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啸峰:我每个字都受江南浸润
userphoto

2022.10.22 上海

关注

《苏州日报》2022年10月22日 B01版

  □苏报记者 罗 雯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啸峰创作了一部部作品,将滋养着他的城市呈现出来。工作之余他潜心书写,这些年来不断有优秀作品出版并亮相国内重要刊物,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并两次获得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近年来,他将写作的目光从青瓦石巷转向城市烟火,有写意的气韵书写尘封的记忆,有抒情化的笔致营造出空蒙的诗意,也有充满“现实感”的生活日常。

  用作品的微光为江南文化“注脚”

  苏州日报:今年江苏书展期间您发布了中短篇小说集《四时成岁》,该作品以“城市光阴故事”为主题,以城市烟火生活为背景,用11个故事展现了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您为何想写这么一部作品?

  王啸峰:《四时成岁》收录的中短篇小说,都是我近几年创作的。代表了我小说现阶段创作思路:文学“在场”,比“缺席”来得好。相比之前《隐秘花园》《浮生流年》《吴城往事》里的作品,这些小说更具现实主义色彩,触及社会面也较广。可以说《四时成岁》是我的转型之作,也体现了我对生活的纠缠与和解。

  多年前,评论家汪政指出我的小说似有“阴暗的魔法”。他是审视了《井底之蓝》《抄表记》《五脚黑旋风》等文章后提出的看法。在《四时成岁》发布会上,范小青老师指出:“王啸峰的写作已经从最早特色鲜明的青瓦小巷的奇闻异事开始转型,目光投入到普通家庭的普通人物之中去。”奇闻异事固然有构思精妙、出其不意的特点,而城市烟火、平常百姓,看似普通,要表现出其中真意,尤其是与其他文艺作品显出不同之处,难度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挑战自己、突破固有写作风格的尝试。

  苏州日报:您的生活和创作都与苏州这座城市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使得您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地方性”,而《四时成岁》似乎没有明显的地方因素,您在进行小说写作时,又将“苏州基因”蕴藏在哪呢?

  王啸峰:我的写作基因来自苏州,素材根植于苏州,又不限于苏州。况且苏州从来都是发展变化的。现在的苏州与我小时候的苏州有了很大不同,具备了现代化大都市的气质,而现代城市里发生的故事,比如《四时成岁》里涉及的老人养老、再婚家庭子女教育成长、婚姻的中年危机等社会问题,具有“城市同质化”的普遍意义。初看上去苏州的地方因素淡了,细品之下,不如说苏州与大都市更加接轨了。苏州兼具古典与现代的双重身份,内涵更加丰富。王尧老师在谈到我的写作时,曾经说过:“他更像是阿伦特笔下的采珠人,潜到水底,分辨潜伏在水的最深处的一个个旋涡。”藏在水的最深处的一个个旋涡,就是“苏州基因”。最明显的是语言。我深深感到“我的每个字都受江南文化的浸润”。文字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根本,吴语、俚语、苏白等都潜藏在《四时成岁》里,并没有失去苏州特色。

  苏州日报:从《苏州烟雨》《吴门梦忆》《不忆苏州》,到《异乡故乡》《吴城往事》等,这么多年来,您为何如此专注于为苏州“立传”?

  王啸峰:出版这些散文集、小说集的时候,我已经离开苏州去外地工作了。于是,苏州在我脑海里分成两个概念:家乡和故乡。我工作的城市说远也不远,高铁一两个小时就能到达苏州。如果我什么都不思考、不写作,那么苏州只是地理概念上的家乡。潘凯雄先生在《四时成岁》序言里写道:“其背景无不烘托出一个巨大的时空背景:一个急剧变革的岁月、一个高速发展的场域、一个反差巨大的空间。”那是因为我的根在苏州,我生怕打个盹、开个小差,心灵深处便失去了故乡之所在。当然,我也知道,苏州是一个被反复书写的城市,从古至今,不知被写了多少回。在书写苏州卷帙浩繁的文稿里,我的文字微不足道,却能慰藉自己心灵。

