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传瑛:毕生所系是昆曲
《苏州日报》
2019-08-31 

  冀洪雪

  1921年初秋,一个名叫周根荣的九岁男孩牵着哥哥根生的衣角,走进了位于桃花坞西大营门五亩园的苏州昆剧传习所,他就是后来的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

  周家是居住在城里甫桥西街的一户贫民。据说,因祖上获罪,殃及了子孙,后代不得从事农工商学等“正经行业”,只可做茶担、轿扛或者乐优一类的低下活儿,旧时被称为“贱民”。周家家境贫寒,儿女又多,时常揭不开锅。为了减少家庭负担,周父就把这兄弟俩送进了“吃饭不要钱”的昆曲学堂——苏州昆剧传习所。这个传习所由多位知名曲家发起、赞助成立,曲友孙咏雩担任所长,教戏的有沈月泉等昆剧名伶。

  根荣兄弟俩去学艺时,昆曲已风光不再,苏州城中只剩下了一个半昆班,一个就是后期的全福班。这个全福班原本是坐城班,只在苏州、上海的高档戏馆演出,但彼时已沦落为江湖班子。至于那半个昆班,则是半文半武、四处漂泊的“鸿福班”。面对此情此景,传习所的先生们多会发出恍若隔世的感慨。根荣一直深信先生们所说的“只要天下太平,昆曲就会兴旺起来”这句话,这让根荣这个学戏的孩子在遭遇困苦艰难时也一心想着念着,依然能咬紧牙关把昆曲唱下去。从学戏起,只要苏州城里有演戏,他每场必看。全福班回苏州唱戏,必定请传习所的先生们一道登台,因为沈月泉等人本就是全福班后期班底的台柱。先生们去唱戏了,学生看戏就等于上课。这一期间,根荣初次观看到舞台上的全本《双熊记》,师父沈月泉扮演的是含冤受屈的熊友蕙。小小的戏台上,角儿们的一抬手一投足,都令台下的孩子们看得入神。此刻的根荣怎么也想不到,三十余年后正是这出脱胎于《双熊记》的《十五贯》使昆曲“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使他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中的春天。

  在传习所学艺的第一年,先生们便为学员们取了艺名,选“传”字为排行,嵌在姓与名的中间,第三个字则用不同的偏旁寓意不同行当。根生因工净主白面,故名传铮;根荣被取名传瑛,则缘于被定位为小生,便用“王(玉)”字旁以取“玉树临风”之意。说起根荣的这个艺名,可谓得来不易,中间还有一段小故事:在确定行当时,他起初被分在旦行,却因先天嗓音有些干涩,总是唱不好。当时曾有几个小伙伴因学不下去被退学,先生们顾念根荣学戏用心才给他一个小锣把让他留下。敲小锣的人按旧例要边看演出边敲不看谱,要求每出戏都背得滚瓜烂熟。近一年的光景里,这个差一点被扫地出门的孩子一边敲锣,一边偷偷学习唱念身段。终于有一天被沈月泉无意之中瞥见,被他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打动,于是收他跟随自己学小生。沈月泉本是晚清昆剧名小生沈寿林之子,是业内公认的“小生全才”,在传习所里被尊称为“大先生”。也许是出于对这个徒弟的偏爱,沈月泉总爱把“根荣”叫成“荣根”,当发觉爱徒声音不够洪亮,就有意多教他巾生戏、穷生戏和翎子生戏。小“荣根”也不负恩师所望,坚持刻苦练功,常趁着有月光的夜晚在天井里看着照壁上的影子练身段。沈月泉对他要求十分严格,每日清晨催他早起,手把手地身教言传。功夫不负有心人!1927年端午节,是周传瑛挂牌后第二次到杭州演出《白蛇传》,沈月泉特意在舞台一隅看戏听唱,散场后欣慰地说:“荣根,你的脚步有点儿像样了。”同年12月中旬,标志着“传”字辈出科的新乐府昆班成立,在上海广西路笑舞台亮相,继而又在大世界登台。这一期间,深谙昆生神韵的周传瑛文武戏路都大有长进。他学习了京戏的不少武戏和新戏,又结识、求教了前清探花、著名学者张宗祥,补上了原本欠缺的文化课。可惜的是,当初昆剧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新乐府”昆班因解体后,周传瑛等师兄弟们组建的“仙霓社”又惨遭“八·一三”战火,戏班全副衣箱被烧毁,被迫辍演,至1942年2月最终彻底解散。

  战乱中,师兄弟们死的死,逃的逃。1943年的一天,走投无路的周传瑛在上海街头巧遇改唱苏滩的师兄王传淞,便也加入了国风苏剧团。周传瑛加盟戏班后,与朱国梁、王传淞等人以昆苏兼演、半苏半昆的形式浪迹江湖,辗转于苏嘉湖村镇,茶馆、庙宇和村头都成了他们的演出场地。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正宗南昆一脉在经受了仙霓社散伙的毁灭性灾难后,由这个仅有七名演员、一个“独脚场面”(指全班只有一名乐师操作五件乐器)和几件破旧行头、被蔑称为“叫花班”的民间小剧团保存下来。

  所幸的是,1949年5月当他们在嘉善西塘镇的一家名叫“集贤”的破落书场演出时,迎来了解放。此后,剧团也因发展需要先后落户浙江嘉兴和杭州。1956年4月,周传瑛带领着更名为浙江昆苏剧团的全体演员赴京演出。当他在北京前门外的广和剧场看到台下坐着田汉、梅兰芳、欧阳予倩等戏剧界名人时,不由想起两百年前也是在这方土地上唱响了昆曲《长生殿》的水磨腔,他不由百感交集。更令他意外的是,毛主席、周总理观看了由他参与改编、导演及担任主要角色的《十五贯》,并作出高度评价。一个半月内,首都约7万观众观摩了这出戏,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后来,《十五贯》被搬上了银幕,为京剧等剧种所移植,京剧泰斗周信芳还专程向他请教。此后的32年间,他一直没有忘却这一幕幕情景。

  艺术的追求没有尽头,上世纪50年代周传瑛的舞台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70年代后期起,他把培养昆曲新人当作自己身体力行的责任。1986年,担负文化部昆指委副主任兼“昆剧培训班”班主任的周传瑛,虽已身患重病,仍坚持带病向学员传授他的拿手戏。1988年,处于弥留之际的周传瑛念兹在兹的还是昆曲,留下了“一定要把昆曲继承发展下去”的遗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昆剧传习所始末(王传蕖)
纪念昆曲表演艺术家王传淞诞辰110周年
杭州是昆曲再生之地
张一帆:大先生 大朋友——俞振飞与浙昆人的情缘
试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京昆遗事录(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