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为“荣誉”忘了“清誉”

莫为“荣誉”忘了“清誉”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4日 17:13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韩丽

  “清誉”乃是指一个人美好的名声,古时为官者和文人雅士多重“清誉”,视之逾生命。而“荣誉”,则是一种荣耀,是对人及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它既能激发活力,更能推动工作,因此,很多地方都会颁发各种各样的奖项,以表彰先进,激励后进,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但是当前,少数领导干部过分看重“荣誉”,不靠过硬的业绩和作风去赢得“荣誉”,而是通过“玩技巧”、“耍手段”等弄虚作假的方式去骗得“荣誉”。这种为了一时“荣誉”忘了毕生“清誉”的现象值得关注。

  众所周知,“荣誉”易得,“清誉”难求,“清誉”包含“荣誉”,更高于“荣誉”。如果采用不正当手段来获取“荣誉”,就会毁掉得之不易的“清誉”,破坏领导干部形象,甚至可能影响群众的信任,这种做法危害不小。由此,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只有正确对待“荣誉”,保持“清誉”,才能赢得群众的“赞誉”。具体说来,面对“荣誉”应做到以下三点。

  正确认识“荣誉”,要想得开。荣誉”只能留一时,“清誉”却能垂千史。因此,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面对“荣誉”的得失,不能将“荣誉”视为个人的升迁砝码而盲目追求,更不能在工作中独揽“荣誉”,否定和抹煞集体的力量,如此才能赢得上级的信任、下属的尊重和群众的拥护。

  正确赢得“荣誉”,要做得实。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能否获得“荣誉”的关键是看业绩是否过硬、作风是否扎实。没有脚踏实地的深入工作,是不会有真正的“荣誉”的,更谈不上“清誉”。因此,领导干部要把“荣誉”的取得过程看作是磨练能力、转变作风的过程,凭实力说话,赢取真正的“荣誉”。

  努力维护“荣誉”,要看得远。荣誉的产生有极强的政治性、权威性和导向性,因此,领导干部获得“荣誉”后更要戒骄戒躁,将“荣誉”转化为动力,时时刻刻鞭策自己,以坚忍不懈的拼劲、以创新求变的勇气、以全心为民的热情去努力维护“荣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荣誉”和“清誉”的“双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之一: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如何克服形式主义
领导干部要努力锤炼七种品格中国人事报
从“三头干部”到“三心干部”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
工作作风是否转变应由群众说了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