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仁孝里
王梦沂

  苏州一些深巷老街和传统民宅古建筑是传统礼俗物质性的见证,在平江历史街区的小巷——仁孝里,就流传下这么一个仁孝故事。
  仁孝里,现称“迎晓里”,南起大儒巷,北到郭家桥(过桥即是悬桥巷)。原来名称分作两段,民国三十二年的地图上标明:南段为“仁孝里”,北段叫“五圣阁”。上世纪50年代,大儒巷填河拓宽时,统称为“仁孝里”,“文革”时,根据谐音,将“封建”的仁孝里,改名为“迎晓里”。大儒巷和仁孝里,都与王敬臣有关。王敬臣,字以道,号少卿,长洲(今苏州)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殁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享年82岁。王敬臣为人称道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他潜心儒家学说,一是以仁孝而闻名乡里,里人称他为“仁孝先生”。
  王敬臣祖籍在浙江,明初迁至吴地,到了王敬臣这一辈已经是迁吴的第五代了。他的祖父王颐一生好行善,荒年专门收葬无人认领的饿死灾民。到父亲王庭这一代,王氏家族开始以读书传家。王庭,世人尊称为阳湖先生,可惜的是,王庭虽好读书,却不善理财,致使家道中落。王庭一边读书一边教私墪,生活得颇为艰辛。不过好在苍天有眼,嘉靖二年(1523),正当王敬臣十周岁之际,王庭一举考上了癸未科进士,位列二甲四十六名,并曾担任国子监博士、江西布政使司参议。
  在父亲王庭的熏陶下,王敬臣也早早走上了读书致仕的道路,19岁便中了秀才。王敬臣学问出众而处世低调,不愿为官显名,尤其特别孝顺父母。据《乾隆·元和县志》记载:其父王庭,后因病归故里有三十年,王敬臣备极孝养。
  他特意辟园构亭树花木,时延亲朋挚友来宅园相聚,以娱适老父之意。王父患有背疽之疾,为让父亲减轻痛苦,王敬臣常常是用嘴对着父亲的背疽处吮舐,使父亲渐渐得以恢复。王父有眩晕症,不能正常行走,为了照顾好父亲,王敬臣夜不解衣,卧于父亲床榻之下,稍有动静即便起身悉心服侍,虽严寒酷暑不辍,细调饮食剂药饵父。由此,老父病体渐愈。这还不算,王敬臣又伺继母如事亲父一般。据说其继母性偏急,王敬臣稍有不称其意,即呵斥。王敬臣跪而解释,解释不得,他竟至夕不起。王敬臣的孝行感动了继母,遂合家欢睦。
  江苏提学御史耿定向,十分推崇王敬臣的孝行,多次提携王敬臣,以特例“贡士”身份,让王敬臣参加廷试,但王敬臣以亲老不能远行谢辞。后巡抚袁安节以王敬臣“真儒”推荐于朝廷,授
  国子监博士,王敬臣仍然不赴任命。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王敬臣81岁高龄时,江苏巡安御史甘士价复荐吏部,以“敬臣年高,请有司时加优礼,诏可”。清康熙朝以后,地方志将王敬臣居住的这条巷,记载为“大儒巷”。苏州知府朱文科还在大儒巷西口北面,为他建立了牌坊,题“仁孝坊”,仁孝里名称由此而来,直到1970年更名为“迎晓里”。
  从悬桥巷跨过古老的郭家桥,迎晓里(仁孝里)这条狭窄的老街,弯里曲拐地向南延伸,有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平和。王敬臣的故居旧地,仍是一片粉墙黛瓦,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口聊着过去的故事,有一老妇正在门前一口老井里,拉扯着井绳在吊水,仿佛正在牵扯一份古老的回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仁孝里迎晓里
苏风光 - 平江路之瑞雪(十)
宁静的苏州,一个人的漫步
苏州最美地名CP,你最喜欢哪一对?
苏州老街巷之(8)——大儒巷
魏校、王应电、王敬臣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