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拙政园的小飞虹
userphoto

2023.06.26 上海

关注
原创 隅园主人 山石韩 2023-06-10 18:59 发表于江苏
▲拙政园的第一位主人,是明中期的王献臣(1469-1543年),王祖籍苏州,生于北京,24岁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一职,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秘书,为圣上办理诸如发文、招聘、表彰、慰问等杂事,29岁又升为巡察御史。曾出使朝鲜,受孝宗皇帝御赐“麟服”(绣有麒麟图案的官服),要知道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穿麟服。
春风得意的人生,总被羡慕妒嫉恨,王献臣曾两次被人举报:

一是巡查大同边境,被揭发公款旅游、收取下属贿赂;再是妄议“张天祥牵连案”。王献臣是否冤枉,现在已经说不清了,反正当时被廷杖、罚金,降为福建上杭县丞,从省部级变成了县处级;然后再贬为广东琼州驿丞,相当于今天高速公路休息站的负责人,从县处级又降至主任科员。

虽说后来官复永嘉知县,但这时的王献臣心灰意冷、决意躺平。恰逢其父病故,正德四年(1509年),王献臣便借奔丧守孝之机回到苏州。据明人徐树丕记载:“其邻为大弘寺,御史移去佛像,赶逐僧徒而有之,遂成极胜。相传御史移佛像时,皆剥取其金,故号’剥金王御史’。末年,患身痒,令人搔爬不快,至沃以沸汤,如此逾年,溃烂见骨而死”。

这就是拙政园的由来。






拙政园的小飞虹



图/文:隅园主人
2023年05月20日


专家的最爱

只要论及造园,就要提到苏州园林,而提到苏州园林,就会说到拙政园,说到拙政园,就一定会谈到“小飞虹”。所以,“小飞虹”是园林专家的最爱。

对,

就是最爱!

而且没有之一!!


▲拙政园的“小飞虹”。“小飞虹”名称缘自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古人以虹喻桥,可谓浪漫至极。

刘敦桢:池水自荷风四面亭往南,东临岸置南轩,西于水畔建旱船澂观楼,水面至此稍窄狭。其南有飞虹桥跨水上,再南构水院一区,建小沧浪水阁三间,其南窗北槛皆俯临池水,两侧亭廊棋布,最为悠闲恬静(刘敦桢《苏州的园林》,《苏州园林杂志》1997年三、四合刊)。
陈从周:(拙政园中部)是区水面狭长,上跨石桥名“小飞虹”,将水面划分为二,其南水榭三间,名小沧浪,亦跨水上,又将水面再度划分,二者之下皆空,不但不觉其局促,反觉面积扩大,空灵异常,层次渐多了。人们视线从小沧浪穿“小飞虹”及“一庭秋月啸松风”,水面极为辽阔,而“荷风四面亭”倒影,香洲侧影,远山楼角皆先后入眼中,真有从小窥大,顿觉开朗的样子。(陈从周《苏州园林》,同济大学建筑系,1956年10月)。

潘谷西:在远香堂的东西两翼,则有两组院落或景点:一组在东,由枇杷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三个庭院组成,形成富于变化的空间组合,再加上绣绮亭作为远香堂的对景,使东翼景观十分充实;另一组在西,由小沧浪水院、“小飞虹”廊桥和香洲石舫组成,以水院与水景为特色,使西翼也颇丰满。这两翼都以空间层次多、构图美而加强了远香堂作为主厅的地位,且东翼以院、西翼以水,其意趣又各不同。(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1984年,拙政园的小飞虹,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性建筑,被设计为拙政园系列邮票中的一枚。

但也有例外,童寯的《江南园林志》就没有提到,这是因为当年童寯看到的,并不是现在的廊桥“小飞虹”,而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栏杆木桥,甚至是尚未修复的木桥残迹。“1937年,日机几度轰炸苏州。远香堂受震破损,南轩烬于兵火。一小方亭(得真亭)、补园内石桥等也被炸毁”,这其中很可能就包括“小飞虹”。

▲上世纪40年代的拙政园中部大门。


《苏州市志》第十一卷——园林名胜:“1951年11月,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接管(张氏后人已将补园献给国家)。当时园中小飞虹及西部曲廊等处坍毁,见山楼腐朽倾斜,亭阁残破。该会即动工按原样初步修复,并联通中西两部,用款8000余元。1952年11月6日,合而为一的中西两部正式开放游览……”。

▲根据背面的题字,这张“小飞虹”照片拍摄于1954年3月21日,摄影角度是从松风阁的位置向北。这样的“小飞虹”,与文徵明画意相同,更接近明代拙政园的原貌。


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1954年的“小飞虹”,就是一座普通的栏杆木桥。由于是“按原样初步修复”,因此之前的“小飞虹”也应该是栏杆式木桥当时桥上挂了一块说明牌,文字内容依稀可辨:“文徵明拙政园或有桥曰小飞虹,今留存此名”。

