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党项羌文明与西夏湮灭之谜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160多个民族,现在的56个民族,是由古代众多的民族发展而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少数民族曾经建立过政权,这些民族政权或大或小,存在的时间或长或短,相互间争战、兼并,但总体的发展趋势和主流是融合与统一。
  西夏王国是党项民族在西北建立起来的一个神秘王国。西夏立国190年(1038~1227年),如果从夏州政权算起,党项政权历时长达347年。西夏鼎盛时期,疆域包括今天的宁夏大部和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西夏前期与北宋、辽抗衡,后期与南宋、金成三足鼎立之势,数百年兵连不解,最后被蒙古人所灭。党项到底与古老羌族是什么关系?党项人是怎样崛起的?一个“以武立国”雄霸西北数百年的帝国,为何会突然湮灭在蒙古铁骑之下?当年元朝为宋、辽、金三朝修史,为何惟独没有为西夏修专史?西夏学这个仅有100年之久的独立学科为何被称为国际性“显学”? 西夏文这种古老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字, 为何会逐渐消失,不再使用,成为一种“绝学”?
  这些问题,都给已经消失了的古老的党项民族与西夏王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作为一个党项后裔,我很想撩开这层面纱,探究先祖们所创造的党项羌文明与留下的历史之谜。
  一、党项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党项是西羌的一支,所以也称“党项羌”。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东方大族。有关羌族的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距今已经三千多年。羌族人最早在黄河上游和渭水上游繁衍生息,后来向东西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族群。向东迁移者,形成了炎帝族和黄帝族。炎、黄二帝是兄弟,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在甲骨文中,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向西南迁移者,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留在羌族发祥地的,形成了西羌。
  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是五千多年,殷商时古羌人创制了古羌文,把古羌文字刻于骨片上,就是后来的甲骨文。
  羌人曾经先后建立过夏羌王朝、商羌王朝、羌周王朝、秦羌帝国、大夏羌国等王朝。羌人部落联盟总首领夏禹治水,疏通九河,消除水患,使得族民安居乐业,赢得了民众的拥护。后来,夏禹将帝位传给儿子夏启,夏启建立了夏羌王朝,建都城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夏羌王朝历政近五百年,末帝夏桀时朝政腐败,百姓怨声载道,各地奴隶不断起义。
  后来,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商是夏朝的诸侯国,所以国号为商。商朝只是王者更替,其族民仍以羌人为多,王者也都是羌人。所以说,商朝是夏朝的延续。
  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建都于镐京(陕西西安)。周是古羌诸侯国,在今陕西武功。公元前1066年,周文王过世后的第四年,周武王开始伐纣灭商。周武王在姜子牙(也是羌人)的辅政下,发西羌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余人,虎贲(冲锋兵)三千人。商纣王腐化,兵士纷纷倒戈,引领羌兵灭了商。在四川松潘金蓬山上,留有羌人伐商诗一首:“豪健当能摄众羌,称戈牧野助周王。夕年雄略今安在?墓木苍苍照夕阳。”
  到了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一统天下的秦羌帝国。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时,羌人分布在临洮长城以外。
