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昆曲艺术的原生环境与文化特征,流派要流


  今年在昆曲史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85年前的现在,苏州昆曲传习所成立了。
  那是1921年,那个时候苏州城里已经没有专业的戏班子了,一些有识之士就自己筹钱,自己租地方,自己招收学生,办了苏州昆曲传习所。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传”字辈的演员,出科的时候有四十多个人。他们非常辛苦的传承着昆曲,在上海、苏州等江南地区演出,一直到解放。那时,他们已经没有象样的剧团,也没有象样的演出了。当时最大的剧团是苏剧团,苏剧团既演昆剧又演苏剧,在艺术上是以昆养苏,在经济上是以苏养昆。
  这个班子在杭嘉湖的水网地区演出。解放后,苏剧团要求在苏州落户,当时嫌它穷,苏州没有同意它的请求,没有吸收它为一个国家的剧团。后来苏剧团又来到昆曲的故乡昆山,昆山也没有要它。于是它就沿着走过的路,往南走,来到了杭州,又向杭州申请落户。杭州人很了不起,收留了它。于是就有了浙江昆苏剧团。
  就是这些演员,1956年到北京演出《十五贯》。这个戏本来很繁复,是典型的唱功戏,他们把它简化了,变成一个像公案一样的戏。这个戏在北京引起了哄动,这个哄动主要是政治上的,周恩来去看了,觉得对于巩固新中国的政权,防止干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很有意义,它提倡调查研究,提倡实地勘察,提倡谨慎的下结论,提倡为民请命等等。于是毛泽东也去看了,后来5月18日《报日人民》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其中有一句话——“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后来,《十五贯》演遍了大江南北,之后苏州也有了昆剧团,而浙江昆苏剧团也以昆曲为主了,上海的青年京剧团也改成了昆剧团,湘昆恢复了,北京不久以后也成立了北方昆曲剧院。苏州的昆剧团由于长期在南京和苏州之间来往演出,于是就把苏州昆剧团一分为二。这样,中国就有了六个昆曲团,这个格局一直维持到现在。
  从1956年到1966年,这是昆曲一个比较好的时期,1966年以后的十年动乱,所有的昆剧团全被当作四旧解散掉了,苏州的昆曲团被合并到了歌舞团,叫做红色歌舞团。江苏省的昆剧院被下放到了苏州,变成了省京剧二团。
  2001年5月18日,昆曲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列,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从传习所的成立,到《十五贯》的演出,到昆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列,这三个事件基本上可以概括了昆曲在这一百年间几起几落的过程。
  今年是传习所建立85周年,《十五贯》50周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5周年,而且马上要举行第三届中国昆曲艺术节和第三届的中国昆曲学术研讨会。
  这一年,我们的昆曲艺术保护弘扬工作继续向前推展,04年以来,我们的三个大戏《长生殿》、《牡丹亭》还有和台湾合作的《梁祝》在海内外演出,一次一次掀起高潮。尤其是青春版《牡丹亭》,到现在已经演出了60多场。
  这两个戏代表了不同的风格,一个主要是抢救传统,青春版《牡丹亭》我们不要对它的名字迷惑,它唱得非常传统,我本人就是它的唱练指导;《梁祝》是个新编的戏,但是它是按照昆曲原来的格律写的,台湾的一个学者写的本子,我打的谱,为了这个戏我三次去台湾教他们的演员,有一些演员已经学过好多年,是京剧演员,得过大陆的梅花奖,刚转过来学昆曲,学得很认真,最后演出来我觉得不太本色,因为有点火,火爆不是昆曲的特色,昆曲应该是比较从容的。但是就台湾人来说他们觉得这已经不错了,在上海和杭州也很得到捧场。佛山的演出我不知道,我没去,后来有人打电话告诉我说也还不错。青春版《牡丹亭》和《梁祝》,一个代表了怎么保存和弘扬遗产,一个代表了为昆曲的保护增添新的东西,在它的格律和形式的规范之下创作新的剧本。台湾正在做一个更新的剧本《孟姜女》,去年我来做讲座的时候是刚从台湾回来,今年昆曲节结束以后,我要去台湾教《孟姜女》,打谱将近完成,我教的话会给他们提个要求,这是另一个剧团,国立戏专的老师们演的:如果演出比较成功,如果说要到大陆演出的话,一定要到苏州演出一场,这个要求要写到合同里,要不我就不再和他们合作了。