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达情抒性为书法创作的第一要旨

达情抒性为书法创作的第一要旨

——魏良

【摘要】:中国书法的演变发展所产生的美感,是墨色线条与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因素。它不仅现出汉字构造空间的灵脉特征,而且倾注了创作者达情抒性的思想情感。就书法创作而言,是作者对自然界客观的事物触发,内心生之情感波动,通过对笔墨的驾驭,赋予书法线条的美感及其生命力。故此,笔者以为:达情抒性为书法创作的第一要旨。本文就书法艺术本质特性和作者自我情感宣泄,窥探书法创造达情抒性的思想境界。使书法能够正确地回归本源,回归自然,从而反映出时代生活的人文气息和书法线条美的本质属性性。

引论

人类心灵精神的震荡,是思想情感延续的表现。而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对人类生活及意识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情感的寄托。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讲到:“书家所用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中国书法不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字只停留在作为符号使用阶段。宗白华先生也讲到它是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由此而言,书法独特的线条语言符号,所再现艺术美的生命价值,是在我们创作者情感思想中构筑的。对汉字的这种诠释,凝聚着创作者真情实感的变化,从而呈现出不同的书法形态,并使作品具有持久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让我们不断地为作品注入情感,激发创新精神,为书法运动中挖掘创作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审美内涵奠定了基础。我想: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以其独特的形式美、线条美、符号美,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也为文化的良性发展建立起了有效的机制运行模式,更为书法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情感的主题元素。

一、达情抒性为书法创作的第一要旨

唐朝著名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是一部书评之序文也,然内容之丰富,思维之敏捷,此文论及书体的特点,学书的经验和书法之流派,颇有见地。显而易贝,他的书法造诣功力深厚,理论见解精辟,成为书文并茂的典范。为书法理论的思辨和美学情感的梳理,阐明了正确的观点,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尤其在《书谱》中谈到书法创作的书旨为:“达其性情,形其衰乐。”它既是书法创作的目的,也是书法理论的精髓,更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故此,我们当然可以说“达情抒性”为书法创作的第一要旨、而书法的最终目的也是要通过笔墨来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

情感被人们所了解认识,尤其是在书法创作的艺术审美范畴中具有更广阔的空间。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儒、释、道三家文化思想的相互交汇融合,使人们的心灵净化得到了高度自由的提升,也为书法的美学思想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书法创作要求的达情抒性就是作者思维理念的集中表现,这种表现让我们领略到书法艺术的内涵及审美,更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其实,艺术的美,就在于能给于读者感官的享受和精神心的慰藉,也在于明晰作品所指引的情感思想和创作源泉。

汉代蔡邕在《笔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与我国的哲学思想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都反映出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故此,要想能有浑然天成的书法之作,作者在创作中就要以心灵的真实情与感写照自我的艺术空间,豪放自如地追求表现神情韵致的艺术格调。只有在“达情抒性”的洒脱境界中,才可使书法线条具有灵脉的活动性和张力性,也意味着书法作品凝聚着永恒的生命性、价值性和艺术性。

二、情感的延伸铸就经典

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书法作品,能够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无论是强烈的还是微弱的,已经标志着人们在观赏作品时受到的审美感染和情感体验。经过历史的沉淀,作品不但能唤起时代生活的特征,还能延续作者在创作时内心所系的真情实感,这种与时代生活同在的生命价值之作,可谓之经典。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极度愉悦中创作的,表达的是作者与当时文人雅士,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面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美景,王羲之乘兴写下无以伦比的绝世序文之作,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公平原在极度愤怒的心境下,集国难家仇于一身而血泪迸发和笔墨共振留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作品中既体现出颜鲁公在创作时不计工拙,一气呵成的气势,又流露出肆意挥洒的情感宣泄,在枯笔处尽显雄浑苍劲,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宋代苏东坡仕途不济,穷困潦倒,在被贬黄州的凄风苦雨中写下了那篇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此文表达了苏轼凋怅孤独的心情,书法线条不仅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且自然质朴,无荒率之笔。

大家皆知,他们一生创作了很多好的书法作品,而为什么没有这三帖之盛名呢?究其原因这些作品是作者在创作时倾注了个人深厚的情感,并记录了作者艺术历程的心迹,以情带书,以情人书。情到深处人孤独,人孤独时谁可诉。故而,他们就是用笔墨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宣泄他们的胸膛。成就了这些作品被称为经典中达情抒性最好的范例,故有天下第一、第二、第三名帖之说。

三、独特符号的空灵境界

谈及书法有二重性,一为写字,二为书法——抒发。第一层就是写字,字是表意的符号工具。把字写好,有法度,合规范,但不能称之为书法。因为写字属于实用范畴,不属于艺术范畴。毋庸置疑,只有具备艺术性才可达到作者抒发的心灵情感和思维理念。书法和写字是两回事,书法是写情的,而不是写形的。然形质为基础,是初级阶段,书法是在有形质的基础上向神采过渡中创作而来。这与中国写“心”的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是作者心迹的流露,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物化和宣泄,通过笔墨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愫。故此,汉代杨言:“书,心画也。”

