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缂丝流芳话辛劳--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传承人王金山

张 雷

缂丝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它创始于随唐,发展于宋代,明清时期流传于苏州城北陆墓和城西光福一带。它通经断纬的织造技艺最为奇特。缂丝织造工具十分简单,是一台古老的木机,几十个装有各种彩色丝线的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拔子。织造时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编绘在经丝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织纬,然后用拔子把纬线排紧,纬线的长度需依画稿颜色的变化轮番调换梭子,因此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数以万次地变换梭子。由于织造的作品在织造的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因而又称为“刻丝”。缂丝成品以其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具秀被誉为“织中之圣”,而且正反如一,与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作为“传统桑蚕织造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20世纪40年代,缂丝技艺已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1949年后,古艺缂丝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持。1955年,苏州成立了工艺美术剌绣生产合作社,多年散失的缂丝艺人被重新组织起来。艺人们重新拿起了多年未用的缂丝用具,暗下决心,要为缂丝这棵古老艺术之树开出新花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561月,苏州剌绣生产合作社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开始培养年轻的缂丝艺人。在这批学员中,有一位年仅17岁的小伙子,他就是当今缂丝制作行业的顶尖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金山。

童年爱艺

1939年,王金山出身在姑苏阊门外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幼承父教,并受到周边地区玉雕、剧装戏具、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民间艺术的影响,8岁那年就爱上了作画、写字。因家里兄妹多,父母亲生活负担重,没有多余的钱给排行老四的小金山买笔墨纸砚,小金山就用手蘸着碗内的清水,一遍又一遍地在桌面上练习写字。上学读书后,王金山担任了学校文体委员,学校里的墙报、黑板报都出于他之手,尤其他的一手秀气的小楷字博得了师生的好评,这为他今后踏上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拜师学艺

1956年,因家庭贫困,父亲就把小金山送进苏州剌绣研究所前身——苏州工艺美术剌绣生产合作社学艺,七十多岁的著名缂丝艺人沈金水成为王金山的师傅。自此,王金山与缂丝结缘,一干就是五十多年。

拜师第一年,他为了挤时间多学点手艺,把铺盖搬进了工场,与师傅同吃同住。师徒俩配合默契,一个精心传授,一个刻苦专研,王金山在短短的一年内,技艺长进很快,已初步掌握了“结、掼、勾、戗”的缂丝技法,成了学徒中的佼佼者,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缂丝艺人。他独立制作的第一幅缂丝作品《白头翁·竹雀》是以宋代名画册为蓝本,图案准确,色泽丰富,层次分明,形态逼真。他一连制作10幅,一销而空。当年,王金山被评为“苏州市青年徒工”,并光荣地参加了苏州市先进青工代表大会。

人生有涯艺无涯。王金山深知要提高自己缂丝艺术创作水平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于是他先后向顾仲华、张辛稼、吴羏木、徐绍青、张继馨等书画家学习,为缂丝艺术打下了扎实基础。后来,他在金水师傅的指导下,技艺愈见长进。他与同行合作复制的宋徽宗《柳雅芦雁图》和中堂《百花齐放》,深受青睐。他制作的《采桑图》参加了苏州市工艺美术局于19628月在北京团城举办的“苏州工艺美术展览”。

故宫探艺

1963年夏,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和中国织绣专家魏松卿专程来苏,邀请苏州缂丝名艺人沈金水赴北京,从事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作品的复制工作。因沈金水老师傅年逾过稀,身体欠佳,如果独自北上且成年累月地劳作,不仅生活上有诸多不便,老人的体力恐怕也难以承受。考虑到这些因素,苏州剌绣研究所的领导徐绍青当即推荐了年仅24岁的王金山。吴仲超院长听了徐绍青的一番介绍,同意让王金山进京试试。于是,王金山代替师傅,肩负着苏州工艺界的重托和故宫博物院领导人的厚望北上了。

