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视鹅馔为尊 文人美食传轶事

  ▲柯继承

  巡按任上不食鹅

  鹅在江南,是最常见的家禽。但是,你可曾知道,鹅在明代,鹅在我们苏州,却是“地位”特殊,故事多多。

  中国家鹅可分为几个种类,其中的太湖鹅,就是通常所说的白鹅,特称苏州鹅,据《三农纪》记载,春秋时范蠡协助勾践灭掉吴国后辞去官职,涉三江,入五湖,在太湖一带养白鹅致富,太湖流域旧属吴地,故太湖鹅又称吴鹅。据考,日本雄略天皇时,吴鹅开始输入日本,被称作唐鹅,这说明1500年前,太湖鹅已驰名海外。

  太湖鹅全身羽毛洁白,偶尔眼梢、头颈部、腰背部出现少量灰褐色羽毛,喙、胫、蹼为橘红色,爪白色。鹅肉异常鲜美,肥嫩可口,营养丰富,中医认为它有补虚益气,暖胃生津,治虚羸、消渴的功能,所以《名医别录》载“鹅肉利五脏”。

  有意思的是,鹅肉在明代被视作非常美味的家禽,无论在朝廷,还是民间,都视鹅馔为尊,以鹅菜为重。明沈榜《宛署杂记》曾记载官宴用菜时,根据类别有所谓“上席”、“上中席”、“中席”、“下席”四种,其中只有上席可以用鹅。

  明代官方甚至规定,巡按在任上,是不能吃“鹅”的,以表示清廉——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枣林杂俎》“巡台私从”条就说过:“巡按向独身赴任。祖制:行李八十斤,出不马,食不鹅。”

  隆庆三年(1569)六月下旬,57岁的海瑞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驻扎地就在苏州。海瑞根据他的仕途经验,针对当时吏治腐败的种种弊端,制定了《督抚条约》计三十六款,其中有一条公开规定就是:“本院别处下程,止鸡、肉、鱼、小瓶酒等件,不用鹅”——你们招待本官,吃鸡,吃肉,吃鱼,有小瓶酒就可以了,不能“用鹅”。

  明代苏州府太仓州人王世贞,在他的《觚不觚录》中就记录了下面一则故事:朝庭规定“御史毋食鹅”。王世贞的父亲曾为御史,按例“工作餐”是不能吃鹅的,有人为了讨好,送熟鹅给王父吃,为了遮人耳目,特意把熟鹅的头尾割去,而用鸡的头、尾盖在鹅身上,“瞒天过海”。

  明人为何尊鹅馔?

  在民间,商人设宴招待贵客,更是把鹅馔作为开宴第一道大菜的。李乐《见闻杂记》“牙人”条:“浙江桐乡乌、青二镇,牙人以招商为业。商货有厚至一二百金者,初至,牙人丰其款待,割鹅开宴,招妓演戏以为常。”

  小说《金瓶梅》也多次描述了当时以鹅菜为重的礼俗(第20回、31回、41回中,都有把鹅为宴席中最为贵重的头菜描述)。至于民间馈赠,更把赠鹅视为时尚,例如逢年过节,学生送礼给官学中的学官大人,多为送鹅。

  明代以鹅为美肴的习俗,到清代初遗风尚存,据俞正燮《癸巳存稿》,清政府礼宾,循前明旧风,越是高级的宴会,越得用鹅为大菜。

  明代风俗画大家仇英在《清明上河图》(辛丑本)中,画了苏州不少与民生有关系的动物,特别是在图卷的第一部分沿河,官船旁河边,一口气画了6只大鹅,鸭只画了两只。须知旧时苏州养鸭之普遍,远在鹅之上。而且,苏州本身与鸭更有因缘,且不论苏州历史名人陆龟蒙之喜鸭、斗鸭,苏州城东远郊斜塘故地远在春秋时,就建有吴王集中饲养家鸭的“鸭城”(斜塘地名“鸭城里”一直保留到本世纪初,至今还活跃在“老斜塘”嘴边),产于城东娄门的“娄门鸭”(大鸭)和昆山的“麻鸭”是享誉江南的著名鸭种,都有千百年养殖史了。即使到今天,苏州郊外河浜中还到处可见家鸭,苏州人夏季嗜食鸭肉,至今仍是风俗。

