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俗话说,医人者难自医。这句话完全可以“移植”到某些已经成为家长的教师身上。在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受到极大重视的今天,有多少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的教师在想起自己的孩子时,心中却充满了苦涩与无奈。对于所有教师来说,教育孩子是一门不亚于教学的学问,当好一个家长要掌握的知识绝不比当好一个教师少。那么,这些培养孩子所需的知识,身为教师的你又掌握了多少?

我们呼唤好的教育,就是呼唤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权利的尊重,因此我明白,教育的不幸其实决不仅仅是它自身的不幸。变革之路,从来就不是从教育内部开始的。

我常想,我一定要尽最大努力让孩子的童年有更多美好的记忆,童年不仅塑造未来,也是我们不断返回的栖息地,几乎可以说童年的生命质量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质量。                                                ---张文质

[精彩书摘]

《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张文质主编 姚春杰副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有人说,教师教得好学生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这句话虽然未必属实,但教师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家长是一样的。《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书,记录了身为教师的他们在扮演家长这一角色时的点滴感悟。

姜荣奎:走进孩子的心灵

一晃,女儿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紧张而又繁忙的教学工作使我常常顾不上她,不过无论多忙,我认为有一点是我们家长应该负起的责任:关注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优秀品质的养成。这些都只能是日常中的点滴教育,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对话或者借助孩子的作文。

“每次老师表扬我日记写得好的时候,李怀远同学就开始怀疑那不是我自己写的。起初,我听到他的话很不高兴,可是回到家仔细想一想,李怀远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一,我承认我的日记不是写完就原封不动地交上去的,而是经过妈妈的指导的。每次写日记前,妈妈都告诉我,先取一个好名字,要打草稿……但我一点也不认为这是妈妈帮我写的,因为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第二,我认为我写得还是不错的。因为我喜欢读书,也读了不少书。妈妈告诉我要学会把书上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日记里去,但是妈妈不允许我抄。

只要我继续努力,写得更好、更多,就不怕别人说我什么了。”

这是女儿小学二年级的作文。有一次,女儿回到家很认真地问我:“妈妈,怎么才能把日记写得很糟糕?”我大吃一惊:女儿是个很要强的孩子,为什么要往坏处走呢?于是晚饭时,我给女儿讲起我的一个学生的故事:有个大哥哥一直认为自己很好,但他并不是很珍惜老师给他的每一次表现机会。所以慢慢地,同学们都认为他很差,即便他表现好的时候,大家也不相信。后来妈妈找他谈话,对他说:“一个人要想让别人认识到你的优秀,就要坚持努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

尽管没有说话,但女儿听得认真极了。后来我看了她上面这篇作文,才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王文英:故意让孩子旁听

身为教师,几乎分不清上班与下班,而身为班主任就更是如此。好不容易下班回到家了,一个又一个电话接连响起。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希望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状况,于是每到晚上,家里便成了解决学生心理困惑、解决家长教子疑难的第二空间。我曾一度认为这样的交流会影响女儿的学习,于是就把她的房门紧紧关上,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突然意识到,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乏教育自己孩子的良好机会,于是当家长或学生再打来电话的时候,我就大声和他们谈我对问题的理解和建议。毕竟,女儿和学生的年龄差不多,他们会有一些相似的问题。我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问题,也能让女儿从中得到启示。渐渐地我发现,在我谈及班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时,女儿可以站在新的高度进行理解和评析。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身上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时,我的电话交谈往往就成了一剂预防良药。当一些家长因为自己的辛苦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而大伤脑筋甚至潸然泪下时,我就把电话调成免提状态,让女儿也感受到父母的爱。之后我发现,她对我多了一分理解,对他人多了一分关爱。我想,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只有教师才可以享有的育子妙法吧!

刘冠军:你只是他的妈妈

下午去上班时,我看见杨老师和李想正在楼梯间,老师一边说着什么,一边拉着李想,李想则一次次想挣脱。来到办公室,李想的班主任郑老师和其他老师正在议论他。原来,上午杨老师因为他上课不守纪律,要找他谈话,他自己没有主动来不说,派学生去喊,他还犟着不来。郑老师说:“还不是他妈妈惯着他惹的祸,在学校出了任何问题,他妈妈都插手管。”

第二天,我来到六(1)班上英语课,突然发现教室里多了个人---李想。他是六(3)班的呀,怎么到六(1)班来了?我很纳闷,下课后就去问他妈妈。他妈妈说:“昨天那件事发生后,我和他谈了心,他说他和郑老师、杨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好,想换个班,我就把他转到六(1)班了。”

