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史前文化概述

苏州史前文化概述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部,为湖积平原。境内陆势平坦,湖荡棋布,河流纵横。长江流经北缘,太湖位于西隅。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条件。苏州境内经考古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可分为环太湖区、苏南沿江区两个文化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对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昆山赵陵山、绰墩山、少卿山,常熟罗墩,吴江梅堰袁家埭、龙南、广福村,张家港东山村、徐家湾等遗址的发掘,确立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

马家浜文化,主要类型有东山村和草鞋山。东山村类型以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为典型,属苏南沿江文化区。草鞋山类型,苏州境内主要有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昆山绰墩山等遗址,地处太湖流域腹地。马家浜文化实行氏族公共墓地,流行俯身葬。文化特点:以腰沿圜底釜、牛鼻耳罐、三足平底鬶、红衣或外红内黑的喇叭形圈座豆等器形为代表。

崧泽文化,主要以张家港徐家湾类型为代表。崧泽类型有吴县草鞋山、吴江同里、昆山绰墩等遗址。其文化特征明显,陶器种类多,马家浜时期主要流行器形釜,到了崧泽文化时期逐渐被鼎所取代;罐、壶等器形以折肩、折腹为特征以及豆把上出现折阶;盛行矮圈足器;刻划纹与镂空组合纹饰丰富多彩以及彩绘的出现。崧泽文化虽然像马家浜文化一样,仍流行氏族公共墓地,然而,氏族成员之间已出现分化,初级王权已经产生。

良渚文化,主要以吴江梅堰龙南类型为代表。该遗址所揭示的以河道为中轴,居住址分布在两岸的聚落形态,是苏州最早的水乡村落。这一时期的遗址苏州境内还有苏州越城、独墅湖,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澄湖,常熟罗墩、黄土山,昆山赵陵、少卿山、绰墩山等。良渚时期盛行土筑的高台墓地,埋葬一些氏族首领、贵族,并以随葬玉琮、玉璧为特征的墓葬。其中,草鞋山遗址首次在国内墓葬出土玉琮、玉璧,解决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琮、璧年代问题,在考古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赵陵山遗址在埋葬大墓的高台外围发现19座墓,其墓主尸骨被砍掉下肢、双脚,或身首异处。如此大规模的附葬现象在良渚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

一、草鞋山遗址

草鞋山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城东15公里处的唯亭镇陵南村阳澄湖南岸。该遗址1956年发现,1972年至1973年进行了两次发掘;1992年至1995年进行四次发掘;2008年,配合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又一次发掘;2009年,配合草鞋山遗址保护规划,在对遗址进行考古勘探调查的同时,配合园区夷陵河驳岸工程对遗址再次进行发掘。通过上述工作,确定了遗址的范围即从原来省保单位440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221000平方米。更主要的是对遗址文化内涵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概括如下:1.草鞋山遗址是20世纪70年代太湖地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其年代约距今6500—4200年。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地层堆积最为丰富、时间跨度最为完整,并通过发掘首次建立了由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太湖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的先后关系;2.草鞋遗址良渚大墓出土的玉琮、玉璧,不仅解决了琮、璧年代问题,另外首次确立了琮、璧、钺类玉礼器是新石器时代礼器的观点;3?遗址揭示出6000年左右马家浜文化时期水稻田与水井(蓄水坑)、水塘、水路等相配套的灌溉系统,为长江下游稻作农业与栽培稻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4]。

二、绰墩山遗址

绰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正仪镇北绰墩山村。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心区四周环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左右,余为遗址的边缘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左右。

1998—2004年,通过六次,连续七年发掘,共计发掘面积3393平方米,清理发现各类遗迹430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揭示出距今5000—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址14处,以及相关的河道、灰坑、墓葬与水田遗迹等[5],较全面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至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与布局,特别是发现了6000年左右,马家浜时期的64块水稻田以及相关的蓄水坑、水沟、水口等农田灌溉系统,为长江下游稻作农业与栽培稻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绰墩山遗址发掘过程中,坚持与多学科方面进行合作,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先后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作孢粉、硅酸体分析[6];江苏省农业科学学院进行植物蛋白石分析以及对出土的炭化米粒作鉴定[7];南京博物院进行墓葬人骨鉴定[8]及对出土木材加固处理;南京林业大学进行出土木材测试与鉴定;江苏省地震研究院采用精密磁测技术,探测绰墩遗址中心区域古河道、古水田遗迹的走向与分布;北京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碳十四实验室做C14年代测定等。特别是第六次发掘,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对马家浜文化水田遗迹,从生物、化学、物理等角度,分别进行了饱粉、磁化力、肥力、有机质以及氮、钙、镁、钾、钠、磷等成分分析,从水稻田的形态特征、结构以及结合分析结果[9],研究水稻田所处时代的环境质量、条件、土壤结构、保肥能力及其变化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多学科合作所测试(鉴定)与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绰墩遗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东山村遗址

