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美育说 | 李睦:叩响艺术之门 贯通美育人生

近日,清华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本站推出“清华美育说”系列,以期与关心美育、热心教育的同仁们共同探讨,助力美育浸润更多的师生,唤起更多心灵的澄明。

01

“什么是美?这是没有标准的”


对李睦老师的采访是在冬日午后的胜因院英华学者之家。在这座林徽因先生曾参与设计的红砖小楼里,茶香袅袅之中,很适于展开对艺术、对美等若干大命题的思考。
“什么是美?——这是没有标准的。”
不断有学生在课上追问过这个问题,李老师希望大家去独立思考:什么是美的、什么不是,或者在美丑之间还有另外的可能性。“学生总是特别想知道一个标准方式,获得以后就可以自己辨别;但实际上美的唯一性时代早已结束了。”
“当然很多美的东西大家有共识,美应该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形成的共性。可能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但常常得出的结论是接近的。”李老师举出了时装周流行趋势发布的例子,“全世界的设计师会聚在一起,找到一致的东西就是当年的趋势。”
谈起美与时代、时尚的关系,很多人会形成时间界限的划分。当采访者举例,古典常常被视为高雅,李睦老师说,“我们现在为什么要画出16世纪作品的样子呢?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对应的艺术,好的艺术家是时代烙印最深的人。
“按照艺术和人之间的关系,从客观到主观,我认为艺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代表了不同的人类历史时期。最早是再现,目的是再现我们眼睛看到的、以往经历过的,比如《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然后是表现,艺术不仅仅为了记录什么;因为技术的发展,再现职能被更好的方式慢慢取代了,比如影像。那么主观的表达呈现就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的一个诉求,这就是现代主义时期。后面的发展阶段可能是实现,不仅表达个性,还有时代的共性、艺术的共性,对社会文化的贡献、意义。所以什么是艺术,说得更宏大一点,是看作品是不是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贡献。”
这是否能看作是对艺术功用的肯定呢?当我们进一步追问,对美或者艺术的习得是否有用,抑或“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李老师的回答很肯定:“有用,有大用。”
“其实我要说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美育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功利,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现在的社会节奏,什么都想要快一点,希望迅速把一个技能学到手;很多人没有看到远大的利益,只看到近处的蝇头小利。美育就像一颗种子,现在不发芽,但可能在人生的关键点,会让你不迷茫,会让你做出能够自洽的选择。”
经过了不断的探讨,美为何物,却越发难以描述了。李老师笑言,“凡是你能说得清楚的事儿,那都是比较简单的事情。什么是哲学?这也是辩不清楚的一件事情,好像从哪个角度说都对,这其中,哲学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发现自我、认识世界。关键还是如何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这三个层面的关系。
既然对于美的定义是宽广的,那么审美的态度也应当是宽容的。李老师强调,“尤其清华应该有这样的宽容,能够接纳新生事物。如果我们的同学现在连一个艺术现象都不能有心胸接纳,将来作为国家的栋梁会怎么样呢。美术学院对于整个大学的文化非常重要,如果整个学校对于艺术的认知处在一个相对狭隘的标准,对相关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发展非常不利,对自然学科也不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全校性的、通识性的美育课程势在必行。






02

“通识教育的本质就是用宽容的态度认识世界”


李睦老师开设的通识荣誉课程《艺术的启示》是一门从欣赏、评价、创作等多方面走近艺术的课程。课程的参考书目不仅包含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埃尔金斯的《绘画与眼泪》等美学必备,更有《时间简史》、《疯癫与文明》、《诚与真》等看似与艺术并不相关的经典著作。这门课程的意义,绝不仅仅止于艺术本身。