  汉朝初建时,无力对匈奴实行反击。匈奴为切断汉朝通向西域的道路,并从东西夹击关中,力图南下连结羌人酋豪。而汉王朝则将隔绝匈奴与羌人联系,作为一项重要的防御措施。东汉时,朝廷对羌人一方面实行镇压政策,一方面强迫迁徙,目的是为了分散羌人的力量。这一时期,东西羌和白马羌的起义前后达50多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有5次。
  三国时,魏、蜀、吴各自为了扩充地盘和势力,加强了对西羌的控制。处于三国交界地域的强悍善战的羌人,一时成为三国统治者争夺和利用的对象。羌人不堪压迫剥削,奋起反抗,先后有5次大的起义,前后持续10O多年。
  除此之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羌人还建立过至少有15个羌方邦国,比如:蜀国、义渠国、大成国、宕昌国、吐谷浑国、唐旄国、苏毗国、羊同国、东女国、大秦国、虎国、牦牛国、青衣羌国、白马国、冉駹羌国等等;历史上还先后有27个羌方邦国的帝王,比如:炎帝、黄帝、夏禹、周武王、姜子牙、勾践、秦昭王、秦始皇、宾就(东女国最后一个女王)李元昊等等。
  羌族以白石为图腾,这与广泛流传于羌族中的《羌戈大战》史诗有关。《羌戈大战》是一部描述羌族历史的英雄叙事史诗。史诗以神奇的色彩、高昂的格调描述了白石神帮助羌人战胜戈基人的始末。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上摆置的白石,实际是白石图腾崇拜的一种遗迹。羌人信仰喇嘛教。在羌族地区,羌人原有的宗教领袖――巫师“释比”(西夏时期叫“厮乱”)与喇嘛并存,释比和喇嘛同为羌族宗教信仰活动中的重要人物。
  关于释比的由来,说法较多。远古时期,人们对复杂的自然灾害以及生老病死的现象很疑惑,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一切,人们只有用祭祀方式,乞求神祗降福。这样,就产生了自诩可上通天神、下达人意的巫师“释比”,汉语叫端公。“释比”是党项羌文明的传承者,所以在羌人中地位很高。释比戏常演的剧目有《羌戈大战》、《木吉珠与斗安珠》、《赤吉格补》、《斗旱魃》等。
  《释比图经》是羌族一部无文字的图经画卷,曾尘封数百年后,建国时才被发现。它是羌族释比留传下来的“图画经典”,被羌族人誉为 “圣书”。《释比图经》是羌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结晶,是羌族释比百科全书式的原始经典,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人、兽、鸟、花草、庙宇等为一体,以看图诵经的方式将羌族宗教中所有经典、知识展开诠释。由于释比是羌族宗教文化的唯一传承人,而《释比图经》是一本无文字说明的古羌文化典籍,所以除释比外,一般人难以看懂识别,更不会外传。据专家考察,《释比图经》仅仅流传于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聚居区,在相邻的嘉绒西藏没有发现此类画卷。
  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邛崃山以西的大小金川河流域和大渡河沿岸,在邛崃山以东的理县、汶川和夹金山东南等地也有分布,约有40万人。嘉绒藏族是唐代西山诸羌部落,在吐蕃东进时形成,其主要族源就是羌人。嘉绒藏族源于羌人,这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嘉绒藏族的先民是羌人,后来与吐蕃融合后才逐渐形成今天的嘉绒藏族。
  现在,羌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四川省的岷江上游和涪江流域,即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北川、平武等县。另外贵州、甘肃等省也有少数羌族。古老的羌族大量融合在汉族、藏族、彝族、蒙古、朝鲜、纳西、哈尼等民族中去了。著名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说:中国羌族人口实际50多万,自认为羌族后裔的500多万。
  二、西夏王国悄然崛起
  党项羌人在相对贫瘠的西北地区是如何崛起的,并且使得宋辽两个大国胆战心惊、焦头烂额?西夏先后与宋辽、宋金鼎足而立,并且如何逐渐创造出辉煌的西夏文明?
