区和贸易区。东西十四条、南北十一条大街纵横交错,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外郭城分为一百零八坊和东、西两市。

▲ 隋唐长安城示意图

唐长安城朱雀大街长5020米,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23年最新发掘成果推测,宽度约为

127米(不含路沟)。考古发现横穿朱雀大街的水渠及渠上5座桥梁基址,是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五桥并列遗址。

▲ 朱雀大街工地考古遗迹正射影像总图

明德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唐永徽五年(654)重建,是隋唐长安城的正南门,中国历史上首座五门道城门,与皇城朱雀门、宫城承天门共同构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

▲ 明德门全景复原示意图

唐人宅第的营缮多采用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布局,或为四合院,或为前后二院,或为多重院落。除门、堂、厢、寝、厨等必要设施之外,有些规模较大的住宅还有园林、 池沼、马厩、球场等。

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长安城内聚集着大量的达官贵人,其住宅大多规模宏大。承继魏晋以来崇尚山水之风,贵族、名士广建园林别业,庭院、园林内多以竹石山水亭池营造自然情趣,大者崇丽,小者精巧,成为主人日常游憩娱乐、宴饮雅集、读书静修的场所。

▲ 唐代院落布局复原示意图(绘图:呼啸)

▲ 三彩院落建筑模型

唐代(618-907),1995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唐代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繁盛时期,纺织、陶瓷、 金银器、家具等各类工艺都取得长足发展。时丰赋敛未告劳,海阔珍奇亦来献,都城长安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异域他方的奇珍异物源源不断运抵长安。

唐人的室内陈设种类丰富,从观赏用具、饮食用具、娱乐用具,到文房用具、生活用具,无不造型多样、工艺精湛,集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承载了唐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器皿审美的追求。

▲ 三彩剪鬃短缚尾鞍马

唐代(618-907),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 上:三彩抱幢狮子,唐代(618-907),197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

▲ 下:陶牛,唐代(618-907),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 褐釉双鱼纹扁瓶

唐代(618-907),西安市公安局移交

▲ 金背瑞兽葡萄镜

唐代(618-907),2002年西安市灞桥区出土

▲ 瑞兽鸾鸟镜

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馆旧藏

▲ 月宫婵娟镜

唐代(618-907),1969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 花鸟蝶纹银盆

唐代(618-907),1972年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

▲ 折枝团花纹银渣斗

唐代(618-907),1977年西安市灞桥区出土

▲ 抚琴舞鹤海棠形银盘

唐代(618-907),1968年西安市城市建设局移交

▲ 花瓣形凸花银盘

唐代(618-907),1972年西安市雁塔区出土

▲ 六棱形连枝花纹侈口银罐

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旧藏

▲ 银匜

唐代(618-907),1979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

▲ 三彩狩猎奔鹿纹脉枕

唐代(618-907),1984年西安市灞桥区出土

▲ 辟雍砚

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旧藏

▲ 四足带盖水丞

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旧藏

▲ 鸳鸯水丞

唐代(618-907),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

▲ 绿釉高柄烛台

唐代(618-907),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 鎏金缠枝花纹镂空银香囊

唐代(618-907),1965年西安市雁塔区出土

如同来到长安从事商贸活动的众多胡人一般,蓝衣少年不远千里,追慕而来。此后,少年往来于长安与西域之间,沟通贸易。再后,少年长居长安,坐贾行商。长安居虽有不易,却甘之如饴。

时光在苒,年少时的追梦少年已成为耄耋之年的蓝衣老人,入唐既久,习久而安,几十载的长安生活已将他浸染为新长安人。回望一生,年少时来自长安文明的吸引,促使他带着热望来到长安寻梦,并深深沉醉于此。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长安以她自由、开放包容的胸怀气度接纳少年成为新长安人,而少年也在这座西风浸染 、异彩纷呈、多元文化汇聚的理想之城逐梦而行。

-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丝绸之路是经济交流之路,也是文明互鉴之路。回望历史,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持续不断地丝绸之路贸易不仅带来了远方的物产奇珍,也带来了异域文明,东西方文明在交融碰撞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及至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吸引着万邦来朝、商旅辐辏。丝路勃兴,畅通无阻,出现了“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的繁荣景象。

泱泱大唐,无数人追慕的远方,奔赴之间是多元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是吸纳求新、兼容并蓄的大唐气度。漫漫丝路,逐梦而行者纷至沓来,奔赴之间是多元世界文明的互学互鉴,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千年以降,“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则是其恒久的基调,推动人类文明相互滋养、多元共荣。

- END -

图 / 鹤千树小相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唐间的“百戏“
金乡县主是谁?她的墓葬等级很高!西安博物院藏陶瓷(上)
西安博物院 帝都万象
西安主城六区地名及相关介绍
图解唐朝长安108坊
真实唐装什么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