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大隋开皇八大名将的慷慨悲歌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治世”,比如西汉文景之治、东汉明章之治、初唐贞观之治、中唐大中之治等等,但能被称为“盛世”的却不多。

“治世”和“盛世”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在军事上是否取得辉煌成就。

如果仅仅是经济发展、百姓富足、政治清明、文教昌盛,但缺乏足够的军事成就尤其是对外军事成就,那么一般只能称为“治世”,不能称为“盛世”。

而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缔造的“开皇盛世”,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含金量很足、各方面都经得起考验的盛世。

提到杨坚,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灭亡陈朝,结束了五胡乱华以来几百年来南北分裂的格局,实现了中华大一统。

以及他励精图治积攒下来的巨量财富,吃到唐朝贞观十一年还没有吃完的粮食等等。

但其实,隋朝在开皇年间对北方突厥的一系列战争同样是轰轰烈烈,气壮山河,这其中就涌现了一大批著名军事将领。

他们金戈铁马、纵横沙场,为中华统一、边疆安宁、奠定开皇盛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都在中华历史上树立了属于自己的丰碑。

本文就来讲一讲开皇年间八位隋朝名将的故事。

第八位:“单挑界的扛把子”——史万岁

史万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人,父亲史静是北周的沧州刺史。

史万岁少年时就“英武豪迈,善于骑射,骁捷若飞”,可见身手不凡、武力值爆表。而且好读兵书,有很强的洞察力。

十五岁那年,史万岁随父出征,正好参与了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发动的第二次洛阳-邙山大战,也就是北齐三杰大显神威的那一战(详见《关陇长风之北齐三杰》)。

当时北周与北齐激战正酣,他在阵前瞭望,突然命手下做好撤退准备。

果然不久之后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率五百骑冲阵,周军大败,狼狈溃散,史万岁所部由于准备充分,得以全军安然撤回,这凸显了史万岁极强的预判能力。

杨坚当上北周大丞相后,大权独揽、把持朝政。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深为不满,发动叛乱。杨坚命韦孝宽为帅,统御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等各路大军平叛,史万岁当时就在梁士彦麾下。

行军路上,有一群大雁飞来,史万岁向梁士彦道:“我要射雁行中第三只大雁。”言罢一箭射出,果然将第三只大雁射落,顿时全军喝彩。

此后,史万岁与叛军作战,每战必第一个冲锋,勇冠三军。

朝廷大军与叛军在邺城决战,初时战况不利,阵线出现松动,史万岁大叫:“形势危急,看我破贼!”于是单骑冲阵,连杀数十人,叛军被他神威震慑,一时不敢进攻,官军这才稳住了阵脚。

鄴城之阵,官军稍却,万岁曰:“事急矣,吾当破之。”驰马奋击,杀数十人,官军乃振。——《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

尉迟迥之乱平定后,史万岁因功封为北周的上大将军,可惜不久之后因为受别人牵连,被免官发配到敦煌,重新当起了一个小卒。

史万岁的顶头上司是个小队长,自以为武艺高强、勇猛过人,整天牛哄哄看不起别人,还经常辱骂史万岁。

史万岁颇为郁闷,可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就对小队长说:“领导,我其实也有点本事,您给个机会让我试试呗。”小队长就给他弓箭马匹,让他出营去和突厥人作战。

史万岁跃马持弓,深入突厥阵中,左右驰射,又杀出重围,安然无恙返回营中。

小队长这才对他刮目相看,从此结为好友。两人常常联手破敌,深入突厥境内数百里,无人能挡。史万岁大名,由此响彻突厥各大部落,人人畏惧。

隋朝建立后,大将军窦荣定奉命征讨突厥。史万岁闻讯大喜,独自前往窦荣定军中,请求随军出征。

窦荣定久闻史万岁大名,一见大喜,就派人对突厥下战书说:“大军交战,士兵们伤亡太多,不如各选一个能打的,咱们单挑!”