王金山一到北京直奔故宫博物院,一面悉心揣摩缂丝作品和广泛欣赏古代书画作品,全面地吸收艺术养分,一面谦虚地向故宫复制厂专家、老艺人请教,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在弄清楚宋代缂丝的原料、色彩、规格的基础上,开始复制古代缂丝艺术品。他首先复制了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缂丝作品《梅雀》。王金山非常勤奋,他对照原作,精心配色,没有现成的色线,他自己动手在小杯子里染色线,仔细分析其经纬线的密度,制定了织造顺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织造,《梅雀》落机了。其色彩丰富,古朴浑厚,光泽柔和,充分显示了王金山的艺术功底和娴熟的技艺,受到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的高度评价。后来,王金山又复制了一幅沈子蕃的名作《青碧山水轴》。经专家鉴定评审,一致认为妙不可言,达到了真假难分,以假乱真的艺术境界。王金山在故宫的三年的艺术实践使其缂丝技艺突飞猛进,名传京畿。沈阳博物馆的领导慕名而来了,邀请他去沈阳故宫复制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牡丹》、《蝴蝶·山茶》,王金山继续北上,又一次学习古代缂丝艺术,一条如锦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

高超手艺

1972年缂丝艺人王金山精心织造的苏州缂丝金地《牡丹屏风》,是建国以来最佳的一件缂丝艺术作品,全幅牡丹玉兰争奇斗艳、互相辉映,喜鹊双双在枝上嬉戏互欢,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生动活泼,好一派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象。整幅作品织造精良、层次分明、色彩高雅,作品为金线织地,越发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这幅缂丝艺术珍品作为国家礼品由周总理赠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1977年,苏州剌绣研究所的缂丝艺人在王金山的亲自指导下,缅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深情,精心织造了宽8米、高2米的大型金地缂丝佳作——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传统缂丝只能表现正楷书法,毛主席诗词为草体书法,草体书法在枯笔的干湿,浓淡的表现上有相当大的难度。王金山根据每个字的虚实变化,干湿浓淡,运用传统的结、掼、勾、戗等技法又首创了绞花线技法,精心制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的崇高意境。整幅作品浓淡相宜,层次繁而不乱,字里行间起落有致,前后呼应,给人以一气呵成之美感。作品送往首都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好评。现陈列在毛主席纪念堂西大厅里。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发展苏州缂丝艺术,适应国际市场对缂丝艺术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建立了苏州缂丝厂,王金山任厂长。从此,这枝古老缂艺术之花越发芬芳。他织造的花卉、翎毛作品把元代金线勾勒和明代多色间隔的技巧和谐的结合起来,又运用烘云托月的方法把175种色线级阶分出黄、青、绿叶和地坡之间的色泽变化。织造一朵粉红牡丹,从原来的35色增到1222色,花瓣外浅内深,一片叶子,从23色增到9色,里绿外黄,使织造的花卉作品明暗主次分明,浓淡相宜,更富有立体感,显示了簇花之中主宾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

时隔不久,厂里传来喜讯,缂丝艺术冲破了一千多年来的传统框框,一幅异色异样的缂丝金地《蝴蝶·牡丹·山茶》精品在苏州问世。这件缂丝艺术精品是王金山和同行不辞辛劳地运用近百种色线,采用缂丝艺术的十多种传统技法和多种新技法织造而成的。作品金碧辉煌、色彩艳丽、动静结合,具有现代工艺新、奇、美、特的艺术效果,使人耳目一新。这幅缂丝艺术精品现陈列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

