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古城,一部常读常新的大书——读范小青纪实文学《家在古城》

《苏州日报》2023年11月11日 A08版

  □小 海

  苏州古城是一部大书,值得大写特写。

  记得2022年的盛夏一次聚会时,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小青老师,兴奋地向我们描述她深度走访苏州古城时的收获。为了写一本反映苏州古城的纪实性作品,她冒着酷暑高温,带着工作小团队,走街串巷,踏访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古街、古巷、老井、河道、博物馆和古城焕新改造工地等历史现场,采访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街道和社区的一线工作人员,并和他们座谈交流。这个苏州女儿志在寻根,也更像是在寻亲访友。通过搜集、寻访、座谈、查考、验证、回忆、反思等方式获取许多素材后,她花了几个月时间,用饱含敬畏与爱的笔触,完成了这部37万多字的纪实文学《家在古城》。

  展读这本书,就像跟着作者走进了图书馆。每一条街道,每一条深巷,每一条河流,每一口古井,甚至每一块砖瓦,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故事。那些深宅大院,那些砖雕门楼,那些古典园林,那些石板街,那些老井,那些花窗,那些古树名木,那些小桥流水,那些石驳码头,那曾经的一代代主人与过客,就像翻开了一本又一本厚重的书。

  翻阅《家在古城》,一下子勾起或者说唤醒了我对古城的最初印象。那是1982年初秋,我第一次到苏州所看到的:一条条狭窄的街巷,一只只晾晒在门廊边的马桶,穿着黄袍的年轻僧侣,穿着苏南水乡服饰的老妇,园林里背着照相机的外国游客,一辆辆半旧的自行车滚动在石板路上,万年桥、泰让桥和吴门桥的落日,枣市街上看胥江里逶迤而过的船队,干将河、官太尉河沿岸斑驳的墙上映照着水光,菜场,码头,公厕,公交车,打太极的老人,城墙遗址上放学玩耍的孩子,一座世俗生活的天堂。

  《家在古城》为我们撷取的正是这些有代表性的古城点线切面,既有对古城全景以及平江路、山塘街等重点区域的聚焦、深描,又有对专业人士和普通市民、外来务工人员的散点透视。整部作品不仅串联起古城历史与现实,还揭示了苏州这历史悠久古城的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建构了观察、审视中国古城保护的这个独特窗口的样板价值。

  如此,通过《家在古城》,我们重新确立或者说加深了对古城价值的认识: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江南文化——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形态和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物质结晶。我们仅从苏州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的建园人、原主人或历代寓居者身上就能体会到这一点。比如苏舜钦之于沧浪亭,文徵明之于拙政园,俞樾之于曲园。而文徵明和俞樾作为各自时代的文化标杆性人物,又深刻地影响了这座古城。对苏州古城而言,历史是城市化的地理。更重要的是,《家在古城》以小说家的笔法,谱写了当代苏州古城保护史,是新时代苏州古城保护更新的一部新史记,也是记录苏州古城变迁和苏州人创业史的新史诗。

  在动笔之前,作者做了许多案头工作,查阅了大量的史志资料,如《史记》《吴越春秋》《桐桥倚棹录》《吴县志》《苏州名人故居》《平江路志》《李超琼日记》等,甚至作为文学作品的《浮生六记》以及历代歌咏苏州的诗词。她在探访、重温的时候,那些原本封存在档案中的材料、关于苏州的历史记忆被重新激活了。古城的脉络与肌理以及苏州人的性情特质,因为有了作者生动鲜活文笔的加持,那些当事人的口述史和有血有肉的亲历史,立体、生动地浮现在读者眼前。比如,我们兴致勃勃地跟随童年的作者,从同德里横穿五卅路到草桥弄中段的草桥小学,在路上小店买甜支萝卜干,“一天上学前,我在小店买了甜支萝卜干,一路享受美得不轻。可是因为草桥小学离得实在太近了,走到学校还没吃完,赶紧慌慌张张把最后的两根甜支萝卜干塞进嘴里,还没来得及嚼碎咽下去,就被老师喊上台领操了,我走到教室前面时,尴尬,张不开嘴了。”作者自己这样解嘲道:“我没有想到,从童年出发的路竟然走了这么远,竟然有写不完的文字,在原来的构思中,我并没想将一个故事的开头写这么长,现在这么写,结构上会有问题的,但是我不想违拗自己关于记忆中的古城的亲近。”我个人认为,这第一部分恰好是整部作品中最出彩的地方之一,从寻访旧居和童年的玩伴开始,引发各种人物和事件的陆续登场,读者关心生活在古城中的人物命运与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于是,个人情感的代入,让历史与记忆有了可资信赖的现实温度。作品中随处可见个人的生命体验、角色转换和情感认同,作者既是一段古城历史与生活的亲历者,又是出离了城中人的最佳观察员,对古城的认知,就有了立体、多重的纵深和维度。