▲这是上一幅照片的局部放大,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飞虹”悬挂的说明牌:“文徵明拙政园或有桥曰小飞虹,今留存此名”。
由此推断,将此桥命名为“小飞虹”,是在建国后拙政园开放时。之前虽有“小飞虹”之名,但只是出现在古人的绘画和诗文中,没有与现实景物明确对应,更没有特指此桥。1952年,拙政园对公众开放,为了吸引游客、增加游览趣味,便指定此桥为“小飞虹”

朱偰先生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写道:从(拙政园)南轩出来,循着曲廊,折向西,便渡小飞虹桥。该桥上卍字形的朱漆栏杆,倒映水里,好像一条彩虹,微风过去,水波荡漾,桥影势欲飞动,所以题名飞虹”。

朱偰先生对“小飞虹”的栏杆都大加赞赏,却无只字片语描述廊屋,很明显他看到仅是栏杆“小飞虹”。尽管此书是在1956年10月即“小飞虹”改为廊桥后出版,但朱偰先生的这段文字,应该是在之前写成的。

其实当年搞噱头挂牌的并非“小飞虹”这一处,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照片左上角假山上立一造像,也有一个说明牌,但文字内容无法辨认,不知是何方神圣,还望知道的朋友明示。

▲这也是前面照片左侧的局部放大,可以明显看到造像和说明牌。‍‍

▲这是另一张“小飞虹”的照片,拍摄角度与上一幅差不多,拍摄时间应该稍晚于上图。照片左下角可以看到“小飞虹”说明牌的边框,但此时左侧假山上的造像已经没有了。

据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编写的拙政园志》:“1955年,在中、西两部再次进行修建:新建得真亭,重点整修玉兰堂、见山楼、塔影亭,维修远香堂。将得真亭、远香堂至别有洞天之间的回廊全部沟通。小飞虹木桥改建为石桥,并加上桥顶使其恢复原廊桥形式。将绿漪亭四面的斜方窗格拆除,改建为透空的方亭。中、西两部之间的两堵风火墙拆除,改建为云墙花窗。建筑全部油漆见新。修建时力求不违背原来面目和风格,并大量采用旧料,修建经费约四万元”。
在园林管理处全面修缮拙政园这段时间,陈从周常于周末从上海到苏州讲学,课余遍访诸园,拍摄了大量苏州园林照片,1956年编著出版了《苏州园林》。在此书的第37、38页,分别有拙政园“小飞虹”的两张照片,这时的“小飞虹”已经是廊桥了。考虑到此书出版于1956年,拍照时间至少应该提前半年到一年,也就是1955年期间,这时的“小飞虹”刚刚建好。

▲小飞虹南侧远景,陈从周《苏州园林》,同济大学建筑系,1956年10月。

▲小飞虹北侧近景,陈从周《苏州园林》,同济大学建筑系,1956年10月。


由于许多人并没有见过此桥之前的模样,后来的出版物也不曾刊登栏杆小飞虹”的图片。天长日久,约定俗成,人们便认为此桥即是文徵明的“小飞虹”;廊桥也是老园遗构、清代文物,假古董遂成了导游口中的“传世经典”。


曾经的小飞虹

说到拙政园,就不能不提文徵明,因为拙政园最早的可视画面就是他留下的。文徵明和王献臣是同时代人,文只比王小一岁,两人经历相似,志趣相投,交谊甚笃。至于说拙政园是文徵明设计的,史料并无记载,但凭二人的交情,很可能是出过谋、划过策的。

文徵明

(1470-1559)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拙政园紫藤,传为文徵明所植,现属忠王府,雅称”文藤”,距今已有460余年。拙政园几经变迁,多次易主,然照片中古藤依旧苍老遒劲,夭矫蟠曲。1904年,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端方立圭形石碑,题“文衡山先生手植藤”。

文徵明先后五次画过拙政园,并留下了五十多首歌咏拙政园的诗文,但是图中的“小飞虹”都只是简单的栏杆木桥,不是现今看到的廊桥。

▲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绘制的《拙政园图册》,“小飞虹”为《图册》第三幅。画面以“小飞虹”为中心,木桥横跨南北两岸,左为梦隐楼,右乃若墅堂。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刑部郎中查世倓从蒋氏手中购得拙政园中部,即“小飞虹”所在处,这时园中一片荒芜。查氏“修葺年余,顿还旧观”(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园名仍称“复园”。

