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家港史记--修身齐家治天下
——宋代迁入境内的名门望族

  名门望族,顾名思义就是在地方上有名气、有声望、有地位、有影响的大户人家。历史上张家港境内曾产生过为数不少的名门望族。常熟旧称有八大姓,“翁庞杨季是豪门,言归屈蒋有名声”,其中,庞、杨、蒋的祖居就在张家港境内。《江阴续志》专设“氏族”卷,列出全县100家望族,其中在张家港境内的约占三分之一。纵观境内名门望族,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均有迁入,其中以宋代迁入的较多,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选择七个望族作简要介绍。

  杨舍郭氏

  郭氏是杨舍第一望族。晚清史学家缪荃孙说:“江阴东乡首推右族者曰郭氏。”(见《江阴续志》卷十《氏族》)据《澄江郭氏宗谱》记载,郭氏原世居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碧柳巷。其始迁祖郭庭坚,到江阴做官,遂占籍定居。主要人物有:

  郭庭坚,字独秀,号高昌,于宋代宝庆二年(1226)登进士第,绍定元年(1228)到江阴军任军学教授,曾捐俸办学,亲授四书五经,为地方教育做出贡献。他还主持纂修宋绍定《江阴县志》,全书11卷,是江阴历史上第一部较为详细的县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郭庭坚年逾七旬,本当告老还乡回河南老家,因河南沦于金兵,遂占籍江阴。郭庭坚身后被地方上列入“名宦”崇祀。杨舍旧时有郭教授祠堂。

  郭真(《杨舍堡城志》作“贞”,《郭氏宗谱》作“真”),字以宁,号得名。明代洪武四年(1371)进士,洪武七年(1374)任陕西巩昌府知府。在任期间,按照儒家学说,以仁政施治,并在府、县两级修建文庙书院,大力倡导崇文兴学之风。在巩昌府任职三年期满,升任中宪大夫,继续保留知府之职镇守巩昌。他克尽职守,鞠躬尽瘁,于洪武十年(1377)病死在任上,时年58岁。他死后留葬在巩昌,列为地方名宦。

  郭彦荣,字显卿,号东溪,生性豪侠,急公好义。曾归还失主巨金而被百姓竖碑建庵,人称“义庵先生”。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他看到横跨谷渎港的暨阳桥因年久失修,行将圮塌,于是独自捐出巨资,将这座建造于宋代的暨阳木桥彻底改建为气势雄伟的三曲拱的大石桥,并命名为“青龙桥”。

  郭鸿飞,字立甫,号湘宾,清道光岁贡生,历任苏藩试用训导,吴江、长洲、金坛县教谕,丹徒县训导。幼孤,事母至孝。为文宏雅兼善辞赋。道光中,在杨舍倡导建立古暨阳文社,悉心培养里中子弟。著有《烂柯山房诗抄》。

  (以上均见《澄江郭氏宗谱》、《杨舍堡城志稿》)

  郭斌龢,民国六年(1917)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民国十一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民国十六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先后在东北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任教,是我国著名拉丁文专家。解放后任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

  郭斌佳,著名历史学家,抗战时曾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旧金山会议,是国民政府的外交智囊人物之一。

  章卿赵氏

  章卿在今张家港泗港境内。据《章卿赵氏宗谱》记载,宋代宗室后裔、陇西天水人赵士鹏,官右朝请大夫,于绍兴年间出任江阴军军守,遂占籍江阴,定居章卿,其后裔分迁石桥、常熟等地。自宋至清,赵氏共出了37名进士,21名举人,其中探花2人,科举功名之盛,在江南望族中屈指可数。主要人物:

  赵发,又名良发,字达甫,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一甲三名进士(探花)。登第后在秘书省任校书郎。后皇上拟提拔其为谏议大夫,因宰相某已先安排其亲属到谏院任职,赵发未作争辩,顾全大局,继续留任校书郎。后来任工部郎中。同科进士胡镗称赞其“和而肃,介而通,不容容以全,不矫矫以异,盖粹然君子儒也”。

  赵承谦,字德光,明代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赣州推官、南京文选主事、广东布政使左参议。对民间盗乱主张以柔策抚慰,促其归正,收效显著。致仕回乡后,取司马光《资治通鉴》、朱子《纲目》手编成录,以教族中子弟。

