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业国 || 姚文学和他的《淘书手记三部曲》
userphoto

2022.12.28 北京

关注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宋业国,安徽合肥人,年逾古稀。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合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市民俗学会会员、理事。平素喜爱写作,时有文字见诸报端,著有《巷民碎忆》等著作。

姚文学和他的《淘书手记三部曲》

2022年11月中,诗人大标做东,邀了十几位文学爱好者在一家大酒店聚会,庆贺文友作家、收藏家姚文学先生大作《淘书手记三部曲》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淘书手记三部曲》共三册,分别是花冲公园篇、周谷堆篇和签名本篇。全书由数百篇淘书手记组成,字里行间,囊括天地人文,大到国家政治、中外奇文,小到水流潺潺、一草一木,皆用哲言妙语娓娓道来,读来妙趣无穷,启人心智。


我比姚文学痴长几岁,相互神交已久,真正见面也就在前几年,也是在一个文友的饭局上,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知道他有两个特别的爱好:一是喝酒,二是 “淘书”。他在家每天搞二两,饭局上半斤起步。他在饭桌上喝酒也是三部曲,先喝白酒,然后借着酒性朗诵一段《将进酒》,到得意时双手在头上舞,两个脚在地上叉,满脸红彤彤,声情并茂。记得一次那双手差点划到邻座小姐姐的眼镜。最后还要搞瓶啤酒淋淋。他的 “淘书”爱好也是淘出了境界,多年如一日,不论严冬酷夏、刮风下雨,每逢周日总泡在旧书市场里。自此我对他多了一分关注。


姚文学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在皖中丘陵的一个小镇上,父母都是农民,后来他自嘲生下来就是一个预备农民。他原名叫姚文雪,由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后来他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姚文学”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高考失败闲在家里的,他萌发了到省城去闯闯的念头,临行前一个和他同样命运的同学,借来了一台照相机,打算拍一些照片留作纪念。姚文学将自己捯饬一番,头上梳着当时非常流行的满头长发,毛线衣外面罩着的夹克衫敞着。我对那张背景是他故乡的照片印象很深,他嘴里含着一本书,双手背在后面,深邃的眼睛看着远方,一副胸怀大志的样子。我想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是,虽然背井离乡外出闯荡,但是自幼结下的文学梦不会丢。



世纪八十年代是火红的年代,也是最活跃的年代。那时候各种新鲜事儿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很活跃,社会经济、文化也很活跃。


在家的时候听别人说,省城到处都有赚钱的机会,真正来到省城后的姚文学才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一开始只好帮着商家推销可乐、打零工赚两个小钱维生。几年后有了一点积余后,于1993年元旦,在安徽省“人大”隔壁的曙光路上开了一家“白雪照相馆”。听他自己说还研究过化工,具体干什么他没说,我猜大约就是研究怎么快速去除水壶里的水垢,要不然就是吃什么水果能解酒,这些都是属于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畴。在这段时间内,他儿时的文学梦只限于闲时读读报纸看看书了。


直到1998年十月,姚文学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淮河路司法厅高高的门楼,幸运地成为《安徽法制报》社的一员,由此结识了王佑群、许逢良、赵徐州、赵陵生、粟原慰、钟政林、胡皖生、郑祖清、王新宇、张清等一批人品优、业务精的报人,真正融入安徽新闻界。


在以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安徽法制报》给他提供了为实现儿时文学梦施展拳脚的舞台。他走淮北,下皖南,开阔了视野,左手新闻右手文学,双管齐下,笔耕不辍,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文学类作品五十多万字。


姚文学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他要花许多时间为稻粱谋,但读书、淘书,一直是他的重头戏。每当漫步于文字丛林之中,他总会看到许多新鲜的人和事,仿佛走进另一个与现实生活迥异的奇妙世界。读书,给他带来快乐,也让他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找到一种有尊严的生存方式。


为了读书,他时常徜徉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时间长了就有了囊中羞涩,捉襟见肘之感。这时他想到了到旧书店买旧书,便宜。书本无新旧之别,旧的只是纸张、年代而已。新书旧书都有艺术和文献价值。旧书还有一样是新书所没有的,那就是旧书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可能具有了文物价值。



他认为淘书之趣在于寻找过程中聚精会神的那份专注;淘书之乐在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上眉梢。淘书的更大价值在于以书识人,相遇知音。这是一种沁人心脾的音乐,一道春风沉醉的美景。