艺术的觉醒

通识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就是让人通过艺术来觉醒。什么是觉醒?是一种感知能力,是对消失了的事物的震撼。”李睦老师讲了一个例子,课程有一讲是关于古希腊罗马人和审美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学生在笔记里写到,他想起小时候经过的河里那些石头,它们曾经目睹过远古的人们怎么吃饭、怎么挑水,怎么生活,觉得很激动——这就是一种感受力。于是我们会自然追问下去,感知力是不是可培养的?《艺术的启示》又能做些什么呢?
“感知力、审美能力有天赋的因素,也有习得的因素。我们会先于学生感受到一些东西,然后让学生来参考借鉴,但不能替代学生,因为每个人的感知不一样。”
在课上,第一次的创作实践要求每人画10张静物。对于从没画过画的人来说,尽管很难,但完全凭感觉画下去,也能完成。“然后我会教大家一点技术层面的东西,怎么把感受到的东西画出来。”在量的积累之上,李老师接下来会帮助每个同学找到自己的特点——人人都有,而且彼此不一样,然后站在学生角度上分析,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作业中继续推进。这样下来,每个学生感知的习惯、角度、呈现的特点,就都能找到了。
“当每个人都找到以后,全班同学放在一起比较,当然是有差异的,同时还会找到共性。我把相同的地方告诉大家,同学们可能会在这个基础上再次认识自己,这就是老师起的作用。老师要有这种发掘学生特质的敏锐度。经过这样一轮课程,学生再感受事物的时候,他的感知能力就会在原来基础上不断提升,不断成长。”同时李老师自己也觉得,在不断备课研究的过程中,自身的感知能力也更敏锐了。
“我总说审美判断是一种瞬间的效应,眼前过一下,马上就能抓住它,这样的瞬间一个人一生都不会有太多次,有些机会过去就再也不会来了。它来的时候学生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指导,画画的过程中,要马上停下来告诉他。”
关键几笔,也许就会改变一生。一门课程,一位名师,也许就能重新唤醒审美。

感性与理性

“光有感受力是不够的。
“我们的感受能力,估计5岁以后就随着正式的教育开始慢慢被经验取代。怎么能在天真和经验当中去寻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人不可能总是儿童,也不能未老先衰。还有,当感受力来到以后你怎么样去面对它?这就需要理性:包括发现、认识、呈现,以及呈现以后的理性分析、思考和总结。”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平衡感性和理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感性认知的理性是死的,没有理性认知的感性也是靠不住的,必须是两者相辅相成。
但是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对“理性”的概念认知存在一些偏差,把量化标准、实验证明当成了理性。“那实际上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经验主义的、标准化的东西,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而理性其实应该是通过自己的认知建立的一套逻辑思维体系,并不是一定要依赖数据和实验的这种思维定势。”
在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诸多对通识教育具有深刻理解的老师们不约而同达成了共识。比如人文学院历史系顾涛老师也曾在文科沙龙中提到,很多大家,如丘成桐、顾毓琇等,他们都是在理性思维的同时拥有感性的能力的。谁说艺术教育对科学没有作用呢?当然研究理工学科对于艺术创作也有帮助,科学跟艺术在巅峰是握手的,在某一个层面是相通的。

创造与创意

提起诸位文理融汇、中西贯通的前辈大师,不由得让人想到钱学森之问,想到人们质疑当今缺乏大科学家、大艺术家的问题。
“老是讲需要创新思维,很多关键问题不在于科学本身。大学应该给学生增加疑问,让他们思考,不是给他们答案。我们讲'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什么把传授放在第三位,这个时代知识的获取太容易了,手机上就能查出来。”
《艺术的启示》不是一门艺术史论课程,每次课上都会有“内容与形式”“艺术的真实与艺术的现实”等命题,自然就会带出艺术家、艺术思潮介绍给同学们,然后学生很快就可以自己在网上查到具体知识。这些知识不是这门课程最核心的价值,更大的意义在于创造。
“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创造和创意是有本质区别的,创意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延展一下。艺术说到底就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通识的价值