突厥人向来自恃勇健,就派了一个最厉害的单挑高手出阵。

史万岁闪亮登场,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举将突厥猛士KO,斩首而还。突厥人大惊,不敢再与隋军交锋,狼狈撤去。

荣定遣万岁出应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

像这种两军阵前一对一单挑的案例史书记载不多,史万岁是明确记载的一个,堪称“单挑界的扛把子”。

史万岁也因此咸鱼翻身,当上了隋朝的上仪同、车骑将军。

此后,史万岁参与隋朝灭陈战争,又率军平定龟缩在江南各处的陈军余部。他率两千人马,翻山越岭、逾海渡江,“前后七百战,转斗千余里”,攻必取、战必克,一往无前。

由于高歌猛进,史万岁所部深入深山大泽,与隋军主力失联了一百多天,主帅杨素还以为他已经光荣了,差点要将他作为阵亡将士上报朝廷。

直到有人在河里捡到史万岁装有报捷文书的竹筒,才知道他还健在,就把他的英勇事迹上奏隋文帝杨坚。杨坚极为感叹,晋封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赐钱十万。

此后南中(泛指今云南、贵州以及四川西南)地区发生少数民族叛乱,史万岁渡过蜻蛉川(今云南姚安龙川江支流苴宁河),攻入昆州(治所即今云南昆明)。

在大勃弄(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史万岁看到诸葛亮纪功碑,并在碑的背面看到九个铭文大字——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诸葛亮认为远征南蛮深入不毛这种壮举,在我之后一万年才会有人做到,没想到正好与史万岁的“万岁”契合上了。

史万岁大笑,命人将石碑倒转过来,然后继续进军。他兵锋所向,各部蛮夷望风请降,于是南中平定,史万岁因功晋位柱国。

但后来蛮夷重又反叛,杨坚的第四子、蜀王杨秀就向杨坚告发,说史万岁在南中收受贿赂,私自放了反叛的蛮夷首领,造成今日祸乱。杨坚大怒,就想处死史万岁。

史万岁上书申辩道:“臣之所以留下蛮夷首领,是希望抚慰人心。而且他们送的金银我当时就沉入了泸水,不算是受贿。”同时不少将领也为史万岁求情,杨坚这才将史万岁死罪免去,削职为民。

所以史书对杨坚的评价中有一句“猜忌刻薄”,从史万岁的遭遇也能有所印证。

不过因为大隋北方边境与突厥的战事越来越吃紧,杨坚很快又恢复史万岁官职,命他出塞迎击突厥的达头可汗。

达头可汗听说隋军来迎,问斥候:“隋军将领是谁?”斥候说:“听说是个叫史万岁的。”

达头可汗大惊道:“就是那个敦煌的小兵吗?”于是越想越怕,急忙撤军。史万岁立即挥军急追,大破突厥军,斩首数千级,取得大胜。

达头问:“隋将为谁?”报:“史万岁也。”复问:“莫非敦煌戍卒乎?”惧而引去,万岁驰追及,击破之,斩数千级。——《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

此时,晋王杨广和越王杨素正在紧锣密鼓颠覆太子杨勇的储君位置(详见《隋炀帝杨广的上位之路纪实》),史万岁却在政治上倾向于杨勇一方,杨素就向杨坚进谗言说:“突厥这次南下,只是放牧而已,并不是要侵略我朝。”这样轻飘飘一句话,就将史万岁的功绩抹杀。

史万岁却是个极度较真的人,哪里受得了这个委屈,还反反复复向杨坚上书,但都被杨素截留。

后来,太子杨勇彻底被杨广、杨素扳倒,被诬陷为叛逆,亲近之人尽数下狱。

当时杨坚问杨素:“史万岁现在在哪里?”杨素骗杨坚道:“史万岁在太子那里。”杨坚勃然大怒,召史万岁前来质问。

其实史万岁并没有在太子那里,而是在宫外与部下在一起,听说杨坚召见,史万岁还对部下说:“今天我一定要把上次我们大败突厥的实情告知陛下,为你们争取应得的封赏!”

