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茗闲谈录·六
品茗闲谈录·六
吴营洲
品茗闲谈录 · 一
品茗闲谈录 · 二品茗闲谈录 · 三
品茗闲谈录 · 四品茗闲谈录 · 五
谈唐朝 唐朝是个很特别的朝代,文学很发达,尤其是诗,空前绝后,无与伦比,却没有哲学。 
谈宋朝 常听人说,假如能够穿越,您最想生活在哪个朝代?回答多是宋朝。这种回答肯定是对的,是有道理的。(说的人太多了,不想重复。)最不想去的朝代,当然是非秦朝莫属了。(恕不详谈。) 
谈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绝对不是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主。他若没有一定的韬略或谋略,或不会在他的部落中脱颖而出,成为首领,更不会率领千万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然而,他肯定是杀人不眨眼的。他的所有功勋,都该是建立在“杀人”这一点上的。然而我在一本书上看到,金宣宗兴定六年(1221),道教全真道掌教丘处机西往雪山见成吉思汗时,首先劝他:“若要统一天下,必先乎不嗜杀人。”时年丘处机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成吉思汗称他为“神仙”。看起来丘处机的话,成吉思汗还是听了。由此更为可知,他还是能够“听取他人意见”的主。  
谈成吉思汗陵 根据内蒙古的一些历史学家的提示,成吉思汗当是死在六盘山的。从当时民族战争的总体形势来分析,成吉思汗是带着部队走到宁夏境内的六盘山这个地方,出问题了。蒙古族的历史,和藏族的历史一样,从前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只有口头历史,属于口传心授性质。成吉思汗的许多生活故事,很值得记录。许多细节很感人,只是渐渐地被人遗忘了。有些人虽也在研究这段历史,但脱离了基本事实。苏联有个符拉基米尔佐夫,曾经写过一本《成吉思汗传》,里面的许多“史实”,其实都是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符不符合历史事实,要用“常识”去辨别。譬如说,蒙古人的军队,不能离开水。他们的行军路线及历次战争,都和水有关系。到没水的地方去找满古人的历史,那就是缘木求鱼。埋葬成吉思汗的地方,也一定有水。那么多人,如果没有水,都没法生存,还挖什么墓下什么葬啊!这只是一些小常识。还有一些别的。当时蒙古人打仗,离不开马,而马更需要有水有草。蒙古人的有些战争,本来进展很顺利,但突然就不打了,停下了,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没有水没有草了,没法再打了。像腾格里沙漠,蒙古人的军队就很少进去过。当年日本人追杀一支游击队,追到了腾格里沙漠,那些游击队员大都是当地人,了解地形地物,可日本人不清楚,在大沙漠里迷路了,又和外面联系不上,当时的通讯能力差,结果,日本的一个大队,两三千人,全都困死在了那里。多少年后,人们才找到了这些人的遗骸,还有各种轻重武器等。成吉思汗的陵寝,不可能在没有水的地方。 
谈康雍吏治 康熙晚年,由于身体欠佳、年纪渐大等原因,吏治渐趋松弛,贪腐成风,国库空虚,官员大多办事缓慢,得过且过。雍正上台后,开始整治朝纲。雍正精明严苛 ,秋毫必查,于是,康雍政风突然转向,由宽到严,由松到紧,使得许多官员,包括曹(曹雪芹)家,都不能“瞒天过海”了。雍正抄了许多官员的家,因此他有了一个“抄家皇帝”的雅号。有人称雍正是借“抄家”而“敛财”,恐是皮相之论。雍正所崇信的李卫等人,就是忙于纠正吏治混乱之风,才产生了许多故事。正是这等原因,雍正即位后,曹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曹家与康熙,原是“铁哥儿们”,这种关系掩盖或淡化了君臣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彼此间,好办事,能互谅。而雍正上台之后,与曹家恢复了严格的君臣或主奴关系,这就使曹家失去了倚仗。当然,雍正也并没有故意为难曹家,只是不另眼相看了,不法外施恩了。雍正整顿吏治的另一手段,就是扩大密折的规模。  
谈康乾时的色空思想 康乾盛世出现的“色空思想”,是历史沉积的结果。这种思想的另一面,则表现为声色犬马的享受。  
谈“雍正即位之谜” 康熙两度废立太子,对立嗣之事,忧恐难忘,始终举棋不定,至死也没有表明旨意,所以造成了一个“竞争上岗”的形势。因此,人们既找不到传位与谁的证据,也找不到“夺权”的任何证据。众多事实表明了,雍正是争皇权,而不是“夺”皇权。“夺”是从别人手里夺过来,“争”则是人人有份,谁争到是谁的。 * 康熙在立储问题上,几度反复,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甚至不敢再“轻举妄动”。暂不立储还能维持稳定的局面,一旦选不出令众人心服口服并是诸皇子中出类拔萃的,将会引起新一轮的皇储争夺战。由此,显示出在皇储问题上康熙已是“黔驴技穷”。 * 但立储一事,在康熙看来是足以“动摇清朝”的大问题。他为什么看得这么严重呢?一是在立储问题上所形成的朋党纷争,确实可能引起宫廷内部的大乱子;二是一些觊觎地位的满族贵族、汉族高官,都有可能趁机夺权。 * 康熙在逝世前,还在围场打猎,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死。他以为一切后事还有时日,但突然病倒,并很快“大惭”。一切都来不及了。康熙死的太突然,使他根本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现存的许多可解或不可解的事实证明,康熙是没有来得及。于是,出现了“权力真空”。 * 康熙临终前后,雍正的智囊班子看准了“争位”的形势,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而其他得诸王子,还在傻等传位遗诏呢,于是均痛失良机。可惜我们无从知道雍正以及智囊们的幕后活动。 * 在传位问题上,康熙并不看好雍正。屡屡告诫他要“戒急用忍”,以至雍正三十来岁时,康熙还说他“喜怒不定”。