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微素描教学设计视野的拓展|关于精微素描教学法与人物造型基础课程

文ˉ苏海江

窗外红销翠减,瞬间灿烂,又是一个金秋。又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日子。一张张崭新的面孔为校园增添了花季的热度,以及青春的意绪。精微素描课是他们在美院的第一堂课,我重复着开场白:“你们是精微素描课的主人!”这一切对于我来说重复多次已成习惯,白天在学校的教室里穿梭,回到家中不断翻新着我的教学笔记。眼前的任务是又一份总结——《美术大观》约稿写写精微素描。                       

最初只是有个灵感,随手拉了个提纲。哪知回首一望,“精微素描”已经“放飞”二十载。

眼前文稿上罗列的标题和文字,当是见证:

1.“尽精微·精微素描全国巡展”总结
2.关于《精微素描教学法》的提问
3.《人物造型基础课程实践》教案
4.《精微素描中的理念》
5.《精微造型笔记的意义》
6.《“精微摹写”与“照相写实”的不同》
7.《关于精微素描教学的座谈》
……

这些文稿都关乎“精微素描”发展进程的回顾、总结与提问,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在这里我将结合以上标题文字中的一些节点,对“精微素描”及其课程的拓展做个概述。

“精微素描”是在教学进程中自然产生的,也和我一直以来的焦虑与思考分不开。

当时的背景状况我记忆犹新。艺术院校的招生数量急剧扩大之后,入校的学生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遇到了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其中包括:1.应试教育弊端及考前班突击补习,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和理解的缺陷;2.生源人文艺术素质匮乏;3.独生子女对环境的适应力低下,造成对社会生活的隔膜;4.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文理分家”,导致大部分孩子缺乏“整体的社会人文视野”,他们认为技术与人文是两个可以孤立解决的“部门”,进而觉得先解决技术,创作就会自由了(可怕的是,这种懵懂认识的影响甚至会笼罩一生)。而我们自己在绘画教学中,因为同样的原因,也始终存在着一味地注重技术性练习的偏向。

中年坚持的意义·无冕之冠 ˉ 水彩、自动铅笔、彩铅 ˉ120cm×90cmˉ 陈妤婕 ˉ2020 年

还有就是一系列中国绘画发展中面临的固有问题,如油画“民族化”需要在造型基础方面做怎样的探索?现代造型训练和传统中国画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而最重要最本质的、涉及艺术素质内核的是意志力与观察。我一直相信,它们决定着一个未来艺术家在年轻时对问题思考和探索习惯的培养。而这方面的缺失恰是扼制我们教学“命门”的关键所在。

在种种迷思、焦虑的碰撞中我找到了教学实验的灵感和动力。

中年坚持的意义·孕 ˉ 水彩、自动铅笔、彩铅 ˉ90cm×120cmˉ 罗心旋 ˉ2020 年

于是,就有了一次我主持的针对基础教学课程改进的教学实验。直接目标是证明创作能力能否在初级教学中得到培养。当时只想纠正一些偏差,如让我一直头痛的话题:传统教学的基础只针对技法,于创作往往束手无策。看到许许多多孩子都毁在“先学好技法再考虑创作”这样的“定见”之下,学了“素描”,却不知怎么去画。“完美的”技法训练往往成为创作自由的枷锁。

在这次教学实验过程中,我将一些设想放进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经过逐渐筛选组合,反复推敲,留下了一些对构建教学系统基础有价值的内容,其中主要有三点。

1.对“主题”源头来历的叙述——选择画这幅画的初衷。最开始我是让学生以“剧本方式”讲出关于这幅画的故事。2.以“见微知著”的方法使学生进入静心观察状态,培养凭自我意志力寻求路径的能力。3.鼓励孩子们从各种角度看问题及对各种现象思考的兴趣,并以文字 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

这三方面的考量,瞄准的是艺术探索的内在驱动。

燃情岁月·挂面 ˉ 水彩、彩铅 ˉ78cm×109cmˉ 冯佳欣 ˉ2019 年

燃情岁月·挂面(局部之一)

燃情岁月·挂面(局部之二)

