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是纠缠你一生的痛;心,也是成就你一切的根!

世界上,改变命运的最大力量来自于心的力量。每个人的心力有三大块,一是心魂的力量,二是心态的力量,三是心智的力量。

在这三种心力之中,最关键的是心魂,即人的精神。一个人有没有种,能不能干成大事,最关键的不是能力,不是知识,不是环境,而是看他有没有野心,有没有战无不胜的斗志,有没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有没有百折不挠的韧劲,有没有威武不屈的气概,这就是人的心魂。一个人若没有这种强者之魂,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团队是如此,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许多人都看过《亮剑》,亮剑精神就是中国军人的军魂。回首看看历史,秦皇汉武、成吉思汗……再看看当今的风云人物张瑞敏、牛根生、史玉柱……我们就能看出什么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当然是魂。北大的“兼收并蓄”,清华的“厚德载物”,这都是魂。

因此,一个人若想成功,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重建心魂。

心力的第二块是心态,心态比知识和智慧更重要。整个20世纪的心理学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改变心态,就能改变命运。”

所谓心态,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对世界各种问题的看法的外化。一个人的内心拒绝你,他的外在表现就不会对你好,就不会接受你。

心态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有好的心态,就会有好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心力的第三块就是心智。

所谓心智,是指一个人掌握知识信息的程度,以及运用知识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心智能力的强弱,与他对知识的积累有关,更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有关。一个十分重视学习的人,他的心智能力自然会高;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人,其心智水平自然会上升得很快。

天地万物,唯心是灵。心如大树之根,根坏树必枯,根好树必茂;心如万果之蒂,蒂坏瓜必萎,蒂好果必荣。心为主宰,一身之君。此心既失,此身亦倾。欲善其身,先治其心。庸俗人心,不治不纯。人心得治,天地清宁!

心为身主,身为心用。一切善恶祸福,皆由自心造作。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作恶,令身厄苦。心正成佛,心邪成魔。仙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建;福由心作,罪由心招。可见转移造化,只在人之一心也!

心是引爆力量的源泉,是成就一切的根本。牛根生说:“我真正经营的是什么?是人心而已。”其实,又何止是牛根生如此,凡是能成大事者都无一不是经营人心的大师,做的无不是“圈心运动”。

一切从心开始,修心是所有学说的根本所在,是所有成功者的必修课。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自强,人人都想,但究竟自强从哪个方面开始呢?当然是从心开始。这个世界不属于有权人的,也不是属于有钱人的,从根上讲,而是属于有心人的。因为有心,才能创造财富,才能积聚力量。

成功的要素太多太多,而要把这一系列的要素聚在一起,则只有一种东西能做到,它就是神奇的心。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智者对“心”进行了探讨,而且都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修心方法。

儒家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步步上升的人生境界,都始于一个点,这就是“心”。一个人若不能先正其心,自然一切努力都将成枉然,都不可能修成正果。

佛家的《心经》更是直指修心的重要与必要及方法,它更是慰藉心灵的良药,指点人生迷津的明灯,可谓字字珠玑,涵盖广博,简直是人类修心的无上妙法。

道家更讲修心,其言凡心不止,道心不升。道家为天地立心,这个心就是道与德,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德经》虽短短5000言,却是字字金光,句句义要,堪称人类史上的稀世珍宝。

庄家(庄子)的修心又是别有一番景致,它似乎更直接,更明了。他倡导的神与物游,心游万仞,御风而行的修心境界,更是彻悟人生真谛的表现,更令后人神往。人生如斯,岂不快哉!

世界上各家学派,无不以修心为要。所谓“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人生的境界由心境来决定,心悦则觉物美,心悲则感事哀。世间万物皆虚幻,所谓烦恼,所谓痛苦,一切皆由心起。

由此可见,修心对于一个人成就卓越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正如一位佛学大师所说,人生中任何一个人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人,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

自我们从出生以来,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曲了,如果不修心,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心,是走了样子的心。不修心,会活得很苦。

儒家说:“有人心,有道心”。佛家说:“心为恶源”。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此可知,心有两种。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这两种心并不是通过解剖学解剖出来的。人成长到十多岁时,雏形大体完成,受完教育以后,进入社会,人心不断地增强,道心不断地被埋没。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诃般若,是心的原态,也是生命的共相。这个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是不需要修的。