其子查元偁有《复园十咏》:(1)远香堂;(2)雨醉风笑;(3)绿波楼;(4)烟垂雾接楼;(5)春风槛;(6)笠亭;(7)憩轩;(8)筠谷;(9)虚舟;(10)磐阿。发现了么?连“小飞虹”的名字都没有提到,也许查元偁并不觉得一座平常的栏杆木桥有什么特别。

▲清代同治年间画家吴儁所画《拙政园图》,可见清朝末期的拙政园布局与现在相差不多,“香洲”也是现在看到的样式,而图左侧的“小飞虹”仍旧只是简单的栏杆木桥。

清同治十年(1871年),拙政园改为“八旗奉直会馆”,我们从光绪年间绘制的《八旗奉直会馆图》中看出,这时的“小飞虹”已经变成了廊桥形式。

▲光绪年间绘制的《八旗奉直会馆图》局部。画面中心为今之所言“小飞虹”,这时已是有廊屋的廊桥了。


▲清末汪鋆《江浙纪胜游图》中的拙政园,这时的拙政园已是“八旗奉直会馆”,此图中的廊桥至少有三处

1955年,将“小飞虹”建为廊桥形式后,并非拙政园志》所言:“小飞虹木桥改建为石桥……”。有照片为证,当时“小飞虹”桥面板仍是木制的。

▲从这张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小飞虹”复建后,保留了原来的木桥板。

▲可能是木桥板年久朽坏,出现了安全隐患,后来在两柱之间的桥板下增加了一根副梁。

1970-1971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园,对失于维护几年的建筑物进行了修理、油漆。改建见山楼西北风火墙为云墙,并辟圆洞门。修理“小飞虹”桥栏、浮翠阁栏杆。大修盆景园内现接待室,重砌天泉亭边道路等。大概就是在这次维修中,将“小飞虹”的木桥板换成了花岗岩

▲改为石桥板后的“小飞虹”。



美在静谧

“虹”桥在我的想象中,首先应该是圆弧形桥身,其次应该没有桥柱,再就是桥拱应该足够高。拙政园小飞虹的桥身,是三折的八字形,桥下还有两组石柱,桥身总体也相对平直,与“彩虹”的形状并不相符。这种形式的桥在江南很常见。

▲清代《苏州山塘商业店铺图汇》中的八字桥,这是江南地区最简单、最常见的桥(枫影斜渡提供)


▲扬州瘦西湖内的红桥,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中的“小飞虹”非常相似。#

要说最像“彩虹”的桥,应该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圆明园廓然大公的“规月桥”也比较符合“虹”的特征。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圆明园廓然大公的“规月桥”。

1955年复建小飞虹时,已没有建筑原物可以参照,当然也没有打算恢复到明代的样子,只是根据残存遗迹因地制宜地重新构建。

▲嘉靖三十年(1551),文徵明绘制的《拙政园十二景》中的小飞虹。

按照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描述:“轩北直梦隐,绝水为梁,曰小飞虹。逾小飞虹而北,循水西行,岸多木芙蓉,曰芙蓉隈。又西,中流为榭,曰小沧浪亭”。从描述中可知,当时“小飞虹”与小沧浪是分开在两处。如今的“小飞虹”、小沧浪既不是原来的造型,也不是原来布局,更不是原来的位置。如果请历任拙政园的主人来参观一下,恐怕没有哪一位能认出现在的“小飞虹”。

▲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复原图,画面中心的木桥就是“小飞虹”。张橙华《拙政园原貌探 》,《苏州园林》1995年第3期。

其实拙政园的“小飞虹”,原本就是一座再平常不过的木桥,即便加上廊屋,孤立来看也不过尔尔。但作为“小沧浪”水院的一部分,组合起来却十分“哇噻”!古树参天、花草茂密、荷花映水、围合静谧、透景朦胧、造型生动,环境氛围极为幽静。

除了这些直观感受,小沧浪水院在造园上还有以下三个对比:

◆西南部得真亭、小沧浪水阁稳重的直角围合,与东北部曲廊、“小飞虹”活泼的折线围合对比。

◆小沧浪水院的围合空间中,西侧水面与东部花木的水旱质感对比。

◆北部半封闭建筑小飞虹、得真亭与南部全封闭建筑小沧浪、松风阁的虚实对比。

这三个对比,使这一景区远观有起伏、近看有层次、建筑有虚实,再加上水中的倒影,丰富的色彩,因而非常上镜,风景摄影师在此留下了众多精美的图片。

小沧浪水院的精彩,固然在“小飞虹”的虚隔,更由于“松风阁”的绝妙呼应。其斜插横出,凸于水中,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全院的景眼。周边所有的建筑都是围绕它、面向它,它是整个小院的视觉中心。其与周边建筑45度的偏差,尤如美女照相时的半侧脸,姿态优雅、生动活泼,从任何方向看去,都感觉恰到好处。