  南北朝时期,党项生活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猎以供食,不知稼墙”。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
  隋开皇四年,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朝。次年,党项首领拓跋宁丛等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
  唐朝,党项羌中著名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个部落,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其中拓拔部落最为强大。拓跋赤辞投降唐朝,被赐姓李,封为平西公。唐朝中叶,“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发生了吐蕃、党项、吐谷浑等族联合对唐的进攻,唐采纳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建议,把散居在灵、盐和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迁到了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以东地区。迁居在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东山部落;迁居在夏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平夏部落。唐朝末年,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唐朝以拓跋思恭为夏州节度使,封爵夏国公,再赐李姓。
  夏州在今天的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即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万统城。赫连勃勃出生在匈奴铁弗部落,在群雄混战的十六国时期,他称天王大单六年之后,驱使15万民众修建了都城。城墙全部用“蒸土法”筑成,所以十分坚固。六年后,都城建成,取名“统万城”,意思是“统一天下,居临万郡”。但是九年后,“统万城”便落在了党项羌人拓跋涛的手里。到了唐朝,朝廷正式将之赐给了拓跋思恭,封之为夏州节度使。到了宋朝(公元994年),朝廷惟恐党项人“居城自雄”,下诏毁了“统万城”,将20万党项人迁到绥、银等州,也就是现在的横山、米脂、绥德一带。从此,党项族便居于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是四州,没有静州)。至此,拥有近600年历史的“统万城”渐渐沉寂在毛乌素沙漠之中。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发生了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太平兴国七年,定难节度使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之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议,谎称奶妈去世,要出城送葬,将兵器藏入棺木之中,率领贵族亲信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出示拓跋思恭遗像,号召当地党项归顺自己,由此抗宋自立。李继迁占据有利地形,以横山为依托,以“秦直道”为向南攻宋的路线,东与辽国联合,转战二十多载,夺取了灵州,为儿子李德明和孙子李元昊建立大夏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秦直道” 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相互冲突对决的产物,在李继迁进攻北宋的战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北击匈奴,维护中央集权,特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和数十万民夫修建了“秦直道”。“秦直道”南起秦云阳(今陕西淳化)甘泉山,北至秦九原县(今内蒙包头西),据《史记》记载,其全长“千八百里”(约合今天的1400多华里)。
  党项割据政权经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一代的休养生息,已经具备了立国的基础。到了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时期,也就是1038年,李元昊终于打出大夏的国号,独立建国。李元昊的建国措施是:建立完整的政治制度、大力发展经济与文化教育事业、改革军事制度。这些措施,使得西夏后来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
