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山匠人:从小工到技艺传承人

  工坊里的木雕门窗工艺精湛。

  本报记者 邵群 摄影 远山 沈亮

  穿过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走进一栋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沿池边小廊走几步,便登上一只“画舫”,记者恍若置身拙政园的“香洲”……灵岩山南麓,这座占地5400平方米的庭院,凝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省级传承人杨根兴的大半生心血,也是所创办的“蒯祥古建”所在地。穿行在深深庭院里,听杨根兴娓娓道来,那些图案繁复的木雕、砖细,布局规整的天井、楼阁,还有无处不在的匠心和巧思,让冒着高温酷暑赶到的记者,霎时有种赏心悦目之感……

  15岁当小工,手上出血泡是家常便饭

  杨根兴今年60岁,出生在横泾赵家具村。俗话说,投到穷爷娘,只能去做“六月里晒太阳,十二月里乘风凉的泥水匠”。杨家兄弟姐妹四个,那时生产队有规定,父亲是工匠的,家里只许一个小孩跟着学手艺。杨根兴是老大,15岁时就到当时的越溪供销社当小工,挣钱贴补家用,帮父母养几个弟妹。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艰难岁月,打开记忆的闸门的杨根兴,神情和语调里多了份凝重。他告诉记者,“干重活、累活也讲技巧,得自个儿不断摸索。比如,把生石灰和纸脚放进水坑,要用泥封上2-3个月,最长封1年时间,等它们充分融合以后,再把纸筋灰放进石臼凿透,这样做出来,刷上墙才平整、光滑,不会出现‘爆点’。”

  杨根兴记忆犹新,开始学拌砌墙的灰砂时,自己把白灰和美丽砂混在一起,搅拌了几个小时,两只手磨出了血泡。可师傅看后,只说了句“这样的灰砂怎么好用”……慢慢地,他才摸清门道,先要用美丽砂围成一个“塘”,把白灰放在里面,加进水,隔一夜再去搅拌一两个小时,“这样做出来,不会被师傅骂的”。

  15岁当小工,做惯的一个活就是,把瓦片装在筐子里,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另一手扶着梯子,送到屋顶,一天上上下下几十趟;18岁在工程队干活时,每天要把四袋水泥扛到海拔100多米高的山顶工地上,每袋100多斤重……肯吃苦、又好学的杨根兴,做了几个月小工,便跟着师傅学砌墙。“那时农村多是‘乱砖墙’,哪块砌在面上,哪块砌在里头,砌上一块要想到下一块,甚至下几块,砖块要搭配好,砌出来的乱砖墙比整砖墙还漂亮。”他告诉记者,17岁的时候,砌乱砖墙就有了点小名气,村里人有活都会来叫他。
“做不死的杨根兴”变身“正规军”

  因为当时的市房管部门要组建“皮市修建队”,21岁的杨根兴和几名工友一起,被所在的吴县建筑站派到了工程队。“之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现在一下子成了‘正规军’,这可是人生的一大跨越啊。”他感慨地说,当时市政府在文庙附近有一个重点项目,工程队里搞劳动竞赛,自己一天超标完成核定任务的360%,人称“做不死的杨根兴”。不久,工程队提拔他当青年突击排副排长。

  “副排长”杨根兴负责的第一个项目,是苏州市体育馆乒乓球练习场建设工程,“这个工程跨度达到24米,必须做三个大梁结构,设计尺寸一定要精准,混凝土浇筑一定要密实,当时确实是一个挑战”。后来,上方山自行车厂建设工程项目又落到了他身上,他说,“自己带着施工队,天天加班,只用短短5个月,就保质保量完成了其中的电镀车间项目。后来,我还拿着100元奖金买了辆自行车……”

  上世纪80年代,苏州被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风貌,当时选了几个住宅小区作为建设部的试点项目,其中桐芳苑小区是最早改造的一个。参与承建这项工程的杨根兴回忆,“小区有一座全木结构的独角亭,传说唐伯虎在那里作过画。当时亭子一角已坍塌,施工时进行了落地翻修。为确保原汁原味,我们对每一块拆下来的木料、石块都进行了编号。”他告诉记者,这个项目获得了建设部颁发的“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他个人荣获“国家施工质量一等奖”、“综合金牌奖”。
 当“作头师傅”得能文能武才行