以抽象的线条来表达书法艺术家心中情感的线条符号,就是忘我释怀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因此,我们在创作表现中,将符号构成的视觉空间和作者丰富的变化情绪,就是书法艺术的情感和灵魂所在,并且蕴涵着美学本源的特征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意识。

书法是写情的,它的高境界就是“心画”,是“心中之画”,就是“抒发”个人内心世界对世间万物生灵情感的感悟。凡作书者皆应倾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情由感而发,感为情所动。字形只是一种表达感情的载体和符号,而书法则是要通过这个载体和符号,达到作者在喜、怒、哀、乐的情感中任情恣性,挥洒笔墨,追求“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之境。

四、在技巧与素养中突破自我

突破是艺术家自我认知的过程。在创作中作者以实战能力和技巧应用,使作品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审美情趣。对于书法创作来说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等都是手段,而决非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手段来抒发个人情感和追求,以便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我们今人在创作书法时,首先要弄懂要写的内容的内涵,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书写时再考虑用什么样的书体,乃至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幅作品从而达到作者:

1.自我陶醉于笔墨;

2.情感宣泄于纸上;

3.愉悦观者之目的。

所以在创作时要以情入书,以情带书。

其次,在创作时作者要摒弃杂念,凝神静气,酝酿感情,进入状态,达到成竹在胸。在下笔时大胆落墨,要有“笔墨未到气已吞”之势。激情溢于毫端,诗意藏于胸中,这样才能达到心忘手,手忘笔,笔忘纸之境。此亦如影视演员在演戏时先要酝酿感情,方可进入角色,一旦进人角色就将自己的躯壳和主人翁的灵魂融为一体,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在演技中用心灵超越自己,挑战自己。正可谓艺之妙道,存乎一心。

再次,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就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那么我们应当知道,书法艺术的演变发展就是在文化机构中运行,我们只有通过熟练的书写技巧,才可突破自我并得以存在。在此我以为,书法其实是作者在掌握精湛的笔墨技巧中,不断地寻找突破的路径,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轨迹和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从而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凸现出作品的灵魂。

五、情感思维的表现及运用

书法艺术之所以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其在于书法作品具有丰富鲜明的情感脉络。它是用线条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托尔斯泰在论艺术起源时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自己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标志表示出来。”古人在作画时亦有高论,谓之怒气写竹。喜气写兰,直节生来瘦,高才老更刚。在以竹枝为作画题材时作者要有激情,敢于冲动。下笔率性,是创作时的一种状态。写兰,兰之娇柔雅逸,下笔时不宜冲动,需慢条斯理,一笔起凤眼,二笔交凤眼,三笔破凤眼。感情运用在其对象的内在属性上,而不能一味按照一种方法去完成。如一首婉约的词,你用大笔焦墨雄强之风去表现,肯定不会与词的内涵合拍,也就很难达到词意与书写的统一。再如一首边塞诗,你用细笔淡墨,娟秀典雅之书风去完成,也肯定不会达到诗意与内容、形式与书体的统一。其实,情感与风格的统一,是以情人笔,达情抒性。我们看似简单,实则难成。纵观古今,有些书家终生追求亦未必企及。

综上所述,书法是文人墨客、高友雅士闲暇时自娱自乐的工具,从它作为实用性的出现上升到艺术审美范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集中体现的产物。能令人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冲动,从而有利于提升人的道德文章和身心学养等各方面的素质完善。众所周知,人们通过手中的毛笔借助汉字的载体来抒发作者的感情,不仅是对线条空间的合理展示,更是对人类自然形象的高度概括。

为了寻求书法存在的意义,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时代赋予书法艺术家的使命在于传承弘扬,在于体现时代精神的人文脉搏。总之,“达情抒性”的书法作品才能打动读者,才能给人以联想,而没有情感的作品只是处于写字状态而已。所以说书法创作的第一要旨是抒情性,就是要求书法艺术家在创作时一定要进入“达情抒性之境界,挑战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使其成为经典之作,得以流传后世。然则,应酬之作、草率之作只可悬酒肆茶楼,决不可能登大雅之堂而流芳千古。

魏良,祖籍河南,1955年生于西安。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政协委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魏良的作品先后在全国“兰亭书法大赛”、“双羽杯”、“琴岛杯”、“祖国万岁”、“95华人书画艺术作品大奖赛”及“西北丝绸之路丹尼尔杯”书画邀请赛中获一等奖和金奖五次。魏良的书法是从古代走过来的,又有了今天的时代气息。他的书法从历史走来,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到了书法中,他是一个因书法而活着的人。

小编续短文两篇:



附1:

会古弥今 通变生新

——魏良书法艺术之我见

光阴荏苒,岁月峥嵘,魏良跟我共同研习书法,眨眼间三十多年了,我们彼此知之甚深, 我非常了解他,对他的人品艺品,了如指掌。魏良为人正派谦和,待人接物包容性很强。他又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读了不少书,知其三味,不耻下问,俯首拾零。吸收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是一个极富有修养、内涵的学者性人物。而对自己却非常低调,从不张扬,这是他人品之所在,难能可贵。

若论艺品,他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注重继承传统,学习先贤,兼收并蓄,一丝不苟,临池耕墨,一日不辍,功力深厚,法度严谨。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魏良从纵、横两个方面衔接前人的历史遗存和当代的辉煌。纵观:他审视着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缚手于古人足下,亦步亦趋,跟着先辈的足迹,领略他们的风范,梳理着历代名家书法成就的由来。而横看当今书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广阔的天地里,是一个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中兴时期。他虚心的从中吸取营养,踏着时代的脚步,捕捉时代的气息,领悟时代的精神。开拓自己书法创作的新领域,会古弥今,通变生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可以这样说,魏良在继承和创新方面,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

他在书法创作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大功夫,费了不少心思,走了一段不寻常的路。魏良是一个痴迷于书法的执着追求者。他虔诚的膜拜在书法灵魂的殿堂中,而不断的呼唤着自己,用他的全部激情,宣泄着书法艺术的精愫与精神。表达自己对时代的一份热爱,传递自己崇尚书法的一片心志。

我把屈原《离骚》中的两句话送给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语正如魏良在书法的道路上一样,长途跋涉,不辞艰辛,行千里路,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起点,向自己追求的终级目标——书法艺术而奋进。我相信他会走向成功,走向高峰。

仅此寥寥寄语,是为序。

吴三大辛卯春于书院门

附2:

《魏良书法集》——李彬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精邃就是情感表达能够恰当而充分地,具有文化承袭基因地纳入时代潮流且能够具有最佳精神张力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生活情趣与审美素质,具有对人生的感受力,想象力与智慧思考。面对浮躁复杂的艺坛,具有对人生的感受力,想象力与智慧思考。面对浮躁复杂的艺坛,我们从不缺乏鉴赏的快意,稀缺的或者说被忽略的恰恰是一种心智。良好的心智往往决定着我们辩证思想的提升和艺术态度的恪守。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走进书法家魏良先生的艺术世界,触摸到书法精柔,坚硬的质地,感受到厚重幽深的分量。魏良先生的书法从自己的审美角度介入,以生动优美的意象和饱满真挚的激情,彰显着浓郁的文化情怀和独立的艺术思考。

魏良幼承家教,以欧柳为范本,以临摹为日课,经年累月的砺墨完整地铺就着自己的艺术底色,在精神的静观里提炼思考的资源判断着书法艺术实践的各种可能性。有了这种清醒的自觉,他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于所见碑帖皆心慕手追。近年来研阅穷照,窥象运斤,与“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为友,佐掺康南海笔意,用笔以圆为主,结体以方为势,追求苍浑高古,豪放雄遒的书风。魏良用笔极为凝练,露锋落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故线条遒劲而圆和,骨藏肉中。并以筋骨立形,以深情润色,显得骨气沉稳,纵横不群。结体上作草为楷,作楷如草,草而不狂,神态安详、动中有静,不象颠张狂素那样发风动气,剑拔弩张,却又楷而不板,体态从容,也不象颜筋柳骨那样正襟危坐,庄严堂皇。其笔法圆劲开阔,纵横取势,藏头护尾,不露圭角;以灵动高古为本,以拙朴率真为神。点画不粗,但线条劲健,笔墨不狂,而气势开张。宽博端庄,仪态雅正,朴茂雄厚,体兼众美,实得汉隶之朴,魏碑之峻也!

刘禹锡云:以不息为体,以日道为新。书法作品,实质上是生命岁月中一种行为与做人的试验。它通过以一贯之,连绵不断的线条,构建成有序无声的抒情旋律,构筑出朦胧恍惚的艺术梦境,显示出作者的抒情风格、个性、气质和审美情思。魏良心存广大,思入精微,书汇古今,艺求通变。他的作品能在日常的不经意间发现与人性相关的心境。他所要求的书法是不受外在的社会现实的制约而获得某种独立的想象;质朴,温宁,久远,没有黑色与杂色,从中能看到时代、现实另一侧面的文人操守。他的书法建立在他对书学和美学卓尔不群的清晰判断上,流露着书家对于笔墨承载精神力量的自信。更为可贵的是 ,魏良把书法和担当连同深沉的思考倾注在笔墨中,关注和对抗着冷峻的现实,身体力行地弘扬和捍卫着传统书法的精神旨归。这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学习的地方。

( 《魏良书法集》作者:李彬为西安国学研究院院长、《国学》文化期刊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画口诀】 藤蔓画法“十要“”十忌”(学画必备~)
中国书协首届顾问权希军: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书法创作--“尚情”与“矫情”
中国书法情性观的美学研究
妙笔书情显神韵——付伯伶书法作品欣赏
沉潜历练聚墨香 厚积薄发写新意——书法创作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