  赵用贤,字汝师,号定宇,明代隆庆五年(157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初,授检讨。因上疏指责宰辅张居正父丧夺情,被廷杖除名。张居正死后,复官历任右赞善、经筵讲官、南京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等职。平生藏书丰富,且多秘本、善本,达3300余种、4000余册,其中《稗统》正编约千余种,续编约500种,为稀世孤本。著有《松石斋集》、《三吴文献志》、《国朝典章》、《因革录》等。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毅”。

  赵绮美,字元度,号清常道人,官太仆丞、刑部郎中,明代著名藏书家。毕生致力于收集、刊刻孤本、善本,业绩卓著,尤其是他苦心征集、精心校勘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元、明《古今杂剧》242种,成为当代学者研究古代戏曲的珍贵典籍。其藏书室曰“脉望馆”。著有《洪武圣政记》、《伪吴杂记》、《容台小草》、《脉望馆书目》等。

  赵士春,字景之,号苍霖,自号东田居士,明代崇祯十年(1637)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不畏权贵,敢于仗义直言。因得罪兵部尚书杨嗣昌,被谪贬为广东布政司照磨。后官复原职,终左中允。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多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具有强烈复明意识,文也多涉明末史事。著有《保闲堂集》。

  (以上均见清代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六《人物》、《重修常昭合志》卷二十《人物志》、《章卿赵氏宗谱》)

  斜桥许氏

  斜桥在杨舍北2里。据《江阴许氏宗谱》记载,始迁祖许政德,原籍河南陕州灵宝斜草桥,于宋代建炎三年(1129)随驾南渡来到江南,见江南山水秀丽,物产丰饶,遂定居斜桥。主要人物有:

  许政德,宋国学上舍生,历官朝奉大夫、崇德殿讲学士,于建炎三年护跸南迁。尊奉儒家学说,在朝廷讲学侃侃而言,谈吐不凡。回乡后关心地方事业,疏浚横河,使两岸农田排灌两便,泽被乡邦。

  许泽之,许政德次子,官宋代统领。《许氏宗谱》赞其“内寄阃政,外殄寇警,乃武乃文,勋业彪炳”。具体事迹不详。

  许鸣凤,官宋末浙江温州府同知,有荡寇功。其妻定山葛氏,宋末遇寇而殉难,朝廷旌表在斜桥建“令节坊”,由此将港、桥、庵命名为令节港、令节桥、令节庵。

  许椿年,字延龄,元至正十一年(1351)以擅长文学而辟知制诰,即为皇帝起草诏令文稿的官,后左迁为江浙行省泰兴县儒学训导。

  许世瑛,行名文一,官元代开封路税务副使。在任时称“多取则难乎为下,少取则难乎为上”,故凡事观察周细,谨慎处理,力求把握适度。税务大使冯翼赞扬其“税务之司惟公允当”。

  许文焕,字翠屏,元顺帝年间(1333~1368)连年饥荒,许文焕多次开仓赈济贫苦乡邻,帮助度荒。还向官府输粟一千多石,用于郡县境内赈济,活人无算。朝廷为此专门表彰许氏,并赏赐冠服。

  许文九,元末明初人,年少时即英异绝伦,过目成诵,文武全才。父命应举,因朝纲混乱,时局动荡,不从。晚年隐居邑西凤凰山(今金港镇境内)。朱元璋谋臣刘伯温数次寻访,难寻觅其踪迹,感叹其“有王佐之才而终于处士”。

  许庄,字叔正,号梅朵,雅志高尚,建造杨舍历史上著名的私家园林沧江别墅。巡抚周忱常登门造访政事,称其“老兄”。许庄曾多次建言兴修水利,还主动减田租每亩五升,告诫子孙“永为定则”,所减不下千数百石。著有《虑远集》。

  许蓉,字子城,号近川。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生性重义轻利。嘉靖年间,统率杨舍乡兵日夜操练,抗倭保乡。嘉靖三十三年(1554),在杨舍三官堂迎击倭寇,先败后胜。三十七年(1558),主持建造杨舍堡城,在劳力奇缺、资金匮乏情况下,未满百日而工程告竣,创造了港城建筑史上一大奇迹。许蓉还负责督造了城内的参将府、游兵把总司和巡检司官署以及军队营房共计300余间。

  许枨,许蓉族叔。嘉靖三十二年(1553)农历五月十八日,倭寇入侵太仓,许蓉派遣许枨、朱贵率百余乡兵赴援。战斗在太仓东北的海面打响。在两军对垒中,当地的官兵因惧怕倭寇凶悍,畏缩不前。许枨主动请缨,带领杨舍100多名乡兵,驾驶着小船,奋勇争先,杀入倭阵,浴血苦战,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许蓉专门写诗悼念。