需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们的“表层意识”。表层意识掩盖、埋藏了我们真实原本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这个虚假妄心——表层意识。古人说:“借假修真”,不是借肉体修法身,而是借我们虚伪的意识来修正、恢复、发掘出自己原本的真心。

所以,修心首先要把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层意识修好。如果表层意识原本是好的,佛不会讲“心为恶源”;《尚书》亦不会说“人心惟危”。所以表层意识是我们要修的对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扬弃。“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须先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表层意识”,而且要给它开个孔道,让原本的真心出头来主宰这个统一的表层意识。如此,才有修心的可能,否则,便是流于空谈。

总之,这世间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还原成心的问题。其实每一个学科都是在解决心的某一个侧面的问题,例如经济学解决的是心的欲望最大化问题;哲学解决的是人的心智问题;宗教解决的是心的自由度问题;创造学解决的是心的能量满足问题;医学解决的是心的健康运作问题……人心的问题虽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却只有四个:一是心的物质欲望;二是心的情感欲望;三是心的健康欲望;四是心的自由欲望。

这四个问题,从古至今都没有同时解决好过。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讲究安贫乐道,乐道是对的,但贫穷不是好事,安贫显然也是有违人性的。在西方文明中物质极为丰富,这是好的,但精神却极为空虚,这是不好的。对于健康问题和情感问题,几千年来也是时好时坏,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要想同时解决好这四个问题,那就得抓住问题的根——心,就得一切从心开始,否则,本末倒置,劳而无功!一个人修没修心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因为相由心生!

脸色苍白者,他内心一定贫血;

脸色紧张者,他内心一定慌乱;

脸色枯萎者,他内心一定死寂;

脸色红润者,他内心一定欢畅;

脸色慈祥者,他内心一定善良;

脸色平和者,他内心一定安静;

脸色庄严者,他内心一定高尚!

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只要有所求都逃不开一颗自我追逐的“心”。所以人生在世,无论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在修一颗自我的“心”。

修心本没有门第贫富之说,但不同的人出生于不同的地方,生活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不同的教育,他们的“心态”就有所不同,他们修心的起点就有所差别。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修心的执行程度。

修心的总方向本应向善,但曾几何时,心之向善的修心逐渐演变成了“玩心眼儿”的修心。朋友与朋友之间玩心眼儿,同事与同事之间玩心眼儿,甚至于亲人与亲人之间玩心眼儿。大家这样玩下去,朋友与朋友之间就不“真心”,同事与同事之间就不“实心”,亲人与亲人之间就不“贴心”了。最终,搞的大家都“伤心”“堵心”“恼心”“烦心”,于是一个个都想去“净心”。

可见,人的一生都在和心较劲,因此便多了许多“力不从心”“心力交瘁”“忧心忡忡”的人。

成功者,有一颗进取拼搏的“雄心”;

失败者,有一颗悲观失望的“灰心”;

追名者,有一颗不甘平淡的“虚荣心”;

逐利者,有一颗永不满足的“贪心”;

弄权者,有一颗唯我独尊的“野心”;

乱情者,有一颗乐此不疲的“花心”;

害人者,有一颗损人利己的“歹心”。

总之,心不修,万事不成;心不修,一生无功。人心向善,就会把万事万物看得很美好,那内心的真善美就不会失衡而能保持一颗永远真善美的心,也就能保持一个安康和谐的群体和社会。那时,每个人都能“心意相通”,为人处世自然会“心花怒放”“心想事成”。当一个人真正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修成了玲珑剔透的“唯美之心”,那他就不会再发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人生感叹了!

普通人总是被时间空间所限制,自己心里永远得不到解脱,得不到自在,始终被外在的环境障碍住了,因此达不到“滑和”的境界,也就达不到一个祥和、安适的境界。勉强用佛学的名词来解释,达不到身体的自在和心灵的解脱;因此说,不可入于“灵府”。“灵府”在《庄子》这里才出现,一般人把它解释作心。不过,是我们心脏的心,而是讲心的体,所谓包罗万象,都是唯心所造,庄子把它称做灵府。后来道家以及道教,就用了这个名称,把所谓天人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叫做灵府。以后又加上宗教的色彩,道教里,把灵府描写成天堂,再有各种各样的述说。实际上,庄子借孔子口中所讲的灵府,就是心灵的意思;所谓“不可入于灵府”,就是不能升华到心灵最高解脱的境界。

