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

2013-01-15 10:22:04 来源:吉林日报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严峻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观点的提出将成为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明智选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作为发展观的生态文明,既应该基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全球层面指导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基于地区层面指导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是要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然而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就必须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思想、行为、政策和制度,又好又快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确定了其基本的含义。即:“为了人类的持续存在与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必须使当代人、后代人的应得利益得到满足。”可持续发展观在客观上促使各国政府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探索适合本国的生态文化建设。我国在探索生态文化的道路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观念先导。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理解人类生存。

  在行为方式上,将人文精神与科技发展相结合。这一点主要从盲目的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破坏性作用,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层面上分析。因此,建设生态文化既需要科学技术发展作支撑,同时离不开人文精神作指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福祉;又会因其滥用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但这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错,实质上是人的问题。科学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并不是纯技术性或纯客观的,它将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和主观利益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影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可能用来杀人。”科学技术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桥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取决于人类正确应用科学技术,取决于人的发展和完善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科技、经济、生态等诸要素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在环境建设上,开展全民文化生态教育。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环境之所以遭到如此的破坏,已经不仅仅是某些个人贪婪和自私的问题或个别企业对公共环境破坏的问题,而是源于整个社会生态道德的失范。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将有力地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也必将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高度和谐。(袁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文
我的自然辩证法论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冰火的世界
对建设生态文明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兼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
宝马与污水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关系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