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北:论21世纪艺术史研究走向
论21世纪艺术史研究走向

21世纪的艺术史研究,将表现出明显的综合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的走向。笔者从艺术学的诞生和中国学者的应答、门类艺术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学者对学科自律性的认识、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华传统治学方法的再发现、人文精神的复归诸方面,论述了这一走向的国际国内文化背景,客观评价了东南大学艺术学学术队伍的优势与不足。

一.综合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的走向

21世纪的艺术史研究,将更多地借鉴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立足于对社会和艺术发展过程的总体把握,多视角地概括和总结每时代艺术发展演变的外在原因和内部联系,反映共生于同一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各类艺术的总貌,最终揭示艺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艺术的一体性以及各门类艺术的关联性,在门类艺术研究中无法体现。综合艺术史研究用平行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等方法,做艺术类型间的比较、艺术流派间的比较、艺术家的比较,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圈的艺术比较,艺术与其他文化如中医、中药等的比较等,体现了跨文化的整体观。艺术与非艺术、此类艺术与彼类艺术从来就处在相互转化与消长之中。是什么左右了艺术的起伏消长转化,决定了艺术的时代特征?将是综合艺术史研究的鹄的。

二.艺术史研究新走向的由来

(一)艺术学的诞生和中国学者的应答
19世纪末,德国美术史家康拉德·菲德勒首先从理论上对美与艺术做出划分,认为艺术并不仅仅以美为目标,所以,不能局限于审美来研究艺术。他被认为是“艺术学之祖”。接着,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1894)、《艺术学研究》(1900)中,提出了“艺术学”的概念。20世纪初,德国学者德索在其著作《美学与一般艺术学》及其创办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杂志中,指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部分重合,艺术的功能很多,并非仅仅给人审美享受,“一般艺术学”将艺术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考察艺术,研究艺术的多面性,以区别于研究美术、音乐等的“特殊艺术学”以及研究广泛领域美和审美的“美学”。笔者理解美学与艺术学的这种联系和区别,如同从两个地点挖隧道,“隧而见之”。德索的追随者乌提茨则在《一般艺术学原理》中主张,艺术是不同领域的文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精神产品,必须将艺术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用文化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多角度地研究艺术。

20世纪20年代中国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留学德国期间,曾经是德索的学生。1926-1928年回国在东南大学开设艺术学课,对国际艺术学潮流率先做出应答。宗先生的艺术学课只是当时哲学系课程之一,没有能够形成专门学科。1994年6月,东南大学成立了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个艺术学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了调整以后的“授于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艺术学作为二级学科列入。同年,东南大学文学院和艺术学系联合申报艺术学博士点获得批准。短短几年,北京大学、河北大学、厦门大学等六所大学相继成立了艺术学系。艺术学终于作为一门学科被确认,预示了艺术史综合研究的新走向。

(二)门类艺术史研究的丰硕成果
20世纪,门类艺术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就中国美术史研究而言,继20世纪20年代叶瀚《中国美术史》、潘天寿《中国绘画史》、郑昶《中国画学全史》出版以后,30年代出版了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滕固《唐宋绘画史》、陈师曾《中国绘画史》、秦仲文《中国画学史》、俞建华《中国绘画史》。这一时期,日本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中村不折与小鹿青云《中国绘画史》传到中国,在中国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50年代,随地下作品的考古发掘,综合性的美术史相继出版,如胡蛮《中国美术史》、李浴《中国美术史纲》、阎丽川《中国美术史略》、王逊《中国美术史》等。80年代以后,美术史著述如雨后春笋,专史和断代史有王伯敏《中国绘画史》、金维诺《中国宗教美术史》、田自秉和王家树《中国工艺美术史》、薄松年《中国年画史》、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阮荣春等《中华民国美术史》、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张少侠等《中国现代绘画史》、任常泰等《中国园林史》、熊寥《中国陶瓷美术史》、华梅《中国服装史》等。中国美术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有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等。集大成者则如王伯敏主编8卷本的《中国美术通史》,王朝闻、邓福星主编的14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和各出版社联合出版的60卷本《中国美术全集》,正在出版的400卷本《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和王朝闻、邓福星主编的12卷本《中国美术史》等。西方美术史研究方面,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有丰子恺《西洋美术史》和《西洋美术史纲》、陈之佛《西洋绘画史话》,50年代出版有唐德鉴《希腊雕刻简史》等,80年代后出版有李浴《西方美术史纲》、常任侠《印度与东南亚美术发展史》、迟轲《西方美术史话》、张少侠《欧洲工艺美术史纲》、朱铭《外国美术史》、邵大箴《欧洲绘画简史》、奚静之《俄罗斯苏联美术史》等。翻译过来的西方美术史有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热尔曼巴赞《艺术史》等。其他门类艺术史研究成果如张庚等编《中国戏曲通史》、谭帆等编《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孙继南等《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沈鹏年主编《中国说唱艺术简史》、葛一虹编《中国话剧通史》等。世纪之交,艺术史研究已经见出综合研究的意图。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国艺术简史丛书》一套10本,包括《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史》、《中国曲艺史》、《中国杂技史》等过去鲜有人问津的门类艺术史,虽然每本仅10万字左右,却预示了综合进行艺术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以上著述,为开展艺术史综合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实证资料和理论依据。