教师的子女在学校是个特殊群体,出于同事间的感情,老师对他们一般都很照顾。但我们也发现,正因如此,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养成了许多普通孩子所没有的不良习气。他们自以为有家长当靠山,就不服从班上老师的管教,或出现问题不找老师而找家长。作为家长,这些老师有的给孩子充当保护伞,有的甚至不认同其他老师的教育观点,否定其他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李想的妈妈在李想和老师处理不好关系时,就给他转班,这其实是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横加干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不同的分工,家长插手学校教育,学校插手家庭教育,都是对自己角色定位的错误认识。家长、学校要沟通,但是沟通绝不是直接参与和横加干涉。

“你只是他的妈妈!”想到这里,我对李想的妈妈说。

[教师观点]

 另一个层面的易子而教         北京上地实验小学 张亚华

每当别人羡慕地说:“当老师多好呀,您的孩子一定教育得特好”时,我都会苦笑地回答:“哪里哪里,我也很困惑。”这样的回答在外人看是谦虚,其实真是发自肺腑呀!

教师当起家长来确实有不少优势,首先各种教育信息会很多,比如各校的特色、教辅的选择、升学的信息、教师的水平等。当需要为孩子进行一些选择时,这些在信息上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其次,教师对学习规律和方法很了解,在辅导自己的孩子时会轻松一些。另外,当自己和孩子在同一所学校时,对孩子各方面的情况相比较而言更容易了解。

既然有如此多的优势,又何来困惑呢?如果翻阅过《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你会发现有这样困惑的教师不占少数。教师孩子的学习成绩似乎成抛物线形分布:学习特别优秀的少,特别差的也不多,集中在中游的情况居多。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怎么在培养出那么多人才的同时,却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教师的孩子怎么了?

其实,当我把教师的优势整理一下后发现,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当中,而当教师回归成妈妈爸爸时,优势就不明显了,有时甚至还会转化为劣势。殊不知,教师在家里,往往就没有了在学校时的耐心。教师是一个内耗很大的职业,在工作过程中身心付出很多。回到家中,看着依然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很容易急躁。红红的妈妈就经常对红红大声地叫喊出:“别和我说为什么,我在学校都听学生说够了!”还有,教师看到过太多优秀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理智地等待,认为人家的孩子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每当这话要脱口而出时,我都会问自己:你在精力和体力上的付出比得过那些孩子的父母吗?

在外人看来,和自己的父母在同一所学校可以得到很多照顾,可这种“照顾”带给孩子的有时却是压力。我最难忘的是一次参加某校六年级“三好生”的评选,当一位秀气的女孩子走上台时,身旁的老师悄悄告诉我,这是校长的女儿。他还告诉我,因为这个特殊身份,班里的同学总是和她若即若离,即使做得再好,别人也会说她是沾了妈妈的光。果然,她一上台,底下就有了骚动,女孩很紧张,她用发颤的声音读完了演讲稿,然后带着哭腔说:“如果大家投我一票,请不要因为我是校长的女儿;如果大家不投我这一票,也请不要因为我是校长的女儿!”我看到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是泪光盈盈。

也许是基于和我们同样的考虑,古人早就提出“易子教育”。公孙丑曾向孟子请教:“君子之不教子,何也?”也就是问:“父亲为什么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孟子的回答大概是这个意思:“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反而会伤了感情。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却没有按照那样去做。’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一旦伤了感情,就糟糕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朋友小李的孩子要上一年级了,小李在一所很好的小学任教,为了减少对孩子的影响,她把孩子送到离家很近的一所普通小学上学。按小李的话说:“以一个普通家长的身份去审视自己的孩子会更理智。”当然,“易校”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但我觉得如果在同一所学校里,能做到公私分明也同样可以达到效果。张老师带着孩子上学,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在学校,孩子要称她“张老师”,自己的办公室从来不让孩子随便出入,班里的学生都不知道他的妈妈是本校的老师。后来,张老师调离了学校,孩子却并没有转学,有人问孩子:“妈妈不在学校了,没有失落感吗?”孩子说:“以前没有优越感,现在也就没有失落感。”

优越感也好,失落感也罢,都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特殊群体,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在家中,亲情是天然的教育优势;在学校,规章制度、班级氛围、教师的权威也是一种优势,只有我们自己先做到在学校是个教师,在家里是个家长,才有可能实现教育愿望,这也该是另一个层面的“易子而教”吧。

[专家分析]