  苏州日报:您在苏州出生,并体悟了多年,您认为苏式文化给您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王啸峰:我出生在传统的苏州家庭,吴侬软语、苏式口味、苏派作风是家族标签。在外工作多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朋友也都认为,从我身上能清晰地折射出苏州人的特点。我认为这就是苏式文化给我带来的最大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爱买书爱看书。前阶段,我整修书房,打包了80多只纸箱的书。八十年代初至今,从观前、胥门新华书店,到古旧书店、先锋书店;从当当网到微信读书,我不断地买书读书,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虽然我知道买的书、下载的书,不可能完全读完,因为买书的速度永远快于读书速度,但我还是努力地阅读。

  我喜欢在高铁上看书。记得有一次我坐列车北侧座位,靠着走廊,阳光从南侧窗户透进来,车厢里一片光亮,耳机里放的是大江光的钢琴曲,那些光亮有些抖动,有些人正在走动,那个情境似乎可以扩大为一个大大的快速移动餐厅,大家都在充足的阳光下等待一份大餐。对我来说,这份大餐就是我手中《巴黎评论》聂鲁达、科塔萨尔、大江健三郎的访谈。静静地读着那些伟大作家的生活日常,阴郁和烦恼随之散去。

  苏州日报:您希望通过一部部作品为苏州、为江南带去什么?

  王啸峰:季进先生曾说我的作品是“照亮灵魂归途的微光”。毋庸置疑,我的灵魂归途必定是苏州、是江南。我也愿尽自己绵薄之力,多奉献一点点“微光”。我文章植根的土壤是江南,笔下的人物是温婉如玉的江南人,抒写的是新时代大潮下的苏州风貌。那些微光如果能成为苏州文化、江南文化的一个个小“注脚”,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人生难得是心安,尽管用心力去写

  苏州日报:您的散文如梦如幻,小说情真意切,您是如何做到这样自如切换的呢?

  王啸峰:几乎每个人都从描写故乡风土人情起步写作,我也不例外。可当初我就有意识地将现实与虚构分开,并在散文里加入虚构成分。我坚持认为,没有虚构就不是真正的文学。评论家何平认为:“是否真实,无法厘定散文的边界。因为散文和小说比起来,毕竟多了暧昧不明的伸与缩,而这种伸缩使得散文成为一种最富有弹性张力的文类。”然而,这样的写作也会有困境:一是在我的潜意识中,把散文当作小说在写,只是写出来之后归类到了散文;二是已经有了写小说的基础,我的创作方向应不应该始终坚持散文创作方向?虽然散文可以美到极致,但“创造无限可能”是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

  很长一段时间,我阅读中外经典短篇小说。其中,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雪莉·杰克逊的《摸彩》、苏童的《白雪猪头》深刻影响了我的小说创作,也印证了我对短篇小说的理解:敲碎精心构建起来的“巨大彩蛋”的一瞬间,还原了生活的本质。

  苏州日报:这些年,您一直坚持写作,并且每年都有佳作发布,您是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力的?您写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呢?

  王啸峰:“坚持”与“突破”,是我写作的两个主题词。就像长跑,身体倦怠,内心懒散,还是要强迫自己穿上跑鞋,孤独地向预定目标跑去。这个目标不一定很高,跑起来就好。我每天坚持写,形成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完成再少的文字,也是进步。有时哪怕写两三百字,却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完成一个作品后,我总觉得不满意,希望下一篇文章能够实现超越。不断地突破,努力寻找不一样的写作方式,也是挑战自我的一种方式。我借鉴过不少创作手法:福克纳的意识流手法、石黑一雄的“扣押特许信息”、卡佛的极简主义风格等。一旦获得读者青睐、专家认可,便觉得所有思考探索和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写作的灵感来自两个部分:人生感知、阅读认知。生活的千般滋味触及笔端,有感而发,自不待说。阅读经典文史哲、科学作品,也为我开拓思路。比如,我近几年先后创作了《视界》《镜像世界》等科幻作品,源自我阅读量子力学、黑洞理论等科普作品的感悟。而看过《菽园杂记》《丹午笔记》《吴城日记》后,我写了具有吴地特征的笔记体小说《小观弄逸事》和《吴城异闻集》。