  仇英画中之所以“厚此薄彼”,概因当时鹅被视作非常美味的家禽,朝廷民间,都是视鹅馔为尊,以鹅菜为重。养鹅有利可图,民间也就多养鹅、多见鹅了。

  明人视鹅馔为尊,是一种时尚。时尚往往难有十足的理由,但也并非无因。鹅,特别是太湖鹅因其“颜值”,自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爱鹅是众人皆知的,《晋史》也作了记载。鹅肉是美味,人们喜爱它,大量饲养它,主要还是要吃它的肉,这正应了“爱得紧而必欲咬它一口”的习惯。

  元末明初的书画家倪瓒爱鹅,但他更爱的却是鹅肉。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是一名大画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民间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轶事,特别是他的“洁癖”,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例如,他造了一座架于空中的厕所,所谓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称之为“香厕”。

  倪瓒爱洁,对白鹅甚是喜爱,他的《荒树》诗中有“池鹅类鹤鸣”之句,说明他把鹅视作同鹤一样高贵。他出生在无锡梅里,至交多苏州人,他常来苏州探视朋友,也因此而创作了一些与苏州有关的书画作品,其中又以《狮子林图》最负盛名。据《吴县志》记载,狮子林初建时,因主持者天如禅师(惟则)好聚奇石,曾邀请“朱德润、赵善长、倪元镇、徐幼文共商叠成,而倪元镇为之图”。倪的《狮子林图》长卷,反映了古典园林狮子林当时的以清寂取胜的风貌,被人称为“云林画本世无双”。

  倪本人是一位美食家。据传,天如禅师邀倪瓒为建造狮子林(当时名“菩提正宗寺”)设计构图是在1336年,倪当时年仅35岁,倪经踏勘构思后,按其艺术风格设计了寺庙园林图,观者无不为之折服。此事轰动了苏州城,也引起一家大菜馆老板的兴趣,特地烹制了一尾清蒸桂鱼送倪品尝,倪无甚表示,后来送上一盆烧鹅,倪尝了就叫好,不断用筷子搛着送进嘴中,最后把盆内鹅肉一扫而光。倪回家后,又进一步改善了烹制方法,并把烹制的这道菜,载入自己的烹饪专著《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倪瓒烹饪烧鹅的方法,后来被清代的袁枚收入《随园食单》中,袁对其极为推崇,因倪号云林,特以“云林鹅”作为雅称,至今,“云林鹅”还是江南享誉烹饪业的一道名菜。

  明人尊鹅馔不一定非自苏州起,但联系到苏州当时推艺崇文,雅好风流,热衷享受等种种习俗,结合倪瓒的传奇故事,泛议鹅与苏州的关系,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

  仇英笔下有暗示?

  仇英精描的画面,往往还有故事,尽管有时非常隐晦,只要细加揣摩,还是会有钩沉。例如:上述长卷中河边挑柴者前,画有身穿青色短衣者,手抱一鹅,且引颈作回视状(回头观看下船、登岸、上轿的高官一帮人的“排场”)。

  描绘怀抱一鹅的小老百姓是何意呢?有人说,长卷右首有迎亲队伍,这“抱鹅”可能是“奠雁”、“执雁”的一种替代吧?——古人有带一对大雁上女方求婚或迎亲的风俗(取大雁为候鸟,迁徙有定时,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忠贞专一之意)。但是大雁捕捉不易,后来干脆木刻大雁作为象征,之后又常以鹅、鸭、鸡等替代,尤以用鹅为多,因为鹅也属“雁之属”。