各门类艺术的理论研究,比门类艺术史研究成果单薄。张道一先生总结本世纪艺术理论研究说,“就艺术理论研究而言,则往往局限于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缺少整体的宏构,以总结和概括各门艺术的一般原理、共同规律、各自特征的艺术学,基本上属于阙如”。

(三)学者对学科自律性的认识
说20世纪“总结和概括各门艺术的一般原理、共同规律、各自特征的艺术学,基本上属于阙如”又并非尽然,宗白华《艺境》中,已见明显的综合研究、比较研究取向。前辈对国际潮流的应答没有能够推衍成大气候,没有能够看到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被确认,是因为在他们著述的年代里,或强调艺术理论为启蒙、救亡服务,或强调艺术理论充当政治的工具,政局的动荡耗损了学者们一大半生命。在德国已经有比较艺术学派、日本山本正男已经主编出六卷本的《比较艺术学研究》的年代,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天穹,仍然晨星寥落。李泽厚在政治空气乍暖还寒之时,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写出《美的历程》,不啻是艺术学学科将在中国诞生的一声礼炮。国家开放以后,学者们得以出境进行学术交流,视野日渐广阔。他们反思20世纪的成绩和教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艺术理论研究本身的自律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地产生出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艺术理论研究终于实现了从工具性向学科主体性的转换、从代言人向主讲人的转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艺术通史》即将付梓,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心峰、北京大学彭吉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湖北美术学院陈池瑜、中国人民大学张法等,像耀眼的星座升起在艺术学的天空。


图1:笔者专著《中国艺术史纲》(高教16修订版),初版获2006-2009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文化一体化的趋势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文化大交流,学者们由单一的文化视野转向跨文化的开阔视野,每一学科研究的深入都带动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入,都使相关学科不断重写,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对艺术的研究也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地展开。即以文学史而言,将不仅从文学研究文学,而是从综合的、比较的视野考察文学。艺术学和文艺学北进一步打通,文艺学学者和艺术学学者更为紧密地携手并进。

(五)中华传统治学方法的再发现
基于中华民族整体把握世界的思维习惯,古人治学就有比较研究、综合研究的传统。古代艺术理论尽管多经验式、感悟式,却将文学、音乐、绘画、书法联系起来,研究其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研究其共通性,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三者浑融于同一部著作之中。如果说将完整学科肢解成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三块是机械的、刻板的,21世纪,学者们将重新发现中华传统治学方法的长处,采纳中华传统治学方法的合理成分。艺术史研究的走向,恰恰是中华传统治学方法断裂以后的再发现和再承继。

中华艺术是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最为杰出的贡献。它比西方艺术更靠近哲学,更多形而上的内核。揭示中国传统艺术有别于西方的独特规律,是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根本使命。

