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百年梁任公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userphoto

2023.02.23 北京

关注


百年梁任公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150年前的今日,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诞生于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宏猷,又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等,别署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如晦庵主。

他是中国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政论家、新法学家、文字发明者、清末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民国多个政党创始人等,不一而足。

他是近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维新先驱人物,现代汉语中诸多“新词”皆出自其文,如“经济”“组织”“干部”等。

他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改造和国家复兴,虽政治主张多因时而异乃至以“善变”闻名于世,但“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近代政治学家萧公权曾盛赞之,“五四运动的领袖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因读了他的文字而受到启发。”

1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他既是近代中国最卓越的启蒙者之一,也是公认的清末优秀学者,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在其并不悠长的人生历程中,尽管多以政治活动为重心,却仍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各种著述,每年平均写作多达39万字。

梁氏学术研究涉猎甚广,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宗教等领域均有建树;近代中国所有的重要议题几乎都有涉及,并尤以史学研究的成就最为显著。他批判旧史学“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倡导“史学革命”,以“全体国民”“整个社会”为史学研究对象,其著述《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等皆震动一时。并且,他致力以史学增强“我国民之群力、群智、群德”,系统阐释史学功用、历史哲学、治史态度和方法等一系列“新史学”主张,是为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创建者之一。

1920年,梁启超自欧洲之行归国后,于北京组织共学社,以“培养新人才,宣传新文化,开拓新政治”为宗旨,大量翻译出版西方名著,印行丛书百余种。后又成立讲学社,聘请罗素、泰戈尔等众多学术大家来华讲学。由此,杜威的实用主义、罗素的国家社会主义、杜里舒的反机械论唯心主义等,在华兴盛一时,对中国文化界、学术界影响深远。梁氏更为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作序,写成之后,篇幅与正文相当,于是以《清代学术概论》为题单独成书。此事成一时佳话。

梁启超曾作《自励》诗言: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2 “欲强国,必新民。欲新民,必新教育。”

1914年,梁启超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发表题为《君子》的讲演,引用《易经》乾坤二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被定为清华大学校训。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上发表讲演。他向在座者提问:“为什么进学校?”并给出自己的答案: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他认为学校所教,无论文史地理、数学农商,诸种知识皆是“做人”之“用”;而教育之关键应当在于何以“成人”,或如何“做人”。故“为学”与“做人”实为一体。若要“成人”,需具备智、仁、勇“三德”,应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目标,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请,谈论对清华之展望与建议时主张:校长应为“有学问能办事的教育家”,学校组织应以教授团为主体,人格教育应以教授者之人格为标准、以教授者的以身作则为途径。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聘梁启超为导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国学四大导师”,被视为清华历史上的一大传奇。

《清华周刊》是清华学子于1914年3月创办的大型综合性学生刊物,曾对国内外文化界和学术界产生过重要影响。闻一多、顾毓琇、梁实秋、周培源、梅汝璈、贺麟、蒋南翔等都曾担任过《周刊》的主编、经理等重要职务,并在《周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

梁启超在1922年的苏州讲演《为学与做人》中言: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3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梁启超之文,素以大开大合、气势磅礴著称,对当时国民思想、社会舆论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几乎无人能出其右。梁氏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介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于辛亥革命前与“革命派”的论战中发明。该文体甫一产生,即深受士子与百姓喜爱,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

黄遵宪评价说:“(梁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吴其昌说:“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胡适更对梁启超推崇备至,曾言:“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文)、黄(兴),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

梁启超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激扬文字之力,对中国早期报刊政论文乃至报刊业发展皆贡献甚巨。梁氏认为报刊功能首在“去塞求通”,以“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为报刊两大天职,以“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为办报四大原则,并以“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为健全舆论之“五本”。

梁启超从事报刊业27年,创办领导报刊17种,开创时务文体,被誉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中国早期新闻学者戈公振曾评价曰:“我国报馆之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由(梁启超)先生启其端。”

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主笔上海《时务报》,连载其政论名篇《变法通议》,使《时务报》于彼时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派刊物。其本人亦因此而得“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的美誉。

他在《变法通议》中言:

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4 “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国族振兴与社会转型,是梁启超一生致力的事业。无论谋维新、建政党、造共和,还是办报刊、新文化、兴教育,乃至做学问、著文章,皆意在“启新民以超旧邦”,如其言:“政治之目的,一以谋人民之发达,一以谋国家自身之发达。”

梁氏之政见与立场、言论与行动,皆以救国新民之责为要,故思想主张常随时势之变而“一变再变”,乃得“善变”之名。入世之初,他追随康有为致力维新、鼓吹变法、宣传“西学”。戊戌政变后,即倡导“破坏”,历经从“斥后保皇”到“开明专制”、从倡言革命到“虚君共和”之变。辛亥革命后,又历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直至再造共和之再变。

尽管曾遭诟病“一变再变,终于技穷”,然其本人却不以为意、磊落坦荡,常自诵“不惜以今日之吾与昨日之吾宣战”,又自谓“百变不离其宗”。何为“其宗”?惟爱国爱民而已。

萧公权曾总结梁氏一生,言:“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新民丛报》,是近代大型综合性半月刊杂志,由梁启超于戊戌变法流亡日本后所筹办。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出版,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后终刊。其内容广博,包括政治、经济、时事、道德、军事、法律、学术、宗教、思想、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杂说、笔记及古今中国知识。

郑振铎说:“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

梁漱溟也曾在《纪念梁任公先生》一文中写道:“任公的特异处,在感应敏速,而能发皇于外,传达给人。他对于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术极能吸收,最善发挥……任公为人富于热情,亦就不免多欲。有些时天真烂漫,不失其赤子之心。其可爱在此,其伟大亦在此。”

梁启超曾著《善变之豪杰》一文,道:

语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大丈夫行事磊磊落落,行吾心之所志,必求至而后已焉。若夫其方法随时与境而变,又随吾脑识之发达而变,百变不离其宗。

5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于北京协和医院逝世。

住院期间,梁启超开始编写《辛稼轩年谱》,然而,直至溘然长逝,仍未能完成。《辛稼轩年谱》遂成梁氏绝笔。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所记下的,恰为辛弃疾悼念朱熹的四句话:“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梁任公亦如此。

1929年梁启超病逝,社会各界赠挽联悼念。

梁启超病逝后,章太炎撰送挽联致哀:

进退上下,式跃在渊,以师长责言,匡复深心姑屈己;恢诡谲怪,道通为一,逮枭雄僭制,共和再造赖斯人。

弟子梁实秋、潘光旦、张寿铸、吴景超四人作挽联:

承魏侔而教,撷孔穿而辩,断以己意;有江陵之才,得荆公之学,作新斯人。

胡适言:“文字收功,神州革命;平生自许,中国新民。”
杨杏佛言:“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藉误英雄。”

蔡元培言:“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1900年,梁启超在其名篇《少年中国说》中言: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1901年,在《过渡时代论》中言:

故必有大刀阔斧之力,乃能收筚路蓝缕之功;必有雷霆万钧之能,乃能造鸿鹄千里之势。

此二者,可谓梁任公一生志愿、一生事业之映照。

梁启超(1873.2.23~1929.1.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启超四
大学教授的宗师
救国新民的学术大师——梁启超
【图说梁启超之十二】舆论界出色的宣传家
罗志渊: 梁启超如何成为“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 最有影响力的报人|梁启超系列05
进化主义原理、价值及世界秩序观——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基本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