纪昌学箭这个古老传说,给了我将“见微知著”思想作为方法论设计的灵感,它的启示导向了这个之所以叫“精微”的模式。2009年的精微素描课程一开始,我尝试让学生们找来长、宽、高都不大于15cm的物件来画,将其放大在120cm×90cm左右的整开纸上来表现,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画笔引导学生对事物深入观察和分析,进而通过阐释的专注、静心,找到那些司空见惯的外在表象之下存在着的更为丰富的世界;二是让他们感知物象细微之处呈现的微观组织形态的多重重复和各种交叉叠置,有一种探索带来的奇妙感觉。精微素描的绘制规则就包括对于微观组织结构和形态不厌其烦地反复和累积的描绘,这期间根本上是对学生专注力、意志力和耐力的考验。

经过一段时间写生的琢磨和“调试”,同学们最终都趋向于今天我们所见的“精微素描”画面的基本面貌。这里要说明,这种“面貌”不是刻意追求来的,而是训练过程中种种规则要求的“磨练”自然导致的面貌。

这里还应该强调,精微素描的“精微”并不是指教学追求的最后效果,绘制过程本身和学生心智的磨练体验才是教学的重心所在。

但这所谓“磨练”其实也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击打”,一个“心理暗示”过程。它期待在冗长、烦琐的物质细节中得到“一次一次重组和整合”,一次次使人们“眼前为之一亮”。

这是为了帮孩子们找到通向艺术的心理契机:静观、发现、整合、反思。

中年的坚持·当她凝视过往 ˉ 水彩、铅笔、彩铅、针管笔 ˉ90cm×120cmˉ 梁曦丹 ˉ2019 年

中年的坚持·当她凝视过往(局部之一)

中年的坚持·当她凝视过往(局部之二)

为了配合这个重心,鼓励孩子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和思考,我设计逐步增加了“社会调查”“思维导图”和“手绘《艺术日记》”等课程内容,使“用于创作”的基础得以不断加筑。

这使孩子们不仅更加自信地面对社会生活,心理迅速成熟,更学会主动地发现和观察,更能体验生活百态背后的五味杂陈。

特别是,要静下心来观察。

这些内容与作为教学主体的“精微法写生”之间形成合力——既从“物”的组织形态结构的刻画描述中培养了一种对结构和形态的把握能力,及对艺术表现尤为重要的多种形式的体验能力,又从社会生活的角度为学生提升了认识社会、理解人性的各种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在描绘表现形象时不仅看到样式和风格,不只注重技法,而是更关注其背后的“价值、意义”以及“意蕴、意味、韵致”层面。

为了让他们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追求人文的厚重,我在基础训练强调这样的理念:“技法”更应被理解为是每个人在自己路径探索中找到的行走方式,技法与创作间的那道“鸿沟”不该那么明显。

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而其后增加的“社会调查”课程单元尤见成效。

最初的“社会调查”是从身边开始的,主要是家人、朋友的情感故事,后来范围逐渐扩大。

通过教学中的观察我感到,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生活的意义和感受,实际也是一个具有“心理调试”意味的环节。这个“调试”的媒介平台就是“生活”本身,是社会,也是人本身。“人”“人性”是必须面对的。而面对“生活”,当静心地体验与观察时,那些“专注力、意志力和耐力的考验”,那些“对于微观组织结构和形态不厌其烦地反复和累积的描绘”,作为一种心理训练培养的“模式与习惯”便会帮助我们在表面庸常乏味的事物背后“调试”出情感与信念的能量。

中年坚持的意义·树 ˉ 水彩、自动铅笔、彩铅 ˉ180cm×60cmˉ 谢昕怡 ˉ2020 年

我将“社会调查”“思维导图”和“手绘《艺术日记》”等内容,设计整合发展成为一个教学单元《寻找故事》,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让他们多用心、多思考。

中年坚持的意义·驻足 ˉ 水彩、自动铅笔、彩铅 ˉ90cm×120cmˉ 张曼曼 ˉ2019 年

精微素描课程所借鉴的“尽精微,致广大”的内涵,就是一方面必须抓住细节学会深入,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在一些平凡的事物中,其实潜藏着种种积极的“深入思考的能量”;另一方面,更要有胸怀和视野,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的变化,关心民生,关心国家命运。

