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籍”赛事在世界树立中国标准 | 音乐周报“乐迹”特刊





2022年8月28日,在为期3天的决赛六强选手线上音乐会后,第三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正式落下帷幕。这场延期了两年的赛事,虽然决赛最终还是取消了名次争夺,但作为当时环境下已是最优的“上海的选择”,仍然赢得了国际评委和选手们的尊重,也让这个上海创办的国际文化品牌再次彰显出其扶持优秀年轻音乐人的价值理念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不遗余力扶持青年音乐家

2016年4月20日《音乐周报》关注版报道

2016年,在音乐总监余隆倡议下,上海交响乐团创办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很快,比赛就以堪称国际音乐比赛中最高标准的赛制规则、严谨而专业的理念、清晰而坚定的责任感、强力而有效的“扶青”(扶持青年人才)成果,在业界颇受好评,先被国际古典音乐权威杂志《美国音乐年鉴》列入“2018全球顶尖音乐赛事指南”,随后又被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吸纳,成为这个云集了各大顶级赛事的“豪华俱乐部”中的一员。

2017年9月13日《音乐周报》关注版报道


国际聚光灯下的大放异彩让比赛的创办初衷从愿景变成现实,即通过这项“中国籍”国际赛事,在世界范围内挖掘优秀的年轻音乐人。比赛不仅聚焦他们当下的发展,也关心这些年轻音乐人未来的成长,在为这些音乐种子选手提供专业赛道的同时,也注重扶持和助推他们的职业发展。比如,上海交响乐团和小提琴比赛组委会,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平台资源,为选手们建立起了跨洲际的合作网络,可为优秀选手提供演出、唱片录制、国际经纪公司引荐等一系列职业合作资源。如首届和第二届选手木岛真优、周颖赛后都重返上海交响乐团,作为独奏者分别与青年指挥家庄东杰和指挥大师梵志登合作。很多选手也由比赛开始打开职业大门,牵手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诸多职业交响乐团。

2018年9月5日《音乐周报》关注版报


而比赛创办以来,不胜枚举的选手也从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出发,走上了更宽广的职业舞台。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惟一进入“六强”的中国选手柳鸣,后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上海交响乐团年轻的乐队首席。第二届赛事的第三名戴安娜·季申科在上海参赛时就得到了法国评委、时任巴黎爱乐厅演出部总监埃马纽埃尔·翁德雷的高度关注,回到欧洲后,戴安娜又获得了“欧洲音乐厅联盟2020-2021年度新星”的荣誉,这也代表着演出市场对她的全面认可。在埃马纽埃尔的推动下,她得到了在欧洲各大知名音乐厅巡演的宝贵机会。第二届小提琴比赛亚军奥尔加·什劳布科娃获得“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2019年成为捷克爱乐乐团历史上第一位女首席;谢尔盖·多加金,首届亚军,在2019年获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金奖……

比赛组委会主任、赛事发起人余隆说,在赛事的“顶层设计”中,不仅有严谨的赛制,还有由指挥家、独奏家兼教育家、经纪公司负责人等不同领域顶端人才构成的评委阵容,他们会联手扶持青年艺术家。“一直以来,我们的办赛理念始终都是全方位助推选手职业发展,而且我们的扶持方案在很多音乐家和音乐机构的支持下,如今已逐渐细化、丰富化。”


比赛树立中国标准


除了挖掘年轻音乐人,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还一直大力推广和挖掘中国作品,并在每年比赛中将中国指定曲目作为必选作品。从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到陈其钢的《悲喜同源》,再到周天的《夜途》,三部创作于不同年代的中国作品,既能让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通过演奏中国乐曲感受中国文化,也能通过他们的视角、解读和表达赋予作品更多可能。如首届“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的获得者、韩国选手宋知垣曾透露,她在准备“梁祝”的时候听了大量的中国戏曲。比赛期间,组委会还组织各国评委一起观看了“梁祝”首演者、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对作品的讲解视频。他们在听了18位半决赛选手的演奏之后,都对这部作品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去购买曲谱。

评委观看俞丽拿讲解“梁祝”视频

评委对谱研习“梁祝”


而第三届中国作品《夜途》的作曲家周天,在决赛前还特别开课,列出“学习清单”,分享了包括爱德华·霍普的著名画作《夜游者》、选自巴托克组曲《在户外》的“夜之声”、华彦钧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对自己在创作《夜途》时的启发。


将中国曲目设定为必选,并强调演绎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要传播最美中国声音的初衷。诚如余隆所说,“因为'梁祝’,选手们了解了中国越剧,因为《悲喜同源》,选手了解了中国古琴曲《阳关三叠》。所有评委也成了中国音乐的阅读者,因为不阅读好,他们很难打分。了解中国音乐的起源和走向后,他们会逐步爱上中国文化。爱上了,他们就会了解这个民族,熟悉和尊重今天的中国。东西方文化本没有明确的界限,所有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设置中国曲目为必拉曲目,能让中国文化更多地被看见、被演绎、被理解。”


除了必须演奏指定的中国作品,比赛的“高密度、高难度、高强度”,也在三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举办过后,为更多人所知。“斯特恩小提琴赛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个国际顶级的小提琴赛事,所以在曲目量以及曲目难度的设置上确实有别于国际同类比赛。同时,考虑到对选手进行全方位考量,我们在演奏技巧之外,尤其重视选手对音乐的全面领悟、对内心的深层诠释。”评委会联合主席徐惟聆曾说,“能有勇气报名,能把这个曲目量扛下来的选手,本身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小提琴演奏者了。”而这些坚持和初心都成为比赛的“中国标准”,助力该赛事走得更远。


赛事和城市相互成就


比赛凭借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吸引了大批音乐家和音乐机构掌门人担纲评委,如世界知名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奥古斯丁·杜梅,大提琴家王健,教育家扎哈尔·布朗、丹尼尔·海菲兹,艾默森四重奏创立者菲利普·塞策,曾把杜达梅尔打造成业界红人的古典经纪公司Askonas Holt创始人马丁·坎贝尔-怀特,都曾担任比赛评委。他们的加盟,让比赛如虎添翼,也为选手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评价视角。而吸引他们加入的除了比赛本身,还有城市的魅力。

评委之一大卫·塞隆在1989年曾来上海音乐学院授课,彼时,俞丽拿是他的同事。接到比赛评委邀约后,他很想再回上海看看,而上海城市的急速变化也让他惊讶,“那时候上海都是自行车,我还记得政府用自行车来接我们,现在变成了'汽车之都’了。”

除了评委,很多选手在采访中都透露,“上海是我报名参赛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国选手费利西塔斯·希夫纳说,自己报名这个赛事的两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有好几个朋友在上海,我还没去过上海,我超级想深入了解这座城市。”选手陈蒨莹很小的时候来过上海,但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但这几年我听了很多关于上海很棒的事情,所以我真的很想去上海,希望可以如愿以偿。”

如今,作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已经举办了三届的斯特恩小提琴比赛,为它所背靠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又增添了新的时代色彩。赛事和城市相互成就,让它在国际上对青年艺术家们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选手规划一条成长之路
第二届上海斯特恩国际小提琴赛决赛明天结束
小提琴之夜:艺术人文频道七小时直播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决赛
炜炜道来 | “斯特恩小提琴比赛”评委独家分享比赛秘籍
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揭开战幕
金发碧眼的《梁祝》 陈钢大加赞赏:“他们让我感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