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星 等 | 嬗变与新晋:国际视野下新时代华语电影再认识

2020年度优秀封面文章

原刊发于202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周星,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洋,女,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摘要:新中国电影发展概要其70年的演进,经历了被冠以中国电影、华语电影、新时代华语电影几个称谓认知阶段。当下的新时代华语电影既包含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更兼具日渐自信地凸显核心价值观和本土意识的中国电影。在亚洲电影和世界电影历史发展的国际视野反观下,我们需要在辨析中看待既往得失,更需要在新时代华语电影的新突破中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华语电影;新华语电影;中国电影学派;国际视野;新中国电影70年

正文

全文约9622字

前言

近年来,中国电影迅速崛起,不论从票房还是艺术性上都逐渐与国外电影相抗衡,中国电影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理应要更多地站在新的观念角度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电影。笔者认为,新中国电影发展概要其70年的演进,经历了被冠以中国电影、华语电影、新时代华语电影几个称谓认知阶段。当下,中国电影相对丰盛的创作景观展现了华语电影的新时代发展状态。新时代华语电影实际上已具有了一种内涵上的国际视野,即它本身不是单一独立的,应放在整个世界电影的格局下,在世界电影的范畴之中谈论。于是其境界、比较的观念以及认知的范畴,都无形中有了大的变化。这对于中国电影显然是一个世界性的认知。

然而其本质却未变,即中国电影虽然扩大了外延,但其本土价值和意义却得到了更大的彰显。所以,我们研究“新时代华语电影”其实就是要研究华语电影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探索,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华语电影这一新的扩展阶段的功绩——姑且称之为第三阶段——对于华语电影发展理论研究的贡献。

(图片源自网络)

01

新时代华语电影研究缘起

(一)从“亚洲电影”到“中国电影学派”

任何一个概念的命名都有其标识意义,包含着一种新的观念和认知,比如关于“亚洲电影”,“亚洲电影”既包含旧有的关于亚洲电影视野之中所包含的电影创作,也包括各个亚洲国度的电影。“我们应该认识到,'亚洲电影’是一个具有内在多样性的电影主体——'亚洲电影’是一个由中国电影、日本电影、韩国电影、印度电影、泰国电影、伊朗电影等具有不同文化传统和产业体系的多主体组成的集合。”[1]同时,还应当看到当今人们提及的“亚洲电影”还包含着另外一种意义——亚洲的视野,依此来看待不同国家电影之间的相互差异和联系,以及站在中国电影的角度来看待其与亚洲电影之间的比较和联系。这就是“还需要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多国交互与个人经验的意义上”的观照比较分析。[2]此外,还包含整个亚洲电影彼此之间在文化上、在共同面对好莱坞电影方面呈现出的各自的独立性、文化传统特征以及相互之间或隐或显的联系认识,也就是具有竹内好首创的“作为方法”意味的研究。[1](1)如此,我们所谓的“亚洲电影”就包含了更多超越地域特点的意义构成。

中国电影进入新时期无论是创作状貌还是类型,无论自身延展还是内涵品格,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了不同以往的状态。尤其是近年来现象级的电影频频出现,不论是商业还是艺术品格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诸如《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电影,都建构了具有鲜明艺术内涵的电影美学。因此,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推动倡导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3]掀起了学术界的大讨论。但称谓的应时而生也招致一些争议,主要争议如下:是不是有中国电影学派?中国电影学派到底意味着什么?命名的依据何在?

事实上对于既有的电影创作,最初也许并没有明确的电影学派构成含义,但当“中国电影学派”的提法诞生,就意味着研究者是站在世界电影的角度发现了中国电影的文化独特性、认知传统与创作内涵之间的联系,意味着研究者要勾连更多的不同时期的中国电影汇聚到当下电影市场和文化特征上研究其影响。此时的“中国电影学派”就成为一种观念的呼唤和范畴的召集,[4]既应对着与好莱坞电影的比照,同时又标识着中国电影的独特性,召唤着中国各个时期具有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承传和出色艺术创作的优秀之作产生,由此谈论中国电影就有了一个相对聚焦的对象。