  苏州日报:您是如何开始自己的写作道路的呢?您认为写作最难的是什么?写作在您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王啸峰: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写作。当时将文字填进方格稿纸后,寄往各地报纸副刊。然而,绝大多数石沉大海,使我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写作。工作之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碰过文字。直到被调到单位企业报做编辑,才重拾纸笔。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苏州的各位老师、朋友给了我极大的帮助。随着写作往纵深方向发展,我越来越体会到,“人生难得是心安”。尽管自己用尽心力去写作,但出来的作品仍可能是二流、三流,极有可能永远无法企及心中目标。那就需要“心安”,只要不断超越自我,就不后悔,不会为名所累。在生活中,我给自己写作的定位是:既投入又放下。我的生活不能缺少写作,写了就写了,一切风轻云淡。

  苏州日报:您接下来的写作计划是什么呢?对于写作人生有什么规划吗?您开玩笑说要写诗,是吗?

  王啸峰:按照我对文学的理解,作家还是有各自所长。目前,我找到自己写作比较恰当的定位就是中短篇小说。欧·亨利、契诃夫、鲁尔福、特雷弗等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创作中短篇小说,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年龄增长,我对故乡的情怀日益醇厚。经过漫长的写作生涯后,我想自己终将回归故乡,在江南文化、苏式生活的浸润下,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至于写诗的问题,其实很好解释。很早的时候,小海就戏称我的文字有“诗意”。诗意并不是一定要在诗里出现,小说、散文、剧本等不同文体中都能蕴含诗意。这也是我写作始终坚持的艺术标准。

  起笔传统与现实,展现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

  苏州日报:在您眼中,苏州是一座什么样气质的城市?苏州的作家又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呢?

  王啸峰:我觉得“崇文”“包容”是苏州这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最突出的气质。从《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吴人“轻侠”到唐宋以降文脉兴盛、文士辈出,苏州的“崇文”,是范仲淹创建的文庙、苏舜钦改建的沧浪亭,是唐寅的《庐山观瀑图》、文徵明的《杂咏诗卷》,是冯梦龙的《三言》、魏良辅的“水磨腔”,是沈寿的《八仙上寿图》、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从某种意义上讲,苏州的“包容”是“崇文”精神品格传承下来的保障。“包容”就是苏州人的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开放融合。苏州人游历再多地方,都会终老故乡。外地人来到苏州,就将苏州当作第二故乡,不愿再离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不断地容纳外来优秀文化,这是苏州的独特魅力。

  苏州作家身上,同样具备这些特质。他们既有柔情似水的性格,又有敏锐研判的睿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不断创新的动能;既有守护传统文化的初心,又有投身新时代文学的热情。

  苏州日报:在您看来,在江南文化的大背景下,苏州作家应当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走得更有深度、更有广度呢?

  王啸峰:2500多年历史的古老苏州其特质是江南文化。在江南文化滋养下,苏州作家创作出深刻反映时代风貌、刻画典型人物形象的优秀作品。比如陆文夫的《美食家》、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苏童的《黄雀记》、叶弥的《香炉山》等,这些作品是苏州文学的财富和骄傲。

  在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大背景下,我认为苏州作家更需要秉持“开放的态度、创新的精神”。不断地突破自我,是作家写出好作品的前提。范小青老师有句名言:“生活扑面而来,你想躲也躲不开”。这是她创作现实题材长篇小说《桂香街》时的感悟。她一直坚持聚焦现实、关注底层,与普通市民、农民工交朋友,写出了“讲述百姓故事的世情书”。写作的创新,最根本的在于理念创新。最近,令我耳目一新的是,读到薛亦然先生的长篇非虚构作品《满城活水》。水,是苏州的灵魂。《满城活水》关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运河的文化带建设,是现代苏州人创造的古城美丽水生态的新景观。这既是我们眼之所见的水,也是地下奔涌着的历史长河,更是江南文化的根基。

  苏州日报:您对于想从事写作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

  王啸峰:我身边有不少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时常给我看他们的文学作品。我很感慨,他们的作品正在或者已经超越我们。文章中叙事手法、崭新视角、独到见解等透露出新时代气息。也使我反思,怎样才能写出与年轻人心灵相通的好作品来?当然,如果年轻人要写出更好的作品,还是要阅读经典,向文学经典致敬,能帮助年轻人从混杂的表象深入本质。在新时代创作出优秀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也是年轻写作者应该扛起的责任。以身边人和事写起,以小见大,展现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

  苏州日报:苏州是一个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城市,近年来,苏州正在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您认为苏州该如何讲好苏州故事,发扬江南文化?