别让教师的职业成为羁绊            张文质

父母这个称谓,首先就意味着一种责任。为人父母既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又是一种对象性的角色,因为你只有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才能成为这个孩子的父母,而一旦你成为他的父母,这个角色就终其一生不可改变。选择做父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觉得这句话可以倒过来:“一日为父,终身为师”。当然,这个“师”不完全等同于教师那个“师”,但这个“师”里面同样包含着教诲、帮助、指导、督促、成全等责任。然而,在我们原先的家庭格局和社会格局中,对一个人怎样才能把自己造就成优秀的家长关注得很不够,或者说“职业化”的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把教师称为世界上不可能的3种职业之一。他说这是不可能的职业,并不是说这个职业不可能有,而是这个职业很难说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尽善尽美。一个人认识自己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你要那么具体地去教育一个你可能并不熟悉的人。而为人父母这个“师”的职业就更难了,但既然我们已经为人父母,就必须义无反顾地担当起父母的责任。这个责任在今天看来,最核心的也仍然在教育这个点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可能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任教师。

面对着不断成长的孩子,你每天遇到的挑战都是新鲜的,需要你既有智慧又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做了父母,就要成为一个学习者,就要去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和成长规律,就要针对这个孩子的问题思考相应的对策,因为我们自己的成长经验往往是很难照搬过来放在孩子身上的。有时候我们出于种种原因,可能会怠慢对孩子的教育,而由于耽误了孩子的某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和教育契机,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长远发展甚至终身幸福。父母作为个体,即使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再多成就,可一旦你有了孩子,你的角色和责任就发生了变化,养育孩子、帮助孩子发展的这个中心工作,是不能被遗忘的。虽然孩子的成功不见得是我们成功的证明,但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为人父母担负着一个家族一个社会生命传承的责任,对孩子的责任,也就是对社会的责任。能否把孩子教育好,父母的因素一定大过其他任何机构与个人。

苏联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独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马卡连柯这句话当然不是针对中国人说的,但看到他这个见解,我既感到吃惊,又颇为遗憾,因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那么,马卡连柯为什么会说独生子女教育不好呢?因为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家庭关注和疼爱的中心。前几天我碰到一个孩子,他对我说,无论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妈妈都会答应他;无论做错了什么事情,妈妈都不会惩罚他。可以说,在家庭中自然进行的教育已变得很困难。所以,马卡连柯更强调集体教育,这种集体教育其实是文化的一种自然的传承。比如说像我这一代人,所谓的教养的形成,更多的是在一种家庭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比如尊重父母的教育本应是很自然的,你可以向哥哥学习、向姐姐学习、向邻居学习……这样的教育就是一种榜样教育,这个榜样能启迪你、影响你,甚至能够督促你、惩罚你。如果你做得不好,可能被哥哥狠扁一顿,而哥哥扁一顿甚至比父母扁一顿还有效果,因为这样会让你很羞愧,而且看到哥哥能够做得很好,自己就只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了。而今天的教育就变成父母跟孩子说:“你要尊重我啊。”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教育能够见效的。独生子女还有一个麻烦: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甚至连改正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前不久,我们在全国几个省市作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里有个选项:你觉得当父母容易还是从事现在的工作容易?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家长觉得做父母比做自己的工作难多了,而在这些家长当中,高中学生的父母占到了90%。这一方面说明为人父母确实非常困难,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今天的父母大概也更为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有责任感.

其实,任何一位教师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总会有许多“方便之门”,比如教育孩子的专业水准、从教育学生中获得的丰富的经验、孩子在你的学校甚至你的班上学习,而你有可能给予他细致的关注与帮助等。应该说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鲜明意识,也能够在教育孩子方面花费心力,所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的教师可以说占了大多数。但是,为什么也有一些教师对子女的教育相当失败呢?

我认为,原因可能首先在于这些教师对教育好自己孩子责任的忽略。无论是由于你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过分投入还是因为其他,任何教育子女责任的忽略都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也是你自己必须承担的。个人所有的成功并不能补偿子女教育失败的苦涩与沉重,同样,你即使把别人的孩子教育得再好也无法抵消对自己孩子教育天职的忽略。

其次,“起始处”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所谓的“起始处”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0岁到6岁的教育,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一种刻印般的作用,父母细致耐心的启迪、手把手式的教育,对孩子所起的作用就像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在这个阶段把孩子教育好了,他以后的成长就不会那么费力。”另外,“起始处”还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要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当错误初犯或刚刚发生之时,及时恰当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要想在“起始处”的教育获得成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这既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教育的秘诀所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营养学家兹泰妮研究发现,全家人一起吃晚餐,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较少抽烟、喝酒、吸毒、打架、过早的性行为。而著名电影导演基耶夫斯基也认为,一个人的未来几乎是由餐桌上提醒你的“那只手”所决定的。可以说,比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你对孩子成长的用心与尽力,不是有空时才教育,更不是生气时才想起教育。