另一方面我在苏州要提意见,为什么在我们堂堂苏州连个让人家看中的剧场都没有,这是我们作为文化大市的耻辱,人家不挑选我们。我记得我们在彩排青春版《牡丹亭》的时候,没有像样的剧场,我们在市政府的对面,租了一个烂尾楼的底下一层的一个厅,把它的一半作为舞台一半作为观众席,我带着一百个研究生从城东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的到城西去,全都坐在地上。那是二月份,天很冷,风一吹,大幕哗哗的响,倒是真得有点毛骨悚然,很像进入了剧中还魂的境界,但是学生坐的腿都发麻了,我有一个椅子的待遇,中午一个盒饭,学生都是自带干粮去的,因为我是老师,他们给我这个待遇。就这样看了三天,白先勇先生很满意,说我们的戏肯定成功,因为我们到台湾面向的也是这样的观众,我们大陆的学生能坐稳,那么台湾的学生也能。果不其然。所以我们寄希望于年青的知识分子,昆曲需要你们的支撑,而你们也需要昆曲这样优秀的文化来提高你们的文化素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我希望《孟姜女》以后也能引起哪怕是争论,就怕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反应和影响。
  我们总结昆曲舞台艺术的特点时发现,我们的舞蹈家马家青老师,在看了很多昆曲之后,在进入昆曲舞场实践之后,她很有感触,认为昆曲的表演和京剧的表演不一样,不光是唱腔不一样,表演形式,文化风格也不一样。昆曲行云流水比较自然,京剧比较夸张。有些舞蹈家发现了这个特点,就提炼昆曲的程式,把它编成舞蹈,用舞蹈的形式来表达昆曲的艺术特征,这个立项很有创意,并且在文化部组织的舞蹈专家的研讨会上获得了通过。开始是我写一个套曲,词和曲都是我写的,教昆曲演员唱,再到北京去录音,现在他们在很艰苦的排练,已经一年了,我看他们真的很艰苦,一个个动作的死命的扣,这次昆曲研讨会可能会有向海内外专家学者展示,看它是不是有昆曲的味道,是不是把昆曲的文化特征表现出来了,这是我们下面要做的工作。
  除了我们这做得轰轰烈烈之外,其他的昆曲团也做得不错,上海他们的昆剧叫做海派,海派的昆曲,越来越接近于真正的昆曲了。起先的时候他们路子很野,用流行的手段掺入到昆曲,甚至替代昆曲,他们的昆曲在我们看来几乎是带唱的话剧。表演上也不走台步。他们经过几年的创新探索也发现了,创新也要遵守昆曲表演的基本规则。现在他们对昆曲的修改也越来越像真正的昆曲了。他们的《班昭》在我们看来还有提高的余地,但文化部的导向是鼓励创作,于是这个戏去年得到了文化部的精品工程,大奖!这个对他们是很大的鼓舞。南京起先是一些小演员为我们的青春版《牡丹亭》跑龙套,现在他们自己也要做了,做了一个青春版的《桃花扇》,是用年青的演员的演的,这个创意是白先勇的。但是我觉得不是太适合,《牡丹亭》本来是个青春的爱情故事,用青春的演员,演一个青春的爱情故事,来吸引青春的观众,这个顺理成章。而《桃花扇》是个沧桑变革的政治剧,用年青的演员来演是不是很合适,不知道,我没看,但是据说他们到北京表演很轰动。请了韩国的导演,话剧的编剧,舞台弄得很大,很洋派。李长春同志也去看了,报纸上也是一片赞扬之声,在这我们也祝福他们走得更好更远。
  文化部在去年全国昆曲工作会议上面,为了用好每年一千万的昆曲资金,在全国设立了三个中心,这个中心是文化部和国家财政部同时设立的,钱带着帽子拨下来,这三个中心一个是人才培养的中心,设在上海,因为上海名演员比较多,另一个是剧本整理改编的中心,设在杭州,因为那里是《十五贯》的诞生地,第三个是我们苏州,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每一次的昆曲节,每一次的国际研讨会都在这里举行。跳出文化系统,所有的高校研究昆曲的教授,都在我们苏州中心的大旗之下。我们中心,三年办一次昆剧节,每年办一次昆曲研讨会,每年出一本65万字的昆曲论坛,现在已经办到第三届了。今年的虎丘曲会,昆曲研讨会,昆剧节,评弹节一起举行,会特别的热闹。一个更令人振奋的消息是,2005年文化部举办了首届文化创新奖的评选,全国各地一共报了七十二个项目,到文化部经过筛选,有十五个项目入围了,其中包括苏州市文广局申报的,苏州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宏扬工程。最后进入评奖的是五个。苏州的这个项目获得了唯一的特别奖。所以说创新并不是改动昆曲的剧本,表演的形式,这个不能改动,因为它是遗产,我们改动的是保护的思路,为我们子孙后代保留下最优秀的文化,最值得骄傲的文化。