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轩: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永恒展品
userphoto

2022.07.23 上海

关注
《苏州日报》2022年07月18日 A08版

  □苏报记者 钱茹冰

  盛夏绿意浓,风物正宜人。6月30日,“苏州园林·美美与共”主题云讲座在艺圃举办,这场面向美国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的线上交流活动,带领嘉宾共同探索园林之美。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州园林就以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漂洋过海,传递中华文化之美,为中外交往做出了独特贡献。42年前,以苏州网师园内的殿春簃为蓝本建造,馆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庭院——“明轩”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我国园林出口的开山之作,被赞誉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恒展品。

  历史的指针拨回1979年12月,一个由建筑工匠、工程技术人员、翻译、厨师和领队组成的27人团队从苏州出发,远渡重洋,奔赴万里之外的美国纽约,耗时5个多月,亲手用一砖一木、一花一草成就了这件“永恒展品”。

  曾任苏州市外办主任、党组书记的瞿忠文那时是市外办接待科的一名翻译,也入选了27人名单,全程参与了“明轩”的建造,那年他38岁。瞿忠文从一个红色的布袋里小心地拿出一本墨绿色封皮的相册。——与其说是相册,不如说是图册。百余张略显泛黄的照片复印件码放得整整齐齐,封面和封底各用一张墨绿色的硬纸板装订成册。“明轩”建造过程中的点滴历历在目,瞿忠文一边翻着图册一边为我介绍,满脸柔和,神情好似说起一个远方的故人。

  最佳背景 国务院批准建造“明轩”

  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众所周知,“明轩”是以苏州网师园内的殿春簃为蓝本建造的,但如果你去过苏州东园,便会发现园里竟还有个“明轩”的孪生姐姐。

  “明轩姐妹”的故事要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董事、阿斯特基金会负责人文森·阿斯特夫人说起。20世纪70年代,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一个古董商处购买到一批中国明代家具,准备陈列在二楼东亚艺术馆里。为了给这些家具寻找一个合适的陈设背景,曾在北京度过童年时光、喜爱中式园林的阿斯特夫人表示,愿意出资建造一座中国式庭院。

  1977年秋天,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方闻随美国“中国古代绘画考察团”首次访华,先后考察了福建、浙江、北京等地的古建筑,最后来到苏州。方闻在苏州与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会面,一同参观了苏州园林。经过认真研究对比,两人一致认为网师园的殿春簃是衬托明代家具的最佳背景。

  1978年春,方闻回到美国后,便以博物馆的名义致信时任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请求帮助建园。国家文物局又将信转到建设部城建局要求协助,建设部致电苏州园林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文物局和建设部向国务院报告。5月26日,经国务院研究同意后,国家建委下发(78)建发城字275号文件,“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将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建造一座中国庭院。”9月18日,“苏州园林管理处援外殿春簃”工程班子成立,并邀请了陈从周教授作为顾问。12月12日,中国驻美联络处文化参赞谢启美代表中方与大都会博物馆签下了建造合同。

  合同规定,“明轩”仿照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建造,占地46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平方米,同样的工程需要做两套,先在苏州东园做一套实样,待美方确认后再做第二套运往美国。1979年4月,实样落成。同年5月,阿斯特夫人一行来到苏州实地考察。当有着粉墙黛瓦、淋漓展现明代苏州园林艺术风格的“明轩”出现在阿斯特夫人面前时,她深为其折服,一锤定音。这就是“明轩”的孪生姐姐——东园“明轩”。

  鉴于这是我国首例园林出口项目,国家层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特批从四川成都郊区山林中调运了几棵珍贵的金丝楠木,自山谷中运向溪涧水中,然后扎成木筏,从长江运往苏州,用作柱子材料。这种楠木香味浓郁,历经几百年也不蛀不朽。为确保质量,其余木构件均采用上好的银杏、香樟,还专门为此工程恢复了苏州陆墓御窑烧制砖瓦,苏州市政府调批数万公斤砻糠,采用传统烧制工艺,每块砖均打上“戊午苏州陆墓御窑新造”印记。然后,施工人员在北寺塔内开始制作运往美国的构件。

  1979年10月,“明轩”项目的193个集装箱构件经上海转至香港运往美国,12月5日抵达纽约。

  众山赴海 纽约街头出现独特“风景线”

  紧跟着193个集装箱抵达纽约的,还有一个由时任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章表荣带领,共计27人的“明轩”项目团队。

  为了尽快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古建队伍,苏州市政府将目光投向苏州古建的中坚力量——香山帮。瞿忠文回忆,尽管当年香山帮匠人大都已退休赋闲在家,居住在古城西南的太湖之滨,但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等有关单位依然坚持寻访。他们乘船来到胥口一带,历经两周多的挨村挨户徒步走访,成功邀请到了香山工匠的加入。

