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删专辑7辑 | 伊沙新作与诗观文论:好的口语诗,一定内含丰富的先进性 || 不删诗
userphoto

2023.07.13 山西

关注

“不删专辑”7辑我们有幸邀请到著名诗人、口语诗阵地的坚定领导者之一伊沙做主角,这一期的内容不仅丰盛,而且别具意义。不删君不仅为您精选了53首伊沙的最新短诗作品,还在诗歌专辑后面,为您呈上一篇作者最著名的、影响广泛的口语诗诗观文论。

将这位诗人的最新作品和打开窗户专说亮话的诗观雄文,一次性全部放在您的面前,无论对于关注中国当代诗歌的演进与现状的诗歌作者和评论家、观察家,还是当代先锋诗歌的忠实读者,这一期诗与文相互映照的丰富内容都是您不容错过的。

不删诗的每一期推送都崇尚好作品至上、作者至上、读者至上的编选原则,不遗余力地展示优秀作者的才华和创作实绩,全心全意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风格多元化的好诗好文,是不删诗的初心和必达使命。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感谢每一位订阅和传播不删诗优质内容的读友!

伊沙,原名吴文健,男,著名诗人、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选家。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出版著、译、编118部作品。获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中文诗歌奖金、韩国“亚洲诗人奖”以及中国国内数十项诗歌奖项。应邀出席瑞典第16届奈舍国际诗歌节、荷兰第38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英国第20届奥尔德堡国际诗歌节、马其顿第50届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中国第二、三、四、五、七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第二届澳门文学节、美国佛蒙特创作中心驻站作家、奥地利梅朵艺术中心驻站作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为其举办的朗诵会、奥地利两校一刊为其举办的朗诵会与研讨会、莫斯科大学世界诗歌日线上国际诗歌节等国际交流活动。

伊沙短诗近作  53首

二重奏


夏日的清晨
鸟鸣与雨声
自然二重奏
仿佛在对话
天地之间
有无人听
它们都会奏

动物诗志


猫小白从窗口
望见对面楼前
一对流浪猫母子
在快乐地嬉戏
忧伤了好一阵
也许它连那是
它的同类
都不知道
只是我瞅着它
觉其很忧伤


《苏东坡》笔记


苏轼临终前的形象:
"眉宇间秀爽之气,
照映坐人"
不如此才怪呢

秦中吟


天气预报
今日晴
结果还下
毛毛雨
滴滴司机
愤怒了
开口叫骂道:
“我ri你妈
还下还下还下
叫人咋收麦呢嘛!”

小风景


黄河这条巨鳄
动辙将中原大地
撕开一个口子

入土为安


在柬埔寨
洞里萨湖上
漂泊一生的
无国籍难民
死后并不情愿
选择水葬
亲人们会趁天黑
把尸体拖上陆地
挖坑掩埋






酒不就是
人类为了让自己
不总是那么紧张
不时时刻刻正确
而酿造出的迷魂汤嘛

在路上


今天的滴滴司机
是个土朋克
放着汪峰
打着响指
吼着《存在》
开得飞快
我一直在思忖
该不该提醒他
安全第一



《苏东坡》笔记


啥叫清官
朝廷初查苏轼
发现他惟一的过错
是蹭官船
搭过一次
其他官员的顺风船
返乡



《苏东坡》笔记


历史的吊诡之处
苏轼参加殿试
诗赋不合格
五门取四门成绩
方才不影响
最终结果
你可以说
考官懂个锤子
我以为更真实的情况是
就算是古代大诗人
也视押韵平仄为粪土

授课记


诗歌发展的大势是
以放为主
以收为辅
放一放
收一收
再放一放
再收一收
循环往复
收放能够自如者
便是高手
便是大师



动物诗志


儿子回家探亲
妻对他说:
"你爸不允许
我给猫小白
逮蚂蚁玩
说再小也是生命"

是这样的

《苏东坡》笔记


高丽与宋辽之关系
堪比今天韩国
与中美之关系
不定期□□风

补字:抽抽

动物诗志


晨起
去学校上早课
在小区门口滴车
一只流浪猫
正在归来
自旷野的方向



早课


上课途中
经过散工市场
打工者是有工作服的
他们穿的最多的工作服
是迷彩



穿越


不用说得那么玄乎
长安人民都知道
五一饭店卖的大包
(简称"五一大包")
就穿越了时代

 

