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识鉴第七

两 极 评 说

原文: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译文: 曹操年轻时见到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在动乱,群雄纷争,而拨乱反正治理国家,不是得靠你吗!不过你实在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里的奸贼。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了,只能把子孙拜托给你照顾喽。”

评析: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始终存有很大的分歧,文中说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另传曹操曾问当时的名士,人物评论家许子将(许劭):“我是何人?”许子将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说明基本认可,要不还不拖出去斩了?别以为当今的类似像胡润富豪榜那样的东西是什么发明创造,其实一点都不新鲜,早在东汉末年,许劭等人就每个月都会举办“月旦评”的人物品评会,影响力很大,要不曹操怎么能找上门去呢?

识 人 而 交

原文:何晏、邓颺、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何晏、邓颺,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龠,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译文:何晏、邓颺、夏侯玄都想和傅嘏交好,可是傅嘏始终不同意。他们便托荀粲去撮合这件事。荀粲对傅嘏说:“夏侯太初是当今的杰出人才,对您虚心恭敬,而您却无意同他交往,你们关系好了无疑是一桩美事,如果关系紧张就会产生嫌隙。两位贤达若能和睦相处,那就是国家的福气。这也是当初蔺相如为何要恭让廉颇的原因。”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向很大,劳心费力,倒是符合他的那些虚名,说白了还是一个以口舌之利而亡国的人。何晏和邓颺,有作为但性情焦躁,学识广而不精,与人相处好占便宜,对自己又缺乏约束,亲近同道中人却排斥政见不同者,嫉妒那些胜过他的人并说三道四。话多漏洞就多,忌妒别人就没有人愿意与他亲近。以我的看法,这三位所谓贤者,都不过是缺德之人,我躲他们远远的还怕惹祸上身呢,更别说去亲近他们了!”后来的情况果然像傅嘏所说的那样。

评析:撇开傅嘏与那三位“贤者”本身政治立场就不同,支持的政权也不同,自然难以结交不说,傅嘏起码教会了我们如何识人,择人而交。显然,对有贪财好利、嫉贤妒能、话多性躁这几个致命弱点的人,就像傅嘏最后所说的,避而远之为上!

评 价 有 误

原文: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馀。”
译文:刘越石(刘琨)说:“华彦夏(华轶)的见识和能力不足,坚强果敢有余。”

评析:这话说得不愿听,有能力,才能做到坚强果敢。换言之,坚强果敢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有助于增长见识。试想,谨小慎微、犹豫不决、胆怯软弱的话,就不会去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难道见识会自己跑到脑子里去吗?所以说,这个评价有BUG!

遵从内心 贵得适意

原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译文:张季鹰(张翰)被齐王司马冏征召任东曹掾一职,在洛阳城里,见秋风吹起,便引发了对吴中老家菰菜羹和鲈鱼脍的思念,他说:“人这一生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顺应自己的内心,岂能远离家乡数千里为的是追求名利和官位呢!”于是就让驾车载他回乡了。没过多久,齐王败亡,当时人们都说他能看清形势,瞅准了机会。

评析:估计张翰还没到料事如神的地步,充其量是因思乡心切给他带来了一点运气。但人家说了,人这辈子最可贵的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也正是因为他做到了这一点,才捡了条命。所以说:内心世界的丰盈,内心世界的平静,内心世界的清明,才是我们战胜外来一切侵扰、戕害的最重要因素。

负 诺 与 知 遇

原文: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径前,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既而忘之,以为南郡。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后兼三公,署数十人为官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于时称其知人。

译文:大将军王敦发兵进军京城的当初,杨朗一再劝阻,王敦不予理会,杨朗只好为其作战。他坐着中鸣云露车一路来到王敦面前说:“听下官的鼓声,只需进攻一次便能取胜。”王敦握着杨朗的手说:“事成之后,我定会让你执掌荆州。”过后王敦把这话忘了,安排杨朗做了南郡太守。等到王敦败亡之后,晋明帝将杨朗收监,并想杀掉他。不料没多久晋明帝驾崩,杨朗才免得一死。后来兼任三公尚书,安排数十人做属官。这些人当时并没什么名气,后来都受到赏识和提携。人们都夸称赞杨朗知人善用。