这个单元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案例是2018年的“北蔡街”主题。北蔡街是城市设计学院门前的一条普通街道,街道上的店铺、学校、小区和生活在其中的普通百姓,与今天中国大地上其他地方的街道人群别无二致。但以它为对象,我设计了针对身边百姓生活变化的社会调研。

2018年时值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美院百年”,以及中国“改革开放40年”,孩子们充满激情地开始了对北蔡街的社会调研。他们定点对家门口街道上的事务和人群进行采访,通过一个个案例故事分析研讨人们生活和心理的变化,在感知对比中收集创作的素材和形象元素,为今后面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学习探索打下良好基础。比之以往远赴云南、广西边陲的写生实习,近在身边的调研从对现实生活观察和表达的角度讲,不仅可控、资源多、规模大,也可根据学习的要求做更深入细致的设计。而从案例实验性讲,可以随时回馈信息、调整,对于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十分有利。这种深入的调研,让他们更近距离地接触各种人物,为进一步观察、领悟“物”中的“意蕴”,从了解人性的角度提供了铺垫。在社会中“物”的“人化”,其实是艺术语言基础层面的一个要素。

另一个例子针对的是视野的拓展。

为迎接建党百年,我设计了名为“美院第一堂党课”的主题调研,不同于其他党课,精微素描的党课是让学生挖掘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相识的邻里朋友中的党员,从情感出发去了解这些最为亲近的党员的故事。

只有更好地接触、进入社会,才能有积极的艺术表达。“社会化”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对于艺术学生的成长来讲尤为重要。在教学大纲中,我提出了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源泉,既取之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

强调将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作为教学探索的基本理念,其目的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思考习惯及心理养成,这也是教学内在取向及模式设计的问题。而精微素描及艺术笔记这个“教学体系”本身也在成长中,也要面对另一个“社会”的风雨洗礼。它作为一种“画法”风格必须接受广大公众、新老媒体、美术圈的审视批评、拥抱或冷眼。无论如何,这是决定“精微素描”命运的另一道门槛。

中年坚持的意义·老骥伏枥 ˉ 水彩、自动铅笔、彩铅 ˉ90cm×120cmˉ 付钰惠 ˉ2019 年

学生也同样要和我们一起面对这种洗礼,这或许更有意义。

学院是一个象牙塔,一直以来主流的教学方法论体系鼓励学生所接触的社会,是非常“正能量”和理想化的。但大家面对的“另一个社会”则往往以更多负面的、莫测的面孔相待。

中年坚持的意义·守望之眼 ˉ 水彩、自动铅笔、彩铅 ˉ90cm×120cmˉ 向田晟 ˉ2019 年

当9月美院新生入学之时,作为“美院第一堂课”的精微素描课程继续开课,每年都在设计新的、更贴近当下的课程主题和课题内容。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精微素描”的“玩法”已悄然在社会上、网上流行起来,引起的反响不小。接下来不到两年时间里,在网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各种类似作品的汇集,借助新媒体传播的年轻画者以及各种理由的阐释、各种圈子的交流,发展出若干类型,“持类似画法的群体”人数不少。“精微素描”似乎迅速“火”了起来,在网络和自媒体平台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中年坚持的意义·踉 ˉ 彩铅、水彩 ˉ90cm×120cmˉ 张茜 ˉ2020 年

当时大家多少感觉无法预卜“精微素描”迅速“爆棚”的结果。只是一心想着怎样才能把这种专业的、“实验性”的探索坚持下去。但社会及网上反映多有怀疑:一是认为我们只是西方照相写实主义的模仿与变种,至少是在他人基础上的套用;二是认为一味模拟物象,看不到于新风格新语言的创造有何益,甚至有人指责“社会调研”的教学是回到20世纪60年代。

这是其中的几条评论:

您认为这种“中国化的照相写实”能流行多久?
你的实验,看起来“特别需要功底”?
好像中央美院的写实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你们“为什么选择了'类似照相写实’的画法”?
你们说是表现中国特色,怎么用这么“西方”的形式?
照抄西方,没有出路!
反省一下,什么才是中国化?耗子尾汁吧!

