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反哺:晚近至现代京剧对昆剧之影响考论


王  宁

除了剧目移植,京剧在角色行当方面对昆剧也卓有影响。如随着京剧武戏的大量移植,昆剧武行也逐渐凸显并独立出来。

昆剧最早的武戏并不源于京剧输入。在近代这次大规模向京剧学习之前,昆剧已有专门武班。在光绪四年(1878)五月,苏州本地的昆武班瑞芝班还到上海聚秀戏园演出。[xx]前者见《昆剧发展史》,据该书记载,到光绪末年,苏州地区的昆班人们所知的就只有“文全福”和“武鸿福”了。参中华书局2012年8月版,第383页。后者见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在转引光绪四年《申报》引《姑苏杂闻》一段文字后,注云:“此处所称本城班,系指坐城文班;本地武班,俗称昆武班。两班有时分开,有时合演。如这年五月十五日至二十九日,苏州瑞芝武班曾去上海于石路中聚秀戏园演出。”参2006年1月版,第318页。著名的洪福(一名“鸿福”)武班到光绪末年(1909年前)还有演出。所以,昆剧的这次武戏移植其实并非“从无到有”,而属“由弱转强”。

尽管有学者并不赞成将昆剧的武旦、武生列为独立行当,但实际情况是,经过晚近时期京剧和其他剧种的武戏输入,晚近以降的昆剧舞台已经存活大量武戏,并使得昆剧武行日益凸显。[xxi]昆剧角色行当发展到近代,有所谓“二十家门”,其中也无武生和武旦之门类。故至今仍有很多学者并不以武生和武旦为独立的行当门类。如顾聆森先生在《中国昆曲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中就将武旦列为六旦的兼行,刀马旦列为四旦和五旦的兼行。又将武小生和武老生列为小生和老生的细家门。参该书第336—337页。

后世所谓武生戏,昆剧原本多由武功较好的老生或者小生应工。晚近之后,随着武戏增多,遂从老生、小生分化出武生来。当今江苏昆剧院的柯军和浙昆的林为林先生,都是昆剧武生的杰出代表。旦角的情形与之类似,从技艺角度看,与后世武旦接近的是刺杀旦(四旦)。后世属于武旦的折目,昆剧原本由武功较好的四旦或贴旦(六旦)应工。随着武戏增多,武旦一行也渐渐凸显,几成独立门类。今上海昆剧团的谷好好就是昆剧武旦的杰出代表。需要说明的是,后世武旦与昆剧四旦仍有很大区别。最显见者即在于四旦所重在扑跌,而武旦则擅武打,常要“打出手”。这些都是四旦所不具备的。所以,从四旦到武旦其实也是真正的分化发展,并非单纯的名称改变。尽管武旦的分化也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情,但其渊源则可上溯到晚近,而京剧的这次反哺显然功不可没。如考察上昆武旦谷好好的技艺传承可以发现,其师王芝泉即师从传字辈方传芸,而后者则是这次反哺的直接受益者。

行当的变化发展在剧目方面也留有痕迹。如昆剧名折《夜奔》中的林冲,涉及行当说明时,有的标注为“老生”,有的则标注为“武生”。此间分歧正是昆剧行当增生的结果。所谓“老生”,沿用的是昆剧原本作法;而标注为武生,则是比较时新的作法,属于与时俱进了。从具体演法看,《夜奔》也有南派、北派等不同版本。所谓北派,其实是昆弋演法;而所谓“大夜奔”,又增加了金枪手徐宁带兵追赶的情节,则又来自京剧,是京剧演法的移植了。[xxii] 参《昆剧折子戏叙考》,黄山书社2011年9月版,第91页,“夜奔”条。

另外,坊间尚有昆剧老生来自京剧的说法。据笔者初步考察,昆剧舞台出现老生之称,起码可以上推至乾隆前期甚或康熙后期。[xxiii]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记当时著名昆班“老徐班”之角色,有“老生山昆璧”云云。可见,在乾隆前期,昆班中老生已为习用之称。而老徐班创自康熙间盐商徐尚志,则昆班老生之称,或可上推至康熙朝了。而当时京剧尚未形成,故此说尚需进一步推敲。

