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公分线圈可避孕,护士曾为其代言,但纪录片上映后产品遭停售!

先跟大家道歉,因为今天要推的这部片,其实一开始希瓦是打从心底拒绝它的。

理由稍后些讲,先直接上内容,它就是——

《尖端医疗的真相》



看背景:网飞出品,纪录片题材,基本可以确定是好片无疑了。

敢于触碰禁忌话题、敢于揭露强权下的真相,是网飞一贯的风格。

它的纪录片,盲看也不会选错。

而且这部《尖端医疗的真相》,还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切实的影响:

片子上映后不久,美国拜耳公司宣布将在2018年年底全面停止销售Essure(一种新型永久生育控制器材)。



但片子想表达的主旨,却无法让希瓦完全认同。

原因暂且可以粗暴且世俗的归纳为:

1、在医疗这件事情上,希瓦还是相信应该给

科学研究

留出最大空间;2、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走势下,必然无可避免会伴随着一些牺牲。


但奇妙的是,就算抱着批判的态度看完此片,也无法抱着“就这样让它过去”的心情结束。

甚至,在看完之后的好几天里,希瓦都还会常常忍不住想起它。

或者说无形之中,自己的某些态度也被它改变了。

仔细琢磨之后,希瓦认为这种改变是有益的,所以最后还是决定把片子推荐给更多人看到。



《尖端医疗的真相》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与科学息息相关的尖端医疗

而谈起尖端医疗资源,美国当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本片就是把镜头对准美国病患,揭露资本主义之下:

美国价值高达数十亿的医疗器械行业,如何把风险加诸于病患身上。



首先,医疗器械指的是什么?

心脏起搏器、药物支架、丰胸移植物、白内障镜片等。

大到电脑断层扫描仪,小到木制的压舌板,全都属于医疗器械。



且随着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器械已经变得越来越必不可少

有时候甚至比药物还重要(从利益角度来说)。

我们都还记得过去街头“包治百病”的蛇油。

那种东西现在当然已经无法骗到我们了,相反的,现在能够骗到我们的,是换了形式和姿态,代替蛇油出现的:

另一种同样危险却更难控制的东西——伪造的医疗器材。



这里的伪造不一定指不专业,而是比不专业更可怕的:拒绝专业。

明知新器械可能会引起某些并发症,却拒绝向病患说明;

明知新器械没有经过人体试验,却依然让它们上市;

明知有数量较多的病患反馈副作用,却选择无视。

而在医疗行业做事潦草至如此地步的,正是拜耳、强生等这些鼎鼎大名、具有世界性权威的医疗大品牌。



比如:一款由拜耳推出的,一度在美国营销做得很好的:

Essure新型永久生育控制器材。



它的宣传亮点是:无需动刀、没有伤口、不留疤痕、45分钟离开隔天可上班、无需麻醉、流程简易等。

大致意思就是:一个无痛方便的绝育环。

Essure由一个微小的四公分线圈组成,通过子宫插入并放置在输卵管内。



它的工作原理是:刻意造成输卵管的发炎反应,以形成结痂组织。

然后结痂组织会永久性的关闭输卵管。



官方宣称放置Essure的手术过程完全不花时间,是最创新最好用的产品。

连在临床试验中协助放置的一名护士也动了心。

后来此护士还成为了Essure的代言人,积极推进Essure的市场占有率。



但真实体验和效果真的如官方所说吗?

A女士谈到自己植入Essure时的感受时说:

手术过程与官方所说“无痛”有些不一样,整个过程她都是有感觉的不舒服



而且手术结束之后,A开始不断发烧、不断流血

甚至一个月只有一两天不流血的。

伴随着腹部左侧的尖锐刺痛感越来越强烈,A去医院做了超声波检查。

结果发现:Essure已经由输卵管跑到了子宫里。



医生建议A取出Essure,但这还不是结束。

取出后的A继续流血,量多时甚至可以喷涌出来在地板上形成大片的血迹。

随后A开始遭受长年的剧烈头痛,到了必须靠牵引设备缓解痛苦的地步。



而造成这些后遗症的原因,是进入子宫后的Essure其实根本无法完全取出

这是产商在产品被生产出来时就知道的可能会发生的后果。

但是他们选择对此闭口不谈,而这种风险,正大规模存在于我们交付健康的医疗行业之中

Essure残留的碎片会分布在你子宫的各个地方,不断地侵害子宫内部组织,严重时甚至需要切除子宫

而如此严重的并发症,仅仅是由一个不足四公分的线圈引起的。

同样为了避孕植入了Essure的B女士,也出现了大出血等日常症状,她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身体剧痛