(六)艺术人文精神的复归
20世纪,艺术与艺术史研究专门化、职业化了,艺术远离了人文精神,文化人对艺术变得陌生。这实在是一种很不正常、很不健全的反文化现象。

翻开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士大夫没有以艺术为生的,艺术只是他们政事之余陶养性情完善人格的手段。因此,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全能,嵇康、苏轼、赵孟頫、徐渭、董其昌……他们是文化的通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西方二战以后着力发展经济,一度不重视人文学科,学习艺术的人很少。在物质极大丰富以后,西方人转而追求精神生活,西方每一所综合大学都设有艺术史系,学经济的、学化学的、学物理的……轻轻松松地跨进了艺术史系的大门,学艺术史与功利无关,与谋职无涉,读书不为稻梁谋,只是为自己更全面,更聪明,只是一种人生追求和人生享受,体现了更高层次的文化追寻、更为自觉的生命意识。

21世纪从物的时代进入了人的时代,人的素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和谐的,自由的。21世纪,艺术复归于人文学科;21世纪,人们将掌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汇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史将成为文明人的必修课。艺术学研究必将在中国、在全世界开花结果。

三.东南大学艺术学学术队伍的优势与不足

东南大学拥有全国第一个艺术学系、全国第一个艺术学博士点、全国第一本《美学和艺术学研究》丛刊,学科带头人是中国艺术学旗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张道一先生。东南大学艺术学学科众多学者,有研究艺术原理的,有研究艺术美学的,有研究艺术史的,有研究文艺美学的,有研究民俗学的,有研究戏剧理论的,有研究民间工艺的,有研究建筑美学的,有研究诗歌美学的,形成了综合互补的优势。从特殊艺术学的研究进入一般艺术学的研究,东南大学先走了一步。但是,艺术学将艺术作为复杂的文化现象,研究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民族、民俗、宗教、道德、地理环境等的关系。它离开了美学,又靠近了哲学,是实证的研究与哲学的研究的结合,它比特殊艺术学研究更需要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知识面,它的宏观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决定了研究的高难度。这一学术队伍理论积累与实践积累尚见不足,文化视野尚欠开阔,综合研究起步未久,综合研究成果有欠丰厚。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本应该是艺术学本科生教育的自然上升,由于中国艺术教育长期等同于技术教育,没有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来设立,学艺术的本科生文化素质较差,艺术学研究生招生不能不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思路展开,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为非艺术类本科生捷足先登。研究生入学,先补艺术入门课,加上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两年半,两课学习耗去研究生一大半时间,研究生们匆匆进来,匆匆出去,对特殊艺术学的感性了解和对一般艺术学的理论思考都只开了个头,宽则宽矣,厚则难说。

我们这代学者,身逢艺术学学科的初期构建。艺术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完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研究已经铺开,我们的思考正在深入。它未必都来得及结成颗颗秋实。就像吐丝的春蚕,它未必能够亲手把一丝一缕织成绢帛;又像铺路的石子,它看不到大道如坻的那一天。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研究生是全国最早的一般艺术学研究生,20年以后,他们中的部分人会成为一般艺术学研究的中坚,会将我们吐出的一丝一缕织成绢帛,裁成衣服。待到他们也设帐授徒,中国综合院校的艺术学系当如群帆竞发。到那时,庶几乎可以告慰甘当铺路石的我们这代学者,庶几乎可以说艺术学学科在中国的完善。

图2:笔者一般艺术学代表著作

参考文献

1,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词典》,吉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2,宗白华《艺术学》《艺术学(讲演)》、分别见于《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卷,第495-541页、第542-582页。
3,《美学和艺术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张道一《发刊词》。

来源:本文原载于《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署本名张燕,收入《长北学术代表作》,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编辑:艺术学人


作者简介:长北(1944),本名张燕,工艺史论学者,艺术史论学者。专著列入国家项目出版有:《<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中国传统工艺集萃·天然漆髹饰卷》及《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苏卷·漆艺》;史类专著有:《中国艺术史纲》《江苏手工艺史》《扬州漆器史》;专著被高等教育出版社选作教材出版有:《中国艺术史纲》修订版《中国艺术论著导读》、《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校勘解说研究性著作有:《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髹饰录>图说》《<髹饰录>析解》;其余如《南京民国建筑艺术》《扬州建筑雕饰艺术》《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等,共约30种。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两次、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一次、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一次、中国文联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次、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优秀科研著作奖两次、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三次,并获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南京市文艺奖银奖等。



艺术,让人成为幸福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当代的美术学
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的设置原则
美术学
这本书,助你打通艺术史的任督二脉
全国高等院校美术类博士招生方向、导师名单
李心峰:艺术史三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