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在竹上雕刻“江南风骨”
与竹刻打了35年交道,所刻作品过千
他在竹上雕刻“江南风骨”
《姑苏晚报》2022年05月18日 B02版

  本报记者 一苇

  以刻刀为画笔,在竹片上“作画”,彰显江南文人的高洁志趣。生于1968年的张泰中,与竹刻打了35年交道,所刻作品过千。前段时间,他向记者展示了新近完成的几件作品,尽显诗情画意。

  以刀代笔,在竹片上“作画”

  去年年底以来,张泰中一直没闲着。大多数时候,他猫在工作室里,捏着刻刀,眯着眼睛,在竹片上“作画”。“刻了一些作品,比较满意的是《坐看苍林云起时》《听荷》《千年古木出虬龙》这三件。”作品积累了很多,他和朋友计划过段时间,在拙政园里办一场个人竹刻作品展。

  《坐看苍林云起时》《听荷》《千年古木出虬龙》这三件竹刻作品,以臂搁的形式呈现,算是张泰中与几位画家朋友的“跨界合作”。臂搁即为腕枕,竹刻臂搁则几乎是明清时期文人案头的必备用品,亦是苏州竹刻艺人进行文人竹刻的重要载体。“《坐看苍林云起时》脱胎于苏州画家陈如冬的同名画作,他的画风简约而充满意蕴,构图颇有八大山人的意味;《听荷》则是与昆曲名家林继凡的合作,他少时就钻研绘画,作品也呈现出强烈的江南风格;《千年古木出虬龙》的原画作者是林海钟,在当代山水画坛颇具影响力。”

  “在呈现这些画作的时候,我采用了浅刻的手法,但是你看作品的细节,又不只是这么简单。比如《千年古木出虬龙》,我按照山水画的意蕴来雕刻,尽量呈现出画中千年古木的沧桑感,以及古朴的画意。”张泰中向记者解析其中的难点,“依葫芦画瓢不难,难的是以刀代笔,在竹子上再现画作的水墨感、体积感和笔墨感。”

  经年磨砺,细节处见真章

  竹刻,这一精深而又小众的行当,在过去的35年间引领着张泰中前行。行至此处,其中的奥妙,与江南地区的其他艺术门类融汇到一起,更是引人入胜。在漫长的时间里,他钻在这门小众的艺术领域里,逐渐深入,从“刻竹”到“刻画”再到“刻心”,所追求的境界已然与最初大不相同。

  “最开始就是喜欢画画,之后考上了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漆器装饰班,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州扇厂刻扇子。”张泰中说,那时候,单就是想学一门与画画相关的手艺,误打误撞接触到竹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知道怎么在扇骨上刻画,心想着实在不行,就转去画扇面。”彼时,他只当竹刻是一门难啃的硬技术,在师父杨惠义的指点下日夜磨砺,渐渐入门。

  随着学习逐渐深入,张泰中发现自己“好像越来越有兴趣了”。“我本身喜欢画山水画,在做竹刻的过程中,我发现竹刻和书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手中的刻刀,亦是另一种形式的画笔,雕与刻之间,线条走势不同、粗细不同,犹如山水画的浓墨与淡彩,“我完全可以以刀代笔,用竹刻的形式去诠释绘画——这好像是天赐给我的另一条绘画之路。”

  张泰中说:“竹刻和玉雕、核雕等工艺雕刻不同,玉雕、核雕的雕刻语言比较写实,而竹刻则属于一种平面雕刻,更为抽象,尤其是文人竹刻,如何用刀来体现中国画笔墨的深浅、粗细、干湿甚至是浓淡,都有讲究。”

  曲径通幽,探寻竹中真意

  在巧夺天工的诸多苏工苏作中,竹刻显得清淡而朴素。张泰中自己也坦言:“苏州的工艺美术这么发达,竹刻在其中一点儿也不显眼。”

  为什么还要坚持做竹刻?他回答:“竹子在江南文人乃至中国文人的心目中,都有很高的地位,大家普遍认为竹子代表着坚韧、气节等高尚品质,是文人风骨的象征。竹刻展现了姑苏文人的品格和趣味,尤其是它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错与融合,生动诠释了苏工苏作的美美与共。”

  通过自己的竹刻作品,张泰中希冀传达朴素的中国式浪漫。围绕着竹子坚韧、高洁的精神意象,他希冀与更多一流的画家展开合作,以竹刻表达姑苏文人的所思所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和画意。

  他想以竹刻为载体,把附着其上的精神传扬下去,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他也常常感觉到孤独——干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了。与之同时而来的,还有一种责任和使命——必须把竹刻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就此失传。于是,他举办展览,也开课授徒,更努力钻研技艺。他希冀用江南文化的养分,让这门老手艺焕发新的生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留青竹刻要卖这么贵
竹刻|文人的手作
竹刻扇骨,文人扇
那些浪费时光的雅事(二十三):刻竹
明清嘉定竹刻之美
竹雕:虽小道,亦有可观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