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议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及原因

浅议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及原因

[ 来源:佛缘资讯 | 发布日期:2015-04-03 ]

刘卫平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有几千万各族劳动人民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认真地分析、研究宗教对文化艺术、审美的影响,宗教与文化艺术、审美的共同点、交融点,研究宗教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社会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贯彻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宗教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信教群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宗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和道教。随着社会对外交往的增多,基督教也在唐太宗贞观 9年传人我国,并在鸦片战争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就占优势。到了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了。佛教传入我国大约是在西汉末年,势力兴盛则是在东晋之初,到了隋唐时期则为鼎盛时期,在那一段历史时期里,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传说在唐朝贞观9年时,唐玄奘就有传门译徒3000余人,可见译传规模之大。仅玄奘从西域带回的经论就多达657部。而早在隋朝隋文帝即位之年,就下诏翻译经文,广设译馆,立翻译学土,并广求中外着名僧人对东晋时代南北两地的佛典译着,作出了许多超越前代的业绩。如《河含》、《河毗县》的译创,以及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和一些密教经典的译出,便是如此。因此大量翻译佛经,便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在这种佛教文化盛行的地方,就构成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中心。佛教的经论讲习,也是在最为鼎盛时期。如岁时节日在寺院举行的俗佛,用通俗的语言或结合着故事等作宣传,俗讲法师游走村落,向民众说教。这些都说明了佛教文化在社会中的巨大影响。此种影响,在文学艺术中影响尤甚。如东晋时期的佛教文学,经历代伟人的努力,创造了一种融洽华梵的新体裁,形成一种新的翻译文学。如《金刚》、《维摩》等经,文笔的空灵,辞藻的优美,如我国文苑中盛开的一朵奇葩。除此之外,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了无数的庙宇殿堂,以及北朝时期的云岗、龙门石窟、敦煌等各种佛教遗址。我国古代建筑得最多最着名的也要数佛教寺塔,如现在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等。还有东晋道安在襄阳擅溪寺铸造的太六释迦金像,产生了顾恺之、吴不兴、晋卫协等着名的佛画家等等。而道教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建设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就勿需多言了。总之,中国这些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哲学、历史、文化、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武术等诸方面都可以看到其紧密联系的。

  二、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要早得多。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祈祭丰收,就是舞蹈和歌曲的起源。戏剧在我国起源于傩,这是一种驱神赶鬼消灾祈福的祭祀,人们戴上木傩的面具,手拣各种器械,念起表达意念的咒语,伴以歌舞。之后,身心就得到满足、愉悦和解脱,这就是戏剧的起源。在战国时代,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九歌》就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组祭神时演唱的歌。而近代我国着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早年就是一个小道土,他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会了演奏各种民间器乐的技能,为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这样美好的乐曲。在隋朝,充分利用佛典的理趣、风格而写作诗歌的就有隋文帝、隋炀帝。唐朝,俗讲流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经变图画,在图画中综合地表现了经文的内容。宋代,禅宗盛行,各家语录接近口语,影响了一代文学;俗讲变文一直流行,并逐渐演变为唱曲。到了明代,宗教意识反映在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就不胜枚举了。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一大批文学名着中就有大量的宗教内容。

  三、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积极影响的原因

  概而言之,宗教和艺术审美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象中的满足等方面。

  宗教和艺术审美一般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情感性。也就是说,情感既是宗教生成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内在动力,也是艺术审美的巨大的内驱力、内在动力;情感渗透贯穿于宗教观念、宗教形象、宗教信仰等各要素和宗教活动的全过程,同样也渗透于艺术、审美的各要素和全过程;情惑既在宗教活动中,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寻求表现并且待以化解;宗教活动自身和艺术、审美活动自身都具有激发情感的作用。如虔诚的宗教徒的感情是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痴的。艺术、审美活动也常常出现那种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痴的情感状态,当宗教情感达到高峰体验时,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个性与神性交相融溶,无己无我,就很接近于艺术、审美的情感体验了。

  形象性是宗教和艺术、审美的又一交叉点和共通点。宗教中有大量的形象,包括至上神形象、众神形象、妖魔鬼怪形象、彼岸世界形象等等。文学艺术要有形象,以形象感染人,这是文学艺术的最根本的特点,而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信仰、宗教仪式等等,往往也离不开形象。宗教常借形象宣传教义,激发情感,巩固信仰,扩展影响,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宗教艺术”,不可否认也有一般的、层次较低的、为数不少的宗教艺术中的形象是类型化的,个性特征并不突出,而那些比较精美、层次比较高的宗教塑像,无不塑造得各具情态、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形象感人了。如罗汉、罗刹等实际上已转化为“艺术形象”了。

  宗教和艺术、审美都追求幻象中的满足。艺术所创造的“艺术真实”是一个虚幻世界、幻象世界,与客观的现实世界相比,是一个带有虚拟性、幻象性的主观世界、想象世界。艺术品虽然是物质形态的,即不同于物质世界的客体存在,不同于它所赖以构成的物质媒介材料,只能对其作精神性的欣赏,而不能作物质性的享用消耗,如饮食男女等;艺术中的时空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时空,不是时钟标示的时间如三维存在的空间,而是一种心理时间、心理空间,人们就在这种幻象世界中体验生活、陶冶情感,寻求对现实缺憾的补偿,求得心灵的平衡和满足。宗教同样创造的也是幻象世界;宗教徒经由宗教的幻象世界以祈福、求助或者避邪、免灾也能得到慰安、得到解脱和满足,当然也只能是幻想中的虚假的慰安、解脱与满足了。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的精神实质上是“开化”了的。相比之下当然是转化和升华到艺术的幻象世界的创造和幻象世界中的满足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自由。再说,艺术、审美活动具有其强大的渗透性、广袤的弥漫性与阔大的涵摄性。其渗透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之中;弥漫于社会生活、浩渺自然和广袤亘远的时空之中;其可以将芸芸众生、万事万物、芥豆之微、宇宙之宏统统涵摄于自身之内。宗教中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价值当然不例外。这也就是中国宗教能够流传至今被广大教徒崇拜的原因之一,也是能够“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语)的内在原因之一。至于某些宗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用来作为号召起义反对专制的工具是众人熟知的了。而对宗教意识、经文内容中那些消极的负面价值无疑是应修批判抛弃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杂说:宗教文化卷.关立勋.北京燕山出版社.

  [2]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作者简介:刘卫平(1955—),男,辽宁辽阳人,黑龙江省鸡西市委党校基础教研室中文副教授,从事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

   2009年29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化瑰宝
宗教艺术品收藏渐热
佛教饮食观对现代饮食习惯的影响
秘色瓷:如冰似玉,简洁雅致
敦煌壁画中的神像体态,反映了元朝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唐代壁画艺术的艺术审美与文化背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