(二)“新时代华语电影”的提出

当下,中国电影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华语电影在传统的中国电影的认知基础上,试图从改换名称到探求新拓展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1]最初是海外华人为了区别中国电影与他国电影之间在语言、文化、创作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而创建的概念,这一指称被人们所接受的时候,华语电影就具备了相当明显的外在形式,比如说以语言和国度为创作基础,同时又暗含着对于一种文化折射所呈现出来的电影传统、电影表现的聚焦性。华语电影从而成为涵盖中国电影相对明晰的称谓。

近年来,华语电影不仅在市场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更在全球化语境、新时代发展中呈现出新的态势和特征,其外延不断扩展,不仅包括港台以及其他华语地区或是华人的主题创作,而且包括多地联合的华语电影以及外国人在中国体制下参与创作的中国电影,其内涵上更加彰显了中国电影的本土价值和意义。新时代华语电影的提出正是华语电影在发展和突破中对其发展历程的一种新的观照和认知。如果历时态勾勒“中国电影”—“华语电影”—“新时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过程,那么第三阶段的“新时代华语电影”的研究更要以新的观念、新的角度认证和辨析,要研究华语电影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探索,要立足于国际视野,但根本观照还是中国电影自身的内涵变化。因为这一阶段的华语电影具有了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的迫切期待和刚性需求,也具备了相应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开始在中国取景、邀请中国电影人加入以增加电影的中国元素,因此新华语电影虽然没有改变自身的发展路径和形态,却已具有了国际视野的电影形态和体制。这种视野和感知是华语电影日趋自信的物质构成。近年有研究者提出的所谓“工业电影美学”“华莱坞”电影命名等相关概念,其中也都体现了这种国际视野的观照和研究。

(图片源自网络)

02

新时代华语电影的新景观

新时代华语电影与前几个阶段电影最重要的标志性区别在于,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已经具有了世界的眼光和比照意识,已经发生了与既往不一样的变化,无论是市场、银幕数、创作类型还是电影美学观念超越传统发展等方面,都必将推陈出新时代华语电影这一景观。而意识到这一阶段并开始酝酿新时代电影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拓展则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新时代华语电影可以简称为新华语电影。

(一)国际视野,历史维度

如果说新华语电影的发展必须有一些因素是不能忽略的,其重心即是面向世界发展的眼光。当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强国行列,当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我们与之匹配的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不是与之协调?比如现存的影视学科发展如果没有放进融媒体、智能时代的环境下去考量,就缺少一种比较视野,也就可能因固化而落后于迅疾发展的时代。同样,对新华语电影的研究如果脱离了世界电影的语境也难以把握其发展趋势,更难以站在新的高点上挖掘本土电影的内在价值,那么诸如《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票房排名靠前的中国电影的创作也就难以实现。

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动因和电影发展的现实共同促使着新华语电影向深度拓展。这里就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对新中国70年电影价值的重新认识梳理,既往研究大多挑剔或者凸显某个时期的创作,而没有看到历史进程的阶段性对于后来的影响。再如简单看待建国十七年电影等,有些认识需要时间长河来回望聚焦,我们要尊重十七年电影以来的中国电影的本质,彰显当时由于受时代政治和意识形态捆绑而遮蔽的那些美好的东西。所以新华语电影发展的前提必须牢牢记住一些对应关系,比如在历史和现实两者之中,不能缺少历史的回顾,但重点是注重于现实,因为它可以向前延伸;而在中国和国际两者间,固然需要国际视野,但更需要坚守自身的信念,在复杂的新时代文化和影像的拓展中,我们要用辩证的观念对既是现实的又是中国的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并给予全面客观的呈现。

近期网络热词“巩皇”现象值得透视思考。据报道,巩俐在201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得到主办方清场两分钟独享红毯视频直播的礼遇,现场她那种大度端庄备受推崇的影像呈现,得到众人的夸赞和认同,网民们赞赏她拥有的国际一线明星的实力远远碾压那些急功近利蹭红毯的流量明星。说明人们已经厌烦了那些吃青春饭的小鲜肉小明星,迫切需要看到一种具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厚度的“巩俐”们的价值。