再其次,教师教育子女失败的原因还在于,有些教师想当然地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心目中最有天分的学生。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既不能容忍孩子“其实并不优秀”的现实,也难以承受孩子暂时落后的状况,所以相当多的教师子女感到压抑与沉重,他们的成长往往容易走入自卑、怯弱与乖戾、反叛这两极。可以说,教师教育子女过程中最难的恰恰就是顺其自然的平常心。

应该说,教师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既有专业方面的优势,也有工作上的诸多便利。但是,我们仍然要把它当作比自己的本职工作更难的一件事而努力.

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作者系《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明日教育论坛》和《慢教育》主编)

[孩子有话说]

教师子女也难当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 张兰

我是一名教师,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特级教师。

母亲在退休之前已经进入区教育局,是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定的评委,她在听完参评教师讲课后,回到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真恨不得上台替他们讲呀!”

常常听人说,教师的孩子应该都是优秀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掌握了学习的要领,所以在学习上他们会比别的孩子少走弯路。然而,就我的经历而言,母亲对我的影响似乎并不多。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和普通学生一样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并没有因为我的母亲是教师,就可以比别的孩子走得更快。记得我还在上一年级的时候,母亲刚从农村调入城市,在一所小学任教。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母亲几乎一天到晚都在学校工作。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都黑了,母亲还在给学生补课,而我就只能自己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校园里闲逛。现在的我也是一名教师,以前的状况似乎调了个个儿,我要每天在学校里忙碌,留下退休的母亲独自在家守候。

不少人满怀羡慕地对我说:“当老师多好啊,有两个大假期呢。”而实际情况是,作为一个地方重点高中的语文教师,不仅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被补课剥夺,就连法定节假日有时也会被取消,更别说一般的周末了,基本上一周能休息一天我就很开心了。而且教师是一个内耗极大的职业,不仅仅要有时间上的保证,还要有精神上的巨大付出。上班时要处理校内事务、学生问题,回家后还要回应学生家长的咨询。因此,在教育子女这样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上,做教师并不一定比普通家长占优势。就像现在的我没办法多陪陪母亲一样,当初的母亲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辅导我学习,我常常半夜睡醒时,还看见母亲仍在整理教案。

由于工作繁忙,母亲可以说是把我完全交给了我的任课老师,最多也只是从老师那里了解一下我的近况,但母亲和老师只言片语的交流,根本不足以全面掌握我的学习动态。有时母亲也会点拨我,但如果我觉得那些意见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就干脆不予理睬。忙碌的母亲只能一次次感叹:“教育得了别人的孩子,就是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只听老师的话。”是啊,在我眼中,母亲就是母亲,母亲的话不如老师的话有分量。然而,一个班级当中有很多学生,又有几个能引起老师的注意呢?做了教师后,我才体会到:班里聪明的学生老师喜欢,会很快记住;调皮捣蛋、让老师头疼的,也能很快记住,唯独对成绩一般又遵纪守法的学生印象平平。当时的我,偏巧又属于那种沉默寡言、不惹事生非的乖孩子。既然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自己就要更加努力。然而,我动力十足却找不准方向,总是事倍功半。因为害怕和母亲交流,我常常很苦恼却又不知所措。

有些时候我很害怕和母亲交流,是因为总感觉母亲对自己要求太高,如果自己做不到,对母亲和自己都不好。现在的我,多少能理解一些母亲当时的心情。在仅仅两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带过的班上有不少聪明学生,既然这些学生都要听我的教导,那么他们能做到的,我的孩子没理由做不到。估计母亲当初也是这样想的吧,所以才会在我身上寄予太多的希望。可惜的是,小时候的我也不过是个智力平平的普通孩子,当我不能达到母亲的要求时,母亲总是不耐烦地严厉批评我,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这经常会让我觉得有些自卑,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做家长的自然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可一旦希望变成失望,就难免会有些抑制不住。母亲在学校已经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回到家中又怎么能常常忍受我带给她的失落感呢?我现在觉得,如果母亲不是教师,而是普通的家长,她也许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关心、帮助我的成长和学习,也许能以一种更平等的身份去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期望孩子拥有怎样的家庭教育?
2019年愿老师是真正的教师,愿家长是个有责任的父母,愿学生先学做人
家庭教育的29个新理念
寄宿真的是个坏制度吗?
成绩差的孩子一定得管教
在关系中,要么成长,要么沉沦——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