这些剧痛致使她常常在办公室昏厥

长年累月,B失去了获得工作的机会,只能带着四个孩子靠低保度日

B的丈夫也因为无法进行亲密行为离开了B,可以说Essure彻底毁了B的生活。

类似的厄运,最后也降临到了为Essure代言的护士、以及千千万万个美国女性身上。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美国有近7000万人植入了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

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打着“创新”标语的“Essure式”风险未知的产品。

请注意:这里的“风险未知”指的是人为的,指那些厂家已知风险却拒绝向市场公开的产品。

比如强生公司生产的阴道网膜、著名的达芬奇机器人、ASR髋关节植入体等,都在后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又可分为两大类:

1、可逆的

比如很多人在植入ASR髋关节之后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不受控等症状。



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被诊断为帕金森症了。

但其实这种症状可以在取出植入物后就迅速得到好转

但不幸的是,很多人直到去世也以为自己得的是不可治的帕金森,而这种悲剧,原本可以避免的。

2、不可逆的

比如强生生产的阴道网膜,同样通过“结痂”原理来帮女性缓解器官机能下降。



可是网膜上市多年后,不停有女性开始出现出血、绞痛等后遗症。

检查发现是因为植入人体后的网膜会不停收缩,顺带拉扯周围脏器,造成子宫损坏。

但和Essure一样,与肉已经完全融为一体的网膜,是不可能完全取出的。

片中的受害者用了8年的时间做了18次取出手术,依然没有把网膜碎片取干净。



以致于这期间她和丈夫彻底失去了亲密生活。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所有新上市的医疗器材都会伴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是的,但那是“不可预知”的,和我们前文提过的“已经预知”的风险可大不一样。

以阴道网膜为例,来看看下面这段触目惊心的话:

(网膜事件被曝光后,强生公司的医疗事务总监在进行具结时,承认了在网膜器材上市之前,开发原型的外科医生就已经告诉过强生公司:这个网膜不安全)

你早知道网膜可能会出现严重萎缩? 是的。你也知道严重萎缩会造成患者疼痛?是的。你已知这可能导致后续需要入侵式手术,尝试移除或修正收缩的网膜?是的。你坐在这里时,是否有任何与网膜相关的风险或不良反应是你们现在知道,但在上市前尚未知道的?没有。




是的,全部已知,全部避而不谈,唯一的原因就是背后所能带来的庞大利润。

数据显示:一片网膜成本25美元,市场价却高达2000美元。

过去十年里,强生公司花在网膜诉讼上的费用超过3亿美元

可是与此同时,他们的总营收超过6830亿美元

强大的资本,足以改变任何一个行业。



但罪魁祸首只有厂家一人吗?

不,一个新医疗器材要上市,至少要经过厂商、政府、医生这三个环节。

先从政府说起。

在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负责监管药品、食品、生物制剂和医疗器械的最高监管系统。



正常情况下,器材上市前都要经过FDA的一个叫作PMA上市前核准流程的审核。

它属于最严格的器材核准程序。

这个程序要求器械必须先经过人体测试等一系列的临床试验,然后再递交材料到FDA。

但这个过程成本极高,且用时较久

等审核完再上市,利润会大打折扣。

所以FDA就顺势诞生了另一种更为节约成本的简化审核程序——510(K)



510(K)不要求器械进行人体试验,且企业只需要证明自己的新产品和市面上已存在的另一种器械一样,就能上市。

等等?不需要人体试验?只要是个机器就能上市?

和市面上已存在的产品一样?那还叫新产品吗?

而且由于审查制度的不完善,市面上已存在的产品也不见得安全。

其中还有很多因为出现问题已被召回的产品,居然也能用来当新器材的上市标准?

总之说来说去,510(K)制度就是形同虚设。

可怕的是,这个形同虚设的审查制度,目前正用于美国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审批。

而真正能接受正常审查的产品,占比不到2%。



再以Essure为例,来看看FDA是如何举行器材上市前核准听证会的:

以下是会员在会议上提出的问题:

如果电击接触到线圈会发生什么?植入物会受到多少损害?怎么应付输卵管穿孔的问题?对于患有金属敏感的人体,会发生什么情况?