姚文学淘旧书一开始是为化解囊中羞涩的困境,慢慢地成为了习惯,渐成癖好。他认为阅读旧书,就如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脚印依稀,虽非同时,却是缘分,是与作者共同经历一段心路历程。再说,在阅读旧书时还有彼时彼人遗留的蛛丝马迹,在深夜的书桌前,在时间的旷野里,遥遥相伴,熨人孤独。


旧书多自普通人家流出,书里常是凡世烟火。有时候,旧书里会夹着一片美丽的玻璃纸,或是蝴蝶、枫叶,有时候会有一张稚拙的插图,甚至“某某某大坏蛋”这样可喜的句子,每每遇到这种情形,姚文学都会在心里念叨,希望当初的主人如今依然童心满满。


姚文学淘书的主要阵地在花冲公园和后来的周谷堆,偶尔也去城里几家旧书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合肥包河公园内出现了合肥最早的旧书交易市场。后因市容问题,这个旧书交易市场迁至和平广场,1994年又迁至花冲公园。从那时起,花冲公园旧书交易市场在经年累月中渐渐呈现规模。到1997年,花冲公园旧书交易市场摊位已达100多家,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环境最好、货源最丰富的旧书市场,一度与上海文庙、北京潘家园、南昌滕王阁的旧书市场齐名,被业界称为“全国四大旧书市场”。(2017年花冲公园改造旧书市场迁至周谷堆市场。)


花冲公园集花鸟市场、宠物市场、古旧市场、廉价市场、旧书市场于一体,每周日开放一次。届时人山人海,前挽后拥,摩肩接踵。夏天,真的是拂袖成云,挥汗成雨。就是在这样的人群中,总能发现姚文学那近乎苗条的身影,弓着腰,手提大袋子,目光在书摊上不停地漫游、扫瞄、搜索,一旦遇到中意的,两眼一亮,兔起鹘落,迅速收归腋下。接下来就是与摊主讨价还价,往往是摊主硬,他则软,摊主软,他则硬,在软软硬硬之间,成交。


一个城市,需要一个旧书市场。每一个旧书市场里,总有一批资深的淘书人。他们一年四季中,无论寒暑,不分阴晴,留连于一排排旧书摊前,陶醉在无尽的故纸堆中,默默坚守着一片精神家园,成了城市里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翻开一张张泛黄的书页,聆听独属于这本书的故事,品味那尘封已久的旧时光,淘书者在旧书中收获着不同的惊喜与感动。


男人淘书,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就好像女人逛街一样,有瘾。出门时,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逛着逛着,想要的东西就来了。


每到周日,姚文学喜欢约上有共同爱好的散文作家程耀恺和《未来》杂志的编辑部主任王贤友一同走马旧书市场,他们在公园的门口打个照面之后,就兵分三路,始于各随其好,终于各得其所。不知不觉,淘书日当午了,于是,返回城里,在老城的小巷里,找一家小酒馆,痛饮三大盏,海吹一通,好不痛快。


姚文学所淘之书,文史哲经、艺术文化,乃至摄影画册、孤本绝本无所不包,一册在手,如入书海,如遇旧友,如交新知,爱不释手。他说:“在我眼里,一座城市的旧书市场是一间不设任何门槛的求知课堂,是一座鱼游于水享受精神愉悦的欢乐天堂。”


对他来说,闲逛旧书市场,是业余生活的一种放松,一种享受。阅读不仅给他带来极大的快乐,也让他在这个热闹非凡的世界里,学会了默默地忍受,保持达观的心态。书中乾坤大,那些层层叠叠的旧书,夹金埋玉,十分诱人。他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往往和这个城市所拥有的书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旧书市场和书店作为“慢生活”的代表,变得越来越珍贵。旧书市场承载了“书香”文化的传承与象征,也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底蕴和氛围。


姚文学十几年如一日地往返于旧书市场,俨如一个勤勉的捕鱼者,他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每逢周日风雨无阻。他以一种独到的眼光,精挑细选心仪的书籍,边淘,边读,边写手记,那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皆是有感而发,情动于衷。


姚文学真正有规律地踏上淘书之旅的是在新世初,一开始是“抓到篮子里就是菜”,所写手记也不成文,直至2013年淘书才变得理智了,开始成体系有目标地去淘旧书。记淘书目录、写淘书手记,日积月累竟然成为习惯,所写手记渐渐成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他在新浪博客上开设了《淘书手记》《淘书脸谱》两个栏目,常常将这些文章发到博客上,意在与朋友们交流心得,分享他的淘书乐趣。他对淘书的这份痴迷,得到许多朋友的热心鼓励和关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利民就是其中一位。