一时,我有“初心”被淹没的感觉,过后想想,好像也并不太出乎意料,只是不知该先反驳质疑,还是更关注和分辨各种抄袭和模仿的鱼龙混杂。

激情燃烧的岁月(造型笔记)·故事形象 ˉ 手绘绘本 ˉ 肖茹艺 ˉ2019 年

有人提议该做个阶段性的总结了,或者建立一个自媒体平台,但我确实认为应把它当作教学探索的一种推动力。于是,我决定加大展览和交流的力度,一方面让更多人了解精微素描;一方面“正本清源”,介绍何为精微素描。

激情燃烧的岁月(造型笔记)·结构研究 ˉ 手绘绘本 ˉ 肖茹艺 ˉ2019 年

在教学实践和与社会交流中我认识到:教学的建构过程太需要与社会的碰撞和检验了。“教学的社会化外延”是我努力确立的一个正待完善的概念。在社会现实中,“负面”的、与社会良俗道义相违的各种矛盾,及“人的生物性”,都会投射到艺术表现中,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2018—2019年,精微素描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展开了“尽精微·精微素描全国巡展”项目。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举办了41场巡展和巡讲。巡展的场馆涉及多省市的重点美术馆和博物馆,如武汉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太庙艺术馆、大连美术馆、河南美术馆、甘肃美术馆、天津滨海美术馆、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等,与百姓和美术爱好者展开交流。巡展更有针对性地策划在各省市的重点大学和重点美术学院的美术馆举办展览开展教学方面研讨和交流,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清华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农业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2018—2019年精微素描全国巡展的策划,则着重讲述精微素描背后的故事,特别是精微素描教学创新方面的交流。展览定位以文献展的方式来给观众讲述精微素描的创作过程,呈现精微素描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理念。展览目录包括:三百余幅精微素描作品、几十部记录和展现创作过程的造型笔记绘本长卷、几十件写生物件实物以及几年来的教学纪实影像。几十场的巡展过程中,真正的挑战是我结合展览,以导览的方式为大家讲解精微素描的讲座,介绍精微素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它让我静下来再一次审视“精微”与传统学院主流模式的差异。

激情燃烧的岁月(造型笔记)·构图研究 ˉ 手绘绘本 ˉ 肖茹艺 ˉ2019 年

激情燃烧的岁月(造型笔记)·经营位置 ˉ 手绘绘本 ˉ 肖茹艺 ˉ2019 年

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好评,各地美协、艺术专业高等院校以及初高中专业艺术学校、青少年宫、少儿艺术教育等机构纷纷组织专门的观摩学习,并开展研讨交流和讲座。所到之处,展览均成为当地重要的艺术活动事件,得到业界及社会领域的高度认可。

巡展活动整个过程将近600天,期间我也得以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反复梳理了精微素描的发展进程,以及精微素描教学方法的体系建构,构思了展开“精微”成长故事的笔记《爱的教育》,并开始着手规划2020年精微素描人物教学的课程实践。

其实,最重要的收获是观众对巡展的反馈。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观众对精微素描的深刻印象之处,多停留在精微素描独具特色的题材、形象特点和画面风格上。这是对走过路程的肯定,却也说明在教学的深层理念,以及在方法原则的梳理之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简单总结,展览的收获是双向的,公众得以了解我们的努力,全面认识了精微素描教学法的基本面貌。而我们得以进一步反思精微素描教学本身的特质,应该在什么方面调整,还有哪些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补充。

激情燃烧的岁月(造型笔记)·空间研究 ˉ 手绘绘本 ˉ 肖茹艺 ˉ2019 年

激情燃烧的岁月(造型笔记)·作品效果图 ˉ 手绘绘本 ˉ 肖茹艺 ˉ2019 年

在院校巡展的交流中,当时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1.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十分有效,但找不到它在创作思想与技法理念之间关联性的认识。或者说,精微素描宽阔的“功能视野”缺乏充分的归纳与定位。