这个是世界承认的,昆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批第一名。拿到这个奖非常不容易,同时也是无形的压力。去年我来做这个讲座的时候我正在带着研究生做调查,我们要用法律来保护昆曲。现在昆曲还是很艰难,有一段时间,浙江的昆曲团和京剧团合并了;上海的是因为蔡振仁比较有能力,顶着没有被合并掉,北京的居然在颁布昆曲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要取消牌子了,我们到南京、北京拼命的呼吁,最后终于没有被取消;南京的变成企业了。有一段时间想要下放到苏州来,如果来了只会两败俱伤,一山容不得二虎,而南京这样重要的城市就没有了昆曲了,于是它变成了企业了,变成企业的直接结果就是那些五十多岁的一些著名演员退休了,如果他们不退休当然可以做到六十岁,六十五岁,但是那是企业,企业退休拿八百来块钱,他们提前退休,享受的是国家一级演员的待遇,相当于教授,每月有两千来块钱,这就大不一样了。于是南京这个团,梅花奖的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全部退休了。它整个的艺术层次就会下降。我们苏州怎么避免这种情况,作为昆曲的发源地,我们怎么更好的保护从我们的土地上,从我们这些人的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我们不能让它变成企业,也不能和其他团合并。
  作为保护昆曲的首部地方法规,今年六月份,正式在人大的会议上通过了,经过争论,经过几上几下的修改,虽然在我们看来还不是尽如人意,但是已经比较好了。它规定了保护对象是什么;施行的主体是什么;保护的原则、方法以及经费的来源等一些具体的问题。
  这个法的核心是保护的原则,大体上有两条。
  第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于。政府主导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政府的权很大,团是国营的,给钱多少是财政上的事,同时也是剧团本身的事,如果不是政府主导我们就把它随随便便的照某些人说的,“公平竞争嘛,全推到市场上去”。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昆曲已经六百岁了,它已经为我们的文化,为我们苏州的城市地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等它老了,我们就不管它了,让它自己打工养活自己。这是不对的,是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它曾经为社会做出过贡献,我们就该养老。所以要政府主导。昆曲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养活自己,它作为财产,它只是无形的资产,不能带来直接的效益。哪怕是青春版《牡丹亭》也是演一场亏一场,对于这个亏空,白先勇先生用其他的方法来补充了,主要是拉赞助,这就是社会参于。以前在计划经济之下,钱拨到昆剧团,昆剧团做个全年的规划,发完工资后剩下的就不多了,它要演出,没人看,演一场亏一场,所以不演最好,不演还能支撑,越演亏空越大。文化部说:我们每年给你们的经费是其他剧团的总和,他们做得很好,每年演出几百场,上千场,你们昆曲团努力了没有。现在不是这样了,我们有做不完的工作,昆剧团被分成了两个大的剧组,一个是《长生殿》,一个是《牡丹亭》,不断的受到邀请,每个团都有八十多个人,我们借了人来跑龙套,其他五个团都羡慕我们。政府主导,社会参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像我们教授没钱,我们主力,哪里演出,就带着研究生去捧场,给演员讲文化,教他们唱念,不仅不收学费,而且学生看到我们有点怕,我们有时候还得请他们吃个饭,在一起聊聊天,让他们感情上和我们比较亲密,这样可以让他们比较好的学进去。我在这里也号召在座的各位和苏州的市民,都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时候场子里比较空,那我们就帮个人忙,把它填满。像去年那样就很好,我在会上一讲,大家都到会议中心排队去了,一千四百个座位全坐满了。