  (以上见《江阴许氏宗谱》、《杨舍堡城志稿》)

  化成陆氏

  据《陆氏世谱》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兵部尚书、吴郡开国公陆起退隐后迁居江阴化成乡(今泗港、后塍、南沙、周庄一带),成为陆氏化成支系的始祖。化成支又分大桥支、杨舍刘巷支,长山支等。其中后塍支系最多,镇域内大陆家巷、小陆家巷、油车陆家巷、水栈陆家巷、河东陆家巷等,均系陆氏后裔聚居之地。主要人物:

  陆起,北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先后任两广节度使、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赠吴郡开国公。

  陆补,北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官和阳军佥判。

  陆焕,宋末任江阴军安抚副使,德佑元年(1275)组织民团捍卫乡井。

  陆垕,字仁重。元丞相伯颜以师南下,垕时年未冠,而志强气锐,说服元兵不到乡间掳掠。历官江阴军判官、同知徽州路总管府事,累迁至海南广东道廉访使。所至以夷豪强、黜赃吏、洗冤狱为己任。在家乡立义庄,设义塾,解决民赋不均问题,百姓称便。年五十卒,赠嘉议大夫、上轻车都尉、吴兴郡侯,谥庄简。

  陆文圭,字子方,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历律、医药、算术之学。南宋咸淳初(1265)首中乡试,时年十八岁。宋亡,隐居澄东,人称“墙东先生”。元代延佑年间恢复科举,官员强令他就试,再中乡举。朝廷数次聘他为官,均以年老多病未行。著有《墙东类稿》20卷,收文300余篇,诗词600余首;取秦汉唐宋以来文章之教化民风者,编辑成书50卷,名《师宣堂文》。

  陆龙,字云车,清代顺治九年(1652)武进士。两广督标中营都司。

  陆鳌,字云涛,清代顺治九年(1652)武进士。甘肃永昌卫守备。

  (以上见《陆氏世谱》,清光绪《江阴县志》卷十三《选举》、卷十六《人物》)

  南沙丘氏

  《澄江丘氏宗谱》以南宋名臣丘崇的曾祖父(名字无考)为迁澄一世祖。其后裔散居各地,今张家港境内香山北麓丘家埭,乃其族居地之一。因为自宋至明丘氏出了不少名人,故缪荃孙在《江阴续志》中将丘氏列为江阴第二大族。其主要人物有:

  丘崇(约1140-1208),字宗卿,宋隆兴元年(1163)探花,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历官成都知府、建康知府、刑部尚书、江淮宣抚使、资政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等重要职务。著有《忠定集》10卷、《拾遗集》10卷、诗词1卷。其事迹前文已有详述,不再重复。

  丘寿迈,字远翁,丘崇次子,大司农卿,赠特进。

  丘汲,字汉直,寿迈子,官桂阳军知军。

  丘必恭,丘汲子,官金坛县令。寿隽、寿迈、汲、必恭的中举年份失考,事迹不详。

  丘立夫,字景唐,进士,元代扬州路学教授。

  丘定夫,字景游,元代武隆州同知。

  丘介夫,字景南,进士,元代松阳县县丞。立夫、定夫、介夫兄弟友爱,聚居不分家,为时人所称赞。

  丘坚,进士,广西路学教授。

  丘基,进士,黄岩府判官。丘坚、丘基均擅长诗文,时人赞为文学世家。

  丘维贤,字念先,性萧悚,好吟咏,同当时名流许学夷一起创办沧洲诗社,邀集文人墨客诗词唱和。将诗词精选汇刻成《澄江诗选》。

  (以上见《宋史》卷三百九十八,清光绪《江阴县志》卷十三《选举》、卷十六《人物》,《澄江丘氏宗谱》)。

  鹿苑钱氏

  据《海虞禄园钱氏振鹿公支谱》记载,宋代末年,钱元孙随父亲在通州作官,后来父亲病死于衙门,元孙准备回老家浙江,但战火纷飞,道路阻塞,于是南渡到奚浦(今张家港鹿苑境内)定居,为始迁祖,时在元世祖至宝十四年(1276)。至明代初年,钱本忠从奚浦分迁到鹿苑,家业大振。明清两代,钱氏一门出了多名进士,主要人物有:

