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甪直古镇--走过座座古石桥


甪直古镇——走过座座古石桥

来江南之前,在网上做了功课,知道lu)直已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这与大多在明清之际形成的水乡古镇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桥多,于是心里便充满了许多的期待。

进入镇口就是那个著名的甪瑞塑像,据说这个甪瑞是一个神兽,不仅日行八万里,还通晓四国语言,怪不得有一群外国的美女帅哥在哪里,可能是想让甪瑞替他们讲解吧。老张被那群美女帅哥吸引,换上长焦拍了起来,我则在一旁看着那些站在甪瑞塑像下争先拍照的人群,每每这时,我心里总是涌起无奈,那年去九寨沟也是,那么多的美景人们不拍,都挤在写着什么什么海的大石头前照相。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难道镇里的小桥流水,黛瓦白墙就不能让他们记住甪直吗?

古镇是从一条窄小的河道开始的,弯曲的河道仅能容下一条小船通过,一种久远的气息扑面而来,还夹杂一种甪直特有的新奇感。街坊临河而筑,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居民依水而居,前街后河,出入全凭水路,河旁为条石垒成的驳岸。驳岸上雕凿着许多精雅别致、形态生动的揽船石。

第一座小巧的拱桥映入眼帘的时,我便举起了相机,我决心记录甪直的每一座桥。刚走到一家奥灶面门店前,我告诉老张,说奥灶面是甪直的名小吃,只见店家是一个年轻的后生,在灶上专注的煮面、捞面,临河摆着几张铺着蓝色印花桌布的桌子,我立刻就想坐下来。面是极好吃的,滑而不硬,吃到口里有弹性,浇卤的味道醇厚不腻,是那种很贴心的感觉,我问那后生为什么要叫“奥灶面”,他说就是老汤面。

甪直不是很大,如果走马观花也就2个小时就转完了,但要细细的看,慢慢的品,两天时间也是不够的。来时在网上订了门票,每张优惠20元,取了票便细细的转了起来。

沈宅是一座古老的宅院,我举步跨进的那一刹,神思忽然悠远,仿佛心魂飘荡过千年以外。庭院深深,雕梁画柱已斑驳,院子的隐蔽处的青苔依然葱绿,是否还是当年的延续?我站在闺阁楼下,抬头望着天井上方那块窄窄的天,似乎看到那一位大家闺秀凭窗而立,微蹙柳眉,她是遥听那河边穿来的咿呀的摇橹声,还是为飘来的情歌所动,一丝方帕,拭去眼角清泪几许?沈家却是镇上的首富,后人沈柏寒曾在镇上恢复了甫里书院,还办起了“洋学堂”,是最早的甫里小学。

桥是甪直古镇的景观核心,古镇因水而依,夹河而筑,自然少不了桥。古时,甪直就有桥梁之乡的美名。甪直的河道5.6公里,最繁盛时,镇上有桥72因那时甪直是“一镇二治”,指的是西为甪直,东为南岗,由一桥所连,所以这个小巧的“交会桥”被算做半座。目前自宋朝保留下来的古桥有41座之多,其中镇中心的和丰桥,建于宋初,拱型结构,坚固美观,桥面石上刻有浮雕,图案典雅,精细耐看。在夕阳的余晖、明净的波光映衬下,与粉墙黛瓦的房舍融成一体,更显得古朴、秀美。

拿着门票一一走遍了“沈宅”、“万盛米行”、“萧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历史景观,还有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等景点,在我看来仍有一处是极值得看的,那就是在古镇内河边的一处“作文纪念馆”,因为没有见到老板,有些遗憾,但还是细细看了他收集的旧书、报纸、杂志,尤其是一些作文。还值得一说的他馆内的情调,处处体现了一种久违的文化意识,他馆内还是可以住宿的,我想如果我再来甪直,一定要住在他这里。

江南水乡是以小桥、流水、人家而著称的,没有那个水乡的桥如此小巧,你站远了看,就如模型般,就要疑心是不是一脚就可以跨过去。河水是看不出深浅的,镇上的人家对河水有着深深的眷恋,每家都有通往河水的台阶,少的三四级,多则七八级,就临了水面。也见妇女拿了菜在里面洗,在他们心里,想必这河就如从容而温良的母亲般的贴心。

吃过晚饭,我们又来到镇上,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打烊了,这就是甪直与其他古镇的不同之处,虽是旅游景点,但没有夜生活,古镇上的居民并没有因为成为景点而改变什么,仍然是遵循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日子,这也是甪直仍然古朴的原因吧。

一个仍然着灯的店铺招呼我们,进去一看是卖笔墨纸砚和石雕的铺面,老板是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男人,他仔细的给我们介绍着商品,不厌其烦的拿来拿去,他说甪直游人少,更有不多的人在这里购物,老张买了两只湖笔,我看上了一方砚台,但觉得太沉不敢买。

我站在极秀巧的香花桥上,望着夜幕下的河水,想着白日里这窄窄的河道里那些穿着蓝布花的船娘摇船歌唱的情景,竟然觉得整个小镇都如水上一般摇晃起来,想必这里的孩子会在这微微的摇摆里很快的入梦吧。