  这批平均年龄超60岁的香山工匠一辈子在建筑工地辛勤工作,讲一口吴侬软语,没有出过远门,有的甚至连上海都没有去过,更不要说出国。如今要他们远离家乡,到异国他乡建造园林,他们毫无思想准备,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技术和体力“双重保障”,苏州市政府又从其他单位抽调了一批相对年轻的建筑骨干,组成了包括技术人员、施工员、木工、瓦工(含砖细)、石工、假山工等在内的施工团队。此外,连同领队章表荣、翻译瞿忠文和厨师等一行27人,浩浩荡荡,整装出发。

  “每日晴朗的清晨,人们便可以看到他们身穿蓝色咔叽布制服排着队从Adams饭店向博物馆走去。那里有一位中国厨师给他们做一顿中式早餐……吃完早餐后这些中国客人便走下楼去。在那里,他们使用自古留下来的手工艺建造一座明代庭园。”这段来自1980年3月《参考消息》上刊登的《纽约时报》的文章内容,生动描述了“明轩”建造团队在美期间每天的生活。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位于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82号大街,是纽约市的黄金地段。“明轩”团队一行27人便入住在第五大道86号大街的Adams饭店,面朝中央公园,紧临博物馆。尽管博物馆在安全防火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但是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美方还是在博物馆内特意开辟了专用厨房和餐厅,并破例在厨房内安装了煤气灶。厨师就在这里为团队成员们准备一日三餐。

  出国前,团队成员领取服装费去制作衣服,结果大家不约而同都做了黑色中山装,而且选的面料都是质地较厚实的毛料,只有领队和个别技术人员带有西装。到美国后,美方每逢双休日都热情安排团队外出参观游览,20多人身着统一的黑色中山装,再外加黑色呢大衣、呢帽子,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成为纽约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罗森布赖特曾对他们说:“我在中国验收工程时就对你们说过,到美国后不要穿西装,要穿中装,这样你们无论走到什么地方,美国人就知道你们来自中国,他们都会举双手欢迎你们的。你们为纽约人带来了别具风格的中装'时装秀’,谢谢你们。”

  入乡随俗 苏式习惯和美式生活的精彩碰撞

  虽然纽约生活多姿多彩,但面对中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团队成员们还是在衣食住行方面感到诸多不适,入乡随俗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

  首先碰到的是饮食方面的不同。双休日美方有时安排大家外出吃西餐,但大家普遍对西餐不感兴趣。每当看到美国人生吃蔬菜,在寒冷的冬天往饮料里加冰时大家都感到吃惊,有的说看到这种情景,感到肚子冰冷,身体瑟瑟发抖。瞿忠文回忆,一次外出游览时,美方陪同给每人点了一份“热狗”,队里有位老师傅轻轻对他说:“我从来不吃狗肉的。”当瞿忠文向他解释清楚“热狗”的含义后,老师傅尝了一口却表示味道很一般,没有苏州的大饼油条酥脆。虽然有专门的厨师,但瞿忠文每次陪厨师去唐人街采买时,队员们总是让他买一些榨菜、什锦酱菜和腐乳,还时不时提醒厨师烧他们喜欢吃的百叶结红烧肉。

  其次是体现在衣着方面的差异。纽约的冬天很冷,常下雪,但室内因为有空调,所以温度很高。施工人员在外出参加活动时,仍按国内冬天的穿衣习惯,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可一旦进入室内,明显感到穿得太多,于是开始脱衣服。有一次外出就餐时,一位师傅没有穿衬衫,在棉毛衫外面套了一个没有袖子的假领子,因此脱掉毛衣后假领子便露在外面。这位师傅顿感尴尬,急忙想把毛衣重新穿上,但一起就餐的美国人倒认为并无不妥,很实用,还问瞿忠文能否帮他在唐人街买两件。

  此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小家电刚起步,品种不多,且要凭票购买。大家一到美国后发现这里的家电品种繁多,非常普及,在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些陌生,对家电的部分功能持怀疑态度。比如不少老师傅对美国的洗衣机感到不放心,他们宁愿在盆里手工清洗衣服,而不使用洗衣机,因为他们听说洗衣机可能会损坏衣服。瞿忠文回忆,那时国内电视机凭票供应,他们中间不少人回国时买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GE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但带到国内后因电压不同需另配变压器,装了变压器效果仍很差。“我家至今还保存着那台电视机,作为对那个年代的一份回忆。”

  人气火爆 施工现场和中式厨房都成热门地

  1980年初,“明轩”在大都会博物馆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施工。其间,瞿忠文还要承担每周一次的中美技术会谈和领队的外事交往活动的翻译。施工期间,美方派出一定数量的施工人员配合中方人员工作。尽管双方语言不通,但两国施工人员在合作中配合默契,相处得十分和睦。他们通过不时的点头、各种面部表情和做手势的方式进行交流。美方施工人员的领队对《纽约时报》记者这样说:“我认为,当他们(中国人)用手摸鼻子的时候,这就意味着'是’。”