郝士超演出《夜奔》片段

除了剧目和行当,京剧对于昆剧的影响还体现在演员装扮、舞台表演乃至舞台美术等多个方面。如现存活于昆剧舞台的水袖其实也来自京剧。有学者考察了自明代《惊鸿记》到清代道咸年间(1821—1861)的昆剧戏画发现,昆剧舞台向无水袖的服饰,现在留存舞台的水袖应是“昆乱不挡时期学习京剧的结果”。[xxiv]参丁修询《留住那片漂移的云》,载《中国昆曲论坛2006》,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255页。是首先由京剧艺人在水衣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后为昆剧吸收采用。[xxv]关于水袖的产生和发展,另可参考管騂《昆剧舞台美术源流考》,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而这也大约是晚近期间的事情。

另外,昆剧旦角儿的“包头”和“贴片子”也来自京剧。京剧旦角儿的“流水头”始于秦腔演员魏长生。晚近时期的京剧艺人对旦角儿头饰也多有创发。如所谓“长包头”其实出自“胖巧玲”,是梅巧玲年老之后,为掩饰脸上皱纹而发明的一种化妆方法。[xxvi]见徐慕云《梨园外纪》之《旦角儿所用之长包头创始于梅氏巧玲》一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18页。二十世纪20年代,上海京剧艺人冯子和与其他旦角儿一起对头饰和发饰予以更新,在描眉、画眼、涂唇和鬓角贴片等方面均有所改进,后又经梅兰芳与梳头师傅韩佩亭仔细研究改进,为昆剧艺人所用。[xxvii]《昆剧舞台美术源流考》,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49、150页。

有学者根据现存画页和照片,考察梳理清代京昆旦角儿演员“包头”形制的演变如次:

据道光间(1821—1851)周某所绘《思梧书屋昆曲画页》,当时昆剧舞台《玉簪记》陈妙常之包头形制为“尖包头”,此为当时出演陈妙常一角儿最为常见的包头形制。

到戏画《同光十三绝》中,朱莲芬所扮之陈妙常已采用京剧的“包大头”,改掉了尖包头的作法,且去掉了羊角发髻。这大约应为昆曲旦角儿废止“尖包头”之始。

据约摄于1900年显示朱莲芬晚年演出状况的《玉簪记·琴挑》剧照,晚年朱莲芬之包头基本采用青壮年时期样式,且有改进性变化。

到20世纪20年代,梅兰芳演出《琴挑》时,将旦角儿包头之片子应用推进了一大步,可以视作京剧创造的片子已经完整引入昆剧旦行(老旦除外)装扮之例证。

20世纪30年代,程砚秋演出同一剧目时,采用7个“小弯”的样子。这说明昆剧旦行从不用片子,到简单尝试,到最后固定为5—7枚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xxviii]据丁修询《论京昆之别》,《中国昆曲论坛2004》第225—226页叙述。

故宫藏:梅兰芳《琴挑》照片

战裙也是京剧艺人首先发明、后来被昆剧艺人借鉴采用的。具体运用在《白蛇传·水斗》中,为小青和白娘子所穿戏服。这种适合武打场面的装束是由京剧演员万盏灯(李紫珊)改制发明的,近代为昆剧所用,显然是随着武戏的输入引进的。梅兰芳在表演京剧时创造的古装戏衣后来也被引入昆剧。此套装束包括衣裙和头饰,本是梅兰芳为《嫦娥奔月》之类歌舞戏专门定制的,后也被昆剧艺人采用。[xxix]关于战裙和古装戏衣为昆剧艺人采用之详情,分见《昆剧舞台美术源流考》,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46—147页、第152页。

昆剧脸谱也有学习京剧的地方。有学者在仔细比较后得出结论:“现今很多昆剧脸谱与京剧脸谱有一定的趋同性,如张飞和项羽脸谱。可见晚近以来昆剧脸谱受到皮黄(京剧)剧的影响,而尤以北昆为最。”具体到其变化轨迹,又论曰:

比较明代整脸、清宫皮黄脸谱及清末昆剧脸谱,可以发现,昆剧吸取了早期皮黄剧对脸谱发展的成果。如尉迟敬德脸谱和项羽脸谱,清宫皮黄剧演出中,将原来黑整脸谱式中那条从鼻到额的楔状黑色条纹变细,并在眉心加以黑色强调,这些变化都被昆剧吸收。又如,明代项羽脸谱当采用黑色整脸谱式,到了清宫皮黄剧中,演化为当时流行的“花脸”谱式,这与晚近昆剧脸谱已非常接近。回顾清末剧坛,随着清宫日重京剧,原来的昆剧演员也改学皮黄,宫内和社会上都出现了一大批昆剧、皮黄兼擅,所谓“昆乱不当”的艺人,这就为昆剧迅速消化皮黄剧对脸谱的发展成果提供了契机。[xxx]分见《昆剧舞台美术源流考》,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53、156页。

1920年,天亶在《申报》发表了一篇关于昆剧舞台服装的文章,从中不难看出当时京剧影响之深刻和普遍:

日来观各舞台所演昆剧,艺术上如何,姑作别论。即以其妆束论,不伦不类,似昆非昆,似京非京,岂即所谓改良耶?昆剧旦角儿所用之尖包头,诚非美观,改之固宜。而昨睹《活捉》之阎婆惜,不用纸钱一串,挂于右偏,仅用白带两根,未免草率。《狗洞》之门官,不戴尖角翅纱帽,用掩威将巾,如柳林之差官然,愈觉荒诞。《惠明寄书》不袒偏衫,外面不罩直裰,不穿草履(陈例动身时亦换草履),亦为创见。[xxxi]参朱建明编选《申报昆曲资料选编》,1992年内部刊行本,第92页。

小生“台步”的变化是昆剧受京剧影响的另一例证。具体可以京昆大师俞振飞的表演演变作为证据。俞振飞是跨近现代、京昆兼擅的大师级人物,早年得粟庐真传,为“俞家唱”的代表人物。后又拜京剧名家程继先为师,精熟很多京剧折目。本来,昆剧小生台步采用的是“踱方步”,不论是快慢,都叫“八字步”。出脚先向外跨一圆弧,落脚处又距另外一只脚不远,看起来虽动作较大,但步子幅度却较小。[xxxii]参“巾生台步”条,分见《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1页。台湾《昆剧辞典》,台湾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6年版,第567页。

运动的意思足够,运动的效果却有限。而俞振飞后来的演出中,小生台步步幅已明显放大,颇与京剧类似。

除上所述,在一些细节方面,京剧也曾予昆剧以影响。如昆剧舞台大铠上的靠旗原为长方形,后向京剧学习,改成三角形。“类似情况,在服装、翎子、道具、打击乐等方面还有很多,···”[xxxiii]据丁修询《论京昆之别》,《中国昆曲论坛2004》,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226页叙述。

而昆剧旦角儿的“兰花指”极有可能也受到京剧影响。仔细考察留存在昆剧舞台的旦角儿兰花指手法,可见与齐如山为梅兰芳总结的53式种兰花指法颇多相似。[xxxiv]关于昆剧兰花指法,文献载有昆剧演员之集中演示,参吴新雷等主编之《中国昆曲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322—323页。对戏曲兰花指的来源以及就此涉及的京昆之间的影响问题,笔者目前也仅有推测性结论。现正多方搜集证据,拟做《戏曲兰花指小考》一文,俟后另辟专文述之。现在昆剧舞台流行的《断桥》的演法,其实也有京剧的痕迹。当年梅兰芳和俞振飞合演此折,当演到白娘子恼恨许仙时,二人有“一戳”、“一仰”、“一搀”、“一推”的系列动作配合。因此系列动作描摹真切,后也为昆剧吸收,至今仍存留舞台。[xxxv]参丁修询《论京昆之别》,《中国昆曲论坛2004》,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235页。

足见,京剧对于昆剧的反哺,关涉演员、剧目、行当、技法、化妆、舞美等多个方面,远非细节和局部。而从具体的影响时间看,从京到昆的这次“反哺”其实也显示出一定的连续性。故称其“普遍”且“持续”,也并非言过其实。(未完)【本文原载《文艺研究》2017年第4期,经作者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语京剧课京剧基础知识
魏正麟:“判儿”戏及其脸谱
原创曲《虞姬》|琴箫阮筝鼓X戏腔X剑舞|民国装束
邮票图说《京剧行当》
杨门六世会梨园·武生四代标青史 刘松昆
转贴:琐忆李少春的姐夫大武生刘五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