电影明星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人们由热衷于小鲜肉和明星绯闻八卦的传播转而定焦在“巩皇”身上自有深意,即人心期望中国坚实厚重不被世人嘲笑。同时,“巩皇”现象的出现既有其自身实力得到观众认可的原因,也有巩俐在2018年金马奖颁奖典礼上作为评审团主席坚持不上台为台独纪录片获奖者颁奖的行为受到拥戴的原因,她开启了在国际语境下,在所谓开放自由的电影节的讲坛上,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应以何种气度姿态出现的新篇章。“巩皇”的确显示了华语电影巨星内心的淡定和精神坚守。如今,许多人对中外合拍影片景观的评判还大多停留在艺术表现层面的单一判断上,这是不够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形象需要如巩俐那样精神昂扬且真正体现国家精神和国际气度的形象。巩俐身上所蕴含的厚重度和“巩皇”被青年尊崇的现象,都提醒电影人评价中国电影首先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真实存在和需要,因为我们已经是世界比照下的中国,而国际视野也将回归到立足中国的国际视野,是中国厚实存在的既往影像历史积累而成的国际视野,亦即新华语电影将会成为一个既具有厚实基础又具有世界特征的电影大国形象。

(二)主流意识本土价值的回归

新华语电影主流核心价值观即便在国际化的视野中仍需坚守。毋庸置疑,身处国际环境脱不开一种大国气势,包括大国政治和国家威权存在的电影文化艺术。有人说经济让国家有实力,军事让国家强硬,只有文化艺术才能让国家伟大,的确如此。这就提醒我们要对新中国70年以来的电影进行重新审视和认知,这样才能看到政治和文化的关系、国际和中国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电影的国际性价值所在。如果仅有传统而缺乏一种更大视野的开放,发展不会长远。相反,如果过于强调新华语电影世界格局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国家主流意识本土价值的回归,这样的创作也是不能长远的,正如中国台湾金马奖虽然具有了某些艺术的多样性,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任何别有用心的对主流价值观的损害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也会因此受挫。

艺术的把持和电影时代背景的纠缠其实是比较微妙的。进入新华语电影新阶段的中国电影必须面对现实,必须认识到单一的排除政治文化视野的国际性是不存在的,单一狭隘的单纯艺术是脆弱的,支撑得了一时却支撑不了长久。正如这次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的电影创作者们对于金马奖的抵制,就是因为更大的时代政治文化要求我们对峙。也许有人以为政治是政治,金马奖只不过是一个电影奖,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事实是,回到更大的中国电影的国际格局来看,我们可以明白其中的微妙和正当性,任何一种把电影艺术放置在超越主流意识和价值观之上的单一操作,都是一种缺少国际比照眼光的行为,虽能得逞一时,却长久不了。

回到具体作品,在政治历史变迁中曾经经历过的现象也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思考。比如巩俐若干年前在《归来》中的出色表演,当时却受到颇多微词甚至批评。张艺谋导演的这部影片最初受到的冷遇与今天重新观看再度评价结果天壤之别。巩俐饰演的冯婉瑜人物个性鲜明,由于在“文革”中遭受侮辱精神受到重创,她完全不认识丈夫陆焉识了,但是在她的记忆深处却埋藏着美好的回忆和期待,为了等待丈夫归来,她天天如期去车站守候,周而复始。陆焉识为了唤醒妻子的记忆,在积满尘埃的钢琴前弹奏起恋爱时彼此熟悉的曲子,那场面美妙动人。归家的冯婉瑜隐约聆听到琴声,忽然间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美妙的时光,琴声中他们相拥沉醉,陆焉识泪如泉涌,以为一切又回到了从前,然而瞬间回到现实的冯婉瑜却立刻推开了他,俩人再次成为陌路人。巩俐在这场戏中将人物微妙探寻的心动表现得丰富细腻美好,相当出色。导演张艺谋在影片中对历史、现实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的呈现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精妙绝伦。可是当年人们对《归来》却有着过于苛刻的批评,许多批评者站在所谓艺术电影的标准上,误读了影片对于现实的深刻表达,甚至责难巩俐的角色表演,却忽略了本土电影自身的艺术特色,忽略了如何真正站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的艺术和文学的认知上去深刻理解影片。比如对“文革”题材如何做到全面表现?影片戴着镣铐跳舞如何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呈现?一部艺术作品何以表现出全部的历史背景?影片从一个人物和家庭的变迁来看待“文革”对人的伤害,夫妻近在咫尺却无法正常相认,冯婉瑜被侮辱却无法启齿,女儿对父亲母亲冷漠疏离等等,这些在影片中都有完美的表达,也都体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本土特色。这里笔者对于《归来》旧话重提,是想说我们如果站在国际化的视野回归本土价值和主流意识来理解既往影片,就应该更加珍惜张艺谋《归来》取得的出色成绩。