2.教学系统的内在结构还没有充分被分析、厘清。在“技术发明”之后“返身”的探索远远不够。它和一直流行、据于主流教学殿堂上的苏派教学体系的比较,对两者从功能到基础层面的一系列内在因素的差异还远未被认识和描述。

例如,它们之间在很多具体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譬如结构、质感、观察方法。

3.要明确认识到建构精微素描教学的努力应指向对中国美术传统的“起承转合”这个基础上;对其间的衔接关系必须认真回顾和定位。我始终觉得,精微素描教学的发端和老一辈画家的探索是分不开的,但这之间不应简单理解为风格继承的关系。精微素描创作的实验在风格上和老一代画家的方法相去甚远,唯一坚持的是都在“心”上下功夫。记忆中老先生们在教学上的许多方法,都和心理训练有关。但一段时间以来美术学院基础教学有只讲技法及形式的偏向,直接导致在创作中只讲风格变化,使作品越来越单薄。搞精微素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强调那种“由内而外”才能有的个性,及以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那种真正的厚重。这也必然联系到传统所讲的“中得心源”。

精微素描的发展速度和状态,让我在继续“二次建设”时充满纠结,因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2020年巡展因为突然来袭的疫情戛然而止,响应国家号召驻足居家几个月。静下心来首先就是开始系统地梳理几年来精微素描的教学和整理巡展期间的研讨会资料。我把资料看了一遍又一遍,认真归纳分析最近两年在精微素描身上发生的变化,逐渐地找到一堆新的思路和观念节点。

中年的坚持(造型笔记)·结构构件 ˉ 手绘绘本 ˉ 冯一倩 ˉ2020 年

中年的坚持(造型笔记)·进入微观 ˉ 手绘绘本 ˉ 冯一倩 ˉ2020 年

中年的坚持(造型笔记)·微观形态 ˉ 手绘绘本 ˉ 冯一倩 ˉ2020 年

这个相对空闲的时段,让我很茫然,疲惫不堪。现在我回想起那种状态,觉得和课堂上学生们在画“精微”时面对一堆密密麻麻细节时的情景,确实颇有几分相似。

当我强烈希望从这状态里跳出来时,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心力交瘁。

到2020年10月份美院新生入学时,随着正常学校生活的恢复,精微素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人物写生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精微素描教学法对于人物造型基础教学的革新研究”的课题研究和精微素描人物教学的实践得以迈出了第一步。

中年的坚持(造型笔记)·选择视角 ˉ 手绘绘本 ˉ 冯一倩 ˉ2020 年

中年的坚持(造型笔记)·空白疏密 ˉ 手绘绘本 ˉ 冯一倩 ˉ2020 年

中年的坚持(造型笔记)·绘材技法 ˉ 手绘绘本 ˉ 冯一倩 ˉ2020 年

中年的坚持(造型笔记)·作品呈现 ˉ 手绘绘本 ˉ 冯一倩 ˉ2020 年

之前作为精微素描初阶的“物语”创作(以物件为主角的创作),重点在于“物象”的琢磨,把“物”从事理结构了解、认识、记录,建立起初步的“叙述”结构——每个人在这时留下的“印迹”,便是日后真正风格起步的“基点”。

“物语”阶段的“经验”和“审美模式”的积累,意味着两方面:1.心智能力习惯的成长;2.动手能力、造型能力的具备。而人物造型教学的深入,却不能停留在这一步。之前的思考已让我意识到必须到传统人物形象画法的研究中寻找启示。

我们采取了人物专项模块研究的方法,开始从“静”和“动”两个系列让学生研究探索、完成习作。

从人物与静物差异的研判出发,我逐渐认识到应该关注传统人物画注重社会定位与对象表达间关系这一特质,并以此为参照设计方案。应该指出在传统文化中对于“类”的强调根植于文化的价值层面,它决定了与之相关的审美选择是中国画一系列概念、画法的根源。

在整理教学日记时我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词就是:内在力量。怎样调动一个人的内心是教学的关键……人是动的,在精微素描人物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仅从物的结构质地去观察,更要求学生以以往“静心的”态度来“以静制动”,从“人事、情态”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生活、洞悉纷繁复杂表象反映的社会变动。

中年的坚持·印记 ˉ 水彩、铅笔、彩铅、针管笔 ˉ90cm×120cmˉ 盖琦正 ˉ2019 年

中年的坚持·印记 ( 局部 )

我们思考的出发点是“心”——怎样进入一个融入情感的,对对象一丝音声气息皆有所感的心境?

