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补园札记

补园是现在的拙政园的一部分。光绪三年(1877),张履谦以银六千五百两购得西部汪若甫宅园,大加修葺,用了十五年时间才全部完成。张履谦《补园记》中写道:“宅北有地一隅,池沼澄泓,林木蓊翳,间村亭台易二处,皆敧侧欲颓,因少葺之,芟夷芜秽,略见端倪,名曰补园。”这就是补园之名的由来。

张履谦爱好昆曲,所以,在修建补园时,设计中也考虑到了演出、听曲等问题,张岫云在《补园旧事》中说:“由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组成的正方形鸳鸯厅,张履谦专为迎客、作书画、拍曲用。……考究的厅堂常用卷棚屋顶,鸳鸯厅梁架采用连四轩而成满轩,四轩用‘鹤胫弯椽’与‘船篷弯椽’组成穹形轩顶,成卷棚状,即寓‘鸳鸯’之命意,又使音响绕梁萦回,有极好的音响效果。张履谦热爱昆曲,他特意把园内主要建筑鸳鸯厅建成最佳演唱昆曲的场所,厅北临水,仿佛一座园林水上舞台,通过水面反射檀板笛声,曲声悠扬,余音袅袅。”

鸳鸯厅两馆建成后,张履谦特请两位本地状元题写匾额,洪钧题“卅六鸳鸯馆”,陆润痒题“十八曼陀罗花馆”。两位同邑状元为南北两馆题写匾额,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张履谦也很得意。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但近年来有的学者对其结构布局也提出了一些意见,魏嘉瓒先生认为:补园“经营多年,追求奢丽,失去了明代拙政园疏朗闲散的风貌。如‘浮翠阁’力求奇拔,‘鸳鸯厅’力求壮美,与周围环境很不相称。浮翠阁山石太小,建筑太大,殊有不安全之感。”(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

我不懂园林美学,不敢瞎说,只是引用一下不同的观点。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不只是魏嘉瓒先生一人。

张履谦聘请江南曲圣俞粟庐当家庭教师,教儿孙拍曲,他的孙子张紫东成为俞粟庐的嫡传。俞粟庐长期居住在补园中,1902年,55岁的俞粟庐喜得老来子俞振飞,因前面有四个姐姐,俞振飞排行第五,人称“俞五爷”。他三岁丧母,严父亲自抚养,把他带在身边,他的童年是在补园中度过的。俞粟庐常以《邯郸梦·三醉》中的《趁江乡》作为催眠曲,俞振飞是在悠扬的昆曲声中长大的。张允和在《昆曲——江南的枫叶》一文中写到这件事:“俞粟庐先生讲究声调、音韵、吐字、行腔。他晚年得子,当振飞先生在摇篮中啼哭的时候,老先生一面手里拍着孩子,一面口里哼着‘趁江乡落霞孤鹜’是经常作为催眠歌的。这是汤显祖写的《邯郸梦·三醉》中红绣鞋曲牌中的第一句。”

俞振飞曾自述:“青少年时常在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拍曲。”晚年还经常跟园林大师陈从周谈起补园的往事,还特别想吃一碗当年临顿路桥边“新德源”的蹄髈面。

昆剧演员“小生全才”沈月泉、“外老生”吴义生等,作为曲师经常来补园授艺,为曲友“拍曲”、“踏戏”。“拍曲”又称“拍桌台”,即先生在桌子上拍着板眼唱曲,学生紧跟着拍唱。“踏戏”就是先生向学生传授不同行当的身段、台部。拍曲先生纪根、沈锡卿也常住补园。张岫云在《补园旧事》中写道:“在半个多世纪里,补园曲声不断,培养了不少票友与昆曲表演家,促进了昆曲的发展。”

除了向俞粟庐学习表演外,张紫东还与戏曲理论家吴梅研究曲词、音韵。1915年,他与俞振飞在补园大厅同台彩串《牧羊记·望乡》,张紫东饰苏武,俞振飞饰李陵,获得好评,从此演艺渐趋成熟。后经常登台客串,擅演《浣纱记·寄子》(饰伍员)、《四声猿·骂曹》(饰祢衡)、《连环记·小宴》(饰王允)、《狮吼记·跪池》(饰苏东坡)、《千忠戮·搜山、打车》(饰程济),以及昆腔武戏《割发代首》(饰张绣)等。张岫云说:“尤以《绣襦记·打子》中郑儋一角,感情深沉,唱、念、做浑成一体,能寓凄切于严正之中,令观众酸鼻(凡看此折者,均称当时剧场观众大多流下眼泪),成为最负盛誉的看家好戏。”

行家们在评价《跪池》时说:“紫东之苏东坡,振飞之陈季常,镜清之柳氏,皆丝丝入扣,不愧鼎足。”又说:“三君演此折时,出字则无不清也,举步无不工也,……东坡诗已若自为写生,况三君竭力描写乎?美矣至矣,蔑以加矣!”