鸟鸣


夜鸟鸣叫
圣诞树
闪闪烁烁

意片


"你为什么做妓女?"
"我的姐姐是妓女
我的妈妈是妓女
我的外婆是妓女……"

鸟鸣


如果鸟儿不鸣
我岂能知道
黎明前的黑暗
也是存在的空间


陕西省博物馆


他们各用一个展室
来展现秦、汉、唐
对唐以后
对陕西失去了国都
以后的朝代
毫无耐心
草草收场



动物诗志


猫小白
比我晚睡一两个小时
比我早起一两个小时
然后将我用在
工作、写作、学习上的时间
用来补觉


《苏东坡》笔记


供当代官员参考
苏轼定下的规矩
收礼只收亲戚朋友送的

动物诗志


猫小白
在吃饱的情况下
对我说了两次话
我不明白啥意思
在来学校上课途中
恍然大悟
今天忘了铲
猫砂盆里的尿


黄昏归途


车的前窗掉下雨点
我对出租车司机说:
"看预报明天有大雨"
师傅说:"给中考的
娃们家增添了困难"


残酷


每次进某诗人群时
我老是一闪念:
"对这个群的人来说
写一首诗是比较困难的"
而他们的社会知名度
却是所有群中最高的

《苏东坡》笔记


苏辙有
五个女儿
三个儿子
闷声不响
只顾生养
过千年
回头看
做官也好
作文也好
大不过
创造生命


反噬


"祝你全家都诗人"
这是一句咒语
发出者请放心
你家十八代祖宗
既然没出
断子绝孙
也不会出一个

动物诗志


该吃午餐啦
我给猫小白做
鸡胸肉丸、猫条、酸奶
三合一拌饭时
它一直呜呜念经
用脖子蹭我手
像天主教徒的
餐前祈祷

写于父亲节


儿子跟同学约饭
约在苏福记川菜馆
我问他:
"你想起爷爷了吗?"
他回答:
"我跟同学说
上次来苏福记
我爷还活着呢"



有所思


网购一个
猫犬除臭剂
日本货
说明文字
纯日语
可我无一
看不懂
立马
投入使用

唉!这俩民族这俩国家是最应该友好的



忆往昔


年轻时
到校上课
在校车或出租车上
还要打个盹
现在想盹也盹不着了

年轻意味着身体携带的瞌睡虫多

《苏东坡》笔记


在宋朝
最说得起此话者
只有苏东坡
"无法低调
实力不允许"
所以一切
都是夙命

 

美片


好台词
就是好台词:
"我这辈子
总是对天赐良机
后知后觉"

《苏东坡》笔记


我所酷爱者
李白、白居易、苏东坡
阿赫玛托娃、布考斯基
莫不是用铁打的事实
尽现最浓的诗意的



《苏东坡》笔记


苏轼比白居易
多了点什么
两次跌倒在
同一条河里
多跌了一次
并且跌出到海外
天涯海角
更加戏剧性
也更加小说化
所以被大众
消费得多了
不止一点


《苏东坡》笔记


长子、胞弟、老妻
苏轼的亲人们
恨不得给他套上
一个马嚼子
封住那一张
人间的好嘴
恨不得剁其手
让他再也写不出一个字



《苏东坡》笔记


初入庐山
《和李太白》:
“世道如弈棋,
变化不容覆。”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俩人都是臭棋篓子



《苏东坡》笔记


语感与乐感是两码事
苏轼唱曲五音不全
却拥有华夏诗人中
最顶级的语感

写于端午节


有一年在海外
一次文学活动中
余光中提及屈原
北岛说不认识
给余气个半死

我年轻时觉得牛逼的
人与事
现在觉得浅薄

偈子


在导航图上向你爬来的车辆
正体验着风驰电掣


 