  宋朝是西夏的头号敌人,辽朝是二号敌人。李元昊先拿战争意志薄弱的宋朝开刀,历经三川口、好水川、麟府丰、定川寨四大战役,除麟府丰一战失利外,其余的都获得了胜利。宋朝无奈之下,与李元昊议和,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宋朝在这场战争中暴露出了巨大的问题,不仅仅是缺乏战争意志、缺少战略思维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国家运行体制的问题。宋夏战争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激起庆历革新以至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原因。
  西夏立国后,与宋、辽形成中国第二次“三国鼎立”。(第一次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大夏国疆域包括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的部分地区,共统辖32州。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元昊建国标志着党项社会已经进入封建化。西夏王国从景宗元昊,到末主李睍共传十帝,历时190年,于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党项人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异常顽强凶猛,曾多次打败辽、宋、金军队,即使蒙古铁骑6次攻打(其中成吉思汗亲征就有4次),也未竟全功,成吉思汗最后死于攻取西夏途中,留下了著名的“秘不发丧”遗言。
  西夏能够崛起,一方面是党项人用战争方式争取自由的结果;另一方面,宋朝缺乏汉唐经营边疆的兴趣与能力,尽管国力远强于西夏,但绥靖妥协国策,使得西夏立国成为可能。
  党项是游牧民族,几百年的经略,侵占了宋的大片土地,以及灵州、兴庆、凉州、瓜州等河西走廊肥沃土地,开始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党项人在广阔的农田里耕作,学习农耕文明,促进了西夏经济的发展。并且长期与汉人杂居,农业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史书曰:“耕稼之事,略与汉同”。也就是说,西夏逐渐成为一个半牧半农的强大王国。
    西夏开始并没有瓷器,主要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后来党项人学会了制瓷技术。西夏毅宗时期开始兴建瓷窑,生产自己的瓷器,发展制瓷业。西夏的制瓷中心位于"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区的优点,也有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曾经远销到国外。
    乾顺、仁孝时期,西夏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十分发达,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也少有战争发生,所以史称“乾仁盛世”。
  西夏立国时,李元昊就命野利仁荣发明了西夏文字,一共十二卷,六千个单字,向全国颁行,尊为国书。这是西夏文明脱离华夏文明主体独立发展的关键性事件。换句话说,西夏文明自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藏传佛教东传西夏后,党项人开始创造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党项人还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从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整修莫高窟,使得莫高窟既有中原文明,还有一些畏兀儿、吐鲁番风格。西夏将自己强悍的民族精神和别具一格的文化同时融进了这座世界佛教宝库。
  三、西夏王国湮灭之谜
  西夏王国湮灭的大致过程:
  1205年,蒙古铁木真在消灭乃蛮部后,统率骑兵向西夏进军,追击亦剌哈桑昆。3月,蒙古军攻破西夏力吉里寨。4月,蒙古军在夏落思城大掠人口、牲畜而回。蒙古军撤退,西夏度过了一次危机,纯祐皇帝把都城兴庆府改名为中兴府。
  1206年,铁木真在蒙古斡难河畔建国,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开始大规模地对外侵掠扩张。而在这一年,西夏国内也发生了篡夺皇权的政变。镇夷郡王安全在罗太后支持下,废桓宗纯祐,自立为帝(襄宗)。