  第二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昆曲是遗产,遗产从本质来说没有创新的义务,娱乐和保护遗产是两回事,称得上作为昆曲遗产的东西,都是本质性的东西,比如经常演出的一百个左右的折子戏,这个不能改的,改了我们就没有家当了,它的唱念的规律、咬字的方法、表演的程式,如怎么开门关门,怎么上马下马,都不能随意的去改革,改革了这还叫昆曲吗?不对!有的戏我们开玩笑说是“昆剧团演的戏”,它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昆曲了,更不是遗产了。我们老是说我们在抢救昆曲,使得它有更多的观众,使得它能够存活下去。但是如果我们去掉了昆曲的本质特征,虽然有人看了,但是他们看的东西并不是昆曲,那昆曲是救活了还是没救活?如果我们用流行的方法来吸引观众,那些年青的观众,不知道昆曲是什么东西的观众。看了以后发现原来跟周杰伦,张惠妹差不多,而且还没他们唱得好,那么我们就直接去看周杰伦、张惠妹了。那么,昆曲救活了没有?没有救活!昆曲是高层次的精致的文化,它需要的是人们的理解,需要的是文化的素养,它不需要浮躁。在看昆曲的时候,要有事先的功夫,先看过剧本,知道什么是昆曲,然后坐到剧场里去,才能看出味道来。去年,文化部长孙家正说过,“我们对祖宗留下的东西要有几分敬畏的”,几百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能随便改它吗?我们说发展,并不是说把老祖宗的东西打烂掉。苏州的古城保护,有毛病,但是总体来说比别的城市好。因为我们很早就知道,在城里不能建造六层以上的建筑,要造可以到城外去造。这样的话我们既发展了又保护了;我们既需要园林,也需要现代人的住宅。但是不要把这两个东西混为一谈,把园林变成住宅,我们住得还不舒服呢。我们既需要高楼大厦,也需要虎丘塔,但是我们不把虎丘塔改造成高楼大厦。苏州人在这方面做得还比较成功。昆曲也一样,我们既需要传统的东西也需要娱乐的东西,但是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把保护遗产和眼前的政治经济娱乐需要混为一谈,要不我们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我们的后代。总体来说,我们要站在昆曲的立场来想想,不是去让六百多岁的老人怎么适应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当前的现代社会,而是想想如何为她造一个养老园,让她能够安渡晚年,让她能够老当益壮,继续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再做点贡献。
  综上两点,这个地方性法规,主要体现了原征性的特色,体现了以后,总体上的要求就是营造适合昆曲生存发展的原生环境。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昆曲的原生环境,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她,什么样的环境对她的存活最有利。这样的环境就是我们要营造的、尽量保存的文化环境。这个道理本来非常的浅显,一方水土一方物产。在《淮南子》里说,“橘生淮南则为橘,逾淮北则为枳”。我们现在买的哈蜜瓜,其实已经不是真正新疆产的哈蜜瓜了,颜色也不对,味道也不对,因为它的环境已经不是原生的了,它已经改变了物种了。现在到处都有碧螺春,但是究竟是不是碧螺春,现在我们知道了要进行原产地、原生态的保护。我们用ISO800或者ISO1000来保护它。只有从原生环境生产出来的东西才是地道的。非物质的东西也是一样,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在《诗经》的时代就有十五国风,十五个小的国家,每个地方的民歌都是不一样的。作为戏曲来说,戏曲在宋元的时候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当时主要的是北曲,学者们说凡是曲都必须有蒜酪味,我们现在看到的北曲,具有阳刚之气,有北方人的特点,北方人是吃大蒜和吃奶酪的,戏一唱出来就有了草原上的风格,这是地道的北曲。到南曲和北曲竞争的时候,学者们发现,这两种戏曲有很大的区别,北方的戏曲是以遒劲为主的,南方的戏曲是以缠绵为主的。北方的戏曲是用弦索的,南方的戏曲几乎只有一块板,是清唱的,节奏很缓慢。北方的曲字多而腔少,南方的曲字少而腔多。甚至在南曲里面也是有区别的,魏良辅说“各地风气所限”在元末明初,由于各地风气不一样,于是南曲有四个或者五个声腔,中间有一阳腔,江西南面的,杭州腔,余遥腔以及苏州的昆山腔。