路遇


飞天路地铁口
有个老汉
长期蹲守
卖他自费印行
没有书号的
自传
比任何一个诗人
都显得理直气壮

忆往昔


在钟楼
星巴克外廊小坐
想起22年前
为国足冲进世界杯
□行的情景
唉,有些
你以为是起点的
实为终点

补字:游

西安闲人爱撂杂话


城里头
穿唐装汉服的
小姐姐多起来
西安闲人的杂话就来了:
(不比京油子卫嘴子
成都茶馆子嘴不欠)
"这要是晚上出来……"

美片


女主的父亲
说得很明白
他愿意为女儿
付九万美金学费
但绝不会为
她的诗歌投稿
付二十美金邮资

这很像我的父亲

他们在怕什么




五十有七
既未成烂人一个
又未成庸人一枚
就是命运对你
最好的奖赏
继续


体验

我不止一次地目睹过
一个美国孩子
一个欧洲孩子
面对一桌子中国菜时
脸上的不解、不屑、不服、不接受、不耐烦
哪怕很快发现其中有一两道菜
是他们可以接受甚至是喜欢的
下一次表情依旧

《苏东坡》笔记


"心知所见皆幻影,
敢以耳目烦神工。"
苏轼一落二起之间
在登州目击了
海市蜃楼
成为整个人生的隐喻

美片


反恐片
开头却上
奥登的诗句
语不惊人
泄露的是
诗人的待遇


美片


男主台词:
"中□局不招
常春藤盟校毕业生
脑子不灵活
不懂随机应变……"
听得我哈哈大笑
天下乌鸦一般黑啊

补字:情

《苏东坡》笔记


李白与苏轼
价值观都是儒家打底
但却与儒生难处
这就是本质的诗人



小风景


播种者
以土地为纸本的
诗人

肯尼亚片


抗英争取独立的
茅茅党老战士懂得
要想让自身强大
首先要学会敌人的语言



《苏东坡》笔记


高颧骨
高个子
女人颧骨高
克夫
男人颧骨高
克己

转自作者简介的补注:

   主要代表作有《车过黄河》(1988)、《饿死诗人》(1990)、《结结巴巴》(1991)、《张常氏,你的保姆》(1998)、《鸽子》(2000)、《唐》(2002)等。

大家观点:伊沙谈口语诗

口语诗论语

在外国文学史上,似乎从未有过以“口语”来命名诗歌的先例,人家见惯不惊,诗歌的“口语化”是个渐变的过程(原本就不是极端的书面语)。我们则不同,完全是突变,是长久一成不变后的突然变化,一下子“白话”了,一下子“口语”了,既惊着了自己,也成为世人眼中一个强大的特征,不以此作为命名连自己都觉得不对。


   “口语诗”自1980年代初出现,这个集体命名一直强大地存在着,不管你诗歌理论界认不认,大家在口头始终这么叫着,譬如在“盘峰论争”后,与自称为“知识分子写作”一方对立的另一方已经被舆论冠名为“民间写作”了,诗人们在私下里谈论此事件时还是更习惯于把他们称作“口语诗人”(反倒更符合实际)。所以说,“口语诗”之命名是高度本土化的,它只属于甫一诞生便书面过度的中文。


  
在“口语诗”三十来年的历史中,1980年代属于“发轫期”;1990年代属于“发展期”;新世纪属于“繁荣期”——是“两报大展”展示了它的“发轫”;是理论界的“后现代热”刺激了它的“发展”;是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它的“繁荣”。我们所说的“前口语”,指的是其“发轫期”;我们所说的“后口语”,指的是它的“发展期”和“繁荣期”,在诗学的构建上,前者是自发的,后者是自觉的。


  君不见,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所有繁盛期,都趋向于“口”,《诗经》如此,唐诗宋词皆如此;所有衰落期,都依赖于“典”其实,是“书”。黄遵宪喊出“我手写我口”,是在长久衰落后的一声呐喊。


  进入现代,胡适最早“尝试”了“白话诗”,郭沫若“涅槃”了“自由体”,都是在向“口”的方向上所做出的努力……
尤其是真正的“口语诗”诞生的这三十多年来,各个阶段的前卫与先锋:从“第三代”到“后现代”,从“身体写作”到“下半身”,从“民间写作”到“诗江湖”,到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诗典》,无一不是以“口语”为体,以“口语诗人”为生力军。


