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冀南一县城名字,历史上曾长期与邻省一镇共同使用,时长700多年

河北省馆陶县县城和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仅隔1公里多一点的卫运河道相望。这样的距离虽然近在咫尺,但却因为地处两省显得有些遥远。尽管这样,但在历史上这两个地方却共同使用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南馆陶”。

馆陶县城与东古城镇隔河而望

据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祖禹编修的《读史方舆纪要》馆陶县条记载“馆陶故城”:

馆陶故城,在县(指著书时的县治,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西南四十里……隋置毛州于此……今故城亦谓之南馆陶镇……

对于这一记载,清乾隆版、嘉庆版的《东昌府志》也均予以引用。

所谓“故城”,就是馆陶县原来的县城,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故城也被称为南馆陶镇。

这里所说的“馆陶故城”就是指馆陶县最早的县城,位于今天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馆陶县于西汉初设县,因“城(指东古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馆于其侧”而得名“馆陶”。

从那时候起直到金朝,今天的东古城镇一直是馆陶县的治所,期间在三国魏至隋初一直是阳平郡的治所,北周末年还曾是毛州治所。鼎盛时期,毛州、阳平郡、馆陶县三级行政区划同城而治!据清朝《馆陶县志·古迹》记载的“毛州城”:“周围八里”。而明清的馆陶县城仅“周围五里”,就连东昌府城也“七里有奇”。

三国时期的阳平郡和馆陶县同城而治

随着五代十国时期黄河改道、泛滥频繁,地处黄河附近的馆陶县及治所也倍受侵扰,县治为避水患多次搬迁,到金朝搬到到今天山东冠县北馆陶镇为治所,原来的治所就成为了“馆陶故城”。

当然,“馆陶故城”是书面用法,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肯定不会这么使用的。县城搬迁之后的原县城所在地“馆陶故城”,在金朝仍被设置为“馆陶镇”。《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记载,当时馆陶县属大名府路,“馆陶,有漕运御河,镇一,馆陶”。

金朝的大名府馆陶县以及馆陶镇

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因为新县治为“馆陶县”,而原县治又被称为“馆陶镇”,两者不易区分,所以也就产生了南馆陶、北馆陶的称呼。

那时候的“南馆陶”仍然是指今天的山东冠县东古城镇,和现在的馆陶县城所在地并无任何关系。

今天的馆陶县城建设肇始于元朝。自从五代十国,历经宋金两朝,频繁改道、肆虐于馆陶大地的黄河终于在北宋末年改道南下,馆陶也从此也远离了黄河。而开凿于隋朝的大运河永济渠,也受到黄河改道、淤积的影响,从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的“永济渠西去县(唐朝的馆陶县城仍在东古城)十里”,滚动到了距离东古城3、4里的位置。虽然位置变了,但仍是隋朝的永济渠、宋元的御河。

唐朝时,西去县十里的永济渠与馆陶县城

元朝因为定都于今天的北京,京城百万军民就要倚仗南方的漕粮供养。虽然今天大家都知道元朝把隋朝的大运河,在临清和徐州之间进行了“裁弯取直”,但由于受到山东西南部地势的影响,水源不足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因此元朝的漕粮运输除了海运之外,通过淮河、黄河、180里陆路、御河(卫河)一线运输漕粮至京城也占据着很大比重。

此外,元朝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站赤”系统,据《元史》记载: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各省水陆凡若干站。

元朝的站赤就是中原王朝的驿站邮传系统,是蒙语的音译。今天我们的汽车站、高铁站中的“站”字就是由此而得来。陆路用马牛驴和车轿进行通行,而水站则以船进行联系。地处东西陆路、南北水路要冲的卫河岸边,并且东边几里地的路程有个大镇提供人力和物资,就成为理想的建设“站赤”之地。特别是拥有水站和陆站条件“站赤”,白天可以使用马牛和车轿,晚上则使用船只,可以实现全天候运行,因此“南馆陶站”就成为不可多得的一个大站、要站。

元朝被冠州分割成两块的濮州,以及馆陶县、南馆陶站

也许有人会说,在县城北馆陶附近建“站赤”不是更好吗?有两个原因并不适宜在北馆陶建设:一是陆路交通问题。南馆陶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东西陆路交通经过之地,赵王也因此在“城西北置馆”,相比之下,北馆陶的东西方向交通比起南馆陶,就差了太多;二是地缘位置因素。元朝的时候,馆陶县属于中书省濮州管辖,当时濮州的行政区域很有意思,被冠州分割成为互为“飞地”的两块区域,北边一块为馆陶县、临清县,南边一块为鄄城、范县、朝城、观城。在北边的那一块区域里,馆陶县的南馆陶位于政区的南端,与北端的临清会通站形成一南一北,相互呼应的格局,如果设在北馆陶附近,则有些太过居于中间,与临清会通站距离太近。

虽然所设的“站赤”离当时的南馆陶镇有几里的距离,但还是被命名为“南馆陶站”。因此在元朝,无论是东边的镇,还是西边的“站”,两者的名字均是“南馆陶”。

即便是到了明朝,在卫河岸边哪怕设有巡检司、陶山水驿、递运所等众多机构,但仍然和东边的镇一样仍称为“南馆陶”,这一点在开篇的《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中可以看得出来:“今故城亦谓之南馆陶镇”,并不像今天这样,两地使用着南馆陶和东古城两个名字。

清朝雍正年间的馆陶地图上,南馆陶和古城仍为一体

南馆陶、东古城两个名字开始启用,以示两地的区别开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不过编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馆陶县乡土志》的记载中已经将两地区分开来,并且有了这两个名字,如果从金朝开始使用“南馆陶”一名计算,两地共同使用同一名字时间长达700余年左右。

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两地更是如此,不但使用着不同的名字,并且两者之间还多了太平街、孝子村两个村庄,两地再也不像元朝、明朝那样共同使用“南馆陶”这一名字。

民国二十年的馆陶地图中,南馆陶和东古城已经分开

至于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估计是因为今天的南馆陶作为东西、南北交通枢纽的地位,发展越来越快,面积和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两地之间依托大路也形成了人烟稠密的村落,再和相距3、4里之外的镇子组成同一镇级行政区域,规模已经超过县城北馆陶,显得有些“喧宾夺主”,因此就需要进行行政区域划分。也就有了清朝光绪年间的南馆陶和东古城两个名字的出现。

民国时期的详细地图,南馆陶与东古城之间有了太平街和孝子村

至于东边的镇子为何被命名为“东古城”,想来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位置,相对于南馆陶来说,它位于东边;二是来源于“馆陶故城”一说,故城也是古城。东古城就此而得名。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南馆陶和东古城因为地处卫河两岸,在以卫运河为界时,分别划到河北省和山东省,而在卫运河两侧大堤之间的太平街、孝子村也因为河道治理迁到了东古城村以西,成为了东馆陶。自那之后,原本为一体的两地成为了隔河相望的异省的“邻居”,如此的变化令人唏嘘。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省一个县,2000年前建县,曾属于山东省!
建国之初,山东省西部很多历史古县或撤并、县城或成为镇,怎么了
河北省一个县, 人口仅36万, 老县城归属山东省!
地名文化:河北“管陶”与山东“馆陶”
山东境内被“除名”的古县(上)
从老地图看临清的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