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师舞蹈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建构研究* | 赵纯基


内容摘要:

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国家教育长期规划以及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创新能力为人类的进步、技术技能、思想理论提供个体存在的价值与物质的、精神的财富。高师舞蹈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是针对人才创新的研究,也是对教学创新的研究,具有双重性,同时从理论研究范畴的角度来看,既属于高等舞蹈教育管理方面的应用对策研究,又具有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创新研究价值。文章从构词法角度切入,结合高师舞蹈教育的本体特征和具体案例,对概念、内涵展开系统的解读与分析,梳理高师舞蹈专业创造性成长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性地勾勒出高师舞蹈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师舞蹈  创新能力培养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高师舞蹈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是实现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当前高师舞蹈专业在创新教学、新课程改革维度上极为关注的问题。笔者在研究中,以高师舞蹈教育中的典型案例为依托,从构词法的角度梳理创新能力培养的概念,使实践者和研究者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时,结合创新能力行动的特质,运用反向逻辑归纳的思维,分析高师舞蹈人才创新能力的本质内涵,勾勒出符合创造性规律的高师舞蹈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使舞蹈教育理论从实践经验总结走向具有学理性的应用理论研究。

一、高师舞蹈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及其内涵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21世纪以来各领域人才培养的关注点,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的核心要义,也是教育界常谈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笔者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能力培养

从构词法角度分析,“创新”“能力”“培养”是舞蹈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主要核心词根,每个独立词汇的意思都可影响与制约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导向及其所包含的特殊因子。因此,该视域下的教学方法研究,必须要对三个词汇所具有的内涵做系统性解读。

1.关于“创新”

“创新”作为一种概念最早提出的代表性人物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934年他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使用这一概念,并定义“创新(Innovation)”为“某些新事物”。笔者在收集与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专著对“创新”之意有多种表述,其中周华东对“创新”概念的解读较为全面,他以不同国度、分类式、价值论的视角进行概念的梳理与再认识,其认为“创新的价值体现了创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多个环节构成,有多个行为主体参与,具有多层次的特征”,并综合定义,“‘创新’是把睿智和创造(技术和非技术的)转化为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产品(物质和非物质的)和过程方法(技术和非技术的、市场和非市场的)的过程。”基于此,分析舞蹈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必须要观照到主体——教师与学生两个层级,以及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因子要素。

2.关于“能力”

能力,《辞海》的解释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两类”。前者具有广度性,指大多数活动共同需要的知识储备、思维创新、个性特征等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后者具有深度性,指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从专业知识到跨学科知识、科学及社会学知识等层面的能力,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舞蹈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具有双重性,既归属于前者——一般能力,需要在身体力行中及时而有效地做出判断与选择,又归属于后者——特殊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其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用肢体表达的能力,还要有体现内涵的能力,实现这种“体现”。此外,作为研究者或是教育从事者,还要有以舞蹈思维分析解读、引导学生及建构职业素养的能力等。

将创新与能力相结合,创新是导向,能力是关键与核心,两者是修饰关系,那么,这种全方位能力的建构与实现,实则需要一个严谨的逻辑过程,甚至是科学的方法手段。

3.关于“创新能力培养”

按照上述逻辑,这一组词落在了具有行动与实践性的“培养”,《辞源》中其解释为:“使之成长、繁育。”元王沂《伊滨集》十七菊庄诗序:“近时业艺植者,灌溉培养,接根剥芽,益尽心力。”引申指蓄养、调养。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解释为:“按照一定目的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使成长。”由此可见,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与成长”,而其发生后最终能否达到预期“创新能力”功能的最大范畴功效或度,则有赖于过程中具体实施内容和手段,即将“培养”置于学校体系中,所包括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等诸多要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为依托、相互影响的体系,这个整体的环形发展是对教育对象个体创新能力与社会协作能力的综合考量(图1)。