  1207年秋,蒙古再次发兵侵掠西夏,攻下兀剌海城,四出掳掠。夏襄宗调集右厢诸路兵抵抗。蒙古兵在西夏攻掠5个月,于1208年2月退军。
  1209年三月,成吉思汗自兀剌海攻入夏境。夏襄宗派皇子承祯为主帅,大都督府令公高逸为副,领兵五万抵抗。夏兵大败,高逸被俘,不屈被杀。四月,蒙古兵再攻兀剌海城,西夏守将出降。七月,蒙古进攻克夷门。夏襄宗派嵬名令公领兵五万抗敌。两军相持两月。九月,蒙古设伏诱战,夏兵战败,蒙古攻破克夷门,进围夏都中兴府。中兴府被围,襄宗亲督将士登城守御,蒙古兵不能攻破。正值大雨,河水暴涨。蒙军引河水灌入都城,城中居民淹死无数。襄宗向金朝求援兵,金拒不出兵。12月,河堤溃决,城墙即将塌陷,襄宗将公主献给成吉思汗求和,蒙古人这才退兵。
  1211年,西夏再次发生了皇位更迭的事变。皇室齐王遵顼废襄宗安全,继立为帝(神宗)。八月,安全死。蒙古围中兴府,金朝拒不出兵,金、夏关系开始破裂。遵顼即位后,面对着蒙、金两大势力,由前朝的附金抗蒙转变为附蒙攻金了。
  1217年正月,西夏应蒙古的征调,派兵三万随蒙古兵攻金,大败于宁州。蒙古西侵花剌子模,再次向西夏征兵。西夏不堪蒙古的频繁征调,拒绝出兵。蒙古发兵渡河攻打西夏,12月,围中兴府。蒙古突然来攻,神宗遵顼惊惶逃到西凉,留下太子德任坚守中兴府。德任领兵坚守。遵顼送来降书,蒙古兵退后,遵顼才又返回都城。
  1223年,蒙古木华黎在山西闻喜病死。子孛鲁继续领兵。成吉思汗指令孛鲁准备灭夏。夏神宗附蒙侵金的国策彻底失败,眼看无法统治下去了,在上下反对声中,不得不宣告退位,传帝位给次子德旺(献宗),自称“上皇”。
  1224年,蒙古军从东面进攻夏境,直抵银州。9月,蒙古兵攻破银州,夏兵数万人战死,夏将塔海兵败被俘。
  1225年,成吉思汗自西域回到漠北,见夏国不屈,秋天再出兵征夏。1226年春,成吉思汗亲领大兵自北路侵入夏境。2月,攻破黑水、兀剌海等城。蒙古大将阿答赤率军与畏兀儿亦都护配合,进军沙州,先派遣忽都铁穆尔与昔里钤部前往招抚。夏守将籍辣思义伪降,设伏袭击,阿答赤几乎被擒。蒙军受挫,全力攻城。籍辣思义坚持拒守。蒙古军在夜间挖地穴攻城,籍辣思义在地穴中放火,蒙兵多死。蒙古军经过月余的强攻,才攻下了沙州。5月,蒙古军进侵肃州,夏军坚守不降。城破,夏国军民都被蒙军屠杀。蒙古军进围甘州,派使者招降夏甘州守将曲也怯律。夏国副将阿绰等36人杀蒙古使者及曲也怯律一家,率城中军民并力抵抗。甘州城破,阿绰等战败牺牲。7月,蒙古军攻西凉府,夏守臣战败投降。蒙古兵长驱深入,夏国连失城邑。
  1226年5月,64岁的上皇神宗病死。7月,献宗也惊忧而死,年仅46岁。献宗侄李睍被拥立继位。
  成吉思汗自西凉府继续进兵,穿越沙漠,至黄河九渡,取应理等县。11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围灵州,夏帝李睍派遣老将嵬名令公来援。成吉思汗渡黄河,指挥蒙军进攻。嵬名令公率夏兵迎战。西夏将士英勇抵抗,最后惨败,灵州被蒙古攻占。
  1227年春,成吉思汗留兵攻中兴府,自己率师渡河,攻积石州,进入金境。2月,破临洮府。3月,破洮、河、西宁三州。
  中兴府被围半年,城中粮尽,军民患病者众。6月间,又发生地震,宫室都被破坏。夏国粮尽援绝,走投无路了。末帝李睍向蒙古请降,要求宽限一月献城。7月,成吉思汗在军中病死。李睍出降,被蒙古军杀死。蒙古军入中兴府屠城,西夏抗蒙军民遭到杀掠灭绝。
  探究西夏亡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条:外因是蒙古不断强大和战争扩张,兵强将良。内因是其灭亡的主要的原因:一是忧患意识严重缺失。西夏在受到蒙古大军的第一次打击之前,没有充分的战争准备,社会承平已久,上层儒风流习,将帅人才匮乏,军队戒备松懈,兵不习战,军事素质下降。二是腐败内讧。西夏社会晚期朝廷腐败,内部矛盾的激化。从蒙夏战争爆发至夏国灭亡的22年时间里,西夏先后更换了5位皇帝(安全阴谋篡位、遵顼宫廷政变、德旺受禅即位、末主非子承袭,都是非正常权力转移)。三是国策失误。安全、遵顼两代对金的长期战争,极大地削弱了西夏的国力。后期附蒙攻金,不仅失去了外援和潜在的同盟,陷入孤立的境地,而且严重消耗了财力、军力,最终饮恨亡国。夏金战争削弱了双方的实力,让蒙古坐收渔人之利。四是战略失误。军事战略上以城为营,分散兵力,闭关自守,不能互救,失去了战争主动权,给蒙古以各个击破的机会。从历史经验来看,蒙古骑兵善于平地野战,而不擅长攻城,对付蒙古采取守城战术是正确的,但是不应该消极防守,更不应该每城必守、分散兵力,蒙古人造成个个击破之机。
  西夏灭亡后,元朝在为前朝所修的专史中,有宋、辽、金诸史,唯独没有西夏专史。其中原因估计有以下两点:蒙古灭西夏时,将其文书档案全部化为灰烬,致使元人修史时无资料可寻;另一方面,由于西夏为党项族所建,被封建史学家视为异端而不予列入“正史”之列,从而使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