  钱籍,字汝载,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先后任遂安县知县、南御史,分校浙江乡试。辞官回乡后,家富而性好读书,纵情于山水林泉。曾在虞山西侧险要山峰处,开凿名胜“剑门”,在剑门顶上建造楼、亭。后被诬下狱,获释后流落寄居苏州。著有《海山集》。

  钱泮,字鸣教,号云江,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福建侯官县、浙江慈溪县知县以及刑部主事、四川顺庆府知府。因在任时“修政卓绝,敏于裁割,勤政清廉,焯焯可表”(见《钱泮墓志铭》),于嘉靖三十四年晋升江西参政。在家乡守孝期间,与常熟县令王鈇一起统率军民,抗击倭寇。在一次追击倭寇战斗中,因误中埋伏,壮烈牺牲,时年62岁。

  钱岱,字汝瞻,号秀峰,明代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广州理刑,秩满擢御史,巡按山东,政绩卓然。告老归乡后,建造常熟最大的私家园林小辋川,园内仅亭、台、楼、阁就多达四百余个,号称“钱半城”。曾同塘桥名宦萧应宫合力重修凤凰山永庆寺。著有《两晋南北史合纂》等书,纂修鹿苑钱氏宗谱。

  钱时俊,字用章,号仍峰。年少即致力苦学,贯通《春秋》四传。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三十二年(1604)进士。以工部主事的身份,到当时征收舟船商税的重要钞关北新关任职,期间革除苛捐,剔除弊端,保持清正廉洁,从不索取客商份外之财。离任后,当地商家专门立祠祭祀。官终于湖广按察副使。所到之处均有令名。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仕途坎坷。诗文负有盛名,被誉为“东南文宗”和“虞山诗派”领袖。建绛云楼,藏书“大椟七十有三”,共73类目3900余部。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开国群雄事略》、《列朝诗集》、《内典文藏》等。卒葬虞山南麓刘神浜。道光年间鹿苑、奚浦钱氏后裔为之修墓立碑。

  钱陆灿,字湘灵,号圆沙,自号铁牛居士。清顺治十四年(1657)江南乡试名列第二。后因粮案牵累,未仕,以教书为生。先后在常州、南京一带书院执掌教席26年,人称“圆沙先生”。其诗骨格苍劲,高旷沉雄,在清初诗坛独树一帜;其文博采众长,文理疏密有致,风格高古健举,力戒陈习俗套。晚年与社会名流徐乾学、王日藻、秦松龄、尤侗、黄与坚等人交往,诸公均以兄事之。年近九十,两眸青碧,无疾而终。著有《调运斋集》,主纂康熙《常熟县志》26卷、《永庆寺志》。

  (以上见清康熙《常熟县志》卷十八《人物》,《重修常昭合志》卷二十《人物志》)

  至近代,钱氏更是人才济济,群星璀璨。有钱昌照,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员长,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祚,抗战期间任中国航空机械学校校长,世界航空协会七名理事之一,民国时期中国航空工业重要奠定人;钱用和,女,抗战期间协助宋美龄办理救济难童、遗族女校、慰劳将士等事物,为常务理事,业绩卓著;钱人元,我国著名物理化学专家,中科院院士。

  渔梁徐氏

  渔梁即今张家港境内凤凰、乘航一带,乘航邵舍附近有河曰渔梁泾,故名。据《圆塘徐氏宗谱》载,宋代开封府尹徐锢扈跸南渡,五传至宋承事郎徐郯(谱名千十四公),分迁虞山为渔梁徐氏世祖。

  徐珵,字子美,仕元为海道都漕万户、龙虎上将军,佩金虎符,以功赐葬乘航邵舍。

  徐恢祖,字春轩,工书。元代至正年间,兵荒马乱,曾集合乡间子弟,捍卫家乡,里人赖之。

  徐德贤,字孟明,通晓《春秋》。因避乱而客居苏州。张士诚占据苏州时,欲请其出任官职,不往。撰有《静庵集》。

  徐讷,字敏叔,号南溪,读书有高行。全家四代同堂,不分家,收集古今同居者资料列为一编,作为家规教育子孙。逢荒年必发粟赈济贫民,在乡间有良好名声。育有八子,第八子即明代名臣徐恪,是谓“渔梁八分”。