每一个地方的声腔,规范格律风格都不一样,如果离开了它的格律风格,就失去了它本质特征,就不在是我们意义上的昆曲。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会产生这样的声腔出来,这是很特别的。苏州的文化可以推到一万年前,在三山岛上找到了一万年前古人类的遗址。这个文风环境的变化是很明显的,一开始吴地的人是以孔武有力著称,披发纹身。在吴王夫差时,我们以刀剑作为主要的物产。干将路上有个干将坊,我的老师钱仲联写了:“剑气凌云,勾吴神冶”。我们的人很能打仗,西面打败了楚国,北面打败了鲁国,和中原的晋国,争霸中原。到秦末,我们这是项羽起兵的地方,后来善于打仗的弄不过善于搞阴谋的,垓下之战,江东子弟全军覆没。从此,苏州人好像也没有像样的男人了,都文雅起来了,女性化起来了。当然后来三国时期,苏州是吴国孙坚孙策的地方,但是那时候的孙坚和孙策已经不太一样了,没有了项羽和阖闾的大气,而且他们的统帅周瑜居然是一个懂得音律的儒雅的大将。说明苏州的人种已经起了变化了。在以后,苏州的民情和风格变得越来越柔弱,变成北方人讥笑的对象。我们虽然出了很多演员,但是三年也出不了一个大花脸,大花脸要有阳刚之气,声如洪钟,我们只出小生小旦的演员,我们的嗓子变得尖细起来了,出不了大花脸。随着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兴盛了,苏州的民风变得越来越老成稳重,注重内涵。不愿和人争,最后结果,我们也没有变得很落后,苏州人没有温州人那么会做生意,我们不做老板愿意做白领,但苏州的城市地位并没有降低。我们也觉得挺好,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里存在危机。我们变得很守旧。2001年航拍苏州的地图,拍下来的照片让人大吃一惊,因为拍下来的苏州古城的样子和保存在文庙里八百年前的地图几乎一模一样。我们现在看来好像这个城市变化很大,但是整体格局,三横四纵的河道体系,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苏州人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要把苏州古城重新来申报世界遗产。我们的园林看上去是很简朴的,现在的园林门是后来开大的,以前不是这样的,原来是在一个寻常的巷子里的,一个普通的石窟门。走近门还有屏风或者假山摭挡,要绕过去才会发现里面原来另有一片天地。表面是简朴的,里面又很精致。在很小的园林里,纵横捭阖,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天下的四大名园,分别是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这四个园林从规模上说是不能并列的。我们的拙政园和留园加起来放到颐和园或避暑山庄也只是一个角。我们苏州有九个园林都是世界遗产。其他的园林因为被破坏了,无法修复了,所以不能申报世界遗产,这是很遗憾的。其他的文化也是一样,比如刺绣,一根丝线可以扯到四十八份,六十四份。我们肉眼难以辨别的色差,绣娘们可以做到,用得是很自然的材料。做出来以后巧夺天工。绣出来的照片比照片更美,绣的油画比油画更好。跟昆曲接近的评弹也是一样的,台上很朴素,两个人,一人一个乐器。从艺术上来说,它就像园林一样,在朴素的外表之下,有很丰富精致的文化内容。昆曲是这样,评弹是这样,园林是这样,我们苏州人的为人也是这样。这就是苏州的文化环境,也是昆曲的原生态环境。表面是质朴的,内里是精致的,注重细节的,整体来说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的。昆曲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的,也继承了这样的文化基因。表面它上是质朴的,舞台上一桌二椅。但是它的程式动起来,我们就跟着它动,一会到了边关,一会到了朝廷,一会到了后花园。我们都知道,没有人不理解这个戏演到什么地方了,不需要在台上演皇宫就做一个皇宫,演马就牵一匹马上来,这就不符合苏州文化的特色。它的色彩就跟园林一样,最深的色彩也不过暗花的柱子的颜色,不像南京的园林,那个柱子是鲜红的,瓦是碧绿的,上面还有鲜黄的顶子,这个不符合苏州文化的特色,不是这样俗艳的。前一段在谈论苏州文化的精神的时候,有些专家说,有了精致就不要典雅了,精致典雅一回事,我反对,精致不等于典雅,东山的雕花楼就很精致,但它不典雅,那是生意人的精致,北方的一些东西也是很精致的,但它就不雅,雅还要有一个质朴的外表。