  清乾隆、嘉庆以后,修史之风大盛。不少学者认识到西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们在史料极为缺乏的情况下,陆续撰写了一批有关西夏的史书,如: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吴广成的《西夏书事》、陈昆的《西夏事略》、周春的《西夏书》,以及民国初年戴锡章的《西夏纪》等。然而,其资料大多来自汉文典籍,对西夏文资料的引用凤毛麟角。而且这些史书多为编年体,比较简略。
  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西夏文献的不断发现,西夏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西夏研究逐渐成为世界性学科。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夏研究步入繁荣发展时期,学者们发表的西夏学论文和出版的西夏学专著,数以千计。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编写出版了《党项西夏资料汇编》和《夏汉字典》,还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的《西夏通史》。
  西夏文作为今天已经不再使用的一种古代少数民族语言, 由于它难识难认, 很少有人能窥其全貌 , 更不用说掌握运用了 , 所以被称为“绝学”。
  四、党项后裔今在何处
  西夏亡国以后,其国民惨遭蒙古屠戮,所剩无几,劫后余生的党项人四处逃亡。西夏遗民少数留在原地,分别融入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中;有的移居内陆,融入汉族;有的逃到西藏,成为木雅人,融入了藏族;有的逃往中亚,与当地民族融合。
  概括起来,西夏后裔有五种去向:
  一是流落中原,汉化。部分党项后裔流亡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西藏等地区,融进了汉民族。跟随蒙古军南征,也是党项人移居内陆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北京的居庸关、河北的保定地区也发现有西夏文碑,说明部分党项后裔进入汉族地区并逐渐汉化。陕西、甘肃一带的李姓、刘姓、雷姓、党姓、和姓等,许多都是党项后裔。陕北无定河流经的米脂县殿市乡有个村落叫‘李继迁寨’,相传李继迁和李自成都出生在那里。米脂西边的横山县有个党岔乡,石峁村的龙泉寨山上有六座古堡,依无定河而建,就是西夏时期著名的‘永乐城’。河北保定有一个党项后裔张侯家族。还有一部分党项人生活在今天的河南泌阳、濮阳、南阳、信阳、方城等地。仅濮阳,据说党项后裔就有三四千人。他们不仅有族谱,还有碑文。杨氏家族分布在濮阳城东杨柳屯乡的十几个村庄。安徽也有三支党项后裔。一支是那木翰家族,后改姓王。另一支是昂吉儿家族。再一个是余氏家族,主要生活在合肥和安庆等地,已经繁衍了二十八代。云南的党项人是西夏国相斡道冲的后裔。云南发现的《朵氏宗谱》中记载,朵儿赤就是他们的始祖。西夏灭亡前夕,成吉思汗进攻凉州时,斡道冲的儿子斡扎箦担任凉州守将,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为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无奈出城投降,后被任用为元朝中兴路管民官。他的儿子朵儿赤十分聪明,被忽必烈看中,任用为云南廉访使,之后就一直留守在云南。这一支党项后裔至今天已经传承了二十五代,分布在大理、丽江、玉溪、个旧等地方。
  二是逃回西南故地,或保持羌人习俗,或藏化。部分党项人早先就生活在西南地区,西夏灭亡后,部分党项人逃回了故地,丹巴“美人谷”嘉绒藏族里就有党项羌人。四川龙门山一带羌人,其中一部分是西夏灭亡后回迁而去的,他们至今还保持着羌人的生活习性。如今,那里的木雅人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习俗,他们的语言被称作“木雅语”或“道孚语”,与古代的党项族语——即西夏语在发音和基本词汇上比较接近。而更有意思的是,“道孚”就是古音“大夏”,说明部分党项族人在西夏亡国后与藏民族融合,逐渐藏化了。还有一部分留在了后藏的昂仁。他们之所以留在后藏,这与萨迦教派有很大关系。昂仁是萨迦教派的一个重要据点,西夏时党项王室贵族与萨迦教派关系密切。昂仁水草丰美,是一个世外桃源,对于逃亡的党项人来说,那里就是他们的天堂。
  三是战败被俘,蒙化。部分党项人被俘虏,成为蒙古人的一部分。经调查考证,西夏国曾在鄂尔多斯高原驻扎军民,西夏灭亡后,这一地区被蒙古军占领,居住于此的原西夏国民仍被称作“木纳”即“弥药”。蒙古史书上记载,忽必烈俘获的唐兀惕百姓分与也遂合敦,‘唐兀惕’指的就是党项人。这部分人居住在鄂尔多斯一带,后来与蒙古人融为一体。‘唐兀惕’氏族后来改姓唐,还有一部分改姓王、马姓。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的蒙古人中,有四分之一是唐古特人,也就是党项人,他们分为上唐古特、下唐古特、黄河畔唐古特和布热沁唐古特。