  徐恪,字公肃,明代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官工科结事中、湖广左参议、河南右参政、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湖广巡抚,南京工部右侍郎。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秉公执法,铁面无私。著名清官海瑞为其题写像赞,称“官都御史,纠察分明;方伯布政,四海驰声;冰心铁面,肝胆稜稜;卓哉殿柱,朝野肃清;我欲效之,诚恐未能;读君遗策,敢以不文”。

  徐瑑,徐恪孙,官西安县丞、西安县令。敢于查究土豪劣绅,绳之以法。县有旱灾,农田无收,力请减免蠲赋,百姓得以度荒。郡府要求督办军饷,徐瑑令家境富裕者出马,家境一般者出船,家境拮据者出夫,事情立即办妥。以疾归乡后,能助人解困,厚待乡邻,颇有贤声。

  徐察,字鉴之,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主动率家仆、乡人百余人至三丈浦参战,生擒倭寇头目五人,斩首二十级。在让塘战斗中,与钱泮、王鈇一路追击,误中埋伏,同钱泮、王鈇一起壮烈牺牲。后赠太医院吏目。

  (以上见《重修常昭合志》卷二十《人物志》,《锡山徐氏宗谱》、《圆塘徐氏宗谱》等)。

  以上所谈,仅是张家港境内众多名门望族的部分代表。纵观民间家谱记述,探索这些家庭的发展轨迹,尤其是有的家庭连续几代、十几代乃至几十代名人辈出、常盛不衰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条:

  一是勤俭起家。查考名门望族的“祖训家教”,均不乏“勤以持家、俭以养廉”之类的谆谆教诲。如《江阴许氏支谱》卷十“先世家规”载:“娶妇不可恣意宴乐,过于侈靡,”“姻亲馈送不可过奢,宾客往来须整衣巾送迎,其款待之礼量家有无,不可太丰过奢,亦不可太俭失礼,务在适中。”“衣服本在蔽体,务从俭素,自朝至暮贵乎有常,不可脱换以为美观,被识者所鄙。”又如《章卿赵氏宗谱》在“祖训”篇中载:“我赵氏江常子姓数以千计,贵在各守职业,各安本分。若有习于游惰、耽于博饮、荡废家业者,则传通族于祠堂,惩以家法。”

  二是修身齐家。我国有传统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所谓“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杨舍堡城志稿》曰:“步趋圣贤,砥砺名节,士之上者也;修身好学,士之次者也;能文知名,士之下者也。”(见《杨舍堡城志稿》卷六《风俗·四民》)以渔梁徐氏为例,徐恪一家之所以能四代同堂、和睦相处、聚居不散,就是靠家教条规的约束和管理。每天早晨,徐恪的父亲徐讷都要把全家老少和男女仆人击鼓集合到厅堂,宣读祖宗家训。而且明文规定不准虐待帮佣的僮仆,在耕织劳作中即使犯有差错,也不准鞭打惩罚,而应晓之以理。

  三是读书发家。张家港地属江南吴地,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读书的根本目的,就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斜桥许氏在家谱中写道:“子孙生性无有不善,为父母者须自幼教之。不读书则不知礼义,不知礼义则悖逆斗狠,恃才骄横,去禽兽不远矣。”(《江阴许氏支谱》卷十《先世家规》)鹿苑钱氏在宋末流落定居到奚浦时,身价很低。在务实创业的同时,靠勤奋攻读,跻入仕途,还倡导兴教崇文,赞助地方办学,才有钱氏几代、几十代薪火传承、名贤璀璨的兴旺景象。

  四是积善护家。广结善缘、广种福田是佛门教义,也是境内名门望族恪守的一种道德理念。因为,这些大户人家都懂得一个道理,不管自己地位再高,家庭如何富有,都应善待下人,善待邻居,善待乡邻乡亲。其目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家庭良好的社会关系,使自己的家庭永远兴旺发达,子子孙孙永保荣华富贵。斜桥许氏的许庄著《虑远集》,其序即引司马光名言:“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子孙必有受其报者。”(见《杨舍堡城志稿》卷十四《艺文》)正因为如此,他编顺口溜训诫子孙:“每亩田租减五升,要同诸佃庆丰登。黄齑淡饭随时过,莫学豪华势利凭。”每亩减租五升成为许氏家规中的永久定则,这在协调与乡邻百姓的关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阴徐、缪两家三代联姻
【百家姓】 沈姓概述
儒林仪表
江苏省通志稿人物志 第五卷 名宦 五
“宋故夫人石氏墓铭”考释
张家港HC发现多部家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