图1  创新能力培养功效效应实现路径图

(二)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1.从教学本体出发,改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其核心是创新教学实践,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教师本有的创新意识及教师多维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视为整体的统一体,注重三方面的均衡融合发展,而非三个互不相干的独立体。注重超越传统的接受、机械记忆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及过程,用探索、发现、创造的体验式、启发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话语权与教学场域的知识权威性,构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环境。

2.从价值实现出发,培养学生的整体行动力

通常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国家政策、学校文件、领域专家的观点等,对于“教育对象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等问题的观照则相对弱化。从这个范畴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更多地对应了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以此培养学生的整体行动力。首先,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感知力、想象力、情感力等艺术思维对于一个人创造力性格、创新能力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助推作用。其次,在此过程中可将所学知识,通过受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创造性性格的潜意识激发和作用,实现实践能力的转换。以此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主动参与,获取体验经验,从而有效对接社会及未来职业发展。正如人本主义者认为的:“教育始于体验,终于体验。真正属于人的,首先是体验。”

二、高师舞蹈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流程建构

“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上使用的“建构”,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流程的基本意思是指水流的路程;事物进行中的次序或顺序的布置和安排;或指由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行为的过程。

根据创新能力发生与实践行动的完整过程,结合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新颖性逻辑结构的生成方式,从舞蹈教育本体特征入手,构成该维度下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流动模式,或称为流动结构链(图2)。


图2  高师舞蹈专业创新型人才成长流程模型

在该流动结构链中,我们主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创新型人才成长,并以实现该问题的解决需要为目标,把基于创新型人才成长路径通过逻辑递进式的方法流动(即可供信息传播的知识-可激发创新行为的个体思维行动-可供创新选择的领域生态环境)连接起来,以实现“打通环形式”人才成长路径的整体化效应流程结构模型。

(一)专业视域:专业多维知识的构建

关于知识的定义,相关书籍中解释:“(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联系和关系。常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也通过物化储存于书本中或其他人造物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人才的创新行动力,而创新行动是以一定的知识、信息的积累为条件而发生的活动。个体在一个事件中不仅要汲取团队的知识、经验、技能,也要对自身的知识等进行有效输出,以此实现个体知识价值、促进个体的新知识的创造。

舞蹈学视域下的创新型人才成长中,关于知识结构的构建,笔者认为,一定要根据不同高校类型的舞蹈人才培养而有针对性、专门性地进行定位的设计。当前,我国拥有舞蹈学学科建设的高校类型分为三类,即以北京舞蹈学院为首的专业类高等舞蹈院校、以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师范类高等舞蹈院校、以及附属于综合类大学内的高等舞蹈院校。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舞蹈专业高校,在创新型人才成长过程中,都要求有多维的专业知识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这是影响和制约个体思维行动、专业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一项关键性要素。以H师范大学舞蹈学为例,在引导教育对象认知结构构建的过程中,结合学校“新师范”教育理念,及师范型舞蹈教育专业的性质与舞蹈教师本身的职责,关涉教学实践知识、职业素养知识、专业技术技能、通识综合知识、科学研究能力等。

其中,专业技术技能是从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范畴,从身体素质能力到理论常识素养都是使其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以及能否运用专业思维思考问题的首要的基础条件。此外,教学实践知识通过诸如舞蹈教学论、舞蹈教学技能训练、舞蹈教学设计与实践、舞蹈教育基础理论、舞蹈教师资格素养、舞蹈教师技能大赛等实践获取的直接或间接知识掌握,转变教育对象对未来舞蹈教育职业的认知,并用于现实当下自我实践的元认知与反思,使教育对象能够更好地掌握舞蹈知识和技能进行,并可独立自主地进行舞蹈学习和训练。与此同时,在教师注重将学习方法传授给教育对象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教育对象在自身未来教师职业中的创新教学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知识铺垫与能力转化的作用。

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通过一系列、立体多维的通识教育获取相关知识,从艺术实践-教师教育实践-基地科研实践-跨学科知识中获取,为未来个体参与具有创新性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个体视域:个体思维与行动潜能