编辑是个有心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发现作者,姚文学的《淘书手记》激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一次,编辑读完一篇手记后,给姚文学打电话相约下周日与他同去周谷堆淘书,亲身体验一下其中的滋味。是日,他们如约在周谷堆旧书市场见了面,编辑还带上了他上初中的女儿随行感受旧书市场乐趣。


事后编辑当着姚文学面大发感慨:我整天只顾把自己埋在新书堆里,竟然冷落了旧书这座宝藏!淘书的人,未必全是读书的人,以营利为目的,以奇货可居为追求的大有人在。姚文学是先淘后读,或者边淘边读,淘之有余则读,读之不足则淘,姚文学差不多拥书万卷了吧,他只是奉行自己定的规则:淘之有余则读,读之不足则淘。这么多年来,姚文学因淘书读书而快乐,因淘书读书而优雅,因淘书读书而充实,因淘书读书而活得充实。


多年来,姚文学坚持所写的淘书手记,情动于衷,有感而发,信手写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他说,对淘书做小结,可强化记忆,帮助消化吸收。时间久了,篇章多了,许多朋友热心鼓励他出版成书,编辑就是热心鼓励者之一。他对姚文学说:你为文学而生,名如其人。又说:你的文风自然朴实,保持土地本色,有一颗赤子之心。也就是在那时,编辑提出了编辑出版《淘书手记》的初步设想和成书的大体架构。


自此姚文学和编辑就不断的见面或电话,历经两年多时间的反复商量推敲,最后定下了花冲公园篇、周谷堆篇、签名本篇《淘书手记三部曲》的总体思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天姚文学终于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签下了《淘书手记三部曲》的出版合同。签字时,他觉得手中的那支水笔沉甸甸的,那一刻他脑子里出现了出书过程中的种种不易,还有新书出版面世那一刻的激动和喜悦……


签完字,姚文学拉着编辑的手再三表示感谢。编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一直对现今的人们不读书而深感痛心疾首,出版你的《淘书手记三部曲》,就是要以你无功利的淘书行为、读书乐趣,去感染那些远离书本的人。只有喜欢读书的人多了起来,我们的社会才会处处充满书香,否则书香社会只是一句空话。一个人读书,可以照亮自己;众多人读书,必然照亮我们的未来。


姚文学花费十几年工夫,跟踪花冲公园、周谷堆两处旧书市场,穿梭市内数家旧书店,历尽千回百转,淘得旧书万册,并且一心一意地且淘且读,以博览群书的视野、丰赡厚实的学养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夜以继日写下数十万字手记,所写手记不只是对所淘之书内容的简略概括,同时记下了许多书外的轶事、掌故及作者亲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在与读者分享淘书、读书的快乐旅程。终于撰成这套《淘书手记三部曲》。


著名作家、书画家《张玉良传》作者石楠在阅读《淘书手记三部曲》后说:有资料价值;安徽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评论家黄书泉说:填补了安徽文学史上“书话”空白。



姚文学擅长写散文,没见过他写过什么小说,诗歌的活动从不参加,他是一位有自己特质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是那种精炼隽永的风格,是亲切自然的那种。这部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原生态散文,无矫揉造作,也无刻意赞美讨好或者讽刺贬低什么人的。原生态的东西恰如野生植物,便没有那么中规中矩。正如一位文学艺术界的行家所说:真正好的文字,多是不经意而得,那些刻意之为,多数弄巧成拙。


多年以来,姚文学在打工挣钱谋生之余,算得上读书不停,笔耕不辍,在城内外报刊以及网络平台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字就如同飘在空中的秋叶,轻风徐来,随风而逝, 没有几个人还会记得住,想得起的,甚至包括自己本人。出版成书则不然,抗击时光流逝的力量要强硬得多,同时它有行世的属性,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书在世上漂流仍有相遇读者的可能,最起码可以和自己相遇。这本《淘书手记三部曲》便是他淘书读书的结晶,也圆了他儿时的文学梦。


姚文学因读书、著书而快乐,因淘书、藏书而富有,他对旧书市场的钟爱和对旧书的痴迷,恒心与毅力兼具,温度与情怀并存,不失为一种探寻历史光芒的方式,也可谓独辟蹊径的一种读书选择。如此不经意间,就淘出了另一个自己,觅得了别样的人生。


 (文中照片由姚文学先生提供,版权归姚先生所有)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齊齋书话|从花冲公园到周公堆,一个资深书迷的十年淘书手记
一本新书的价钱,在旧书市场可以买一堆
我与旧书的二三事
周谷堆这里有个旧书市场,邂逅一段旧时光
旧书市场艰难前行 二手书该不该被遗忘?
旧书市场上的书。(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