  王啸峰:我新近整理的书橱,在醒目位置摆放着苏州文化丛书、苏州文化遗产丛书、《过云楼日记》《话本苏州简史》《苏州古典园林》等书籍。回想当年写作,正是从《百年观前》《苏州小巷》《苏州评弹》《苏州园林》里汲取了知识和养分。记得有一篇被多家刊物选载、编入散文年选的《黑白玉》,正是我从《千年阊门》中了解到明清时期专诸巷有千家玉行作坊,水沙磨玉之声通宵不绝于耳。那时,苏州就是全国玉器市场的中心。

  江南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我认为离不开传承发展利用昆曲、评弹、宋锦、玉雕、核雕、苏帮菜等品牌,配套市场化的办法,赋予新时代内涵,使文化资源迅速优质地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其中,讲好“苏州故事”尤显重要。延续苏州文脉,首先要在历史深度、世界广度两个维度上重塑苏州文化经典,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整保留苏州集体记忆。再者,苏州从来不缺“好故事”,美事、美景、美食、美物,要通过有效的国际传播途径,更好、更多地还原和呈现。回到苏州作家本身,要承担起新使命和新责任,比如深入挖掘“苏作”人文内涵,向世界读者展示苏州“匠心”之美等,当好江南文化的“传播者”和“讲解员”。

  人物介绍

  王啸峰,1969年12月出生,苏州市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江苏省电力作协主席。出版散文集《苏州烟雨》《吴门梦忆》《不忆苏州》,小说集《隐秘花园》《浮生流年》等。作品入选年度最佳小说集、散文集,被选入《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小说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2020年度“城市文学”排行榜,获得第六届和第七届紫金山文学奖、第三届《钟山》文学奖等。

  记者手记   

  此心归处

  “我的根在苏州,我生怕打个盹、开个小差,心灵深处便失去了故乡之所在。”首次采访王啸峰是在去年江苏书展其新书《不忆苏州》分享会,他作了“古城、故人、园林的私人记忆”的主题交流会,而在今年江苏书展上,笔者有幸再次在其新书《四时成岁》的分享会上进行采访,也对其多变而细腻的文字产生了兴趣。

  因为热爱而书写,王啸峰说,他的灵魂归处必定是苏州、是江南。除了《不忆苏州》,《苏州烟雨》《吴门梦忆》《异乡故乡》等一部部作品,饱含的都是王啸峰对故乡苏州的真情如饴。

  “我写苏州,总会关注那些背街小巷里的市民生活。从写作一开始,我就下决心把这些东西打捞出来,不为什么,就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即便离开苏州工作多年,我还是从内心热爱故乡。苏州是我的根基,失去'苏州书写’,我就会迷失自己。”王啸峰说,自己写的苏州除了着力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以外,还喜欢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苏州文化元素,在表现苏州精致美好一面的同时,也不避讳对人性矛盾与冲突的描述。

  “《不忆苏州》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苏州的衣食住行、品味到苏州的酱醋油盐茶,那些关于生活中各种小店、老井以及生活点滴的描写,同时也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苏州的记忆。”同样出生于苏州的著名作家苏童也被他的文字所触动。

  对于王啸峰而言,灵魂的归处除了故乡,便是写作。从《隐秘花园》《吴城往事》到《四时成岁》,一部部小说作品也收获了一众好评,有亦真亦幻的“都市传说”,也有苏州市井小人物的琐碎生活,更有平淡光阴中的城市烟火。

  著名诗人小海曾坦言,王啸峰是一个不断给予人惊喜的作家,“王啸峰从最早的散文写作开始,就显现写作的特点。从散文跨界到小说之后,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时,也让他的小说写作拥有了独有的诗意。”

  (罗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新生:窗外的芭蕉(散文)
江南六大古镇,你知道几个?
王吉会:大蒲扇(外一首)
园林文化
畅游苏州甪直江南文化园
不是寒夜,但我们永远别离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