遗址位于张家港市区西边约18公里的金港镇东山村,北距长江约2公里,西临香山,遗址即坐落在香山东脊上。经调查勘探,遗址南北、东西各长约500米。1989年至1990年,两次小规模发掘中,发现新石器时代居住址6座,墓葬8座。之后,2008年、2009年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10],除发现11座马家浜文化墓葬外,主要是揭露出一处崧泽文化时期的聚落。在聚落中心分布有房屋基址5座,东部为小型墓葬区,迄今已发现早、中晚期墓葬27座,墓葬长2?2米、宽0?8米左右,随葬品一般10件以上,多的一墓达26件,少的有23件。西部主要是大型墓葬区,已发现10座,有早期的,也有中期的,墓坑长度多在3米左右,宽度多在1?6米左右,随葬品数量多在30件以上,其中玉器多在10件以上。编号M90随葬器物达56件,有大型石钺5件,大型石锛1件,鐲、璜、玦、管、耳璫、饰件等玉器19件,鼎、豆、罐、鬶、壶、盘、缸等陶器26件,是迄今所知崧泽文化墓葬中随葬数量最多的一座。崧泽文化大墓的发现证明,长江下游地区较其他地区为早,在距今五千七、八百年以前,社会已经存在明显分化,到了初级王权产生阶段。

四、广福村遗址

广福村遗址位于吴江市西南58公里处的桃源镇广福村,地处江苏省最南部。199612月,在遗址的西南部发掘160平方米,清理出一批马家浜文化墓葬、房址以及马桥文化水井、灰坑等。马家浜文化墓葬共有20座,其中有18座集中在100平方米范围内。墓葬以俯身直肢葬为主,少数为仰身直肢,头均向北。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多置于骨架下,十分少见。器物不多,类别有豆、盆、鼎、杯等。有些陶器还是有意打碎后再放入墓内的。此外,个别墓随葬石斧、纺轮、玉玦,有的还随葬猪獠牙、鹿角等[11]。

五、龙南遗址

龙南遗址位于吴江市梅堰镇龙南村,该遗址从19871997年,十年期间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12][13],合计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揭示出良渚文化时期以河道为中心、河道两岸分布居住址的村落。发现良渚文化居住址14座,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式,也有平地起筑,还有干栏式建筑。另外,有17座墓葬分布在居住址附近,且二、三座墓葬为一组,反映出以家庭为特点的埋葬习俗。河道为中轴,两岸分布居住址以及灰坑、水井、墓葬等组成的良渚文化村落,以及房址与祭祀坑;墓葬与祭祀坑等,为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江南村落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

六、赵陵山遗址

遗址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赵陵村,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属太湖流域典型的土墩遗址。地方志上古人对该遗址的描述为“……以山名而无石,意前代积土而成。凸起平壤,隆若丘阜,四望皆水环之。”遗址的特点与环境表述十分清楚。

该遗址的分布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中心面积1万平方米。在经1990199119953次考古发掘,合计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14],遗址文化堆积厚达9米。上层为春秋时代遗存,中层为良渚文化,下层为崧泽文化。该遗址是一处良渚文化人工堆筑的高台墓地,共有92座墓葬,特别是发现多座高等级良渚早期大型墓葬。出土文物600余件,其中玉器200余件,石器130余件,陶器270余件。其中编号为M77号的大墓,为良渚早期墓葬,不仅其葬具有彩绘痕迹,而且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器物,除了陶器、石器外,仅玉器就达125件(套)之多。在墓主腰部右侧放置的大石钺,其孔内的神人鸟兽透雕玉饰,这种由人、兽、鸟构成的图案,不少专家认为,是人、兽、鸟合一,即天神、地祇、祖先三位一体,是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体现了随葬器物的墓主在当时极有政治和经济地位。

引人注目的是,在高土台的外围西北部发现一批附葬墓葬,其中一些墓主尸骨被砍掉下肢、双脚,或身首异处。如此大规模的附葬现象在良渚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