史万岁来到朝堂,在百官面前疾言厉色、须发皆张,怒斥朝廷赏罚不明,还与杨坚当廷力争。杨坚怒极之下,竟然命殿中武士将史万岁当场活活打死。

言将士有功,为朝廷所抑,词气愤厉,忤于上。上大怒,令左右暴杀之。——《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

虽然事后杨坚也颇为后悔,但为了面子,还是下诏公布史万岁的罪名,但知情者都对史万岁之死感到无比同情和惋惜。

史万岁的统兵风格颇为奇特,他不太重视行军纪律,安营扎寨都是随随便便、放任不管,连岗哨也不安排。但敌人只要知道是他,却都不敢来偷袭侵犯。

他临阵指挥随机应变,没有一定之规,但往往出其不意,世人都称之为良将。

万岁为将,不治营伍,令士卒各随所安,无警夜之备,虏亦不敢犯。临阵对敌,应变无方,号为良将。——《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

第七位:“步战之王”——达奚长儒

达奚长儒,出身鲜卑达奚部,自小品行端正、很有节操,且胆气过人、精通武艺,曾经当过宇文泰的贴身侍卫。

后随尉迟迥出征巴蜀,常担任前锋,攻城野战,无往不胜。又随周武帝参与灭齐战争,屡立战功。

北周与南陈因争夺徐州爆发大战,达奚长儒出奇谋,以车轮铁索封闭泗水入淮口,断绝陈军粮道,为北周大破南陈军,俘获陈军主帅吴明彻立下头功(详见《血色开皇之惜哉明彻!》),因功晋封大将军。

此后,达奚长儒在塞北与突厥作战,屡屡获胜。

尉迟迥叛乱时,北周益州总管王谦也在巴蜀发动叛乱,达奚长儒奉命平叛。他先后击败王谦和氐族叛乱首领杨永安,被杨坚晋封为上大将军。

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军十余万侵犯隋朝北疆,杨坚调集全国精兵强将分三道出塞迎敌,达奚长儒归属在尚书右仆射虞庆则麾下。

不过达奚长儒运气不太好,别人耀武扬威,转战千里,都是遇到小股敌人,他和部下两千人却碰上了突厥主力。

两千步兵碰上十余万骑兵,理论上根本没有任何悬念,直接抹脖子算了,隋军一时尽皆绝望。

但达奚长儒临危不惧、大声疾呼,仍然指挥兵士结阵,且战且退。突厥骑兵反复冲杀,隋军每次被冲散,总能在达奚长儒的指挥下重新聚集起来。

就这样转战三天三夜,隋军弓矢刀矛等所有武器全部用尽,就以拳头殴击,每个人的手上都露出了森森白骨,达奚长儒更身受五处创伤,其中两处贯通,依然慷慨迎敌,死战不休。

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

最后,隋军战至仅余百十人,仍然顽抗列阵抵御,而突厥兵已死伤过万!

沙钵略可汗被隋军顽强的斗志和铁血的作风深深震撼,觉得再打下去已经失去了意义,就将战死者集中一处,一火焚之,全军向火场拜伏痛哭,声震天地,然后撤去。

此后达奚长儒出任兰州总管,镇守西北边陲,附近的凉州总管独孤罗、原州总管元褒、灵州总管贺若谊都归他节制。

再后来杨坚命达奚长儒转任荆州总管、都督荆襄三十六州诸军事,为大隋灭陈做准备。杨坚握着达奚长儒的手说:“江陵(今湖北荆州)是天下要害,国家的南大门,把它托付给你,我就可以放心了。”

“江陵要害,国之南门,今以委公,朕无虑也。”——《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

可惜次年,达奚长儒病逝于江陵,没能参与大隋灭陈战争,颇为可惜。

达奚长儒智勇双全,用兵风格坚毅厚重、沉稳如山,凝聚力极强。尤其是对步兵的运用能力出神入化,如果能生在以步兵为主的北宋,想必能建立更大的功业吧?

第六位:“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韩擒虎

韩擒虎,又名韩擒、韩擒豹,父亲韩雄是北周猛将,一度在独孤信麾下效力,曾官至北周大将军。

韩擒虎相貌古拙,年少慷慨,气势雄浑,胆略过人,宇文泰对他很是欣赏,让他陪自己的儿子一起学习和生活。

北周武帝宇文邕指挥大军攻破北齐晋阳和邺城后,河南仍然掌握在北齐名将独孤永业手中。韩擒虎便主动请缨,只身进入洛阳金墉城,去说服独孤永业归降北周。

虽然此时北齐大势已去,但要说服独孤永业归降,也还是需要过人的胆略和高明的口才,而韩擒虎做到了。

杨坚成为北周大丞相后,韩擒虎出任和州(今安徽马鞍山和县)刺史,与南陈隔江相望。南陈多次派甄庆、任蛮奴、萧摩诃偷袭江北,都被韩擒虎击败。

杨坚篡周建隋后,决定渡江灭陈,在高熲的推荐下,升任韩擒虎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总管,让他担任前锋。