  小时候家里穷,数学经常考满分的杨根兴,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当小工挣钱养家。采访中,记者看到一本“吴县古代建筑工艺公司”发给他的中级工证,发证日期是“1993年7月5日”。证书上列着各门科目的考试分数,“钢筋砼及砖石结构99、地基与基础92、制图86、建筑施工技术76……”——小学还没毕业的杨根兴,以优异成绩评上了工程师职称,那年他40岁。

  1983年10月,30岁的杨根兴带着由几十名香山工匠组成的工程队,赴南京参与夫子庙古建筑群修复工程。“当时,工程队里比自己大10多岁的老师傅不少,大家都是‘五级半工’,你杨根兴凭啥当‘作头师傅’呢?”杨根兴笑着回忆,“当时夫子庙魁光阁水戗戗角要修,自己二话没说就上了屋顶,完全靠手工做,不到两个小时,两只戗角就做出来了,一帮师傅没一个不服气的……”

  “在夫子庙工程工地上,我白天干活,晚上看集香山帮营造技艺精髓的《营造法则》,经常自学到半夜12点,第二天现学现用。”说到这儿,杨根兴小心翼翼地找出一页发黄的图纸,“这张图纸是夫子庙大成殿屋脊图,是自己用晚上时间画出来的。它是人生的一个见证,所以一直没舍得扔掉。”记者注意到,这张用蓝色笔、铅笔画的施工图非常精细,工整地标着“三皮九五砖”、“九瓦条龙吻脊”、“7皮九五砖,用水泥砂浆砌筑,2根钢筋通长”等字样,檐角还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龙头。

  杨根兴笑着说,干他们这行要有“三面”才当得“作头师傅”,一是“地面”,即要会放墙基线等,一是“屋面”,即要会做屋脊、戗角等,一是“灶面”,即要会砌灶头,砌出来的灶头要省柴火。

  夫子庙古建筑群修复工程历时9年,为了这个工程,杨根兴把爱人和女儿接到了南京,爱人在工地上烧饭,女儿在当地上学前班。
 用新技术为传统工艺增辉添色

  距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蒯祥古建”庭院不远,有一处占地1.2万平方米的工坊。正值午休,工坊里静悄悄的,砖细、雕花、大木、油漆等各类工种作业区域划分明确,材料堆放、工具摆放井然有序。

  记者现场看到,一张操作台上摆着一扇海棠花形的半成品花窗,上面用铁丝网摆成一片片弧形花瓣的形状,精细又严整。杨根兴说,“这是严格按传统工艺流程制作的。传统漏窗有以砖瓦为骨架,用纸筋、水泥砂浆粉刷制成的,叫做混水或堆塑漏窗;也可以用砖瓦加工拼搭而成,叫做清水漏窗。”

  大工场里面隔出了几个小间,杨根兴拉开其中一个小间的移门,里面是一组组用红色地毯仔细包裹、分类堆放的木构件。“这是椽子、这是桁条、这是地罩、这是家具……”他一一介绍,“这是广东客户订做的一座仿古建筑的木构件,全部制作好,然后运过去安装,制作的要求堪比出口海外的苏州古典园林。”

  一张木雕操作台边不见工匠,边上摆着一台电脑,雕刻机一直在“呜呜”地响着,机器臂上一把刻刀,在一块被固定在台面上的红木上刻着……才三五分钟,只见一朵祥云、一朵荷花已跃然而出,活灵活现……杨根兴告诉记者,装着刻刀的机器臂连接电脑,是由电脑程序控制的,雕刻精度不逊于手工,部分砖雕构件也用机器刻刀。

  杨根兴认为,文物古建的修缮,讲究原工艺、原法式、原材料,要修旧如旧。仿古建筑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现代技术和先进工艺。这样既能节省人工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一种传承和发扬,能为传统技艺增辉添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物丨香山帮传承人杨根兴: 让东方匠艺惊艳全世界!
苏州“香山帮”:史上最强的园林建筑施工团队
今日头条
苏式园林大宅——拙政别墅
古老的技艺值得传承!
非遗+网游 文化传承贴近年轻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