赵陵遗址的重要发现对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七、少卿山遗址

遗址位于昆山市千灯镇东北,原有面积大约4万平方米。现存少卿山为一东西长40、南北宽20、海拔高程12?7米的椭圆形土墩,土墩高出地面约7?7米。

该遗址1958年发现,1977年,在土墩内出土穿孔石斧、有段石锛和双孔石刀等遗物。1984年,修筑少卿公路,在土山的南侧发现琮、瑗、钺、镯等玉器一组19件。19841997年,先后两次合计发掘220平方米。通过发掘,确认少卿山遗址是一处含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在早期良渚文化堆积之上堆筑有一面积约1600平方米、高6米的土台。上埋葬出土琮、瑗、钺、镯等玉器19件的大墓。在土台上还发现有瘗埋玉璧、玉珠以及动物骨架和人头的祭祀坑[15]。

在少卿山(墩)北部发现良渚文化早期村落,发现居住址1座,保存有墙二段。墙体结构为:用两根芦苇并排为经线,五根芦苇并排为纬线,经纬交叉编织,其内外再抹上泥,形成厚度大约15—20厘米的土墙,土墙还有用30多根条木组成的木制门窗等。

少卿山遗址发现的良渚文化土台,既是用作墓地,又是祭台;良渚文化早期村落中发现的房址等,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与建筑结构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八、罗墩遗址

遗址位于常熟市练塘镇罗墩村,东北距市区约7公里。1992年,村民在罗墩取土时发现良渚文化玉镯、玉珠和石钺等文物,经调查发现发掘罗墩遗址为一处良渚文化高台墓地,高出地面约4米,顶部残存面积约200平方米。

19931994年先后进行两次发掘,对残存的200平方米的土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4座,共出土器物250件,其中玉器116件,石器29件,陶器105件。玉器种类有璧、镯、环、珏、管、戒、珠、坠、冠饰,双龙环形饰等10余种。石器有穿孔石斧、锛等。陶器有贯耳壶、鼎、罐、盘、匜、杯等。玉器中玉雕双龙环形饰是太湖流域良渚墓葬中首次发现[16

九、维新遗址

维新遗址位于太仓市北双凤镇南204国道西300米左右。海拔高3?9—6米,地处距今六千年前形成的冈身之上。经考古勘探调查,遗址四周环水,分布范围为6万多平方米。

2003年,在抢救性发掘中,除发现马桥文化遗物外,重要的是发现良渚文化土台以及土台下多层良渚文化堆积与出土遗物。发掘材料证明:维新遗址是一处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的早期文化遗址。这一发现使太仓人文历史从原来的2000多年推进到了4000多年以前[17]。

注释:

1]南京博物院:《苏州草鞋山良渚墓葬》,载《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17页。

2]丁金龙:《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水稻田与稻作农业起源》,《东南文化》2004年第2期。

3]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4]邹厚本、谷建祥等:《江苏草鞋山马家浜文化水田的发现》,见《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

5]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等:《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一至第五次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3年增刊。

6]萧家仪、丁金龙、郭平等:《绰墩遗址古植物群、古环境与人类活动》,《东南文化》2003年增刊。

7]汤陵华:《绰墩遗址的原始稻作遗存》,《东南文化》2003年增刊。

8]李民昌:《绰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人骨鉴定报告》,《东南文化》2003年增刊。

9]丁金龙等:《中国古水稻土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德学术研讨会20041010—15日。

10]南京博物院、张家港市文广局、张家港博物馆:《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10年第8期。

11]苏州博物馆、吴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江广福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3期。

12]苏州博物馆、吴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江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7期。

13]苏州博物馆、吴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江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

14]江苏省赵陵考古队:《江苏昆山赵陵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8—37页。

15]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化局等:《江苏昆山少卿山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4期。

16]苏州博物馆、常熟博物馆:《江苏常熟罗墩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7期。

17]闻惠芬、张铁军、朱巍等:《太仓市维新遗址试掘简报》,《苏州文物考古新发现——苏州考古发掘办稿专辑》,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第285—299页。

(作者:丁金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0711参加“上海考古遗址”走读活动(1)
浙江省浦江上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国六)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15)
苏州这个国家文物遗址,6000年历史影响世界,却可以任意攀爬
玉琮的发展与演变之(二)玉琮形式——长高形、方柱形玉琮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27,福泉山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