比如苏州人做的扇子,它不是以材质的精致、高档著名的,它必须是竹子的骨子,纸的面子,那才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如果用红木的骨,绢的扇,它反而是不好的。它只能在舞台上做道具,而不能是生活中代表读书人身份的东西。所以精致不等于典雅,典雅是内外两方面的自然结合。昆曲它内在也是精致的,每一个字要讲头、腹、尾。它的节奏是缓慢的,动作是精致的,服装也是精致的,要注意演员的身份,有句话叫“宁穿破,不穿错”。这就是苏州风范。外表是朴素的,内在是精致。如果去掉这些东西,它就不是昆曲了。我们现在有些人总喜欢用流行的东西来调动昆曲来改变昆曲来吸引观众。这样可以得效于一时,但不能抢救昆曲,用个成语来说就是引鸠止渴。我们都喜欢大熊猫,但是从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来说,大熊猫并不美,太胖了,那我们能让它减肥吗?或者它喜欢吃竹子,要改变它,喂它吃肉和鱼?如果我们不尊重它,它会死掉或者变成别的东西,最后变得和猪一样了,那它就不成为国宝了。台湾的马英九说:我们台湾为它造恒温的环境,台湾有很多的竹子,可以满足它的需要。他并没有说要让它变得不怕热而在台湾生活下去。对于国宝我们是这样保护的,而对于昆曲这样非物质的国宝,我们还没有提到这样高,还没有享受到熊猫的待遇。所以我们立法,为昆曲营造一个适宜它生存的环境。别的地方不行,我们苏州老乡应该要做到。我们为昆曲造一个环境,使得昆曲能在我们这活一百年,两百年。虽然老了,但是她身体是健康的,能够传到我们子孙那儿的,还是有苏州风范的,外表朴素的,内在精致的,很自然的艺术。它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的。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这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现在地球变小了,变成了地球村,每天都有很多文化在灭绝掉,而灭绝掉的,大部分是好东西,如果都灭绝掉,都变成快餐式的都市文化的时候,人类也就没有文化了,如果没有了文化,人类就没有存活下去的必要了。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熊猫和淮南虎快要灭绝了,人们觉得可怕了。但是文化的灭绝更可怕。有人说昆曲是全国性的剧种,应该用普通话来唱,让大家都能听懂。如果这样说的话,昆曲是全世界的文化,应该用英语来唱,让全世界的人都听懂,到最后,所有艺术都是英语唱的了。那时候,人活着就没有趣味了。
  我们用很短的时间讲了昆曲的原生环境,在这个原生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分析昆曲的文化特征,不能改变它的这个特征,改变以后它不再是原来的昆曲,也就没有遗产的价值了。所以我们要立法,我们立法的不是要改变昆曲,而是要为它营造一个适宜它生存了环境,让它作为遗产庄严的,本色的,有自尊的,有身份的活下去。而不是让他来凑合我们的社会。总体上来说我们苏州的工作做得还不错,这次第六批国宝级的文物颁布,我们一下拿到了19项。现在我们有34项国宝级物质的遗产了。第一批的国家级的非物质遗产名录为,苏州上榜的有18项。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好东西正在准备申报。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搞平衡,其他国家报一项,我们国家也可以报一项。同样的在我国,其他城市报几项,我们苏州也可以报几项。
  有了政府的保护和市民的支持,昆曲和其他文化遗产会保护的更好,到明年我们再来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议,再来开昆曲研讨会的时候,我们能够拿出更像样的工作来向大家汇报。谢谢!

返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曲《牡丹亭》——上海昆剧团
昆剧:王芳 牡丹亭 江苏省苏州昆剧团
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游记
昆曲百年:第八集 昆曲归来
纪念昆曲表演艺术家王传淞诞辰110周年
苏州地方戏曲:在传承中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