韩擒虎率五百死士趁夜偷渡采石矶,半日之日攻拔姑孰(今安徽马鞍山当涂县),为隋军大举渡江抢占了宝贵的滩头阵地。

此后贺若弼率军与陈军主力决战,韩擒虎却率五百名精锐骑兵奇袭建康朱雀航,击溃陈军守军,生擒陈军大将任蛮奴。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台城,抓住了南陈天子陈叔宝,南陈就此灭亡。

但战后贺若弼却对韩擒虎巧取建康十分不满,两人争功不休,搞得三军统帅、晋王杨广很是犯难,只好上奏杨坚。

杨坚也只能和稀泥,命人传旨说:“平定江表,你们二人的功劳一样大。”

后来,贺若弼与韩擒虎回到长安,又在杨坚面前争功,

贺若弼说:“我在蒋山浴血厮杀,对阵的是陈军的主力精锐,擒获的是陈军的骁勇猛将,韩擒虎不过是乘虚而入,捡了我的现成便宜而已,他怎么能跟我相提并论?”

韩擒虎则反唇相讥道:“陛下本就有旨,命贺若弼和我同时进军,围攻金陵。贺若弼为了抢功贸然出战,遭遇陈军猛烈还击,士卒死伤惨重,差点就要大败亏输。我只率五百轻骑,兵不血刃就夺取金陵,生擒陈叔宝,陈军主力军心大乱,这才溃散。贺若弼半夜才抵达金陵,还是我给他开的城门,他赎罪都来不及,怎么能跟我争功?”

杨坚也搞得一个头两个大,只好继续和稀泥,用好话两边安抚。

后来突厥有使者来朝见杨坚,杨坚问使者:“你听说过陈朝天子陈叔宝吗?”使者说:“听过。”杨坚就指着屹立殿中的韩擒虎说:“他就是活捉南陈天子的人。”

那使者见韩擒虎气势豪迈、目光如电、有如天神,顿感惶恐,手足无措,不敢与韩擒虎对视,可见韩擒虎的气场之强大。

韩擒虎用兵善穿插,能奔袭,来去如风,极为飘忽,颇有当年独孤信的风范,后来官至大隋上柱国、大将军,封寿光县公。他的弟弟韩僧寿也是隋朝著名战将,同样官至上柱国、新蔡郡公,爵位还在乃兄之上。

关于韩擒虎还有些民间传说比较有趣。

据说有一天,他的邻居看到韩擒虎门外陈列着王爵的仪仗,就向其中一人打听,那人说:“我们来迎接大王回去。”邻人还要再问,仪仗忽然就不见了。

紧接着,有个身患重病的人跌跌撞撞来到韩擒虎府门前,家人拦住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我来拜见大王。”家人莫名其妙,问:“那个大王?”那人道:“阎罗王。”

家人以为他胡言乱语,就要打他,韩擒虎却心有所感,止住家人笑道:“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此生足矣!”

于是突然染病,很快就病逝于家中。

有人疾笃,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何王?”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因疾,数日竟卒。——《隋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十七》

按说史书中神神怪怪的记载很多,但大多集中帝王身上,普通将相一般只有什么出生时有鸟飞在母亲肩膀上之类的意思意思,像韩擒虎这么高逼格、大场面的神话传说还是不多见的。

不过他有个亲外甥,就是后世军神——大唐卫公李靖,这就是实打实的真事了。

第五位:“平定江南第一功”的资深愤青——贺若弼

贺若弼,出身鲜卑贺若部。

其父贺若敦是北周名将,曾与南陈名将侯瑱在湘州(今湖南长沙)联手奉献了一场古灵精怪、笑料百出的经典战役(详见《关陇长风之智斗湘州》),可惜因为口无遮拦、出言不逊,得罪了北周大冢宰宇文护,惨遭杀害。

