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畹农:谈梅派艺术的特点!(上)

【按:杨畹农(1907--1971)少年时期就酷爱京剧,初学老生,入复旦大学就学后改学青衣,1930年毕业后,在南京盐务署任文职,1932年到北京梅宅拜访,得梅兰芳先生赏识与肯定。在发扬梅派艺术中杨畹有突出的贡献,1950年他在上海带头组织了《梅剧进修会》,数年中进修会同学近一百三十名,在上海形成了以思南路87号'梅府'为中心的庞大的《梅派基地》。他整理、记谱、出版的一批梅派剧目,影响至今。

   任职上海市戏曲学校时,为李炳淑、杨春霞、陈朝红等授课,为继承和发扬、传播梅派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以其精湛的技艺,在戏曲舞台上创造了众多的使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演唱艺术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梅派,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称道。我是一个梅派艺术的爱好者,曾对梅派艺术作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研究。虽然也曾亲聆过梅先生的教益,但由于自己钻研得不够,对于梅派艺术的特点和精华,幷没有能透彻领会到。尽管如此,我仍不揣冒昧,把自己的一得之见写出来,提供給大家研究梅派艺术时参考,幷请同志们批评指教。

   我觉得梅派艺术具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幷不孤立地炫弄表演技巧,而是把它作为手段,用来很好地塑造角色。梅先生很注意做工表情是否与剧中人的身份、个性符合,如果在传统剧目中有某些表演不能适合人物的需要,他就对原有的表演加以修改。如演《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描摹少女春困,梅先生演得有分寸、有含蓄,很有内在的感情。杜丽娘是个闺阁千金,受着封建礼教的压迫,自然地发生追求爱情的愿望,与荡妇思春截然不同,所以他把原有一些露骨的,不符合于杜丽娘身份和感情的表演身段,冲淡了不少。又如在《霸王别姬》中,梅先生把虞姬塑造成一个富于感情的善良的女性,深为观众所喜爱。这个戏里的唱腔并不多,随着剧情有层次的发展和虞姬的逐步深入的表演,紧紧地抓住了观众,一直到虞姬自刎而死,观众才唏噓叹息、黯然离座!

   梅先生近年来所常演的几出戏,差不多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戏”,可是为什么有些人演来未见精彩,而梅先生演来就能使人百观不厌呢?我想,这主要是他能够真正地深入角色,掌握剧情的变化,使表演恰当地体现了人物,因而才收到了感人的戏剧效果。我看了他几十年的戏,从来没有发现过他在台上演出时有脱离剧中人物的情况;他从来没有笑过场,或随便对前排观众看上一眼;为了不妨碍表演,在台上“饮场'',也早在很久以前就取消了。

   除此之外,梅先生在演出上还具有“熟戏生演”的特点。过去在戏班里有句行话:“生戏要演得熟,熟戏要演的生。”意思是说,演员要防止熟极而油。生戏演的熟,有经验的演员比较容易办到;熟戏演得生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梅先生近十几年来演出的剧目幷不多,多是熟戏,但,即使是最熟的戏,他也从不马虎、懈怠,都能像初次演这出戏时一样的认真,而且不断有新的体会,丰富戏的内容,使观众看了,每次都有新鲜感。

二排左一:梅葆玖  左二:杨畹农 右一:梅葆玥  

二排右二:言慧珠 前排左二:福芝芳  左三:梅兰芳

   梅先生唱念的主要优点是咬字清晰,观众易懂。他的唱做,都以大方自然为主,不刻意求工,也不故炫新奇,简朴之处就像齐白石的画一样,貌似平常,却引人入胜。他的唱法,“放'多于“收”,阳平字多喜高唱,尤其是每一出戏第一句唱腔的第一字。例如《汾河湾》的〔西皮原板〕:“儿的父投军无音信”的“儿”字;《三堂会审》苏三出场时的〔西皮散板〕:“来在都察院”的“来”字,都是如此唱法。梅先生的嗓音宽亮响堂,出场时第一句念白、引子或唱腔,都能使观众感到满足,像《醉酒》幕内的“摆驾'';《起解》及《会审》幕内的“苦啊”;《贩马记》幕内的“丫环,掌灯”等,聆之使人胸襟舒暢,得到一种高度的艺术享受。

   梅派的唱腔,在一些传统老戏里虽也有新的创造,但并不多;新编的戏,则有很多独特的创造。其特点就是腔虽新,但并不新得出人想像之外,同时腔的起伏转折之间很顺溜,幷无生硬牵强之处,所以很为动听。腔是唱給观众听的,符合传统唱腔的特点,为大多数观众所欣赏,而又能恰当地表现内容,就是好腔。如果编创新腔的目的不过是故炫新奇,在结构上、技法上并没有下过一番功夫,不能恰当地表现内容,不为观众所认可,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因为一般观众并不能一下辨别哪是新腔,哪是老腔,只要动听感人,就是好腔。好的新腔,将会保留下去,逐渐成为老腔。比如我们只会唱几句京剧的人,有时看汉剧、川剧或其他地方戏时,常常幷不能辨别唱腔的新老,当他们唱到抑扬有致或酣暢淋漓的时候,我们也会击节叹赏。所以唱腔幷不以新为贵,而是以动听感人为贵。可是如果唱腔的变化太少,唱来唱去老是那几句腔,也会使观众感到厌烦乏味。

   梅先生的开蒙老是吴菱仙,后又师事陈德霖,并曾向王瑶卿请益。这几位老先生的唱腔是刚多于柔,所以梅先生早年的唱腔比较刚劲一点,这可从他早年灌制的唱片中辨别出来。后来,梅先生的嗓音日趋圆润而富于水音,他感到自己的唱腔刚劲有余而柔婉不足,于是又在柔婉上下了一番功夫,从此刚柔相济,美妙绝伦。以戏而论,他早年新编演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戏的唱腔,还是刚多于柔。到《太真外传》的唱腔,就已进入刚柔相济的新境界,如《华清赐浴》—场的〔反四平〕,《玉真梦会》一场的〔反二黄〕,唱腔既新颖,唱法的抑扬顿挫也与过去的风格不同。

梅兰芳《太真外传》唱片选段

   至1934年《生死恨》一剧问世,《夜纺》那一大段〔二黄倒板〕〔散板〕〔摇板〕〔迴龙〕〔慢板〕〔原板〕的唱腔,缠绵悱恻,高低音安排得非常恰当,一时脍炙人口,至今仍是我们心目中韵味最隽永的一折。《西施》中“水殿风来秋气紧”那一段〔二黄倒板〕〔迴龙〕〔慢板〕,幽静淳厚,更是对梅派唱腔稍有研究的人都喜欢唱的一段。

   有人说:“演员唱一个好腔,是为了要彩。''我们不能说演员完全没有这种心理,但以此为出发,那就不对了。唱腔除了动听以外,还要结合人物的感情,那才是真正的好腔。愤怒时的唱腔应该简洁高昂,悲哀时的唱腔应该缠绵婉转,愉快时的唱腔应该轻松飘逸。假如脱离了感情,只求唱腔的纤巧动听,只追求韵味,那就不是真正的好腔。要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来创造形式,根据这个原则去唱戏,才是正确的创造道路。【来源:《戏剧报》1961年第13期。】

梅兰芳《西施》唱片选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梅派艺术的特点:“不走偏锋,不用险笔,也不媚俗”
包幼蝶忆梅兰芳及谈梅派唱法
李胜素:戏要唱给知音听
梅兰芳4美的化身
一代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的成长之路【视频】
李胜素谈梅派唱腔,你能学到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