都是线圈放入输卵管后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最基本的问题。

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相关人员并没有足够的资料来支撑他们给出答案。



最后,Essure在一个简短得形同走形式的会议上被核准上市了。

但也不是每个与会人员都对此放心,会议结束时,曾有人提出:

如果十年后Essure被发现问题怎么办?

FDA回答:

那么他们会把我们通通找来开会,问我们当初为什么核准它。



是的,一个玩笑打发了一个关乎人命的问题。

再说医生。

医疗器材公司的员工表示:

他们的工作就是尽一切可能让医生使用他们生产的器材。

而说服他们使用自家器材的方式,当然就是“送礼”

这代表着医生和器材公司之间有回扣,而且这种回扣是合法的。



但希瓦必须在这里声明,吃这种回扣的医生只占少部分。

大部分医生的情况是:

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给病患用的器材是不合格的。

几乎所有医生都会相信FDA的权威性,相信FDA批准过的器材肯定是安全可行的。

这也是为什么,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自己本身就是医生的受害者。

他们相信FDA,相信创新的、更好的产品,当然也就成了用这些产品的第一批人。



作为年利润超三千亿的超大产业,医疗器械在美国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权利掌握在制药产业的手中。

但那是过去,现如今医疗器材产业比制药产业拥有更大的权力。

器材产业的发展速度远比实际科学的发展速度来得要快

因为病患很喜欢听“创新”的产品。

“创新”让他们看到希望,“创新”让他们有盼头。

而对生的渴望,让他们愿意为任何“创新”买单。

于是超高的利益诱惑,使得医疗器械不再属于医疗,而是属于生意。



但你或许会说,这个体制里就真的没有一个“良心大于钱财”的人吗?

当然有。

FDA中有这样一群科学家和医生,他们很担心产品的通过和核准方式。



但在他们把担忧上报给医疗器材中心的主任之后,得到的却是上级的报复。

他们的电脑被安装间谍程序。

结果两年之内,九位提出安全隐忧的FDA科学家,均遭到解聘或放逐。



再有知识的人,也逃不开手握着最高利益的权势者的掌控。

另一个更糟糕的现象是:

有些FDA官员任期结束后会返回业界继续工作,他们会把规避审查制度的秘诀都告诉公司。



环环相扣,利益交错,复杂的上市流程使得你很难判定谁才是其中的施害者。

这当然也是《尖端医疗的真相》存在争议的原因:

庞大的资本利益使得医疗器材行业变成一门生意;然而同时,资本也是促进医疗器械创新的最强驱动力。


而在所有我们最需要科学力量和创新的行业中,医疗无疑是最重要之一。



扼杀资本力量,等同于在扼杀创新驱动力。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如同网友说的,近代医疗史上哪次较大的进步,不是踩着血淋淋的教训走来的?

而且制度无法完善,只能在一次次的经验中改进。

除了只手遮天、利益至上的大资本家,谁敢说这里面又没有无可奈何之人。



那作为普通老百姓、如《药神》里老奶奶所言“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的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尖端医疗的真相》最后提示我们:

1、详细研究将会用于你体内的任何器材,最新的不见得就是最好的;2、在进行任何高风险或昂贵的医疗程序之前,寻求第二位医师的意见;3、询问外科医生,相关器材已执行过多少病例;4、当您在医院中时,请家人或朋友充当您的拥护者;5、参访相关网站,查询您的医生是否接受了医疗设备公司的付款。


而以上,就是希瓦想把片子推荐给你们的原因。

无论片子的主旨你是否同意,希望以上提示都是对你有益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年赚的钱可绕地球30圈?这部纪录片,揭露尖端医疗到底有多黑
近期最震撼的纪录片,扒开了细思极恐的医疗黑幕
豆瓣9.0,揭露医疗骗局,这片太血淋淋
网飞极品,这行业一年赚的钱,可以绕地球20圈
推荐!纪录片《尖端医疗的真相》:警惕资本在医疗行业兴风作浪!
Netflix 的新纪录片,揭露了市值 4000 亿美元的医疗器械行业内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