  在过去三十余年间,口语是先锋诗歌的先决条件与必要因素,这既符合世界诗歌发展的潮流,在中文内部又有自我改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事实上,正是抵达了以后现代主义为文化背景的“口语诗”,中国诗人才在长期落伍之后追赶上了世界诗歌发展的潮流。


  在国际诗歌节上,老诗人朗诵的一般都是意象诗,中青年诗人朗诵的一般都是口语诗,女诗人朗诵的一般都是抒情诗……对这一幕,观众习以为常,见惯不惊,受惊的一定是某个少见多怪的中国诗人,他回国后对这一幕一定闭口不提,就当没看见或者压根儿就没听出来。


   就像将近一百年前的白话文运动一样,口语诗也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但它不会像前者那般得到教育部强制推行的有力支持,反而还会受到以传统为背景的主流文学话语的放逐以及无知大众的百般嘲弄,于是它先锋的姿态便被注定了,成为永恒的宿命。


  不但要受到无知大众的嘲弄,口语诗人还要承受同行带有莫名其妙优越感的轻蔑:好像口语写作天生低人一等,是没文化的表现。在中国诗坛上,所有对于“写作无难度”的指责,百分之百都是冲着口语诗去的——这样的指责何其外行,我们就难度论难度:口语诗其实是最难的,抒情诗、意象诗说到底都有通用技巧甚至于公式,唯独口语诗没有,需要诗人靠感觉把握其成色与分寸,比方说,押韵是个死东西,而语感则是活的。


  有什么好优越的呢?反过来看,非口语是何种语言?是没有发生现场的语言,是他人已经形成文字的语言——不抵达语言源头的写作,才真的是等而下之,从理论上便低人一等。


口语诗并不等于在语言层面的单一口语化——也就是说:“口语化”并不等于“口语诗”。从诗人的角度来说,口语诗等于一种全新的诗歌思维:是一种摆脱公式的“有话要说”的原始思维——诗人的思维,将创造出诗歌的结构,如果说“前口语”还只是一些想说的话,那么“后口语”便有了更加明显的结构,通常是由一些事件的片段构成,所以,口语诗人写起诗来“事儿事儿的”,“很事儿逼”——在我看来这不是讽刺和调侃,而是说出其“事实的诗意”的最大特征。

你还可以继续从对口语诗的攻击之词中找到口语诗的成就,譬如“日记”——在此之前,中国现代诗连“日常”都未抵达,现如今已经现场到“日记”了;譬如“段子”——在此之前,中国人写诗一点幽默感都没有,现在已经有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幽默;譬如“口水”——口语是舌尖上的母语,语言带有舌尖湿润的体温不是更具有生命的征候吗?


  
至于有人别有用心地用“口水诗”来指代“口语诗”,更是一种无知透顶的蠢行,“口水”可不是口语诗的专利,抒情诗、意象诗甚至古体诗写“水”了,都是“口水诗”,你们有豁免权吗?谁给的?
有人说“口语诗”门槛太低——此说不值一驳,他其实说的是口语门槛太低。


  是口语诗最终解决了现实主义(实则“伪现实主义”)诗歌从未解决的如何表现当下现实的问题,如果没有口语诗的发生与发展,中国大变革时代如此错综复杂的强大现实将在诗歌中无从表现,诗歌将在当代文学中失去发言权。


  
请注意:口语诗人只说“叙述”而不说“叙事”,因为“叙述”是口语诗的天生丽质,“叙事”是抒情诗人在抒情诗走到穷途末路后的紧急输血。在一首口语诗中,“叙述”不是工具,它可以精彩自呈。


  
口语诗鲜明的“及物性”并不在于所叙之事,而在于它对叙述效果的讲究与追求,即它所表现的事物一定要有来自现实的可以触摸的质感,哪怕是在一首超现实的诗中。


  有了口语诗,中国诗歌的当代性才落到体例,中国诗歌的现代性才得以真正的确立。


  
口语诗的语言是高像素的。


  几乎所有人在提及“汉语”二字时,其旨趣都指向了古汉语,指向了故纸堆,其实口语才是不断生长的活汉语,口语诗是最有生命力的现代汉诗。


  
没有口语诗,中国现代诗谈不起“中国质感”,甚至不属于严肃文学,而更像一些浅格言。


   口语诗是天然的“本土诗歌”(我们努力追求的),意象诗更像通行的“世界诗歌”(假设它是存在的)。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最憎恨口语诗的并非抒情诗人、意象诗人(如前所述:他们只是保持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罢了),而是“前口语”诗人,是口语诗自发阶段的诗人。为什么呢?