▲拙政园小沧浪水院平面图。刘先觉、潘谷西《江南园林图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版。

▲拙政园小沧浪水院鸟瞰。刘先觉、潘谷西《江南园林图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版。


▲从得真亭内望松风阁。额“听松风处”缘自《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在“小飞虹”上从北向南望小沧浪水院。

▲小沧浪南侧的水面,满墙绿色,非常养眼。

▲从香洲上南望“小飞虹”廊桥。
小沧浪水院是典型的园中园,这是江南造园的常用手法,其它如网师园的殿春簃、艺圃的香草居也都如此。另外,小沧浪水院大小适中、封闭适度,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太小则局促闭塞,令人压抑;过大则松散空旷,缺乏幽静感。

尽管不断被模仿,但拙政园的“小飞虹”和小沧浪水院始终没有被超越。苏州东山启园小飞虹的周边过于空旷;上海市嘉定县南翔古猗园的小飞虹过于平直无锡寄畅园的廊桥过于简单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的小飞虹则过于厚重……。

▲苏州东山启园的“小飞虹”与拙政园小飞虹”最为相似,惜周边环境开阔,无幽静之感。


▲上海市嘉定县南翔镇古猗园的廊桥。


▲无锡寄畅园的木板廊桥。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1版。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的小飞虹。    


▲苏州同里珍珠塔的“小飞虹”,后面的建筑太压抑。

▲上海豫园东部廊桥,砖雕栏板不够协调。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1版。
改开之后,这种廊桥的设计不断被运用到苏州新建的市政工程中,许多都成了标志性建筑。

▲苏州平门桥。


▲苏州李公堤凌云桥。#

▲苏州阊门桥。


廊桥与水院

以“虹”为桥命名,并非文徵明首创。《东京梦华录·河道》中记载:“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三十。从东水门外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雘,宛如飞虹……”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画眼,就是横跨汴水上的虹桥。如今扬州瘦西湖南门外还有桥名“大虹桥”。

▲张择端(款)《清明上河图》中的另一座虹桥。


▲扬州瘦西湖南门外的“大虹桥”。#


许多专家都说拙政园“小飞虹”是苏州唯一的廊桥,这就想当然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就在拙政园中还有另一处廊桥。另外,环秀山庄、留园中也都有廊桥。

▲苏州拙政园水廊廊桥。

▲苏州环秀山庄的两处廊桥。

▲苏州留园的廊桥。

就是“小飞虹”这个名字,即便在苏州园林中也不是唯一的,狮子林曾经也有桥名“小飞虹”,过去苏州古城以“虹”为桥名的也有多处。

▲狮子林“小飞虹”。清·徐立方《狮子林纪胜续集》。

也有专家将拙政园小沧浪称为苏州唯一的水院,这个也草率武断了。苏州大的水院有艺圃、网师园,小的如狮子林的“修竹阁”、艺圃的“浴鸥”,只不过有水院之实,而没有水院之名罢了。

▲以水为主的苏州网师园。

▲苏州艺圃,建筑围合的水院。

“小沧浪”这个名字,也较为普通,不仅苏州有著名的沧浪亭,怡园也有“小沧浪”,杭州龙井也有“小沧浪”。

▲怡园也有“小沧浪”。《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带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杭州西湖龙井也有“小沧浪”。图左侧竖排石刻为“小沧浪”,此碑文刻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右边是“龙井试茗”题刻。


其实廊桥在江南田野山间也并不罕见,只是没有“小飞虹”这么文艺的名子,民间形象地称之为“风雨桥”,它是廊与桥的结合体,兼有跨水交通、遮荫蔽雨的功能。

▲江西婺源思溪延村的通济桥。

▲江西婺源的廊桥。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8月1版。

前段时间,关于苏州相城影园的拆留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主张拆除的理由之一即:影园是新建的,不是文物。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其实现在拙政园“小飞虹”的历史,比彭昭亮先生的影园长不了多少,也是当代新建的。

最令人费解的是,我们对假古董推崇备至,却对真文物漠然处之。2021年7月,江西婺源篁村廊桥,因年久失修,加之河岸植被砍伐严重,终于在一场大雨中彻底垮塌。

▲上图:江西婺源篁村村口的廊桥。下二图:2021年7月垮塌的篁村廊桥。#


▲湖南隆回县横版桥乡的木廊桥,沧桑的廊桥内堆满了木柴。江南大学邓彬拍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拙政园(四)西部景区
歷史文化古跡——江蘇蘇州滄浪亭【圖文】
拙政园里的二座廊桥
中国建筑-古建筑-园林荟萃(一)
关于苏州 | 园林中的廊这么美,你注意过没?
游记:苏州沧浪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