一个“喜怒不定”的人,是不能继承皇位的。至少也要考虑考虑。 * 雍正即位后,诸皇子才意识到:谁“捷足先登”,谁就是皇上。诸皇子对雍正的即位虽然不服,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正统思想害了诸皇子。他们一直在傻等“遗诏”,其实哪有!谁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康熙本意传位给十四阿哥”,谁又能拿出证明是“允禵未到,隆科多传位四子”。谁都不能!“矫诏”纯属猜测。对“诸皇子”而言,事先谁也没有想到“捷足先登”,雍正除外;事后谁也理解了什么叫“捷足先登”,但又都徒唤奈何。 * 历史从来就是“无风不起浪”的,“接班”大事定有隐情,不然宫内外就不会传出许多说法。舆论绝不是几个野心家所能左右的,至多是“火上浇油”而已。 * 没有任何一件有力的证据,证明康熙是自愿传位给雍正的。 * 雍正取得皇位的特点,是冷静观察形势变化,采取对策,加强对突变事件的应变能力。康熙五十二年,皇八子允禩夺嫡失败与皇太子允礽两败俱伤后,雍正的谋士戴铎给雍正写了一封长信,为雍正出谋划策:“处英明之父子,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雍正批道:“凡此等居心言语,切不可动。慎之!慎之!”雍正特别害怕,在康熙活着的时候,把他给否了。就像皇八子允禩等人似的。 * “竞争上岗”是康雍交接的一大特点,不应说是篡权,实际上是诸王子争权,谁争到便是谁的。传统思路害得一些人认为定有继位遗诏。一些文化人,无事可做,百无聊赖,造些疑案聊以度日。雍正疑案就是如此炒出来的。雍正即位,并没有留下什么谜,而史书上作出的种种揣测,是史学家的无事可做。真是无聊的历史,好玩的历史学家。 * 雍正上台,并没有使用任何见不得的人勾当,他的英明就在于,当其他的皇子均在傻乎乎地等待遗诏时,他则径直登上了金銮殿,并一屁股坐了下来。此时的椅子是空的(康熙并没有遗诏),谁坐了上去,谁就可以发号施令了,谁也就成了皇帝。等别人明白过来这个理儿时,为时已经晚了。 * 雍正捷足皇位之后,除了巩固他的政权之外,所下得最大功夫,就是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乾隆所立的“功德碑”则是总结,以说服后世,“永勿翻案”。 * 雍正好佛,自号圆明居士。可他即位后,杀戮手足,毫不留情,其佛心又在何处?可见他此前的大畅佛法,只是掩盖自己争储的意图罢了。与世无争,雍正棋高一筹。 
谈康雍乾的“自我评价” 康雍乾这祖孙仨挺有意思,真的假的都有个“自我评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对自己有一番评价:“几十年来孜孜求治,小心谨慎,数十年如一日,基本作到天下安定,家给人足。”雍正对自己的评价,有人曾做过一番总结,现择抄如下:一、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勉之。二、朕从来秉性如此,断不肯固执己是,“大公无我”四字,实可对越神明,卿等当知之。三、不但卿等为大臣者,便朕实心为天下秉公行政,尚不免奸恶小人之怨谤,何况卿等?四、朕一生得力处,惟在“不负人”三字。五、朕生平从不负人;人或负朕,上天报复,必获报复。六、朕返躬内省,虽不敢媲美三代以上圣君哲后,若汉唐末明之主实对之不愧。七、朕素性即如是敦厚。乾隆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乾隆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有人评述说:乾隆的“十全武功”,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尔喀用兵两次,这五次用兵对新疆、西藏的巩固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也有的用兵是小题大做,穷兵黩武。如大小金川之役就是这样的。  
谈对皇帝的评价 如何评价一个皇帝,不能只看他本人在位时的功过罪错,而且,即要看他对他的“前任”是如何继承的,又要看他对“继任者”及后世的影响。  
谈慈禧 现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应该归咎于两个人,其中的一个当是慈禧。慈禧“垂帘听政”长达五十年,除了玩阴谋,耍手腕,争权夺势,贪图享乐外,几乎没干过任何正经事儿。慈禧虽然权势倾天,但她从未掌握过兵权。清朝的兵权掌握在恭亲王奕、荣禄、李鸿章等人手里。当然,这些人都是慈禧的亲信。慈禧清楚,“变法”是大势所趋,不变不行。她也的确想“变法”,但她有她的“底线”,也就是所谓的“四个不能变”: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有点儿像“四项基本原则”啊!)印象里慈禧说个这样一句话:“你康梁想变法,为什么不找我呢?”如果康梁找了更有权势更有手腕的慈禧,他们的“变法”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其实很陈旧,他们属于很传统的知识分子,脑海里总是有个皇帝。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即把民族复兴的希望也寄托在皇帝身上。在这点上,康梁不如写《猛回头》《警世钟》等书的陈天华。陈天华的主张是“建立民主共和国”。陈天华曾写过《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等文章,体现了他的民主思想。可惜他蹈海自杀了,时年才三十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晚年夺嫡之争
雍正死后都没有和康熙葬在同处 雍正的皇位真的是篡来的吗
康熙为何将皇位传给雍正,而不是能征善战的老十四?
满清宫廷疑案揭秘:雍正弑父篡位的血腥过程
百年冤案——雍正根本没有篡位!看辽宁省档案馆带你解密
◎从“代父祭天”事件来探讨雍正即位的谜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