(三)中国叙事自信的重塑

近年来,在新华语电影的视野中,中国电影的国际眼光和创作突破显而易见,认知也需要随之发展。如对中国第一高票房影片《战狼2》的评判,许多人纯粹站在所谓西方艺术电影的技巧表现上,对影片开始打海盗的水下拍摄技术给予高度赞扬,以为这就是打动观众的因素。恰恰相反,那只是一个铺垫,是为了交代主人公的职业背景和特战队员的英勇无畏,是为了说明冷锋如何被培养得超群出众。真正目标是第二个大的场面,即送骨灰去烈士家遇到拆迁的悲剧场面,战士们怒不可遏出手相助,肆无忌惮的欺压和人们对于黑恶势力的惧怕悲愤掀起了银幕内外的情感激荡。尤其是黑恶势力头子的挑衅是对人性的挑战,是对百姓权利的挑战,是对国家权威的挑战,也是对人基本善恶的挑战。血气方刚的冷锋所代表的正义力量只能铁拳出击不惜丢掉军职,义士对待恶行的义举让观众获得了充分的精神满足。《战狼2》具备鼓舞人心满足观赏的多重可能性,所以是内容上而不是技术上、是精神情感上而不仅仅是叙述上、是独立的个性精神的昂扬奋发而不是其他,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和魅力。显然这与过去惯常奉行的以西方标准判断是非,却忽略了中国精神自身价值的评判做法是格格不入的,这显然也是当下我们电影问题研究的关键。

在新华语电影的发展阶段,一些缺乏现代理念的批评也是荒谬的。如对于管虎导演的《老炮儿》,有些影评对影片主人公北京六爷的言行举止给予了苛刻的批评,有著名学者曾提出影片中爆粗口不文明损伤了电影艺术,想因此将作品一棍子打死,这便是缺乏影像艺术表现判断标准的匪夷所思的做法。六爷是一个被时代抛弃却自以为威风犹在的老北京大爷形象,他的语言方式和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行为处事逻辑和个性,他试图主持正义,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城管与平民之间的是非曲直进而满足其摆平天下的内心需求,最终很愚蠢地与对手约架,冰湖上他的顽强不仅感动了对手,也感动了我们。明知不可为却依然践行守诺,在这个人物身上,身份和语言都是不可置换的。一部电影抛弃了所谓的概念正确而进入角色人物和生活逻辑所推动的叙事必然中,就是令人赞叹的艺术创作。上述以道德标准或者无关大局的细枝末节来判断艺术作品的生死是脱离实际的,对新时期影片的发展和繁荣是有害无益的。总之,电影艺术,只有站在人民和生活的角度去表现,呈现的影像真实才是生活的真实。

时至今日我们对于新华语电影称谓下的中国影像变得越来越自信。2019年10月底上映的曾国祥导演的电影《少年的你》题材涉及校园霸凌,触及的深度也相当深刻。首先对于校园霸凌事件的表现比以往的作品更深入,震撼力也更强。其次是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和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的表演与年龄及情节息息相关,情感表现真切到位,人物的情感与命运打动人心。但重要的还在于影片对于少年男女之间的情感尤其是好学生遭受霸凌、小混混给予侠士般的保护、以及对于特定年龄段的独特感受的处理分寸非常到位。再次是收尾细节段落的设置:小北为了陈念的信任而自我承担“强奸”罪名这一令人意外的故事情节的设计、小北被警察抓获时两人四目相对令人难忘的眼神等等,都符合一方愿意为另一方付出的情感逻辑。同时尹昉饰演的警察一角异于一般警察的职业感,处理独特到位,构成了影片复杂紧张的节奏!此外影片结尾的彩蛋设计也有出色的艺术表现:出狱的英语老师陈念发现了一个孤独的学生,于是放学后本能地护持着可能有隐情的小女孩儿,从而呼应了她自己的身世与情感,而后面跟随的也许是幻想中的责任坚守者小北若即若离,场面非常动人。总之,影片丝丝入扣的艺术表现超越了一般青春题材的深刻性!

