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祭祖踏青放断鹞
清明:祭祖踏青放断鹞

               
             

             
   郊游踏青



             
  ■沈建东
  三月,中国传统有个最重要的节日--清明节。但谁也没有想到清明原来只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一个节气。秦汉以后“逆袭”寒食成功,成为中国六大传统节日之一,一身兼二职,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最初相传寒食源于春秋时代,晋大臣介子推跟随晋文公落难时,割股肉疗君主之饥,后晋文公回国即位,介子推却归隐绵山,文公火烧绵山想逼他出山,但介子推宁死也没出来,第二年晋文公到绵山致祭,行前先在山下吃了一日冷食,然后到介子推死前抱的柳树下,折嫩柳枝思忠臣,晋文公心中感慨万千,遂把柳枝编成圈儿带在头上,群臣纷纷效仿柳枝插头,晋文公还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此纪念介子推,绵山因此改称介山,民间由此形成了戴柳插柳的习俗。“俗禁青烟百五时,门前插柳雨如丝。”苏州民间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语。其实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戴柳即为成年标志。“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柳条在成年礼上成为了成年的标志,青青新柳。象征着青春韶华蓬勃生机,由此演化出了“纪年华”的习俗,清明时期,城中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都争卖柳条装饰鬓边,以取珍惜青春年华之意。“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专家们考证认为,寒食节俗缘起于太原为中心的并州一地。它经历了一个从地方性到普泛化的演变过程。而长江流域的寒食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饴大麦粥。”其实在唐时政府就已经规定百官春天休假“寒食通清明四日”,说明当时已经将两节看作一节了,明清时候寒食禁火习俗彻底废止,寒食徒有其名。三月原还有上巳节,古人祈高媒、修褉,加上寒食和清明,三节相邻,最后统归清明节。清明节由节气演变成节日的,冬节后一百七日,当寒食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后,清明成了寒食结束的日子,尤其是隋以后寒食禁火,清明改火,两者日期相近,内容相关联,两节实际融为一体了。清明由节气一跃而兼二职成为了三月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了。
  苏州旧时最主要民俗活动是祭祖扫墓,其他则有踏青、看会、戴柳、放断鹞。吴俗重祭,每临清明日,“人无贫富,皆祭其先,俗呼过节。”凡人家新丧未满一年的,还要招和尚道士颂经超度,以资冥福,或趁清明为新丧者落葬,谓之新清明。吴俗尤重上坟,凡新娶媳妇,必携而同行,谓之上花坟。苏州旧时清明祭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家或祠堂祭祀祖先;另一种是墓祭、烧纸钱、供祭品。
  其实,扫墓活动早在秦以前就有了,东汉应劭《汉官仪》就记载有月底、月中、二十四节气、伏日、社日、腊日等日子到坟前去“上饭”,王充《论衡》也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唐朝则扫墓盛行,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杜佑《通典》:开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寖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者,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但是唐时墓祭不烧纸钱,而是在墓上挂纸钱,所以在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里曾这样描绘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挂纸钱的风俗一直延续到宋,在宋·庄季裕《鸡肋编》云:“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掔钱。”唐以后挂纸钱逐渐改成烧纸钱,五代时候,在《五代史》有:“寒食野祭,焚纸钱。”的记载,南宋高翥《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由此可知南宋时候清明扫墓烧纸钱的盛况。在古代,上坟期间,侨居外地离祖坟较远不能合祭者,则准备纸钱祭品,在邻近的山野地带望风祭奠,称之为“野祭”。“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那些有后人的墓有子孙祭扫了,那些没人祭扫的墓怎么办呢,古时候则由每个城市的城隍去安抚这些孤魂野鬼了。在苏州,明清的时候,每逢此日,抬出本城城隍,各乡土地到虎丘厉坛致祭,箫鼓悠扬,旌旗灿烂,因是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出会,俗称三节会,又因出会仪仗经过苏州过去最繁华热闹的山塘街,又称之山塘看会。
  据考证,城隍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极为重要的信仰,最初天子八腊中有水庸神,水庸,即沟渠,古代城市多有护城沟渠,因此奉它为城市的保护神,正式称为城隍神,则始见于《北齐书》,唐宋以来城隍神信仰的普遍流行,而且从自然神逐渐成为了人格神,地方上的忠直之臣死后,多被推为城隍。职掌也从负守城市扩展到保障治安,水旱吉凶,以及冥间事物,宋时则士人的科名挂籍亦归其掌握,成为了直接对玉帝负责的地方最高神了。明时朱元璋大封城隍,又下令仿照各级官吏衙门的规模造城隍庙,供奉木主。就连地方各级官吏的赴任也要向城隍宣誓就职,出会排场的显赫也就不足为怪了。出会队伍以城隍神居中,另有各乡土地财帛诸司相陪,内外执事、三班衙役、西军夜、红衣班、大锣档、茶箱担等,或由衙门差役乔扮,或由市井闲人担杠,最引入注目的是红衣班的大肚刽子手,肉店老板扮演称“荤肚皮”,水果店、豆腐店老板扮演的称“素肚皮”,还有阴皂隶、女犯、拜香会的扮演者,“拜香会”是将金属钩子扎进自己手臂肉里,钩子上悬着几十斤重的香炉,炉中燃香,有赎罪自我惩罚之意。“女犯”多是小家碧玉或妓女,因病到城隍庙中许愿,遇清明殿前烧香,出会时则扮成犯人模样,穿罪衣戴三角枷,跟出会队伍游行,或雇无顶小轿随行。文艺表演有“台阁”、“地戏”、扮牛郎、织女、许仙、白娘子、武松、潘金莲、孙悟空、猪八戒等以及舞龙灯、杂耍、花枪的表演,集会的目的为了祓除疫病,是娱神更是娱人的民俗活动,很受群众欢迎。
  三月间苏州民间还有放断鹞的习俗,谚云:“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俗信此日把自己的烦恼之事,病灾之由写在纸上,绑在风筝上,然后断其线,任其随风飘去,以去除自己的一切不幸和烦恼。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里曾有一段描绘林黛玉放断鹞的场景,说是为了“放放晦气”,黛玉是江南人,所以会有此举动。
  “不须乞火邻翁家,吴地从来未禁烟。”清明在苏州民间并未严格不起炊烟,只吃冷食,据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三记载:“吴民于此时造稠饴冷粉团、大麦粥、角粽、青团、熟藕、以充寒具口实之笾,以享祖先,名曰过节。又以冷食不合鬼神享气之义,故复佐以烧笋烹鱼。”古竹枝词咏道:“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荐先。熟食安能通气臭,家家烧笋又烹鲜。”说是为了让鬼神享气,活人借此理由也可以享受口福,所谓供膳人吃,心到神知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 古代寒食禁火只许吃冷食
寒食节与清明节不同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古代清明节是何景象?
可庄重祭祀,可欢快郊游:古代清明节究竟怎么过?
寒食节:尝一口青团,为这穿越两千多年的温情纪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