王金山在成绩面前不停步,他再接再厉努力创新。记得有一年,金桂飘香时节,苏州缂丝厂里宾客盈门,喜气洋溢。有一位日本朋友仔细端详着一幅缂丝艺术欣赏品——《寿星图》,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连声称道:“缂丝王!缂丝王!”这幅作品异色异样,正面图案银色为地,站着一位手持龙头拐杖的老寿星。那寿星面带笑容,和睦可亲,身穿绛红色裙袍,隆起的头额犹如一只大仙桃;右上方有一枚仿清代大画家任伯年的印章;反面图案以金色为地,写着一个玄色的篆体“寿”字,左上方有一枚仿清代大画家吴昌硕的印章。在这两枚印章下面,有一枚缂丝制作者的一方印章。这幅构思新颖、图案精巧、色彩典雅的缂丝艺术精品是由王金山精心织造的。缂丝厂在他的带领下,大宗商品“缂丝花腰带”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改良,产品畅销日本市场。1986年,缂丝艺术精品和缂丝花腰带分别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和银杯奖。

出国献艺

20世纪90年代,王金山出任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筹建中)馆长。他赴欧州考察,在卢浮宫美术馆、凡尔赛宫、圣彼得大教堂、罗马博物馆,那一座座著名艺术雕像、那一幅幅世界名画,深深印在王金山大师的脑海之中,使他拓宽了视野,为他日后不断创作缂丝艺术精品打下了基础。1991年,他先后赴巴西、智利进行苏州缂丝艺术表演,受到外国友人的高度赞扬。我国驻巴大使馆以沈大使夫人石成慧名义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茶会,并邀请圣保罗参加国际博览会的我国缂丝大师王金山现场表演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与会者对其精湛的技艺赞叹不已。总统夫人感谢大使夫人为其提供这么好的观赏机会,并祝王金山今后取得更大的成绩。参院秘书长夫人还打电话给大使夫人,赞扬王金山“美妙绝伦的表演”。王金山的缂丝艺术表演扩大了苏州工艺美术的知名度,加深了中巴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促进了友谊,为祖国蠃得了荣誉。

传承技艺

2006年,王金山成立了以他名字名命的大师工作室,在钻研缂丝艺术的同时积极培养年轻缂丝新人,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辛勤耕耘着。他先后招收了10多名学员以师带徒的方法进行了传、带、帮,改变了缂丝后继乏人的状况。这批学员经王金山大师的多年精心传授,学艺进步很快。师生们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的《牡丹·山茶》和四幅清代仿古《官服图案》、宋代的大型缂丝精品《紫芝仙桃图》、清代《御制三星图·颂并恭俭图》及一批小型缂丝艺术作品。这批复制作品织造精良、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王金山及弟子缂丝技艺的高超水平。这批缂丝艺术品在全国、省、市大小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展示,赢得“赏心悦目”的高度评价。尤其在奥运会、世博会重大国际活动中,王金山除了参加缂丝精品展示外,还进行现场缂丝技艺表演,国际友人翘起大拇指赞美说:“这才是中国的真功夫!”。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向世人宣传和展示了苏州缂丝的无穷魅力,大大提升了知名度,被更多的国内外人士认知和喜爱,有力的推动了缂丝传承和发扬。同时,王金山大师为努力提高周边地区缂丝从业人员技艺水平,还定期不定期地对陆墓、光福、东渚等有关单位技艺人员进行技艺辅导,提升行业整体技艺水平。另一方面,为配合苏州市技师学院传统缂丝传承班的教学,王金山还担任了缂丝技艺辅导教师,编写缂丝教材,提供学员学习中的缂丝花稿及有关设备材料等。在帮助学员完成学业同时,还能熟练掌握一门独特的缂丝手艺,为培养新一代缂丝新人作出了贡献。

经过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王金山很快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了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轻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又获得首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王金山还是苏州市政协五届、六届、八届、九届、十届委员。荣誉多了,地位变了,但他的刻苦好学和热爱缂丝艺术的敬业精神始终未变。目前,王金山在钻研缂丝技艺的同时积极培养年轻缂丝新人,为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遗产辛勤耕耘着。

 

 

(作者系苏州市“非遗”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工缂国宝 经典永流传
缂丝
苏州的文化艺术——缂丝
缂丝|承续中的姑苏绝技
万缕千丝成工巧——织中之圣缂丝
一件800万!顶级苏作什么样,快来开开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