在采访前一天,李睦老师刚刚带着课上同学去微软亚洲工程院上了一堂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相融的实践课,讲人工智能小冰的艺术创作。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轻松打印一张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作品,而且是崭新创作的作品。
“数据的存在可以允许自由选择。但是现在人工智能有一个问题,它没有智能的逆向思维,只是基于庞大的数据体量做一个排列组合、得出了一个规律或者结论。如果能从最根本的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未来人工智能就比较可怕了。”
也许,这种逆向思维,正是发达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复制的人类思维最可贵的地方。李睦老师认为,通识教育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打破学生既有的思维定式。
“我觉得最大的压力就在这里。当学生用过去被灌输的标准来衡量周围所有的事物,这样一路成功走下来,现在突然让他从辛辛苦苦走来的那条路的反方向走回去,他会很拒绝的,因为这动摇了他十几年赖以生存的判断事物的标准。我们现在需要用学生能接受的话语跟思路去做出改变。”
这个改变的过程并不容易。李睦老师讲到,有的学生画到一半会放弃,会纠结、矛盾,甚至会撕掉作品;当然这是人工智能微软小冰不会做的。“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思考,艺术教育到底是什么?美育的核心是注重过程,我们要珍视犯错的那些东西。
回顾《艺术的启示》及各种为美育、为通识教育做出的努力,李睦老师开玩笑说,“我自己这些年体会,自己现在做的是什么,其实也说不清楚。”很难说《艺术的启示》到底属于什么学科,也不能说通识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者某种技能。
“我觉得学科本身是在教育领域是很靠后的一件事。其实是先有问题,我们才会产生某些领域,去做一些培养和研究,然后渐渐形成学科建制。通识可能是一种培养模式。”



03

“慢一点,就会收获更多感受”


《艺术的启示》为同学们创造了很多交流和感受的机会,比如课上讨论,还有博物馆参观和实践课。李睦老师谦虚地说,“其实很多东西不是我教的,我只是创造条件、打破隔阂,让同学们能去感受、能够交流。”
回到感受力的问题,美育让人通过艺术来觉醒。“作为一个好的学者,或者仅仅作为一个人,他应该能感受到某些东西将要来到的脚步。我们说聆听观看,不是只会看。”
李睦老师讲了一位美国牧师笔下的故事:在纳米比亚的草原上,一个摄影队偶然拍摄到灌木丛后面摇摇晃晃走出一只大猩猩,手里拿了个木瓜;它突然就停下来了,因为看见了巨大的落日,它就一直看着,直到夕阳消失在地平线下面才站起来,一摇一晃地消失在草丛后面。黑猩猩是特别爱吃木瓜的,却会为了美景如此忘我。
“我问我们的同学,看到秋天的黄叶子,大家都在照相,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吗?你们抚摸过它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落叶?树要保持自身的水分,才有能量再生,这就是生命的过程。面对落日、蓝天白云,其实可以有很多想象力,但很多人丧失了这种能力。我们总对已知的东西感兴趣,对未知的太过拒绝。
感受,想象,创造,需要我们停下来、用心灵去孕育。“也许人在急急忙忙的时候会激发一些办法,急中生智。但科研不是急中生智的,它更偏重智慧。如果不急,慢一点,就会收获更多感受。”

《艺术的启示》这门课致力于消除艺术与生活的隔阂,消除艺术与公众的隔阂,让艺术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蕴育和滋养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本门课程在引导学生敬仰艺术、热爱艺术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更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从阅读、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开始,学生要学会判断、学会分析、学会质疑。从参与、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开始,学生要体会创意、体会创作、体会创新。我们研究艺术的目的,终究还是为了研究生活。我们通过艺术去体会纠结,通过艺术去应对烦恼,通过艺术去寻求创造,并且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精神的和谐。在这里,艺术的理论 艺术的实践,等于“艺术的生活”!

正如《艺术的启示》的课程目标所写,让我们通过艺术去体会纠结,通过艺术去应对烦恼,通过艺术去寻求创造——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精神的和谐。这也许将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种下美育的种子,为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

李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艺术家、博士生导师、油画教研室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优秀网络公开课、精品课主讲人。曾两次获得清华大学“良师益友”教师称号,曾获2016、2018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并获得2017北京市第十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7年度宝钢教育奖(全国)优秀教师奖。


                                                   


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秉承为美好人生而艺术,为大众启思而美育的学术宗旨。以艺术陶养美的人性为核心,以启迪创新智慧为特色,以国际前沿理念展开面向高校、中小学的艺术通识教育、美育教师培养、美育机构咨询,举办中外美育学术峰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青少年美育的三个问题
279唐文奕:个案视野的高校美育“六化”策略
美育和德育的区别
教师的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
创业云课堂| 周海宏:音乐何须懂?
【好文推荐】教师的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