2019年最出色的电影当属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这是中国传统伦理片的又一次当代回归,相较于上世纪20年代开启的《孤儿救祖记》以及之后不时有承继的伦理片而言,现代社会对于家庭伦理的表现日渐稀疏。有专家研究“中国电影传统叙事的断裂及影响”的确是当务之急,[5]《地久天长》对于伦理道德传统的艺术表现实际上正是对这一缺憾的一种弥补,影片涉及到计划生育政策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影响、人际关系之间的情感纠葛道德伦理对于中国人家庭关系的处理等等内容,对其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有深入的刻画和探索,敢于评判历史得失,尤其是借助刘耀军王丽云夫妻忍辱负重的一生,表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宽容他人的精神,回归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感知,一代人负荷沉重却能够宽容对待他人,这种对人性至善的传扬在近年电影中无出其右。失独夫妻刘耀军王丽云咀嚼着内心的苦楚,在坟墓前祭奠死去的孩子的那种内敛无言的忍耐动人心澈,为新华语电影真切折射现实做了钝痛性的深入挖掘。而他们与收养的孩子形成的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完全折射出更为现实的生活图景。影片获得世界电影节的高度赞许证明了新华语电影的开放程度,电影对于时代诉求的呼应也表明其具有了国际化视野的高度。有人曾提出假设说,如果这部影片的结尾以刘耀军夫妻摔死仇家的孩子作为收尾,才是最完美的。但是我们也明白,正如蔡明亮所言:“电影世界不应该是一个残酷的世界,它应该是一个更温情的世界,因为它是一个被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完全看艺术家的态度。”[6]

03

新时代华语电影的再拓展

当我们在谈论新时代华语电影新发展的时候,实际上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就是中国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核心,拥有新中国70年电影发展的基础,为华语电影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具有民族风格、文化传承和恒定价值观的基点。不仅如此,新华语电影也已经形成了吸纳港澳台创作力量,学习和借鉴亚洲优秀电影传统,并集纳了与世界电影相关的市场经验之后,却仍能坚守自身电影艺术和文化,并遵循电影市场创作原则的新景观。当然其中一些问题尚需辩证思考。

(一)坚守核心价值观

这不仅因为我们拥有自身的主流价值观,还因为新华语电影渴望有更宽广的视野来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电影,包括好莱坞电影与华语电影更多更好地结合。当前,新华语电影已经开启了与世界电影发展趋势相呼应的新局面,可以不拘一格吸纳他国文化经验和制作技术,扩大规模引用世界电影创作和技术人才以不断丰富中国电影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了超越一般中国电影概念的新华语电影,如一些具有世界人类共同思考的科幻、动画题材类型的电影艺术创作,它们是开放的,但又具有中国电影的核心价值观;它们是面向世界市场的,但又必须以中国电影市场为核心,能够与中国电影的受众同呼吸共命运。新华语电影为中国电影学派增添了丰富多样的创作资源和经验。虽然华语电影的新发展阶段已经开始站在了世界电影的前沿,但不能急于求成,要适应本土市场,不断开拓面向域外的电影产品。

守好自己的电影市场,扩大亚洲电影的影响力,稳扎稳打地让世界电影和华语电影融通结合,并不是一味地走出去那么简单,而是要让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中国电影传播出去,进而影响国外观众对中国的认知。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影创作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既能影响华语世界也能影响其他国家人们的艺术感召力。而同时,对于中国电影学派和中国电影而言,如何更加自信、坚定地满足国人的价值取向和欣赏品味是创作的关键核心。因此我们要在自己的电影范畴之中去开拓世界所有电影类型和电影想象所能做到的创作,这里华语电影的新发展已经不是既往的狭隘的中国电影,而是扩大了界域、坚守着核心价值观念、面向世界的新的华语电影新景观。

(二)立足“一带一路”和亚洲电影的视野

重新审视新华语电影要将其置于更宽广的电影生态环境中,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要将电影看作文化交流的形态,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以交流的意识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中国文化的传输。虽然我们的电影有特色却未必强盛,基于走出去的目标和交流的渴望,我们需要站在一种更高的视野来进行创作,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走出去而创作,而是为了更好地交流而创作,沟通理解是我们的创作目标。因此强化自身的电影内涵和艺术性是走出去的硬道理和核心所在。