  这种猜测和说法比较勉强。那么,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原来,明弘治十年(1497),苏州发生了一桩与鹅有关的命案:吴县百姓蒋先,来阊门闹市区“抱鹅行卖”(所以是短衣打扮的小老百姓形象),一不小心,鹅泄粪弄脏了醉酒的江西客人李隆、王玑的衣服,双方争执起来。江西同乡酒友李旺见到,帮着李隆、王玑一起殴打蒋先,把蒋打伤致死。案发后,独判李旺死罪,李隆、王玑反而轻判,李旺不服,屡次上诉,惊动了“巡按御史”复审,几经周折,到弘治十八年(1505)李旺才蒙“钦准免死”。案情当然不会像今天我们所知的那样简单,当时影响很大,仇英同时代人杨循吉甚至把此事编入《苏州府纂修识略》。

  《苏州府纂修识略》是杨循吉奉旨采录,作为编修明孝宗政事的《孝宗实录》而用。李旺案结时,仇英尚是年幼,不过八九岁光景,但这场轰动朝野的案件一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一定给苏州市民特别是阊门一带的居民留下深刻印象。画家据此画了“抱鹅行卖”的人物形象,或许还有所暗示。

  当然,鹅素来被人善待,除了鹅肉味美外,还因为关于它的传说多侧重于“忠”、“孝”,有“灵性”。

  宋代文豪苏东坡《记钱塘杀鹅》就对鹅的命运大发感慨:鹅能警盗,钱塘人喜杀之,日屠百鹅而“鬻之市。予自湖上夜归,过屠者门,闻群鹅皆号,声振衢路,若有诉者。予悽然,欲赎其死,念终无所置之,故不果,然至今往来予心也。鹅不独警盗亦能却蛇,其粪盖杀蛇。蜀人园池养鹅,蛇即远去。有此二能而不能免死,且有祈雨之厄,悲夫,安得人人如逸少乎?”(《苏轼文集》卷七十三杂记)文中“逸少”就是晋人王羲之的字,王羲之爱鹅,纯粹是当宠物看待,而且据说从鹅颈的伸缩自如中领悟书法之奥妙。

  有一则传说发生在苏州,演绎成“人与鹅”的友谊故事。据《太平广记》:汝南周家子,原来就是吴郡人。元和年间,到昆山为官,上任途中,舍于逆旅,梦一男子,衣白衣,外貌清秀而血濡衣襟,胸腋处有伤,既拜而泣,对周说:我就住在林泉中,因不尚俗尘,所以得安其所,已有几年了。今以偶尔在田野间散步,不幸被你的家僮捉住,我本是自由身,既被捉,心中当然不愿意,你家僮又纵狂犬咬我胸腋,不胜其愤,希望君子你悯而放我,不然我就死在朝夕了。周梦中一口答应,醒后也没当回事。明日到家,夜里又梦穿白衣的来说:我前以事求你,你也答应了,但是我现在还被抓着,希望你不易仁人之心,赶快放我走吧。周问道曰:你是谁呀?白衣人说:我,鸟也。周生很奇怪,又明日,“乃以梦语家僮”,原来家人在野外,曾抓获一只鹅,装在笼子中归,前夕还被狗咬伤了胸翅。周生即命放之。当夜,又梦白衣人辞谢而去。

  苏州养鹅的历史一直沿续到当代,苏州人是非常熟悉鹅的,早年苏州古城相门外城河和平门外钱万里桥城河边,有很大的养鹅基地。苏州古城公园路凤凰街,有条小路因弯曲如鹅颈,名鹅颈湾。相城区有湖名“鹅真荡”,这是因为湖荡形如“鹅肫”的原因,真与肫谐音。“鹅肫”的形状一般人是不熟悉的,只有养鹅多、宰鹅多了,才能熟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是如何烹制美味鹅肉的
不尝云林鹅,枉游苏锡城
烧 鹅
清明,第三年。
访古丨职业画家·仇英的绘画之路
倪瓒《渔庄秋霁图》-倪瓒描绘太湖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水墨山水画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