评析:事情发展充满了偶然性,对个人来说乃命运使然。但偶然中包含着必然,杨朗之所以之后能官至兼任三公,与他一开始就极力劝阻王敦不要攻打京城有关。把政治上的立场、站队、跟人等等放在一边不谈,在官场中像王敦一类的人比比皆是:恣意妄为、嘴大食言、背信弃义、卸磨杀驴等丑恶伎俩常见不鲜。

量 识 皆 备

原文:郗超与谢玄不善。荷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译文:郗超和谢玄关系不怎么好。当时符坚南逼东晋朝准备问鼎天下,已经攻克了梁州、歧山,并对淮阴虎视眈眈。朝廷欲派谢玄北伐符坚,私下里很多人都不看好谢玄。只有郗超说:“他定能担当重任。我曾和他一道在桓温府内共事,发现他知人善用,尽其所长,即便是些细微之处,也能尽心尽责。由此推断,谢玄定能建功立业。”北伐大功告成之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也敬重他不因个人好恶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评析:文章开头就强调郗超与谢玄的关系不好!可贵的一点就在于郗超不计较个人之间的纠葛,以国家利益的大局为重,力排众议,鼎力举荐人才,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一有气量,二有胆识,所以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战 不 为 名

原文: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复云为名。”

译文:韩康伯与谢玄交情不深。谢玄北伐苻坚后,坊间都在怀疑他不能挽救局势。韩康伯说:“谢玄这个人喜好名声,肯定能战斗。”谢玄听到这话非常生气,常在众人面前一脸严肃地说:“大丈夫率领千军万马,出生入死,为的是报效朝廷君王,不要再说是为了名声。”

评析:前线在流血拼命,后方却冷言相讥,十分令人气愤。话说回来,谢玄怎么也是为了国家,为了君王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就算是为自己的名声而战,又有什么错呢?那些说风凉话的,让你啥都不为,就让你去前线送命咋样?

秘 而 不 宣

原文:王忱死,西镇未定,朝贵人人有望。时殷仲堪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晋孝武欲拔亲近腹心,遂以殷为荆州。事定,诏未出,王珣问殷曰:“陕西何故未有处分?”殷曰:“已有人。”王历问公卿,咸云非。王自计才地必应在己,复问:“非我邪?”殷曰:“亦似非。”其夜诏出用殷。王语所亲曰:“岂有黄门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举,乃是国之亡徵。”

译文:王忱死后,西部地区长官(荆州刺史)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朝中权贵们都巴望着能有机会。当时殷仲堪(殷浩)在门下省任职(黄门郎),虽然身居机要部门,但资历浅,名声低,对他成为地方要员没人看好。然而晋孝武帝(司马曜)想提拔亲信安置心腹,就让殷仲堪出任荆州刺史。事情已定,诏书还没有发布,王珣向殷仲堪打听:“荆州这个位子怎么还没有安排?”殷说:“已经有人选了。”王珣一一问到朝中好几个官员的名字,殷仲堪都说:“不是”。王珣以为论才能和出身,一定该是自己了,于是又问:“莫非是我?”殷浩说:“好像也不是。”当天夜里,诏书下达了,用的是殷浩。王珣对自己的亲信说:“哪有黄门郎担此重任的道理,重用殷浩,是亡国家的征兆啊。”

评析:与王珣的自作多情地猜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殷浩的简略而带有神秘感的回答。被问之人恰巧正是被任命之人,同时又是负责传达诏书的人(黄门郎一职就是皇帝身边专门负责下达诏书的),所以王珣才那么气急败坏地把这件事上升到亡国的高度来诋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中)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
世说新语
白话世说新语 识鉴第七
【国学典籍】《世说新语》---识鉴
《礼器碑》、《曹全碑》、《石门颂》、《张迁碑》、《乙瑛碑》原文和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