俞振飞称张紫东为“大哥”,实际上他的年龄与张紫东长子博渊同岁,博渊一辈都称之为“振飞叔”。张紫东对师弟爱护有加,稍有不当之处,就要劝诫他。师兄弟关系非常好。

 

在读《补园旧事》及续编等书的同时,我又随手翻阅张充和、张允和姐妹的有关书籍。我对九如巷张家的注意已有数年,张家姐妹写的书或别人写张家的书,只要见到的,几乎都会买下来,但也有例外,去年还是前年,在苏州古旧书店看到一套张充和的昆曲手抄工尺谱,定价八百多,太贵了,只得望书兴叹。同样,重印的张紫东藏《昆曲手抄本一百册》孔网上有,但也是价格不菲。穷书生实在难以承受。

《补园旧事》大概是文学山房买到的,后来,在花匠处购得《补园出岫》,于是,就很想找到《补园旧事续编》。但这本书很难找到,不知什么原因,连孔网上也没有。有一天,花匠告诉我,他在古吴轩书店里看到了续编。我听了很高兴,赶到店里,书架上只剩两本了,便挑了一册。

与补园有关的书,孔网上还有两种:《百龄问清》和《苏州昆剧传习所纪念集》。张问清即张紫东之子,补园三姐妹之父,原同济大学教授。

买《补园旧事续编》时,书店的女店员说,这本书没有《补园旧事》好看。现在看来,她说得不大对。《补园旧事》虽然写得很好,续编其实也并不差,将有关补园的文章汇编在一起,分门别类,既有资料性,也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保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这对全面了解补园历史和昆剧发展史是很有帮助的。

这部书中的作者,有很多人,除了张问清、张岫云、张瑞云等补园后人,还有金年满、沈慧瑛等熟悉苏州历史文化的学者、专家。

北京大学图书馆王燕均在《从文献学角度看<</SPAN>补园旧事续编>》一文中,对续编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补园旧事续编》是一部有关江南望族的家族文献集,也是一部江南名园的园林文献集,他说:“《补园旧事续编》一书的编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为世界名园拙政园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可见,我们说《补园旧事续编》是一部有关江南名园的园林文献集,并不应当只把视角局限于补园本身,还应该将其扩展到拙政园乃至整个的苏州园林。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充分认识该书的编纂价值。”

日前,与苏州百花书局的浦先生取得联系,询问店中有无《百龄问清》一书,他告诉我,有的,但因为卖得一般,可能已经下架,可提前预约。我还想找《昆曲传字辈》和《苏州昆剧传习所》等书,他说,后一本已无,那书并非售卖品,并无销售。《苏州昆剧传习所》是江苏政协文史委编印的,确实系内部资料,并未公开发行,但孔网上可以买到。

浦先生是个热心人,他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前几年,穆藕初的后人曾编辑出版过年谱、文选,其中有不少与昆剧有关的资料。穆藕初是当时上海的纺织实业家,张紫东的好友,1922年,苏州昆剧传习所经济困难时,穆氏慨然出资接办。前几天,我在吴江新华书店看到新版的《穆藕初自述》,翻了一下,没有发现与昆剧有关的内容,便放回了书架。

浦先生还向我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他说:“明年三月,苏州补园有张家的纪念展,好像还有研讨会,要出专书。您的研究倒很对口。”

其实,我只是感兴趣而已,也可以说是好奇心,算不上什么研究。补园的纪念展一定会去看一下,至于研讨会,当然不够资格,但如果有机会可以旁听,亲历研讨会的过程,一睹补园后人的风采,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补园,昆曲和苏州园林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在此交汇,身后连接着张氏家族
拙政园 五百年昆曲梦
细品园林之二十九·传奇篇园林里的大户人家们
非同一般的园林建筑,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
从拙政园走出的大家闺秀
月落乌啼 涛声依旧,千年姑苏重复着怎样的往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