   “前口语”诗人喜欢说:我不是口语诗人,而是汉语诗人——好大喜功的表面下深藏着他们的非自觉。


  
如今,口语诗已经带动了抒情诗、意象诗的口语化——但奇怪的是:很乐于“口语化”的人又来反对口语诗,再次证明了:“口话化”不等于口语诗。


  想从局部拿走口语诗的好(还想从整体上否定它),都会遭到可耻的失败,任何艺术形式最不接纳的是“中间派”,缪斯之神也一样。


  多年来,我在面对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中,对“自觉”与“自发”的一字之差异体会日深,后者不是前者的初级阶段,而是其对立面。


  把口语诗投向文化是失败的,变成了口语化的知识分子写作,比知识分子写作更不伦不类。


  用口语诗制造语言神话是失败的,说得再神乎其神也不过是在语言的单一层面。


  在口语诗中大耍文艺范儿是失败的,任何范儿不过都是装腔作势。
把口语诗贴上脏乱差的标签,还没写就败掉了。


  
口语诗唯一正确的方向是人:从舌头到身体到生命到人性到心灵到灵魂。其他皆为旁门左道。


  
好的口语诗对作者是有要求的——要求作者首先要“活明白”,其次要“写明白”。


  好的口语诗对诗人是有要求的:你得“懂事儿”,不能不谙世事,不懂人之常情;你得生命力旺盛,蔫头耷脑不行,还得“好玩”(至少内心里),你不能是个空有情怀的“赤子”(这种人适合抒情诗),也不能是个按图索骥制造僵死文本的书呆子。


  
从外表上看,口语诗人更像凡俗之人,在无知大众眼中不像诗人——大众眼中的诗人,要么像戏子,要么像疯子,全都是骗子。


  口语像流水,词语像结石。


  
用“语感”来说口语诗太不口语了,请用“口气”。


  有人担心口语诗会写成千人一面——这纯属不走脑子想当然耳,恰恰相反,即便是双胞胎,音质与口气也是不同的。


真实而自然,是口语诗的基本方向和最高境界。


  炫技,在口语诗的写作中往往会被放大,显得特别扎眼,在口语诗中,可以肯定的是:炫技 = 败笔。


  
这也是一种可以将作者的杂念放大的写作,你任何不纯的杂念,都会留下脚印,这是一片白莽莽的雪原。


  歧视、谩骂、攻击口语诗的人起初是因其无知、保守、落后,现在是出于害怕、心虚、嫉妒。


  
非口语,有言无语,有文无心。


  
不接受口语诗者,无法真正过现代诗这一关。


   
在口语诗写作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薄产者很难写好,因其实践太少而把话说不溜,反复推敲不断打磨有可能适得其反。


   要走官方路线就不选择口语诗——在中国,这是诗坛混子们最懂的常识,这真耐人寻味,这是诗内问题、诗学问题。


  从口语诗人变成杂语诗人——往往是登堂入室的惯常诗路调整,就像唱摇滚的转而唱美声。


  
口语诗的趣味关乎人生、人性、人味。

口语诗似乎生来排斥文人趣味,格格不入。


  
在有的口语诗中,粗俗是一种可贵的美,有人永不懂得。


  在口语诗中,聪明是一种美,老实也是一种美。


  
在阅读时读不出作者个人口气的口语诗,一定不是上乘之作。


  
在中国,写口语诗的女诗人为何寥寥无几?囿于观念,生命打不开。


  言说的姿态也能体现口语诗的风采。


  
也许最理想的口语诗,是带有口音的方言诗,但必须是有效的方言,你的读者大多是操普通话的。


  
口语诗如果缺乏鲜活可靠的个人经验,就等于放弃了它的先进性。


  今天,一首好的口语诗,一定内含丰富的先进性。


  
也许,在口语诗人之外还有其他现代诗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反对口语诗的人,一定是现代诗的敌人。


