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城迎春出娄门
《苏州日报》2024年02月24日 A07版

  夏 冰

  迎春活动,作为一种民俗,相沿已久。在清代,迎春是官方的典礼之一,年年举办,颇为隆重。地方官一般于每年立春日的前一天举行迎春典礼,祭祀主管农事的句芒神,预祝丰年。

  在苏州,迎春典礼由苏州知府领衔,率同长洲、元和、吴县三位知县,身穿朝服,乘坐大轿,全副仪仗,浩浩荡荡的一队人马从苏州府署门前的吉利桥出发,过养育巷太平桥,转入护龙街,经迎春坊径直出娄门,往东行三里路,便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柳仙堂。

  柳仙堂,就是水仙庙,因供奉水仙柳毅而得名。苏州城乡的水仙庙不少,遍布醋库巷、阊门外、胥门外、横塘等处。为什么苏州人会选择娄门外的水仙庙来迎春呢?句芒神是居住于东方之神,到东郊去迎春是周朝已有的古礼,娄门外属于苏城东郊,这一点容易理解,苏州人是尊重传统的。至于为何放在水仙庙,恐怕是农事离不开风调雨顺吧!

  迎春大典前,要预备春牛、春花等物。春牛原本以泥土雕塑而成,后来演变为纸扎春牛,牛腹中塞满五谷与小牛。春牛以五色装饰,相传黄色代表五谷丰登,黑色代表疫疠,白色代表大水,红色代表火灾,青色代表岁歉,如果该牛身上以黄色居多,就暗示秋天必将大丰收。迎春典礼上,苏州知府在柳仙堂向值年太岁(芒神)神像拈香行礼,随即三位知县也一一行礼。值年太岁(芒神)神像有的是秃头穿鞋的形象,秃头预示天寒,穿鞋表示水大,都是丰收的预兆。行礼完成后,由四人抬纸扎彩亭恭迎值年太岁(芒神)神像、春牛回苏州府署。行春队伍的前列,是由群众扮演社夥的各个角色,比如春官、春梦婆、春姐、春吏、皂隶等三百六十行都有。起先,扮演社夥角色的多为村童牧竖,到了光绪年间,京班优伶取而代之,不但戏服鲜艳夺目,而且扮演具备专业水准。途经护龙街时,群众争相前来凑热闹,观者如蚁,大家都想亲手摸摸这春牛,据说是“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清人袁学澜的《姑苏竹枝词》中就描绘了苏州人出娄门迎春的热闹场景:“社夥侨装戏事新,柳仙堂外看行春;游春人物年年换,岁岁迎春自有人。”

  行春队伍回到苏州府署,知府大人在公堂设春筵,与三位知县以及其他同僚共饮春酒、食春饼,观看梨园子弟表演劝农戏剧,与民同乐。往往是演员刚登台,台下看戏的群众便已一哄而上,将官老爷桌上的菜肴、糕饼、糖果等抢取一空,说是给孩童吃了能祛病消灾。官老爷对这种民俗,也只能顺应民意,一笑了之,这一天也就图个大家开心吧。到了亥时,也就是晚上九点至十一点之间,府署大堂举行“打春”礼,开始鞭打春牛,祈求五谷丰登。

  迎春典礼一般于每年立春日的前一天举行,全国各地步调一致,但也有例外。如果不巧遇到先皇帝、先皇后的忌日,则要改期。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十二日立春节,循例应在十一日举行迎春典礼,可该日是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的忌日,于是苏州知府魁元奉命将迎春大典改在初十日举行,苏城百姓在燕语莺声的暖春里尽情放松了一下。

  拙政园门前的东北街,昔日是迎春大典的必经之途,所以旧时称为“迎春坊”。迎春坊,是苏州宋代之前就有的六十座古坊之一,可见苏州娄门外迎春习俗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形成。苏城迎春大典活动,不啻一场全民参与的传统狂欢节啊!

  如今,苏城迎春大典已不复再现,而娄门外的柳仙堂却依然香火旺盛。旧时在柳仙堂入道学道的薛桂元道长,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曾任柳仙堂住持的薛剑锋道长,则将苏州道教音乐传播推广到了国际大舞台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十大断案高手之七:况钟
立春,迎春,立新气,迎希望
迎春水仙的姿彩
谢子襄传
陇西“春场”的历史
宁波立春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