贺若弼从小就胸怀大志,骁勇过人,尤其善于骑射。而且喜好读书,博闻强记,在士人中也颇有名望,因此被齐王宇文宪召入幕府,成为幕僚。

后又追随韦孝宽攻略南陈的淮南之地,韦孝宽只管战略规划,具体战术安排都是出自贺若弼之手。

杨坚篡周建隋后,准备渡江灭陈,就积极选拔将领。贺若弼在高熲的大力推荐下,出任吴州(今江苏扬州)总管,站到了灭陈战争的最前沿。

贺若弼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就积极谋划渡江作战方案,提出了著名的《平陈七策》:

第一,在广陵屯兵一万,经常大张旗鼓地反复轮换,隔江的陈军刚开始一定高度戒备,久了自然懈怠,将来真正大举渡江时必然措手不及;

第二,命军士长期在江边操演,人马喧嚣,也是让陈军习以为常,为将来强渡长江作掩护;

第三,多方购买大船但隐藏起来,平时只把五六十艘破船停在江畔,让陈军以为我军船只不足;

第四,在扬子江栽种芦苇,用来掩饰我军大舰,待渡江时快速通过;

第五,将舰船涂成与芦苇一样的黄色,使陈军无法察觉;

第六,渡江时只带少量军粮,渡江后迅速占据白土冈(位于今江苏南京钟山南麓),置大军于死地,使全军不得不拼死作战;

第七,渡江后,一边强攻建康,一边派人赴江南各处宣旨劝降,瓦解南陈军民士气。

杨坚对贺若弼的计划十分满意,亲自赐给宝刀一口。

开皇九年,杨坚基本摆平了北方的突厥,正式拉开灭陈战争序幕。

贺若弼认为前期准备已经非常充分,不待主帅晋王杨广下令,就率大军果断横渡长江,一举攻克南徐州的治所京口(今江苏镇江),又马不停蹄急趋蒋山(即钟山,现称紫金山)白土冈。

南陈天子陈叔宝听闻隋军已至,急命大将鲁广达、任蛮奴、田瑞、孔范、萧摩诃率建康精锐守军出城迎敌。

陈军因为主场作战,斗志极为旺盛,再加上鲁广达等人都是陈军老牌宿将,攻击力极强,隋军多次处于下风,几度濒临崩溃。

但贺若弼始终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沉着指挥,督军浴血奋战,与陈军反复拉锯。最后建康被攻破,陈后主被韩擒虎生擒的消息传来,陈军终于斗志全消,被贺若弼击溃。

之后便发生了上文说到的贺若弼与韩擒虎争功之事。而且因为不遵号令,擅自出击,杨广对他意见也很大。

不过胜利决定一切,此时大隋上上下下都沉浸在灭陈的狂喜之中,小小纠纷也很快被冲淡或者说暂时被掩盖起来。

贺若弼回到长安,杨坚亲自出城,在驿馆接见,握着贺若弼的手连连赞许道:“平定江南,都是你的功劳呀!”这说明杨坚也很会看人说话,当着韩擒虎的面也是这套说辞。

不过对贺若弼的嘉奖赏赐,还是要高过韩擒虎不少。杨坚命贺若弼登上御座与自己同坐,封贺若弼为上柱国,进爵宋国公,这个爵位比起韩擒虎的寿光县公可要高出不少。

不过提拔太快有事并不是什么好事,贺若弼自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就心心念念想进位宰相。

后来杨素当上了尚书右仆射,贺若弼还在原地踏步,就十分愤愤不平,常常不分场合地辱骂杨素,甚至连带着对自己有推荐之恩的尚书左仆射高熲也怨恨起来。

高熲、杨素何等厉害的角色,两人通力合力,先将贺若弼整治得丢了官,贺若弼越发愤恨不平,继续狂喷垃圾话,结果再被整治得锒铛入狱。

堂堂一代名将,只是因为过于追求名利,结果混到这个地步,也是令人哭笑不得。

后来杨坚亲自召见贺若弼,责问道:“我最器重的就是高熲和杨素,你却整天说他们是酒囊饭袋,到底啥意思呀?”

贺若弼依旧不服不忿地说:“高熲,是我的老友,杨素,是我的舅子,我对他们非常了解,所以才会这么说他们!”