  
口语诗应当直面人生——自己的而不仅仅是他人或人类的。


  
口语诗人就是这样的:不耍小聪明,不靠想象力,貌似比较笨,但从生活中抓取来的具体、鲜活、充满细节的原材料,却能一击制敌。


  切忌把口语诗坐实,过于追求“手拿把攥”的写作状态,反倒是有违口语诗之自由精神的。


   
口语诗人最可贵最高级的一点,他们写精神性的东西,绝不写成宣言或哲理,绝不空写,他们一定会触及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与事实,靠形象说话……由是观之,口语诗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诗学体系。


  
什么是好的口语诗?它会让你觉得在它所使用的口语之外,找不到其他语言。


在口语中携带意象,在外语诗歌中早不是问题,在中文现代诗中也越来越成为常态。


  
最优秀的口语诗人,一定是骨子里的平民主义者,满脑子精英意识是玩不转口语诗的。没有平民主义,就没有口语诗。


  
有后现代文化背景的诗感极好的纯口语诗人——我视这样的诗人为来自我之谱系的亲人。


  优秀的口语诗人,一般都是面对生活的“拿来主义”高手,他们比抒情诗人、意象诗人更懂得:生活比作者聪明;更懂得:客体与主体平等。所以说,口语诗哪里仅是口语化?学问多着呢。


  
有些人无法口语的根本原因是其诗尚未进城。在西方,口语诗是一种咖啡馆文化,这三十年来,一些优秀的中国口语诗人拓展了它,将其延伸到城乡结合部,甚至写到了农村,但立足点一定是在城里的。

口语化的抒情诗与抒情性的口语诗,是两种诗型,区别何在?前者之结构与传统抒情诗并无区别,只在语言层面变得口语化一点;而后者则完全是口语思维,只因为题材之故而在语言上取抒情的口吻。


  口语诗必须回到个体,这就是为什么它是登高一呼的代言写作的天敌。


  
没有口语诗,我们在诗中所表现的所有情绪都是抽象的、雷同的。


  
什么是原创性?本土经验 + 中文口语 = 原创性!什么是中文口语?中国人舌尖上带着体温的活性母语!


  无知大众不屑于口语诗是一句话或几句话分了行,他们觉得诗不能是“人话”的说出而应是“雅词”的堆砌,骨子里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殊不知,就是这么分了行的一句或几句话,可是需要多少文化、智慧、生命活力、艺术直觉、语言敏感在里头,把这些汉字摆舒服了——多不容易!


  几年前,一位并不欣赏口语诗的学院批评家听我讲完口语诗的一些道道,貌似理解了,有些激动地说:“你们自己把它写下来呀,写成理论,不理解的人就好理解了。”——我当时暗想:那要你们这些批评家干吗?我们要这样的理解干吗?我偏不写!


  现在,我终于还是写了,得《中国口语诗选》编选的契机,是仅此一篇呢,还是后有续论?我也不知道,我不想说死。最后一句话是对口语诗人或坚定的追随者说的:读完本篇扔掉它,不要把它当作信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指导写作,中文口语诗更是如此。只是,当你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重新体会到这些经验时,你想起那个滔滔不绝的家伙不是胡说……那才是我希望看到的。


2014.7.15,2014.10.12 中国长安,美国佛蒙特创作中心

本期绘画作品  Laina Deene

“不删诗”是一个面向优秀艺术家和大众的诗歌与艺术平台,它倡导:兼容并包,先锋,敞亮,热度。诚挚接受诗歌(原创及译介作品)、先锋短篇小说、诗观等文学争鸣文章,及绘画、摄影作品的来稿。投稿作者投出作品后,请在公号内“发消息”栏留言通知不删君,以便及时回复您的邮件。感谢您的订阅和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澜丨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的发言:口语诗是世界潮流
读秦岭雪,品诗意人生
后口语情诗:《半透明的星》(李异)
诗毕竟是诗
天天快报
【展读68】自便诗人自选诗:江湖海(10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