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贝老将赤子之心融入苏博营造

  本报讯(记者 钟巍)昨天一早,听闻贝聿铭老先生仙逝的消息,陈琦有一种突然间的惆怅。十四年前,在苏州博物馆的装饰工程中,他作为金螳螂公司实施项目的经理,因工作原因曾三次与贝老交集并亲耳聆听他的教诲。贝老严谨细密、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以及平和近人、智慧远见的“大师风范”深深地镌刻在了陈琦的心中。“能参与贝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建设,是我此生的荣幸。”陈琦饱含深情地说。

  陈琦见到贝老时,他已年近九十,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让陈琦非常钦佩。2005年的夏天非常炎热,陈琦记得那是一个3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贝老来到苏博施工现场,走到现在博物馆中庭的位置,他坐了下来,注视着对面拙政园的围墙许久,然后就拿出纸笔开始素描。“他要在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这个地方造个景,因为要最大程度展现设计的效果,他就亲自一笔一笔画,把想要展现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神韵表达出来。”陈琦清晰地记得,阳光照晒下的施工场地温度很高,贝老素描时身上的衣服很快就湿透了,一个高龄老人的“敬业”让身边所有人都动容。之后,贝老将手绘的设计稿交给下面人,让他们一定要去采购山西的一种名为“太白青”的石材进行布置。

  博物馆建成后,这个“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与宋代米芾山水画有着相似神韵的“片石假山”景观坐落于北墙下,与边上的一池清水相映成趣,成为数以万计参观者驻足欣赏的景点。

  给陈琦等项目经理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苏州博物馆,贝老从设计、施工、材料乃至工艺环节,对细节的要求可以用近乎苛求来形容,比如博物馆中庭的石梁,都是按照贝老的意见,用重达几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整块“太白青”石材安装上去,从而展现一种历史感;房顶的瓦片也是用石材方料雕刻出来的;庭院里的树木,是贝老亲自去安徽山里实地查看,然后再移植到苏州博物馆的,所有的细节都是为建筑的整体美感负责,有建筑工人说:做贝老的“作品,就像是用钢筋水泥绣花。”而在陈琦看来,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筑就了这一传世之作。

  除了令人惊叹的敬业精神,贝老的大师风范也让陈琦深为感动。“他和我们交谈时说的都是地道的苏州话,没有掺杂一句英文,他说自己从小就

  在拙政园里生长,就是一个苏州人。”陈琦回忆,这让他们感觉非常亲切。“虽然对工作上的要求相当严格,但贝老与我们每个人相处时都没有一点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哪怕是一个普通施工员去和他交流都会回答。”陈琦说,遇到问题时贝老会提出来,和大家探讨,然后说出他的解决思路,从来没有命令式的口吻,“越是大师越是平易近人”。

  在陈琦看来,贝老对苏博的设计营造倾注了他对家乡的全部深情,“他完成这件作品的过程就像是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用情”。陈琦最后一次见到贝老是在2005年的中秋夜,当时苏博已竣工,贝老和他夫人还有身边的工作人员坐在苏博的湖心亭内赏月,“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我能感觉到他对自己的这件作品是满意的”。陈琦清晰地回忆起十几年前的这个场景。

  如今贝老虽然走了,但是,他用博大精深的建筑智慧和对家乡的真挚感情为苏州留下了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陈琦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贝老与家乡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热点事件
贝律铭收山之作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里的宋斋陈设
湖底琥珀,苏州博物馆之旅(鲁慧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文艺起来就矫情的苏州博物馆,总能一次一次俘虏我的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