思维作为人类认知的高级活动,是个体将已掌握的知识、观点及人脑中储存的隐性与显性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判断等一系列复杂心智过滤后产生的信息进行输出的活动。思维方式影响行为方式,创新人才的成长流程模型中,创造性思维与行动习惯的培育起着关键性的内隐性助推作用。

综合各类对思维的解读,思维可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形式性,可分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按照目的性,可分为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决断性思维;按照智力品质,可分为再现思维、创造思维;按照思维技巧,可分为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判断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等28种。在此基础上,又可分为三个对比性大类,即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聚合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其中,每一组的前者归属于通常人应具有的思维模式,而后者是创新型人才成长过程中,需要极为关照、引导、培养的思维方式。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引导下,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性格形成,进而将已有的惯习性行为方式作为创新行动的发起源,形成个体的自我发展及对事件的创新思维与行动。

例如,在舞蹈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对舞蹈教育对象思维模式进行“软化-解构-重构”,拓展个体创新思维和理念,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富有创造性的形态,并产生可能性的心理记忆,是一项享受心智的艺术手段。其特点在于:一是挖掘身体的本能性。让身体体会到肢体最本质、最本能的反应,在放松中带动心灵而舞,感受肢体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肢体在流动中的线条性、奔放中的律动性,深刻理解肢体各关节的互动关系是本能而无意识的刹那间形态和感知。二是开发动作的未知性。由一个动作导入,进而由心灵传导到身体感应,释放出未知动作,在每一次感应中产生熟悉的陌生性可能。三是多感官的体验性。它是用敏锐的眼光审视与判断事物的存在,用细腻的心灵感受和拥抱大自然,用独特的视角去观照艺术的品格,从教室中走出来,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舞动属于生活人和大自然景观相融的舞姿,而不是教室里学出来的姿态。四是动作的愉悦性。以动律和韵律的教授为主,而非停留在简单的动作上,以此教会学生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动性,而非多个造型的叠加。释放自由性、发散性动作拓展,使原始动作形成无限可能,打开教育对象发散思维模式。

(三)领域视域:社会生态与环境辅助

这里所指的社会生态及环境包括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语境的同一终极目标下,创新要素都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起到外部的助推与辅助作用。而这些外部因素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教育主要归属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人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产生。学校的发展理念、人才定位、机制设定等受其他要素的影响,这里以学校教育为切入点进行相关阐述。

创新发展是学校的关键,亦是保持学校活力的重要因素,不仅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课程创新、教学创新,也要人才主体的创新、人才精神生命的创新、文化的创新,而后者是最具有自组织传承力量意义的因素,也是其他创新发展的核心。其中,关键是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以文化人”功能。

“传承是对过去文化积淀(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的保护和传递,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先前所创造的文化变成新的源流汇入大学文化发展的生命脉络中,从而再创造新的文化。这是一个从‘积淀’到‘传递’,再到‘创造’的无限循环的过程,大学人在接受和创造新文化的通识,也在进行着大学人的自我塑造,履行着大学的社会责任。”学校在自组织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隐性而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对象个体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构建,也以“虹吸式效应”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气质的“人”(管理者、教师、教育对象)的不断加入,最终形成并体现出整体实践行为的升华。

结语

舞蹈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是一个要面向区域、领域整体性的研究,过程中的实时性与适应性至关重要。此外,不同路径维度的研究与分析,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间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合力”。因此,从创造性心理学的视角入手,结合舞蹈教育本体特征性,对高师舞蹈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不仅是一个常谈常新常突破的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话题。路径模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高师舞蹈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化之路,同时,也深化了高师舞蹈教学改革,为提升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释:

①辞海编撰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②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84.

③吴清一.大学文化的思维向度及其育人功能实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1.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中岭南舞蹈文化及其实践研究”,项目号:2019GXJK054;广东省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基础教育视域下广东河源地区的客家舞蹈研究”,项目号:HYSK19Z03。

作者简介:赵纯基,教育学博士后,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理论与实践、校园舞蹈美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教育:思想知识能力并重
多元化教学手段在高师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思考
教师的“教研能力”包括什么?
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与培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