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王夫差剑
吴王夫差剑
 剑格
  

剑脊


 剑锋


吴王夫差剑铭文



   吴王夫差剑铭文



 吴王夫差剑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为吴国青铜器发展的顶峰时期,吴国青铜器首推青铜剑。
  青铜剑最主要有三大看点:剑脊、剑格和剑锋。剑脊是剑身中间的脊线,必须挺直,线条流畅,不容有丝毫停顿。剑脊两边的剑身部分称“剑从”,剑刃部分称“剑锷”。“剑格”是指连接剑身与剑茎(剑柄)的部位,又被称作“剑珥”“剑鼻”“剑镡”,是一柄剑最为关键的部分,所以又被称作“剑喉”。剑格有宽格和窄格之分,高等级的宽格面镶嵌了绿松石,有的两面镶嵌不同的宝石。剑锋俗称剑尖,形制规整的青铜剑剑锋锐利,将两面剑脊、四面剑从、四面剑锷对称线条汇聚为一点。一般剑身前端三分之一处开始微微收腰呈弧曲形,从实用性上有利于攻杀,从审美角度上来讲融合曲线美不会使得整器过于刚猛。
  吴王夫差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苏州立储并称吴王的君主,他流传下来最为人称道的宝物就是吴王夫差剑了。
  2013年苏州博物馆征集吴王夫差剑1件。该剑1991年始见于香港古肆。经古文字学家张光裕先生推荐,遂为古越阁主王振华先生购得。此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重量980克。
  吴王夫差剑呈斜宽从厚格形式。中起脊线,直至剑锋,两从斜弧面,剑身宽长有气度,刃面极犀利,剑锋出尖锐利,八面汇聚成一点,如今尚能刺破十数道宣纸。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收腰处弧度生动自然,剑锷线条流畅。剑格作倒凹字形,近剑身处起脊出尖,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用丝线缠绕过的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每枚箍上有纤细的凹槽三道,遗存少许绿松石。圆盘形剑首,铸有八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吴越青铜剑三绝”之一。整器既有粗狂明朗的线条又有婉转的束腰,达到了刚柔相济、收放自如的艺术境界。
  剑身两从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
  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铭文中第一字“攻”是拟声词,没有确切的含义,“敔(吴)王”明确这剑的器主是吴王,“夫差”确定了吴王的名号,“自乍(作)其元用”说明了这把剑是吴王夫差为自己所用的。故而该剑铭文表明,这柄剑为夫差在位时所铸。根据文献记载,吴王夫差在位的时间应为公元前495年-473年,该剑的铸造应是在此期间。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为吴国青铜剑发展的顶峰时期,现代科技考古揭示了最复杂的铸剑技术,有相当一部分剑不是一次铸成,特别是像夫差剑这类规格级别较高的王侯用剑,是铸造两次、三次,有的甚至分剑身及内茎、剑格、双箍、剑首四个部分,最后铸接成形并打磨成器的复杂过程。
  该柄吴王夫差剑资料最早见于张光裕先生《新见吴王夫差剑介绍及越王者旨戈、矛、剑浅说》一文(1992年),后著录于李学勤《古越阁所藏兵器选粹》、王振华《古越阁所藏商周青铜兵器》、施谢捷《吴越文字汇编》、董珊《吴越题铭研究》等。
  自古吴国青铜剑就名声在外,特别是吴王夫差剑,因此这些稀世珍宝大多惊现于江苏以外的地区。根据资料统计,现国内外各大收藏机构收藏之吴王夫差剑共九柄,除去苏博藏剑,还有国家博物馆藏2件,其中1件陈列(该剑1935年出土于安徽寿县西门内,或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新收藏1件,天津博物馆收藏1件。出土吴王夫差剑4件分别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山东省邹县文保所。目前可以最完整品相展现给大家的,也就是苏州博物馆藏这柄吴王夫差剑了。如此完美的吴王夫差剑重现姑苏,真是令人欢欣鼓舞。

  □姚晨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吴王夫差剑背后的大国崛起
【考古随笔】“吴王夫差剑”八问
吴钩重辉——苏州博物馆藏吴越青铜兵器特展
吴王夫差青铜剑
吴王夫差剑亮相西安 2400多年仍锋利无比
三位国家级专家得出一致结论,它是目前仅见的一把吴王僚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