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型城镇化战略若干问题浅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将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已达52.6%左右。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大战略、大课题。在经历了前期发展后,未来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如何推进?党的十八大 <http://news.hexun.com/2012/dbdh/>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我们更好地提升城镇化质量,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顺利推进并完成城镇化,并不是一件易事。新型城镇化怎么“化”、“化”什么,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

一是解决“进得去”问题。城镇化实质是生产力进步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向往城市生活,是大趋势,是人心所向。但城市过高的准入和生活成本会把农民拒之门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好农民进城“门槛”和各种政策“屏障”。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层面:从资格看:就是进城农民的户口问题、身份问题。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从实践看,这种管理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农民和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直接影响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动实施。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户籍制度改革要分类指导,因城而异,“特大城市不可能一时完全放开,但可以推进农民工在一些领域与市民同权,中等城市则应积极放开,小城市、县城等更是可完全放开。”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以及《政府工作报告》透出的信号看,今年户籍制度改革可能有望“破冰”,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从资本看: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与城镇国有土地相比,不仅不“同权”,更难以“同价”。此前,无论是成都的城乡土地增减挂钩试验,重庆的地票改革,还是浙江的土地发展权交易,重心都在于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入市交易。逐渐推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土地资源入股、股份合作和抵押贷款等方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为农民进城提供坚实的资本基础和长久支撑,实现以“土地”换“身份”。从资源看:就是要改变只有建大城市才能实现城镇化的理念,着力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发展格局,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农民进城提供足够空间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

二是解决“留得住”问题。农民从农村到城市后,如何保证能留得住人,安得下心,关键还是要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和收入。首先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都在70%~80%以上,已经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而我国目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只有43%,发展潜力和空间都很大。其次是加大职业技术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要在激烈的城市就业市场谋求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非常必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规范培训行为,加大政府补贴,以市场急需的简单技能培训为主体,以企业技能提升为补充,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是进一步刺激消费。有研究表明,一个市民的消费能力是农民的三倍,城镇化建设将会为中国社会带来40万亿的收入,将会使GDP在8%的增长上保持20年。城市人口的增加,要素的聚集,本身就会形成市场需求,吸引商业、医疗、教育等产业、企业进驻。进一步出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营造敢消费、能消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在鼓励城市居民消费,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推动经济持续循环发展。

三是解决“过得好”问题。城乡差别实际上就是权利差别。农民到城市生活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转变,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据统计,农民转为市民,涉及到与户籍、养老、医疗、教育、社保等有关的60多种福利转变,没有这些转变,很难支撑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一是社保权利。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是医疗权利。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重点是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等体制改革,初步实现居民基本能够就近就的了医,就好医,做到不因为大病、重病致贫、返贫。三是教育权利。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让孩子们能够就近接受比较好的教育,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平等发展。四是住房权利。坚定不移地调控房价,稳定商品房市场,同时,通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使各个层次的进城农民能够基本实现住有所居,坚决防止部分发展中国家过快推进城市化,造成的“平民窟”现象发生。

四是解决“能融入”问题。城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进城、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等相对容易,但要想农民彻底融入城市生活,能够有自己的梦想,产生归属感和精神寄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强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过渡的过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健康的心灵、人格,拒绝冷漠、传递真爱。同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引导政府依法办事,公民依法维权,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保护各种道德善行,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培育市民精神,市民精神是一个城市的责任和情感寄托。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善于总结和提炼反映城市生机与活力和市民精神风貌的精神,让广大市民有共同的维系纽带,产生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被城市吸引、感动,为城市奉献、付出。创新社会管理,融入城市的过程,也是接受现代文明制度约束的过程。农民进城后,生活状态逐渐从农村的“熟人社会”变为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变农村的“身份认同”、“感情认同”为城市的“契约认同”、“法理认同”。大量外来人口融入城市,为现代城市管理提出严峻挑战和新的考验。决不能满足以往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积极创新机制,探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基层党组织管理、中介服务、社会志愿者、社会团体等基层群众管理服务新模式,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真正让新融入城市的居民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

五是解决“无后忧”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其自身规律,短时间实现所有农民进城不现实、也不可能。新型城镇化绝不是以牺牲、抛弃农村为前提。实践证明,就是城镇化率已高达70-80%的欧美发达国家,还依然保留了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状态。农民进城变为市民后,留在农村的亲人、土地、资产怎么办?农民的后顾之忧怎么解决,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进城后,原居住地的宅基地、耕地和自留地等资源,决不能浪费毁弃,要充分整合发挥效用,使农民得到更多的改革红利和发展实惠。二是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大亮点就是提出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发展等全新思路,为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积极创新市场机制,打破包括土地、资本、金融、管理、信息等要素在内的城乡要素市场的分割,建立自由的要素流动机制。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快农村水、电、路、暖、气、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工农良性互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各美其美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邯郸市委群工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财经洞察:中国力推的新型城镇化到底谁是主角?
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如何实现两化互动?
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定调!新型城镇化战略来了,三项举措和农民有关,你支持吗?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这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新要求(2)
城镇化要告别野蛮增长的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