或许,精微素描教学正是因为这一点,经过多年的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收获远远超出了教学设计本身。回想起来其中对于学生们“心”的关注和磨练多少已触及教学本质的更深层,我们的课把“静心”作为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心智的培养展开课程的设计和实践。

这个点,就是传统心学的“心”字。

由这个视角看去,精微素描生长的学术根基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余温。正是我在生活学习中对传统的挖掘,使我们意识到向真正民族化推进的动力,并不单纯来自外在风格的更新;过去我们按照西方现代理论认为只要找到新观念便是成果推进,其实是很僵化的理解。

学习传统文化给我的最大的启示,就是两个字:“物”与“心”。精微素描写生和精微人物写生教学作为互补衔接的两个阶段,恰恰可以概括为“格物”“修心”。

走到这个阶段,不能不想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这一重要概念。

中年的坚持·她仍在跳舞 ˉ 水彩、铅笔、彩铅 ˉ90cm×120cmˉ 刘晓宇 ˉ2019 年

中年的坚持·她仍在跳舞 ( 局部 )

那么,“格物致知”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为什么不能成为精微素描方法论的指导呢?艺术家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修心”。我在研读董希文先生、叶浅予先生作品,总结靳之林先生和苏高礼先生言传身教时体会最深的也正是这一点。在岁月的磨砺中,他们对生活环境中风物事理的专注融入,养成他们个人宽厚、谦和的品质,也造就了各自极富中国情怀的艺术风格。

“致知”对画家来讲,就是在一种包容、虔敬的心境下对事、对物特别是对人的感动亲和与表达。心性特质和你的选择归纳决定作品的风格及艺术道路。

艺术是对世界的爱。以“格物致知”为基点的精微素描,其核心概念当是“谦”。在表现对象前倾注心力静下来的凝视,闭上眼睛体验物我为一时的感悟,心空无物的宁静,心法“无法之法”的空灵……在还原进生活现实时,对应的正是这样一种胸怀格局。

教学关注物象细节和情绪起伏间的微妙联系,它对造型训练有价值。

随着人物造型教学的深入,对精微素描的进一步探索思考也在对纷乱的问题枝节梳理中逐渐得到厘清。我认识到在以往的“精微”写生训练中,学生能力的激发有一部分来自其所面对的“物体多重重复、交叉叠置的各种微观组织”所造成的焦虑与困顿——这部分具有一种“心性修炼”的意味。

中年的坚持·脚踏实地 ˉ 水彩、铅笔、彩铅、针管笔 ˉ90cm×120cmˉ 易鹏 ˉ2019 年

中年的坚持·脚踏实地 ( 局部 )

因情绪而调动起的“内驱推动”非常有价值,同样我们在对“精微人物”的把握上参考了这一原则,我叫它“动中取静”。

同样,我们也从“静”的角度,将“结构”“逻辑”因素加入版块设计中。

中年的坚持·布满皱纹的平静 ˉ 水彩、铅笔、彩铅 ˉ90cm×120cmˉ 廖振宇 ˉ2019 年

中国制造·编织袋 ˉ 水彩、彩铅、针管笔 ˉ105cm×145cmˉ 李家传 ˉ2019 年

中国制造·编织袋 ( 局部 )

这是有关精微人物素描教案、笔记的片段:

人物专项模块研究,深入了解了社会中“人”的属性,分别在静态与动态两种状态中建立一个观察对象的生态模式,在静与动的状态下又分别从四个小版块进行研究分析,如形体研究(体块唤醒、结构构件、结构组合、冰块空间)、形态研究(体块运动、形象态势、进入微观、微观形态)。个性的感知是利用精微素描中见微知著的方法把人物的具象形体和抽象形式结合起来。此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更是学习一种工作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逻辑,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及自我管理能力。“修心”与“对人性的认知”在教学中极为重要。我常在课堂上提示学生:“应该享受那种心境空灵、澄明的时刻,这时的人物形象、肌肤骨相格外地丰富与清晰。往往极强地体现出一种个性的独特气质与味道。”这里是“物”与“心”的关系。心愈静,艺术表现便愈真切。

精微素描教学法在人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借鉴了以往的逻辑性架构,其特点和要求上又有了逐步的调整和深化。每个版块的内容在逻辑上、构架上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对研究对象的挖掘层层深入,从内到外,从表象到本质,让学生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研究方法和逻辑理论。

精微素描教学法的拓展,在人物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增加了纪录片的新形式,课程从开始到结束都将进行视频记录,每个学生在整个课程结束时,都将以精微素描人物作品、造型笔记绘本、精微素描纪录片三个形式语言呈现整个课程研究。在人物课堂教学的研究中,纪录片拍摄的运用起到了串联课程整体性的总结作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更丰满,对生活的认识更具象,从而在作品中赋予更多的情感。而视频记录课程的过程也让学生对课程的脉络和感受更加深刻,也让学生对拍摄的手法和视频的制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灵感与收获。

教学中还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的设计。譬如“以小见大”,从某种意义上讲,精微素描人物课程并不刻意追求传统绘画造型那种视觉空间的完整性。而是通过对局部的放大刻画,细节性的研究,让人体的微观视觉得到充分的体现,正是从另一个视角和维度传达了造型的根本意义,打破了人体素描研究的原有模式,开拓了学生对素描的固有思路,也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提供了成熟的思维逻辑和造型功底。精微素描人物作品中微观与宏观相互交错的视觉语言丰富了素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程中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更学习一种工作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逻辑,最终通过完成人物作品来实现自身对于“人”的认识,对于造型语言的认识,对于生活的认识,乃至对“人”自身的塑造及完成。

“精微素描”作为课程名称第一次写入教学大纲和教案中,是在2010年。2013年中央美院的校训定为“尽精微,致广大”,我感到并不是巧合,而是一种文化的和合。仔细品觉,此言来自《中庸》,原文是“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央美院校训中“精微”与“广大”前后位置的不同,说明在认知的理念上应该有所不同。精微素描的理念有其自身的思考和身世由来脉络,从情感与故事入手,进入对当下社会与生活的关注,从微不足道的物件入手,进而对自身和内心艰辛挖掘,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观物取相,观心明志!这应是一个“广大—精微—广大”的和合。

地铁上老年的针线团 ˉ 80cmx110cm ˉ 黄丽蓉

叔叔的笊篱

余丹蕾 精微素描作品 

余丹蕾作品局部

周叶舒 精微素描作品

周雪蓉 精微素描作品 

彭鹏 精微素描作品 

孙燕 精微素描作品

以上是我对精微素描教学实践发展的部分概述,也希望通过教学经验的归纳和梳理,改进完善教学并进一步推动艺术创作。

更盼望着专家同道多馈引玉之言,为美术基础教育,我们将再付二十春秋。

(苏海江,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美术大观》2021年第11期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RCCSE中国学术期刊艺术学核心期刊

《美术大观》杂志1988年创刊
辽宁美术出版社主办
主  编 ˉ 彭伟哲
编  辑 ˉ 严  赫   罗  楠   潘  阔
苏  丹   马香伊
美术编辑 ˉ 严  赫
审  读 ˉ 王  玮
校  对 ˉ 郝  刚   满  媛   叶海霜   李  昂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美术大观》编辑部
电话:024-23833151  024-23419510   邮编:1100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教学及现场
美术素描教案
素描头像教学笔记参考·#绘画参考##美术...
注重本质、概括回归造型——苑玉玺
好的素描不止要塑造,还要提高审美,形、神兼备|姜传军素描
方寸间·秋毫现 环艺181.2优秀素描作业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