  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古往今来的人,才是苏州这座古城的创造者和灵魂。于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作者童年故居同德里6号的生活情境以及远走又归来的童年小伙伴胡敏;一个背着书包、嘴巴里含着甜支萝卜干的小女生去上学的可爱情景;一家一家的老宅和它们曾经与现在的主人——同德里8号的徐阿姨,瓣莲巷36号的朱军,曹胡徐巷80号院里的外来务工人员乔师傅,钮家巷3号的状元家后代潘裕洽……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以十年磨一剑的韧性、耐心和定力,为古城奉献智慧与汗水的决策者、保护者、建设者群像,如参与37号街坊改造的史建华和参与干将路改造与建设的阮湧三,还有目前奋斗在一线的朱依东、殷铭等人,也看到了关心热爱古城保护的文史专家群体如高福民、徐刚毅、尹占群、王稼句、潘文龙等。

  因为家在古城,因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其间的人,因为有那么多的记忆、记载与传说,这座城市才不再是假城和伪城,而成为有生命的历史、行进中的经典、活着的古迹。人与城互相依傍,互相成就。《家在古城》的作者没有回避苏州古城保护中的难题、痛点与疑虑,也重点抒写了苏州人用汗水与智慧化解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记忆与遗忘、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种对立统一带来的考验与张力。

  因为热爱、珍惜和留恋古城的人们,我们看到了传承与不舍的人文关怀,感受到了历史遗存的大美与力量。我们看到了一条条街巷串联起的苏州和世界、古代与现代,看到了古城的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与追求。这是古城的生命和灵魂所在,这也是家的终极意义所在。由此,可以说,《家在古城》见证了古城的有限与无限,让读者在看到一部有形之书的同时,也看到了一部无形之书。

  时代越是向前发展,相信苏州古城的价值会越发凸显出来。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明确目标:把古城放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定位和把握,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提供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苏州样本。生活在古城的人们是有福气的。相信古城和家在古城的人们一样,在拥有深厚人文历史的同时,更拥有灿烂而辉煌的未来。

  哲学家本雅明在评价《追忆逝水年华》作者普鲁斯特时说:“普鲁斯特以不可想象的技巧,通过一个瞬间展现了整个世界生命的衰老过程。这种高度的凝练就是我们所言的重返少年,这一瞬间原本凋谢和死寂的东西蓦地化为一道电光。”(瓦尔特·本雅明《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第230页)《家在古城》的作者在作品尾声里怀着爱与感激说道:“我在我的文章里,我在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每一行,甚至每一个句子里,都埋下了烟花,如果有人愿意,或者我自己愿意,点燃这些烟花的引索,它们将绽放出无数绚丽无比的画面。”是的,越古老越青春的古城本身,就是一部可以常读常新的大书。相信每一位跟随作者在古城流连忘返的人,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彩蛋,点燃那独属于自己的“电光”与“烟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荐书 | 图画通识丛书:本雅明
我的几本书籍介绍
北漂读书记37 《柏林童年》,一个哲学家的温情回忆
屏保特惠丨为你,耶路撒冷(全新精装珍藏版)
苏州古城的历史 ​​​
白雪皑皑 2500年苏州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