  尽管配合默契,但在面对假山形态、配套植被等方面的问题时,中方施工人员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态度。“找遍美国的植物园也要找到和古典园林匹配的花草,这方面绝不能马虎。”瞿忠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细节历历在目。

  作为中美建交后的重大文化交流项目,“明轩”在美国引起剧烈反响。《纽约时报》以及纽约的五大电视台,如CBS News、ABC等连续进行了报道。施工期间,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也前往工地视察。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纽约市市长Koch、洛克菲勒家族、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等先后到工地参观。博物馆副馆长罗森布赖特说:“我从未见过如此众多的人群,排着那么长的队伍来参观。”

  除了施工现场,位于博物馆的中式厨房也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Mimi Sheraton女士是美国著名的食品评论家,影响力很大。她会在《纽约时报》的美食专栏推荐她认可的餐馆,凡是她推荐的餐馆,一定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这位女士多次到博物馆厨房采访、观看厨师的操作、品尝厨师烹饪的食品。她常常在美食专栏里介绍中餐的特点以及她点赞的菜。

  此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夫妇、纽约市市长、阿斯特夫人及其他社会名流都前来品尝过中国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常到厨房参观,学做中国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基辛格博士在品尝“松鼠鳜鱼”后,发出了“我现在真正懂得了什么才是正宗的中国食品”的赞叹。中国厨师把苏帮菜的“色、香、味、形、声”发挥得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美国民众。中国的饮食文化也随着“明轩”深入美国百姓家中,“美食外交”对增进中美人民的友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美方对中方团队的吃住行十分关心。博物馆专门抽调两名工作人员负责中方团队的双休日活动,组织参观游览了纽约市及周边地区的几乎所有主要景点,尽可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每年的四月份是华盛顿樱花盛开的季节,阿斯特夫人邀请全体中方人员赴华盛顿进行参观游览。“在抵达华盛顿的当晚,中国驻美国首任大使柴泽民在使馆为我们举办了一场招待会。第二天我们在阿斯特夫人的陪同下参观了美国白宫,还得以参观了白宫内几个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大厅。”瞿忠文说。

  史无前例 “明轩”迈出中国园林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明轩”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伟大成就。

  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30米长、13米宽的展区里,楠木轩房、曲廊、半亭、山石、水泉一应俱全,布局精巧细致,整体又简洁朴实,集中反映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精华。如果不是抬头看到了玻璃馆顶,定以为身在姑苏城。

  对于这样一项“开天辟地”的外事工程,工匠们小心翼翼,不敢出半点差错。不过由于前期工作的完善、中国古典建筑预制拼装的优势,以及能工巧匠的技艺,都使得明轩的建造过程快速而精确。1980年5月下旬,“明轩”工程全部完成,精致优美的苏州园林和厅内明式家具融为一体,与周围的环境共同构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观。博物馆董事长菲利普·蒙特白也在给苏州市有关方面的信中写道,“'明轩’工艺质量达到了值得博物馆和您的政府今后自豪的标准”。

  1980年6月18日,“明轩”正式对外开放,一时观者如云,好评如潮。“明轩”工程的成功建造在北美地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迈出了中国园林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早在“明轩”施工期间,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就提出了要在该市唐人街的中山公园内建造苏州古典园林的想法。因此在“明轩”工程完工后,还没来得及等到“明轩”正式开放,瞿忠文一行6人便马不停蹄直接从纽约飞到温哥华进行实地考察。

  如今,中山公园内的“逸园”被国际城市协会授予特别成果奖,后来相继在纽约市的斯坦顿岛植物园内建起了一座“寄兴园”,在苏州友城美国波特兰市建起了“兰苏园”。随着“明轩”的成功建造,世界各国陆续引进中国园林,先后在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建起了40多座中国古典园林。

  言罢,瞿忠文把图册再次翻到扉页,为我介绍这位名叫曼莉的小姐。

  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瞿忠文和美国著名杂志“生活”(Life)的摄影记者曼莉小姐联系紧密。她爽朗热情又善良细致,作为团队的随行记者,记录下了中方团队在美国期间的所有活动场景。她在项目结束后,为团队成员们寄来了这本图册,里面有许多珍贵的影像。她在给瞿忠文的图册扉页留下了“我们将再次相见”的温暖心愿,果然不久后便亲自来到中国看望了大家。

  “我的一生都与'外’这个字有着不解之缘:大学学习外语专业,之后分别做过大学外语老师、地方外事干部和职业外交官。外语帮我拓宽了视野,建起了通往世界的桥梁。”瞿忠文说,也真心希望40多年前我们在美国纽约播下的这颗种子能够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愿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向前推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购网师园作寿礼赠师,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轩以此为蓝本而建
苏州的文化艺术——香山帮
钟情山水 知己泉石
我们为何还没有放弃北上广,只因缺一个这样的家与庭丨走寻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建造轶闻
中国园林渡重洋 陈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