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跨界”合作助推苏州玉雕
学术牵手艺术
“跨界”合作助推苏州玉雕
首席记者 李婷
“玉之玲珑 江南隽秀”   ——苏帮玉雕艺术优秀作品晋京展现场
 
2013百花奖金奖作品《龙玺》 范同生
苏帮玉雕晋京展参展作品《生生不息》 范同生
  9月4日至9月9日,由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主办的“玉之玲珑江南隽秀——2013苏帮玉雕艺术优秀作品晋京展”在北京天坛古玩城内举办。9月6日,在“苏帮玉雕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专家学者与苏州玉雕中青年艺术家,进行了对话交流。9月9日,2013中国玉(石)器“百花奖”评比揭晓,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选拔入围的作品,摘获了17件金奖,28件银奖和31件铜奖。

  从“个人跑单帮到 团体齐亮相”是质变的前提

  上个世纪90年代起,苏州玉雕从业人员基本处于以加工、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个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玉雕艺人必须以生存为前提,模仿与跟风在所难免。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强劲的市场需求不仅让玉雕产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抬高了行业门槛,几乎年年上涨的原石价格和人工成本,令苏州城乡内外的玉雕工作室在不断的开开关关中调整着行业的布局和规模。
  “事实上,随着整个国内玉石收藏、消费需求的不断放大,各地能工巧匠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苏帮玉雕的传统影响与历史地位确实已经到了需要擦亮金字招牌的时候了。”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会长陈健表示。
  选择在中国玉(石)器“百花奖”评比期间,到北京举行展览,展示苏州玉雕的发展状况,是玉石文化行业协会酝酿了近一年的重要活动。这个想法的契机事实上源于2012年8月的一个展会,当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等主办了首届东北亚(东宁)宝玉石文化节,东宁是中国北方唯一被国家批准可以进口钻石的口岸和东北三省唯一进口钻石、宝石、玉石的专业口岸。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作为东北亚宝玉石文化节主要承办者之一,组织了近20位苏帮玉雕艺人北上东宁赴会。“虽然会员们在平时的生产经营中也会分别参加各种大型展会,但是由协会有组织地把大家带到一个平台上集体亮相,团队的意义和影响力是个体完全不可相提并论的。”在深深感受到团队和品牌的力量之后,陈健和同伴们决定要在氛围更好、平台更大的北京“以一个适当的时机”抱团亮相。
  北京天坛古玩城地处法华寺收藏一条街,周边的几家大型珠宝玉器商城一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和收藏爱好者。总共300余件苏帮玉雕精品在天坛古玩城内的展出,是9月初北京玉石收藏市场的一个亮点。“我在展厅里遇到一位观众,她说是从媒体的报道中得知这个展览的,特意赶过来看看觉得非常不错。她希望这样的展览今后要再加大些传播的渠道与力度。”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副会长唐伟琪表示。
  在高质量的参展作品和展陈空间的共同营造下,苏帮玉雕晋京展以不凡的气势成为“百花奖苏州分会场”,极大地提升了观众对苏帮玉雕、苏州工的认同与赞赏。

  学术交流为玉雕技艺
  追根溯源提供养分

  有着8000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华玉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一朵神秘浪花:她以固定的稀缺材质为依托,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德精神、审美需求为指向,以历代大匠鬼斧神工的技艺表现为外在,创造出了绵延至今的玉雕技艺及其产品,其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无出其右者。
  成立已近6个年头的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对于中华玉文化和苏帮玉雕的学术梳理一直非常重视,在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的中国·苏州玉石文化节上,协会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积极邀请海内外玉石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在玉石文化节上开讲传道,为广大玉雕从业人员、玉石爱好者甚至普通市民,提供一个开放、公益的学习平台。
  在2012年第四届中国·苏州玉石文化节举办的“陆子冈与苏作玉雕艺术学术研讨会”上,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玉学专家邓淑苹女士以台北故宫收藏的多件陆子冈款玉雕作品为样本,对陆子冈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技艺风格、后世评价等诸多领域发表了精彩报告。在讲座之前的参观中,邓淑苹对苏州当代玉雕从业者的年轻与活力十分欣喜,她希望年轻的玉雕师们一定要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文化接触,跨出国界与文化的藩篱,吸取更多的艺术与学术成就,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与表达中去。
  与此同时,玉石文化行业协会还把自身学术建构的组织落到实处。在去年的玉石文化节上,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苏玉文化研究室”举行了揭牌仪式,陈健被聘为研究员。
  中华图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历史的尘埃中通过细心的检索与发现,拼贴出一张中国人的文化脸谱,还原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形态、风俗民情、流行规范等等。“在苏州地区近万年的文明史进程中,玉雕图像资源丰富、多元,对于今人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财富。但对于苏州玉雕图像文化史的研究,基本上没有什么专门论著,我们与南京大学的合作,就是借助高等学府的科研力量,把我们在创作实践中收集、整理、利用的玉雕图像资源进行科学研究。”陈健表示苏玉文化研究室的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与艺术家进行“跨界”合作 是玉雕发展的一个自觉之举

  虽然自己的南红雕件《龙玺》一举摘得了2013年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金奖,但是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副会长范同生却仍然对记者说出了一些忧虑:“展柜里的作品们美则美矣,可是你不觉得同质化的趋势明显了些吗?”
  对于已经有十几年、几十年玉器琢磨功夫的成熟艺人而言,掌握材质、利用特点、加工工艺都不再是难题,范同生坦言“我们需要一些棒喝式的指点。”他认为,玉雕从业者是在市场大潮中客观生存的,市场需求就是一条河,各种各样的工作室就是河中之船,“如果工作室有足够的原创力,那就是一条动力强劲的船,可以走得更远更快,但是缺乏原创和研发的,就只能跟着市场需求随波逐流,其结果很可能是被拍到沙滩上。”但是术业有专攻,绝大部分玉雕艺人都是在年轻时就进入治玉行业的,在玉雕机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玉雕之外的综合文化素养是艺人们的“短板”,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借助外力——与艺术家们进行合作。
  “明清之际的文人与艺人共同努力,开创了苏州手工艺的巅峰与光荣。近现代以来,紫砂大师顾景舟与著名画家吴湖帆、江寒汀等建立了友谊,他们合作的作品现在都成为经典了。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能给我们的创作带来很多新的思考和实践空间,帮助我们突破工艺品只能囿于形式感的圈圈。”范同生希望能有更多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与苏帮玉雕进行“脑力激荡”,进行跨界合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雕市场流行抱团取暖何枝可依? ​
苏州玉石文化节聚焦传统玉文化传播
【阿拉善玉】当苏帮玉雕遇上阿拉善玉,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光 (浙江)
号外!号外!11月7号第十届中国玉雕百花奖在南京盛大开幕啦~
柴艺扬玉雕大师个人简介及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