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筑生态园林美好家园——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综述
共筑生态园林美好家园
——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综述

   金秋时节,环古城河畔的健身步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地方。  □记者  杭兴微  摄
  □苏报记者陶冠群

  城有山林市有园,是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愿景。在苏州,这些已经触手可及。
  早在10年前,苏州就把“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列为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和实践。对于一座素以“园林甲天下”著称的城市,这无疑是城市发展史上重彩一笔。
  百年造园,十年植绿。政府实事工程中,每年新增绿地近500万平方米,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一个以“公园绿地为重点、道路绿化为网络、小区绿化为依托、街头绿地为亮点”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跃然而出。目前,苏州建成区绿地率达37.7%,绿化覆盖率达42.6%,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9.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1.4%。
  在共筑生态园林美好家园进程中,苏州融绿入园入城,以科学的绿化体系布局,推动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功能提升,使之成为有特色、有品质、有生命的诗意栖居之地。

  绿化惠民,满城皆园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 覆盖率达91.02%

  晴好日子里,绿意盎然的苏州公园里人声鼎沸。市民或三三两两健身散步,或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或静坐在池塘边小憩,尽情享受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舒适环境。在附近一家单位上班的小严说,午饭后来这里散散步,是很好的休闲放松方式。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打造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组合,兼具“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  如今,在苏州的大街小巷,各类公园星罗棋布。自2002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苏州对古城区进行了系统的绿地规划,建设了以桐泾公园、广济公园、东汇公园、万源公园、运河公园、三香公园、城南公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城市现代公园,结合原有的苏州公园、东园、桂花公园,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以及虎丘风景区、盘门景区等现代公园、古典园林及风景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园绿地布局。同时,系统性地布局了听钟园、占鱼墩、三元园、大龙港公园、象牙公园、二郎巷小游园、春馨园、五彩园、盘龙园等一大批小游园,均衡了绿地布局,形成“满城皆园”的独特景致。
  近几年,结合动迁地块、区域整治,苏州建设了日规路小游园、广大家园等一批社区公园、小游园。这些小游园面积较小,却大大补充了古城区的公园服务半径,丰富了中心城区的绿化内容,让市民出行不到500米,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公园绿地总面积达3771万平方米,全市建成区内居住区用地面积为10143万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区面积为9232万平方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为91.02%。
  “苏州的整个绿化体系布局合理、功能优化、种类齐全、特色明显,改善了生态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增进了社会和谐。”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陈卫京说。

  生态发展,提升品位

  积极推进绿道绿廊规划建设

  坐在环古城风貌保护带盘门段的一张长椅上,市民李顺荣一边吃着随身带来的点心,一边欣赏周围的风景。“这样的实事工程真好,漂亮安逸的环境,看着就舒心。”老李告诉记者,他家就住在附近的新市桥下,几乎每天都到这里走路健身,这样的退休生活绿色又健康。
  环古城风貌保护带是典型的城市绿色廊道,整个大型带状亲水公园沿护城河环绕古城,东线结合绿化展开布景,西线着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形成长达约15公里,以驳岸、城墙、绿化为景观特色的风景线。据介绍,环古城风貌带保护工程是一项集城市交通、生态绿化、景观旅游、市民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历时4年,总投资约40亿元,是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建项目,建成后在保护古城风貌、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缓解交通矛盾、发展旅游事业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4年6月,苏州又启动了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工程,该工程是对环古城风貌带保护工程的深化。通过新建栈桥及临水道路、整治桥涵等方式,实现慢行步道贯通,沿途增设标示系统、休憩设施、垃圾桶、照明等配套设施,同时,对环城河边已有步道进行修缮修整,计划新增10个小广场等。目前,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整体步道将于2015年年内全线贯通。
  根据《苏州风景园林绿化“十二五”规划》《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等一系列规划,我市因地制宜、科学分级、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量质并举,逐步形成“二带三环五楔、六廊十轴十二园”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逐步建成绿量适中、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乡绿化体系,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为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已做到全覆盖,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82.6%,其中,林荫路推广率为88.8%,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考核要求。

  循环发展,开拓新路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近年来,苏州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着重以林荫路建设、立体绿化的推广、城市绿道绿廊建设、探索集雨型绿地建设等内容为抓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绿地功能。城市绿地在满足市民休闲锻炼需求,优化城市空间景观品质,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维护公共安全等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绿地的增湿、降温、滞尘、减噪等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热岛效应,维持生态平衡。
  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广集雨型绿地是提升城市绿地功能的重要创新举措。明年春天,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将在苏州太湖之滨举行。目前,园博会各项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据悉,其定位是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海绵公园,强化海绵型园林绿地相关技术与景观的融合,通过透水路面、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生物滞留池、植草沟、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湿地的建设实现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据估算,博览园区建成后,水域调蓄容积约13.48万立方,公园除消纳自身雨水外,还可为周边提供雨水径流调蓄容积约2.69万立方,每年可供利用的水资源量为79万立方,产生经济效益276万元/年。
  苏州广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调研,多方探索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途径,在一些有条件的项目上进行有益尝试,积极申报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确定苏州城北地区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区域。
  透水路面是建设海绵城市核心部件的“人工海绵体”之一,下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广场的积水现象,将大部分雨水通过入渗、利用表层土壤对雨水进行净化后蓄存回用。近三年来,苏州在绿化建设和改造中,积极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在公园道路的基础施工中,减少石材、木材铺装,开始在园林绿地内推广使用透水铺装,使用碎石基层、砂石混合垫层和透水砖,自然驳岸应用格宾石笼网箱筑砌生态驳岸等,保证了雨水能迅速渗透和回收。在虎丘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全部驳岸都采用多层钢丝格宾网覆盖,网格外侧种植物,与水生植物浑然一体,共建成格宾石笼驳岸1200米,木桩驳岸2000米,透水混凝土自行车道2000多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
我们身边有那么多“海绵城市”项目,还藏着厉害的高科技哦!
郑州正冲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大家一起来努力!
探索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新模式
东风吹暖碧潇湘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感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