  四是留在原地,回化。一部分幸存下来的党项人并没有离开西夏故地,而是在兴庆府、灵州、河西走廊以及鄂尔多斯一带,隐姓埋名生存了下来,信奉了伊斯兰教,逐步回化。
  五是逃到域外,成为“夏尔巴”。一部分党项族人经过西藏逃到尼泊尔国。尼泊尔国内夏尔巴人中就有西夏先民和西夏灭亡后遁入尼泊尔的西夏后裔。他们经过藏北、拉萨两条线路进入后藏的萨迦地区后,翻越了喜马拉雅山,到达了中尼边境。“夏尔巴”,藏语的意思就是‘东方人’,指的就是党项人。此外,还有一部分党项人移居到了中亚地区。
  五、关于长篇小说《石羊里的西夏》
  我是一个职业军人,非职业作家。写作只是我灵魂栖息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写什么,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我是党项后裔,书写党项人的历史,成为我的一种使命。当我知道自己是党项后裔之后,就开始对党项羌文明和西夏王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年前,我就开始收集资料,研究党项羌历史和西夏历史。其间,结识了许多西夏学的学者教授,在我的小说《石羊里的西夏》里,我统称他们为“夏教授”。
  在研究西夏历史的过程中,许多时候,我对八百年前所发生的一切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我就曾经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些帝王将相,那些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仿佛就在眼前。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西夏的最后一个帝王李睍。恍惚中,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倒霉的李睍。我时常有种强烈的叙述欲望,好像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八百年前曾经发生的那一切。我想把我所知道的西夏,那个属于我自己的西夏写出来,告诉世人。
  西夏灭亡的原因,固然有不断强大的蒙古骑兵多次进攻的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党项民族自身。作为一个党项后裔,我没有选取西夏崛起和“乾仁盛世”来炫耀祖先的辉煌,而是选取了再现西夏覆灭的全过程。我想揭开党项民族的疮疤,探究其覆灭的奥秘,给自己也给人类留下一点思考。在写这部书的时候,我心怀悲悯,悲愤交加,怒其不争,叹其悲凉,时常泪流满面。我不仅想告诉大家一段鲜为人知的西夏覆灭史,更想通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亡成败,反思我们人类自己共同的命运。
  800百年前,党项作为一个民族从历史上消失了,但是一个民族是不可能被彻底消灭的。党项民族已经以各种方式融合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早就融合在了一起。
  我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然后画了三张草图:一张西夏地理图,一张西夏都城图,一张人物关系图。面对这三张草图,我开始写作。从2005年秋天至2006年秋天,一年多时间完成了初稿。然后搁置一年,有意让它冷却、陌生。2008年2月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修改,6月定稿。我对这部小说总结了“一二三”:一部秘史(西夏秘史),两种视角(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三个时空(现在、西夏灭亡前20年、西夏立国前后200年)。说实话,十年前我想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了现在这中魔幻与时空穿越的框架,那时还没有“时空穿越”这种提法。所以说,我采用这种手法,实在是叙述这段历史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赶什么时髦。因为西夏在人们心目中本身就很神秘、很魔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秘的西夏古国
曾建立西夏的党项族为何消亡了?从唐《拓跋驮布墓志》说起
西夏王族是拓跋鲜卑的后裔吗?DNA检测不会说谎
西夏文物极为罕见,200年的西夏为何罕有遗物?瓷器鉴定真知堂
党项族
党项族的发展历史,现在还有党项人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