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起学伤寒之第7条
伤寒与温病争论了上千年,关键是概念不清,各说各话。但是后世医家偷换概念或者说拓展了温病的概念,是主要因素。站在伤寒论仲师的角度,温病属于太阳病的范畴,太阳病属于伤寒六经的范畴。所以仲师的太阳病不但包括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还包括太阳柔痉、太阳刚痉、太阳中暍、太阳风湿,这也是很多伤寒版本将痉湿暍病脉证治放在伤寒论太阳篇之前的原因。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就是温病,既不是阳明病,也不是瘟病(传染病),仲师在这里用了排除法,与太阳中风作对比,两个特点,一、口渴。二、不恶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是备受争议的一段话,一些医者质疑曰:冬天得伤寒则发伤寒,不得伤寒则不发伤寒,如何伏藏以至于能到春天才发病?伏藏于何处?少阴?时间太长,不符合潜伏期的理论啊!其实还有一句话,也是备受质疑,《内经》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以至于吴鞠通依季节分为春温、冬温。一个人冬季伤于寒,没有立即得病,寒气流连于体内,郁而化火。但是,冬季毕竟外面寒冷,这个火可以通过出汗来宣泄,所以不病。到了春天,气候就温和了,体内的郁热无法宣泄,里热与外热勾结,于是发为温病。这就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次,正常人的状态,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阳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而起亟”。“ 藏精”是人得以健康的基础。人不藏精则相火不藏,相火不藏则玄府不阖,津液随出汗而流失。如果到了春季,外界气温升高,再受外邪则发为温病,内外皆热,故发热。体内相火扰动,津液流失,故口渴。相火造成的热不停向外走,玄府不阖,大脑中枢收到的信号是舒张的状态,所以不恶寒。整体情况与中风相似,但又有不同,毕竟伤了津液。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仲师没有处方用药,也可能是因为方证不同条,丢失了,但《千金要方》卷九中收集到了“解肌汤”, 葛根四两、麻黄一两、黄芩、芍药、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汤的框架仍在,只是将辛热的桂枝、生姜换成黄芩、葛根,葛根是起阴气的。没有桂枝、生姜的助力,麻黄没有发汗的力量,仅仅是开表而已,让热走的通畅一些。
“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之所以用发汗的办法,说明医生误诊了,误诊为太阳中风证,无论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发汗后都会表解热退,但是,温邪为热邪、阳邪,伤的是人体的阴液、津液,如果再用辛温的麻黄、桂枝剂治疗,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不但不退烧,反而会因为津液减少而显得阳气过盛,阳主外,阴主内,在外的阳多,故身灼热,称为风温,风温的特点就是汗出而热不解,也可以算一个条文里没写的风温的主证。虽然仲师没有处方,但是,参考后世医家的经验,用辛凉发汗之法,清里透表,白虎汤治之。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风温为病的特点,脉阴阳俱浮,这里是与伤寒做对比,伤寒是寒邪、阴邪,寒主收引,所以脉阴阳俱紧,风温是热邪、阳邪,阳性趋上,所以脉阴阳俱浮。热邪逼迫津液外泄,故自汗出,汗出的过程中,津液被从中焦带到了皮肤腠理之间,肌肉中有代谢不了的水,故身重。 热性炎上,体内的热大量涌向大脑,呈一种缺氧状态,所以昏昏沉沉想睡觉,称为“多眠睡”。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能见过,坐车时吹暖风就容易犯困。皮肤腠理已经不足以排热,呼吸道也加入排热的行列,呼吸加重,表现为“鼻息必鼾”,现在的呼吸暂停综合征,可以借鉴这种辨证方式,用治疗风温的方法来治疗。“语言难出”说明热扰心神,心功能受到影响,神智与语言都有了障碍,让我想起了牛黄安宫丸。
(本条描述的风温与后世温病学家定义的风温,不是一回事。这里的风温是温病误治后出现的变证,与外感风邪无关)!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如果将“发热而渴,不恶寒”误诊为阳明病,用了承气汤,温病本来需要补津液的,承气汤攻下又伤津液,体内津液严重不足,出现小便不利,这里的小便不利于气化无关,就是津液虚。中医认为血汗同源,血尿同源,既然津液不足,就会从血液中调取救兵以供体内脏腑之用,而肝主血,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眼睛就会“直视”。肾为水脏,肾主二便,肾主藏精,失溲代表肾气的外脱。 虽然小便失禁,但是由于津液不足,应该是点滴而出。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如果医生忽略了口渴,眼中只有发热,为了退热,医生误用火疗(熨、艾灸、火针等)的方法,津液大量被耗散,血汗同源,汗不足的时候就会影响到血,皮肤出现微微发黄其实是失血的表现,严重的还会因为伤了心阴肝阴,出现像惊痫一样的阵发性抽搐,因为血是养筋的,肝血不足则血不养筋。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面对一个被误诊的患者,医生不从自身找原因,坚持认为自己正确,是患者的病情严重,用上火熏之法,古代有一种迫汗之法,挖个坑,用火烧热,让人在里面蒸熏,类似现在的汗蒸,比汗蒸厉害。如果误治一次还有挽救的余地,如果一误再误,那就离死期不远了。千万别以为这种误治法不见了,它改头换面又以汗蒸的形式来到我们身边,很多人感冒了以后会主动去汗蒸取汗,汗蒸致死时有所闻。
我们看风温的特点:发热、自汗出、身灼热、不恶风、脉阴阳俱浮。 再看中风的特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很有迷惑性,也许,这就是后世医家提出“桂枝下咽,阳盛立毙”的原因之一吧。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课前思考
1.      本条讨论的是太阳病还是六经病?
2.      为什么发于阳比发于阴病愈时间多一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伤寒论》密钥之第6条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温热经纬(卷一卷二)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6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曰风温 风...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条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太阳病无方证条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