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1980年翦伯赞所作的诗]
点击或拖动标题文字快速导航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1980年翦伯赞所作的诗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出版,解放前后翦伯赞的重要历史论文都收在里面,他的其他重要史学著作,以后也陆续再版重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作者
翦伯赞
出版时间
1980年2月
诗歌原文
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翦伯赞
骑射胡服捍北疆
英雄无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
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
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间事
只剩蓬蒿伴土墙
背景材料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历史学家,湖南省桃源县人,维吾尔族。1920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8 年投身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研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1937 年 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 年 2 月到重庆。此后,长期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并以极大的努力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建国以后,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被聘为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协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同志筹建了中国史学会,任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1968 年 12 月 18 日,翦伯赞同志因遭诬陷被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以平反昭雪。
关于《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是翦伯赞同志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一起访问内蒙古之后写的一篇散文。最早发表在 1961 年 2 月 13 日的《人民日报》上,后又收人周立波选编的《散文特写选(1959 —1961) 》。 1980 年 2 月出版的《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也收入了此文,编者并把它归入“讨论某些历史问题的论文”一类。
《内蒙访古》全文一万多字,除前言外,分六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①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②一段最古的长城③在大青山下④游牧民族的摇篮⑤历史的后院③揭穿一个历史的秘密。第一节是引子式的议论,第六节是总结性的议论;中间四节夹叙夹议,按行程从西到东写访古的见闻和感想。选入课本的是第二、三两节。
关于“胡服骑射
春秋战国时期,汉族使用兵车作战,在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的骑兵面前,车战显出了明显的缺陷。
战国时期赵国与北邻匈奴等民族,虽有一定的和平交往,但也经常受他们的袭扰。胡人的骑兵行动迅速,战斗力强,而赵军还沿用春秋以来的兵车作战,不但车行缓慢、笨重,而且由于官兵都身着宽大、臃肿的战袍,行动十分不便,在争战中经常吃亏。赵武灵王决心使赵国重新强大起来,于是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胡服骑射”便是其中之一。经过认真的研究、准备,公元前 302 年,他发布命令,要求军队一律改着类似胡人的战袍,短衣长裤,腰束皮带,脚穿长靴,训练士兵骑马射箭。这一改革一开始曾受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贵族的反对,赵武灵王多次同他们辩论,并坚持实行这一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功,使赵国的军力从此强大起来。这次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胡服骑射”。在跟匈奴的抗争中赵国屡屡获胜,这不能不说是赵武灵王的一大功绩。翦伯赞同志曾赋诗《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称颂赵武灵王: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关于王昭君西汉和亲政策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 54 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入朝长安,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yān zhī;意即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定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和汉朝的和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为她修了多个坟墓,并把她奉为神仙。
阴山南麓的沃野——敕勒川
在“一段最古的长城”这一节中,作者一连几次提到阴山以南的一块沃野。这块沃野就是位于大青山和黄河之间的一块方圆八百里的黄河冲积平原;也就是黄河的“前套”。北朝时这一地区也称“敕勒川。“敕勒”原是我国古代北方一支游牧民族的名称。又称铁勒丁零。西汉初年为匈奴所破,东汉时曾部分南迁,占领过这块沃野,由此沿称“敕勒川”。北齐鲜卑族斛律金所唱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敕勒歌》,就是描绘当年这里的自然景色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明代以后,这里又称作“土默川”,这是因为明代蒙古族土默特部落曾在这一带驻扎和放牧。直到现在,这里还设有以土默特命名的旗。包头在土默川的西侧,课文后面提到西三十里麻池乡的古汉城遗址,考证就是汉稒阳城遗址。清代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不时有鹿群往来,当地蒙族牧民称“包克图”,意思就是“有鹿的地方”。17 世纪中叶,清政府把晋冀豫陕等地灾民迁来屯垦戍边,才逐渐形成一个小村落,汉语音译称为包头村。呼和浩特位于土默川东部,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这一带设置过云中郡。清乾隆年间,蒙古族阿勒坦汗率部驻扎在这一地区,兴建了一些定居的住房和宫殿,并用青砖修起城墙,远远望去一片青色,遂称“呼和浩特”,就是“青色的城”的意思。
关于古长城
赵武灵王除了倡导“胡服骑射”外,另一大功绩就是筑赵长城。赵国在武灵王前已筑过长城。武灵王即位后,由于重视抵御边患,因此又把赵长城大加修缮与扩展,这才有赵武灵王筑长城的说法。赵长城自代郡经阴山至高阙,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秦统一后,赵长城东段与燕长城联结,成了当时最靠北边的长城。到西汉武帝时代,北方实际统领地区又较秦代扩展了好几百里以至千余里,于是长城的防御设施亦向北推移。《汉书》载公元前 103 年光禄卿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沿途“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这里的“外城”就是指秦长城以北数百里外的另一条汉长城。至今在内蒙、甘肃等地还保存着这些汉长城的遗迹。它以列城、障塞烽燧作为主要的防御据点,各据点间联结着比较低矮的城墙,有些地区仅依险要地形作屏障,连城墙都加以省略。
古代俗称长城以北为“塞外”或“关外”,出长城也叫“出塞”。一般所说“塞”,是指边界上的险要处,也指筑于要隘处的小城堡,如课文中提到的汉代名塞高阙塞(属朔方郡)、稒阳塞、五原塞、光禄塞(均属五原郡)等均是。古人往往“障塞亭燧”连称。障亦作鄣,又称亭障,也是筑于边疆险要处的防守堡垒。“亭”则是候望警信的场所。“燧”即“烽燧”,也叫烽火台,是专为传递信号用的高台建筑物。平时在高台上树立通讯标志,并放置柴草、狼粪。(据说狼粪多烟,过去描写战争有“遍地狼烟”。)一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举火,相继传递信号,直至把情况传到目的地。这是我国古代在通讯联络方面的一大创造,它早在商代就已经使用,直至明清时仍在沿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蒙访古分析
赵国北长城…中国长城网
青城的历史很悠久
七律 读翦伯赞《内蒙访古》有感 张子耀
说匈奴之六:筑长城以拒匈奴
行走丨包头战国赵北古长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