第二天早晨,照例早起去看空旷的古镇。在另一家奥灶面馆吃面,老板是当地人,他说我们昨天吃的那家是外地人开的,不正宗。他还给我讲了奥灶面的传说。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穿破衣烂衫来到这里,见一家面馆生意很差,仍端给他一碗浇上菜肉的面,仙人觉得他们待人诚实善良,就对他们的面进行指点,并告知了奥灶面做法,果然他家面馆大卖,每天人流不息,因而发达。后来这一带的人都争相效仿,把以前的阳春面改了浇卤,都叫奥灶面了。不过,他家的奥灶面确实比那一家的多了一种久远的味道,量也很大,我一碗都不能完全吃下就撑的不行了。

我用相机扫完了空旷的街道,河岸,桥梁,古宅,我知道,我还有该走了,那个声音又在耳边响起,你只是这里两千多年后的一个过客,你不属于这里;那些古老的石桥等了两千多年让你一一看到,一一走过,你应当知足了,走吧,再见了甪直。


位于镇中心的和丰桥。

岁月安好,就这样过了两千多年。

这座桥的那面就是万盛米行,河道这样窄,很难想象是热闹的码头。



古桥面上的石雕“双龙戏珠”。

河叉口茶楼,这是甪直的标志性的画面。

岸上是长廊的商铺,下雨的时候也不会湿衣。

幽静的河道边是粉墙黛瓦的住宅。

沈宅门前的影壁。

早晨,幽静的古镇上人家。

清晨的街道。

还没有开门的商铺。

炊烟中的花香桥,小巧美丽。

最古老的桥。

河水悠悠,船悠悠。

还是喜欢空旷的桥。

作文馆的窗外。

那风铃和花说些什么?

作文馆的后院,光绪时期的井。


坐在甪直弯弯曲曲的河水旁,餐桌上的兰花桌布是那样的古朴素雅,

我要的是熏肉奥灶面,老张的是牛肉奥灶面,老张吃完说就是他想吃的味道。

小河中不时传来咿呀的摇橹声和船娘的歌唱,甪直的船娘现在还是“青莲包头藕荷裳”的打扮,这种服饰原是吴东水乡女子田间劳作穿的,甪直是发源地,至今也是这样的装扮,被称为江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只是船娘们不愿意被拍摄,只得尊重他们。


做奥灶面的后生。他家店铺很火,想必一天下来也是很累的。

在镇口碰上的那些外国美女帅哥也来这里吃面,不过他们吃面的姿势实在是不敢恭维。

我真不是道那个用筷子卷面的女孩怎么把面吃到口里。

不过人家还是很快吃完了,还到我们这里来翻看老张在镇口给她们拍的照片。

我和老张到底也不知道他们是那个国家的,因为她们说的好像不是英语,也不是俄语。


在万盛米行那条街的不远处,有一家手工的服装店,店里的布都是手工织的小粗布,服装是中式的样子,扣子都是那种手工的盘扣,针线密实得很。

站在店里,我竟然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很久以前,粗布衣,旧式样,眼前觉得一位寻常女子穿着偏襟大褂款款走来,门前是旧日的石板街,河岸的条石青苔斑驳……

店里的老奶奶安静的做着手里的活计,不时抬起头来对我微微一笑,日子就从她手中的针线间滑落的千年……


带有雨廊的长街店铺中有一家卖灯的店,那么多漂亮的手工灯燃出许多的温暖。

我仔细看过每一盏后,那样美丽易碎的东西我是不敢买的,但仍在心里想念。亦如安妮宝贝所说:“一个人若碰到心中喜爱的物品,不妨随缘,尽可能与它互相归属,这样彼此才是完整的。”

可是,有时我们并不能,我能做的就是这样隔着河水远远的望着……


青团是江南水乡的特产,是用糯米面包上豆沙馅做的,绿色是用艾草汁和面,入口香甜,真的好吃。

甪直还有做那种极小的珍珠青团,放在小的竹楼里,方便携带,但是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实在是不能带回家,只能吃了留住记忆的味道。每家的青团都是边做边卖的。


这次来江南水乡,看到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每个古镇都有很多家拍古装照片的店,千灯那样小的地方竟有一半的店铺都是做此生意的,我还和老张说,我们也来开这样一个店吧,肯定赚钱。

这个外国美女也是像模像样的了。不知店家给她拍的怎么样,她要是能看到我给她拍的就好了,我这里还有很多张,还有一张她打着纸花伞的也很好看,如果她能看到就和我联系吧,我免费给她,肯定比她花钱拍的那些都好。


看她们个个娇羞的样子还是那么回事呢。

呵呵,美女们,看到联系我,我免费给你们照片,要知道我是专业的啊。


这是甪直早晨茶馆里的情景,我不知道是那天镇上有什么红白喜事,还是每天的茶馆都这样热闹?


我和老张在甪直古镇留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梦里水乡:甪直古镇
枫泾旅游网 --上海枫泾古镇游记
似水年华的乌镇
看一眼甪直——江南文化园
从上海去千灯古镇吃一碗奥灶面是什么感觉,奥灶面就是龌龊面吗
阿朱|摇啊摇,摇到双溪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