上曰:“我以高颎、杨素为相,汝每言此二人唯堪啖饭,何意?”弼曰:“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北史·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他这话一出,不论是高熲一系还是杨素一系的官员,都对他无比厌憎,纷纷提议处死贺若弼。

杨坚看着这个中年愤青兼国家级杠精,也觉无奈,就说:“你看,现在大家都说要杀你,你自己说说,你还有什么免死的理由?”

贺若弼立即梗着脖子说:“我有灭陈大功!”

杨坚道:“这个我已经赏过你了,你说点新鲜的。”

贺若弼又道:“当时灭陈,朝廷大员都不看好我,蒙陛下格外信任,才使我立下大功,后来又对我格外重赏。如今希望陛下好人做到底,继续格外宽恕我!”

杨坚听了这狗屁不通的理由,也是哑然失笑,反复思考了几天,还是怜惜他的大功,没有杀他。

弼曰:“平陈之日,诸公议不许臣行。推心为国,已蒙格外重赏,今还格外望活。”既而上低徊者数日,惜其功,特令除名。——《北史·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一年后,杨坚恢复了他宋国公的爵位,虽然没给他做官,但每次宫中宴饮,还是会传唤他一道赴宴。

但是酒肉是堵不住贺若弼这张嘴的,有一次宫中宴饮,贺若弼赋五言诗一首,诗意依然是“不公平呀!”、“没天理呀!”、“老天不长眼呀!”之类的牢骚话,杨坚虽然不高兴,也还是忍了。

有一次,杨坚在私下里语重心长地对贺若弼说:“有的人心性是善的,但行为却是恶的,你就是这种人。你有'三太猛’,一是嫉妒心太猛,二是以为自己都对、别人都错的心太猛,三是目无君上的心太猛。以前北周时你的父亲就是因为这三点死于非命,你为什么就不能改一改呢?”

“人有性善行恶者,公之为恶,及与行俱。公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此心终不能改邪?”——《北史·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又有一次,杨坚对身边人说:“贺若弼这个人,说话太口无遮拦了。灭陈之前,他对高熲说:'灭陈有什么难?只是担心鸟尽弓藏呀!’平陈之后,拼命向我索取内史令和尚书仆射的官职,我叫高炯给他带话:'军功可以授勋,但不能把国家官职作为赏赐’,结果他居然愤愤不平地说:'皇太子现在地位不保,他为什么不像我寻求帮助呢?’又向我请求去镇守广陵,又要求出任荆州总管,这都是可以起兵作乱的地方,唉,他这种热衷功名、贪恋权贵的心性终究是改不了呀!”

正因为此,贺若弼终杨坚一朝,再也没有机会出人头地。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因为奢侈无度,继续遭到老年愤青贺若弼的疯狂吐槽,终于惹怒杨广,断然下旨将贺若弼诛杀。

“平定江南第一功”的大隋资深愤青贺若弼同志终于闭上了嘴巴,也算是生命不止、吐槽不休了。

当年杨广在东宫当太子时,曾问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都是名将,你觉得他们各有什么优劣?”

贺若弼大咧咧地道:“杨素是猛将,不是谋将;韩擒虎是斗将,不是领将;史万岁是骑将,不是大将。”

杨广见他目中无人,就语带挑衅地问:“那大将是谁呢?”

贺若弼自信满满地说:“不就是殿下你选择的吗?”意思就是指的自己。

这话当然是不对的,贺若弼固然在军事上富有谋略,但他认为杨素无谋、韩擒虎不能领军、史万岁不是大将之才,显然是偏激的。

杨素在谋略上丝毫不次于贺若弼,韩擒虎领军能力绝对很强,史万岁更是一等一的大将,贺若弼对这三人口无遮拦地信口批评,不是取死之道又是什么呢?

未完待续,下一集写剩下的四位名将,其实人选我还没有完全敲定,不知道您心目中还有哪些开皇名将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坚手下4大猛将个个勇猛无比,第一最强,破了诸葛亮的机关
杨坚手下4大猛将个个勇猛异常 第1最猛 直接破了诸葛亮留下的机关
隋朝开国四大名将
有其父必有其子,隋朝名将贺若弼因“多嘴”被隋炀帝处死
口无遮拦闯大祸——贺若弼之死
隋朝名将贺若弼:父亲扎破舌头提醒他管住嘴,最终却还是祸从口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