其次,健全好作品的评判标准。好作品并不该以我们的主观感受作为最终标准,也不能以是否走出去作为最终标准。用任何功利性的硬性指标来判断我们的作品,都有可能使我们犯以下的错误:一是强制性走出去必然给创作者带来焦虑,影响作品的软实力,从而使创作缺乏感召力渗透力;二是强制性走出去还可能会伤害本土作品的民族自信心,让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屈就其他因素,使作品在精神和意识层面显得廉价而不珍贵。坚守核心价值观、不改初心、才是电影创作本身该有的态度。

再次,坚持历史流变下的自我文化认同。与亚洲以及“一带一路”交流是为了互联互通,这里就要求我们对自身作品和对他国价值观有一个双重的判断。一是对作品好坏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判断要坚守本国主流价值观,我们的作品未必需要得到他国观众的全部认同,别人的判断也不能反过来作为影响我们价值观或改变我们文化深层症候的因素。二是我们需要站在相对平和的立场上,考量“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的文化传播方式和行为,既要尊重各国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原则,也要坚持初心不忘使命,不能为走出去而低看屈就自己。评判各国文化产品没有一定之规,由于地域国别的差异,各国文艺创作很难有恒定的标准,也难有绝对的超越,好莱坞为了占领中国大市场,甘愿修改人物和故事并采用中国明星参演,这一举措无所谓对错,只是看到了长远。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无论历史和现实如何变化,从长远看世界之间的交流是不变的,在交流中坚定自身文化坚守民族信仰是不变的。

(三)走出去的辩证关系

据外媒统计,1980年以来在北美上映的外语片超过2400部,但票房超过500万美元的只有89部,其中华语电影占12部,前10名中有3部华语电影,包括第1位的《卧虎藏龙》、第3位的《英雄》(5371万美元)、第7位的《霍元甲》(2463万美元),其中票房破亿的仅有《卧虎藏龙》(1.28亿美元)一部。必须指出,借鉴世界经验并非只是迎合好莱坞。内容和形式哪个是重器不能简单化理解,更不能单一性操作。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只一味模仿好莱坞、做人家喜欢的类型,试图走出去讨好好莱坞,显然走偏了路径,丢弃了自我,眼睁睁看着伊朗及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家纷纷获得奥斯卡外语片奖而羡慕。我们只需做自己的内容,无需过多揣度所谓的世界经验,你就可能成为世界经验,这里一些青年导演其实做出了榜样——即那些独立思考观察、不拘一格的类型创造。这取决于正确的对内对外观,好莱坞电影的自我坚守精神才是我们应该借鉴和追赶的内核。任何技术都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尊重市场是必要的,但不能只看到好莱坞类型片在形式上表现出的诱惑力,却看不到其实类型元素只是完美呈现内容的物质载体,进一步说,就是不要只看到好莱坞电影以IP剧形式挣钱、以炫目的科技抓住了年轻的一代,却忽略了这些外在形式只是为了更好地让影片的价值观和情感意蕴得以凸显的手段。而且长期单一地迎合好莱坞电影,缺少对于欧洲、日本韩国电影的多元化借鉴,已经导致了目前华语电影市场一味简单迎合受众排斥多样化表达的陋习,甚至一些评论家在评论研究当下创作时也只是以好莱坞作为标尺而忽略了更大的世界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以内容的独特性制胜远比仿造形式来的好,立足本土才可能走向世界,并让世界走向我们。

总之,笔者相信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要依赖市场而不是人为决定,但锻造什么样的市场值得我们思考;艺术电影的成长有赖于观众鉴赏能力的提高,舍此一切需要等待;市场取舍需要平衡而不能功利,这需要政策引导;电影市场的走形首先是人心使然,所以从业者需要遵循良心,坚守电影艺术的创作初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时代,我们怎样“看”电影
华语电影在新媒介时代的危机与突围
《北京》中国艺术新视野-为时代画像
后大片时代下华语中小成本电影的崛起
封杀25年的国产良心,何时解禁
应以青春的当代性重启心灵之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