我们的心灵已经在欲望的满足中沉睡的太久太久。建立和谐世界,首先要使我们的心灵与对象世界达到审美的融合。当我们在这一融合中按照美的本质进行创造的时候,我们可能像创世纪里面的上帝一样,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世界。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整天要为生存奔波,要为生存的更好而奔波。

现代人流行速成。方便面、速成班、一夜成名的“星”处处闪现。

现代人流行讲PK,流行讲品味,讲享受、讲自我、讲个性,却很少流行讲精神、讲奉献,讲境界。

有人以一种充满贪欲的心态面对人生,对他们而言,人生就是要占有和享乐,即使活的富足,他也永远瞪着欲求的眼珠。

有人以淡然面对世界,洁身自好,不问世事,也在追求着一种境界。可以说,清高是一种境界,淡泊是一种境界,脱俗是一种境界,随缘也是一种境界,而无私奉献更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境界是自己对自己升华心灵的一种要求。

著名心理医生李子勋对北京晚报的记者说:“大多数的情绪困扰和心理疾病都是要靠自己去解决的,心理医生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或建议,是否能从困扰中出来全靠当事人自己”。

的确,对当事人而言,真正的心理医生是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走出心理的阴暗。你的心里想什么,如何想,别人是非常无助的,只能提出建议,还不一定真正适合你,亦或使你更加困顿。其实诗人才堪称心理大师,而诗对心理才有着最开放的引导意义,而这些引导作用也还是通过你长期的坚持诵读而发挥出效果的,聪明代替不了功课,明理也替代不了用功,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在那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要下大力做心上的功夫,功夫就下在诵读诗词上,十遍,百遍,千遍,万遍的诵读,功夫下到了,心理自然健康。

生活的简单,情感的丰富,心理的健康,是诗词乐活的基本追求,而更高的追求则要升华到养心。都知晓身病与心病相连,但如何“养心”却没有可操作的方法和相关的技术,只知要“想得开,不生气”,然而事到临头,依然做不到。养心若能像养花一样,能够被直观的掌握,人们的健康一定会高出今天的水平。

“养心”其实就是对心灵的升华,“养心”要养什么“心”?且看下面这则禅宗故事:

有位虔诚的女施主,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根据佛家经典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女施主非常高兴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女施主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其实,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女施主听后,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宇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歌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你的呼吸就是梵歌,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宇中生活呢?”

看来,对于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无处不是禅,无处不是佛,无处不是宁静祥和,而对一般的俗众,能“养”一颗平和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到监狱探视他,临别时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紧张充实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有的人正巧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有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腕看看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呢。

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郁闷仇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苦刑,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字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这真称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难言之隐在叹息中盘旋。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自己的心灵恢复自由?

然而,世间事并不会总那么巧,遇到安宁的环境来平息心头怒火,如果正赶上阴天怎么办?也没有垂柳拂岸、白浪逐沙,只有波涛汹涌、残花败柳。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内心中寻找一份安宁。这种安宁也能平息心头怒火,化干戈为玉帛。

太多的人之所以把握不住成功的机会,是因为那拿不起、放不下的私欲总是起干扰作用,如果总是在意料之中和想象之外踌躇那将是怎样的可怜相。活着,要什么难道自己不清楚?

人生往往徒劳的事情做的反而很清明理智,深思熟虑后的望而却步最窝囊,知道生命徒劳一程的外在很龌龊却追求的热烈,人生不过如此,追求极致的境界需要的只是量化后的行动,因此做人就应该从精神到物质都达到唯美统一,即使在已知的领域靠近失败,也要抖擞精神,解放心灵。而这样的境界如果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保证无可非议,至于飞扬的爱,必须以极致的状态完善,哪怕宁缺毋滥也不退而求其次,这样才能在不怵世事的坦然中实现自我价值。

世间每个人都在被时间催促着生息,没有例外。脚下的世界是广博的,怎样的行做方式方法主要取决于自己。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审时度势,让饱满的精神丰盈人生,大胆追求幸福,勇于接受现实,让脆弱去死。大不了从头再来,做自己心智能接纳的事情,当诚意大于技巧时就一定能感动上帝。然后听从内心的招换,让创造力做主,让缺位的幸福感回归,用智慧去发现生命的真实,让心灵升华到最高的解脱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沐堂心语:万念由心
调摄好自己的心才是根本的学习
大凡心智成熟的人,必有内心的坚持
灵府
心灵的超脱[心情美文]
[老年感悟]:(57)修禅:以禅会心、以禅养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